编辑推荐
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幽默诙谐,以“欧·亨利式的结尾”独树一帜。
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曼哈顿桂冠作家”。
内容简介
《世界文学文库019: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插图本)》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合集,欧·亨利的作品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
其作品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段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简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乎意料,又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美国著名小说家。他少年时曾一心想当画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后因在银行供职时的账目问题而入狱,服刑期间认真写作,并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他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一生中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欧·亨利、法国莫泊桑、俄国契诃夫)。有“美国的欧·亨利”这一称号。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叶》、《二十年后》等。
精彩书评
欧·亨利具备莫泊桑的技巧,而又陌上则远超过他。
——美国评论家弗门
在欧·亨利短篇小说人性美的花园中撷取的人性之花是欧·亨利对人性的礼赞、向往和深情的呼唤,使人们在金元的迷雾中呼吸道人性的清新气息。
——中国英美文学研究学者樊林
目录
序言
麦琪的礼物
咖啡馆里的一位世界主义者
爱的奉献
警察和赞美诗
财神与爱神
没有讲完的故事
一个忙忙碌碌的经纪人的浪漫史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朋友忒勒玛科斯
婚姻指南
擦亮的灯
钟摆
最后的一叶
二十年后
索利托的健康女神
公主与美洲狮
红酋长的赎金
城市之声
失忆症患者逍遥记
普绪刻与摩天大楼
麦迪逊广场上的麻雀
精确的婚姻学
寻宝记
侦探
吉米·海斯和穆丽尔
让我号号你的脉
命运之路
迷人的侧影
“广告”
窃贼自新记
轿车在等待的时候
一千块钱
失败的假设
牵线木偶
梦
我们选择的道路
……
精彩书摘
麦琪指《圣经》中向新出生的耶稣奉献礼物的东方三贤人。的礼物
一元八角七分。就这么多。其中有六毛钱还全是钢镚儿。这些小钱都是每回一分两分从卖杂货、卖菜、卖肉的那里死劲儿抠下来的,当时这样锱铢必较,人家嘴上不说,肚子里怎么损她是可想而知的,到最后她脸上也不免有些挂不住了。黛拉数了三遍,都是一元八角七分。可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明摆着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倒在那张破旧的小榻上去哭上一顿。黛拉也就是这样做了。这不免使一种哲学思考油然而生:人生三大元素无非是哭泣、抽噎与微笑,其中占压倒优势的还得算是抽噎。
女主人的悲伤正从第一阶段降至第二阶段,趁这个当口,就让我们来对这个家作一番巡视吧。一套带家具的出租房,租金每周八元。这地方并不真的乞求你给它一个说法,但是对于寻找丐帮窝点的人来说,乞丐那个词儿,也确实已经到你嘴边了。
楼下门廊里有一个信箱,但是从来不见有一封信投进去,有一个电铃摁钮,但是没有活人能把它摁响。边上还贴了一张名片,印着“詹姆斯·狄林翰·杨”这个名字。
“狄林翰”,夹在当中的名号,还是当初主人每周拿三十元手头阔绰时,一高兴往里加的。如今收入缩水,成了二十元,这几个字也显得蔫头耷脑了,仿佛正在郑重考虑,是不是别那么张牙舞爪,就老老实实,用一个“狄”字得了。不过每次詹姆斯·狄林翰·杨先生回家进入套间时,他那位太太,也就是方才介绍过的“黛拉”,总是亲热地叫他“吉姆”,并且紧紧地拥抱他。这一切自然是非常美好的。
黛拉哭完了,拿起破粉扑儿,把脸收拾了一下。她站在窗前,呆呆地瞅着一只灰猫沿着灰色的围篱进入那个灰蒙蒙的后院。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她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可以用来给吉姆买一件礼物。几个月以来,她紧攒慢攒,也就只有这个数。每星期二十块钱很不经花。花销总比她计算的要多。每回都是这样。只有一块八毛七分能给吉姆买礼物。她的吉姆。在构想给他买件什么像样的东西上,她度过了多少快乐时光呀。一件既讲究又珍稀和贵重的东西——总得大致够水平,能配得上吉姆的身份才行。
房间两个窗户之间的墙上有一面壁镜。列位看官想来是见识过八元租金套间里的壁镜的。一位细瘦异常还得身手不凡的人,仰仗多次的快速拼接,才可能对自己的形体有个大致上不错的印象。黛拉亏得身材苗条,总算是掌握了这门技艺。
她突然从窗前把身子一扭,站到壁镜跟前。她的双目灼灼发光,可是二十秒钟之内她的脸又变得黯然失色。她迅速地解开头发,让一头秀发直直地垂披下来。
列位看官须知,有两样东西,是詹姆斯·狄林翰·杨夫妇视若至宝的。一样是吉姆的金表,那是经由他祖父和父亲之手,一路传归他的。另一样,那就是黛拉的秀发了。倘若住在天井对面的套间里的是示巴女王据《圣经·旧约·列王纪上》说,示巴女王曾带了许多香料、宝石与黄金去觐见所罗门王,用难解的谜语去测试他的智慧。,黛拉只需哪天洗过头后把长发垂到窗户外面去晾吹,那么,女王陛下全部的奇珍异宝就不值一提了。假使看门的是所罗门王,地下室里堆满了他所有的金银财宝,吉姆每回经过时只要把金表掏出来看时间,你就看那位老国王如何的又气又妒,直拔自己的胡子吧。
此刻,黛拉美丽的头发披满了她的全身,天然有点波纹,闪闪发光,像一帘棕色的小瀑布。头发直抵膝盖下面,宛如一袭锦袍。接着她把头发简单地往上拢了拢,快快的,有点神经质。她也曾迟疑了一分钟,站定不动,此时,有一两粒泪珠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穿上破旧的栗色外衣,戴上破旧的栗色帽子,裙裾一转一甩,她飘一样地步出房门,下了楼梯,走进街道,眼角处那两颗泪珠仍然在晶莹闪亮。
在一块招牌的前面她停住脚步,牌子上写的是:“莎弗朗尼夫人——头发用品,一概齐全。”黛拉冲上台阶,一边喘气,一边定下神来。夫人是个大块头,白得不大正常,冷冰冰的,跟“莎弗朗尼”意大利诗人塔索(1544—1595)所作《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的人物。她是个舍己救人的典型。可没有一丁点儿共同之处。
“我的头发你要买吗?”黛拉问道。
“头发我收的,”夫人说,“脱掉帽子,让我看看货色品相怎么样。”
棕色瀑布倾泻而下。
“二十块钱。”夫人说,一边老练地把厚厚的头发托起来细看。
“快把钱给我。”黛拉说。
哦,接下去的那两个小时简直是插上了玫瑰色的翅膀飞驰而过的。嘿,咱就先不去管这样比喻是否牵强附会了。反正黛拉为了给吉姆买合适的礼物,把大小店铺都搜索了个遍。
她终于找到它了。它简直就是专为吉姆一个人量身定做的。别的任何一家店里都没有这样的东西,她都把那些地方搜个底朝天了嘛。那是一根白金怀表短链,设计简朴大方,全靠质地本身显示它的高贵,而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精品全都是这样的。它甚至都配得上“那只金表”了。她一见到,就知道它非吉姆莫属了。它跟他的人品都很相近呢,又文静又高贵——这两个形容词用在二者身上都是恰到好处的。店家要二十一元才肯把东西给她,揣着剩下的八角七分她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金表配上那根链子,吉姆在任何场合下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看时间了。那只表固然气派,因为是用一根旧皮带凑合系着的,他只能瞅空子偷偷瞄上一眼呢。
黛拉回到家中,她的陶醉感略略消退,代之而起的是审慎与理智。她取出烫发铁钳,点燃煤气,着手补救慷慨加上爱情所造成的损失。那可永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呀,看官诸君——庞大艰巨的工程呀。
不到四十分钟,她脑袋上就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紧贴头皮的小发卷,变得活像是个逃学的小学生。她对着镜子,长久、仔细、挑剔地审视自己的映像。
“如果吉姆在看我第二眼之前没把我杀掉的话,”她自言自语地说,“他准会说我跟科尼岛游乐场的合唱队女郎没什么两样了。可是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噢!拢共只有一元八角七分,又能怎么样呢?”
七点钟的时候,咖啡已经煮好,煎锅也已经放在炉子上加热,就等肉排放下去了。
吉姆是从不晚回来的。黛拉把表链对折,握在手里,在他进来必定要经过的桌子角上坐下。接着,她听到一层楼梯处响起了他的脚步声,有一小会儿,她的脸都变白了。她一向有为日常小事做很简单的默祷的习惯,此时,她悄声祈祷说:“求求您了,上帝,让他觉得我仍然是美丽的吧。”
门开了,吉姆走进来,又把门关上。他显得挺单薄,非常一本正经。可怜的人儿,他才二十二岁——就得养家糊口了!他得添一件新的大衣,他连手套都没有。
吉姆在门内站着,一动不动,就像一条猎狗嗅到了鹌鹑的气味。他眼睛盯住黛拉,脸上有一种她读不懂的表情,这可把她吓住了。那不是愤怒,不是惊讶,不是责备,不是恐惧,也不是黛拉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仅仅是定定地盯看着她,脸上带着种怪异的表情。
“吉姆,亲爱的,”她喊道,“别这样盯着我看。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不送你一件礼物,这个圣诞节我是无法过的。头发还会再长出来的——你不会介意的,对不对?我就是非得这样做不可。我的头发长起来快得很哪。说‘圣诞快乐!’呀。吉姆,让我们高高兴兴的好不好。你绝对猜不到我给你寻觅到一件多么精彩——一件多么漂亮、精彩的礼物的。”
“你把头发剪掉啦?”吉姆吃力地问道,好像他已经绞尽脑汁,却仍然未能把这点显而易见的事情弄明白似的。
“剪下来卖掉了,”黛拉说,“难道你还不是一样喜欢我吗?我还是我呀,即使剪掉了头发,对不对?”
吉姆好奇地朝房间里四下张望。
“你说你头发没有了?”他白痴般傻乎乎地问道。
“你不用找了,”黛拉说,“头发卖掉了,我告诉你——卖掉了,也就是没有了。今儿是平安夜,小伙子。对我好点嘛,因为那是为了你而卖掉的。我头发有多少或许能数清,”她接着往下说,柔美的声音里突然多了几分一本正经的激情,“可是我对你的爱有多少,那是无人数得清的呀。肉排我可以往锅里放了吗,吉姆?”
吉姆仿佛猛地从恍惚中清醒过来。他把他的黛拉紧紧地抱在怀里。看官请耐心稍待片刻,且容说故事的往另一支上多饶舌几句。一星期八块钱或是每年一百万——这之间有什么区别?一位数学家或是一位巧舌如簧的才子也不见得能给你正确的回答。麦琪带来了珍贵的礼物据《圣经》载,麦琪(东方三贤人)送给圣婴的礼物是黄金、乳香与没药。,可是咱们的那件不包括在其中。到底是什么呢,一会儿之后便自见分晓。
吉姆从大衣口袋里摸出一包东西,往桌子上一扔。
“对我可别往岔路上想呀,黛儿,”他说,“我是绝对不会因为头发长短,有没有去掉脸上的汗毛,用什么洗发液,就会减少一点点对我的姑娘的爱的。你只消打开这小包东西,就会明白一开头我为什么变傻了。”
白皙的手指和灵敏的动作把细绳与包纸拆了开来。紧接着而来的是一声狂喜的尖叫;接下去呢,唉,又迅速转成女性所特有的歇斯底里的流泪与哭泣了,这就有劳套间的男主人赶紧千方百计地去劝慰了。
因为摊在桌子上的是“那套发卡”——一整套的梳形发卡,包括两鬓用的和脑后用的,正是陈列在百老汇路一个橱窗里让黛拉眼热了很长时间的物件。漂亮极了,纯正的玳瑁制品,周边镶有宝石——颜色去配刚刚失去的头发,真是再合适也没有。这套发卡价格不菲,这她是知道的,所以尽管心里渴念,但是从来不敢妄想真的能一旦拥有。宝物如今归她所有了,可是指望去装饰的那头秀发却离她而去了。
不过她还是把发卡抱在胸前,终于,她能够把泪汪汪的眼睛抬起来,绽出一个笑容,说:“我的头发会长得很快的,吉姆。”
忽然,黛拉像只给火烫着的小猫,跳了起来,嘴里喊道:“哦,哦!”
吉姆还没看到给他的漂亮礼物呢。她热切地摊开手掌,把东西显示给他。稳重的贵金属闪了一下亮,仿佛也反映出了她快乐、热烈的心情。
“像不像位贵族佳公子呀,吉姆?我走遍全城才寻见它的。你现在每天都得把表掏出来看上百来遍了。把表拿给我。让我看看配在一起模样如何。”
吉姆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往长沙发上一靠,双手垫在脑后,眯眯笑着。
“黛拉,”他说,“先把咱们的圣诞礼物放一放,让它们自己待一会儿。东西太好了,暂时不用为好。我卖掉了表,好买给你发卡。现在可以让肉排下锅了吧?”
那三位麦琪,如你们所知,是有智慧的贤人——无比聪明的博士——他们带来礼物,奉献给出生于马槽的圣婴。他们开创了圣诞节互赠礼物的习俗。由于他们聪明过人,万一礼物有相不中的,也有权去退换。说故事的笨嘴拙舌,给列位看官讲了一个平淡无奇,既不大喜大悲,亦无大起大落的故事,叙述住在经济公寓里的两个傻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家中最珍贵的物件。但是在下要对当今世上的聪明人说的是,在普天底下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还得数此二人最为聪明。在所有送礼与收礼的芸芸众生里,还是这两位最最明智呀。不论天涯何处,最聪明的还是他们。他们即是贤人麦琪了。
……
前言/序言
序言
欧·亨利(1862—1910)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以描写纽约市井生活著称,但他并非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他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个医生。他十五岁时开始在药房当学徒,二十岁时由于健康原因去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当了两年牧牛人,积累了对西部生活的亲身经验。此后,他在得克萨斯做过不同的工作,包括在奥斯汀银行当出纳员。他还办过一份名为《滚石》的幽默周刊,并在休斯敦一家日报上发表幽默小品和趣闻逸事。一八八七年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正当他的生活颇为安定之时,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一八九六年,奥斯汀银行指控他在任职期间盗用资金。为了躲避受审,他逃往洪都拉斯。不久,他得知妻子病危,回家探视,在一八九八年被捕,以贪污银行公款罪被判刑五年。由于表现良好,三年后提前获释。在狱中,他担任医务室的药剂师,并在业余开始写小说,为的是挣些稿费寄给女儿。一八九九年,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发表,署名为“欧·亨利”,借用了一个法国药典书作者的名字。命运对他来了点幽默,以一场官司把他从波特变成了欧·亨利,从一个专栏作家变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小说家。一九一年出狱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小有名气。第二年他定居纽约,专门从事创作。他以一周一篇的速度为杂志写小说,获得读者的普遍注意与好评。到一九一年病逝为止,欧·亨利以旺盛的精力共创作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四百万》(1906),《剪亮的灯盏》(1907),《西部的心》(1907),《城市之声》(1908),《善良的骗子》(1908),《命运之路》(1909)以及《滚石》(1913)等十余部集子中。
使欧·亨利享有国际声誉的是他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叶》、《警察和赞美诗》等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代表了欧·亨利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最高成就。无论从内容或风格上来说,欧·亨利的作品都只能是美国这块土地上的产物,它们当之无愧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欧·亨利既写东部,也写西部,但他最负盛名的故事大都发生在纽约市的大街小巷中,发生在他称之为“四百万”的普通百姓身上。他为市民读者而写,也擅长写市民生活,故而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
欧·亨利笔下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就是贫富差距。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层,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弊泛滥成灾,似乎只要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由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做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巅峰。欧·亨利对恶具有同样的敏感,他把美国这个名利场上的把戏看得十分透彻。那些“丛林中的孩子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巧取豪夺,行的都是“丛林法则”。残忍遇到狠毒,小骗碰上大骗,强盗骗子纵然高明,却仍然斗不过金融家,华尔街的经纪人是决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这种对财富的角逐中,人们的灵魂受到腐蚀,年轻的姑娘明明在饭馆当出纳员,却偏偏装腔作势,假冒名门望族。忙忙碌碌的经纪人竟然忘了昨夜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个金钱万能的世界里,父亲的财神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制造一起交通堵塞,从而使儿子获得求婚的机会,爱神对此只能甘拜下风。不过,欧·亨利笔下的善与恶并不那么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其中存在着良心发现,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种种可能性。决定洗手不干的保险箱盗窃犯为了救出不幸把自己反锁在保险库里的孩子,当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准备着跟警察再去蹲监狱。一个自惭形秽,背弃了情人的男人,毕竟还能尽自己的努力,让青梅竹马的姑娘断了对他的思念,快快活活地去重新开始生活。
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欧·亨利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近百年来,欧·亨利的小说在全世界一版再版,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足见其作品的生命力。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插图本)》是一部精选了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最具代表性作品的集结,旨在为读者呈现这位文学巨匠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洞察。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欧·亨利卓越艺术成就的一次致敬,更是希望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精彩故事,唤醒读者内心的共鸣,感受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传奇人物。他的笔下,都市的繁华与市井的烟火,底层人民的挣扎与坚韧,爱情的甜蜜与残酷,命运的捉弄与救赎,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欧·亨利式”结尾而闻名,这种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令人回味无穷,仿佛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一枚闪亮的印记。这些故事,与其说是情节的堆砌,不如说是对生活本身的一次次精准捕捉和艺术提炼。他以一种近乎顽皮的幽默感,解构着社会的种种不公与人性的弱点,同时又以一颗悲悯的心,赞美着那些在困境中闪烁的人性之光。 本书的编选,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展现欧·亨利小说的魅力。我们精心挑选了包括《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警探与圣歌》、《爱情的代价》、《白菜与国王》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每一篇故事,都如同一个精心雕琢的微观世界,主人公们在各自的命运轨道上跌跌撞撞,却又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惊人的勇气、智慧和牺牲精神。 在《麦琪的礼物》中,一对贫穷却深爱着彼此的年轻夫妇,为了给对方准备圣诞礼物,各自做出了令人啼笑皆非又深情款款的牺牲。德拉卖掉了自己引以为傲的长发,为丈夫吉姆换来了一块珍贵的怀表链;而吉姆则卖掉了自己心爱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漂亮的玳瑁梳子。当他们交换礼物的那一刻,故事的结局如同一个温柔的巴掌,扇在读者的心上,既有失落,更有对这份纯粹爱情的深深感动。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礼物的交换,更是关于爱与奉献的深刻阐释,它告诉我们,在真正的爱情面前,物质的得失显得微不足道。 《最后一片叶子》则讲述了贫困画家约翰西和他的病友们的故事。当约翰西因肺炎生命垂危,并将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枯叶上时,善良的老画家贝曼用生命中的最后力量,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下了最后一片绿叶,以此唤醒了约翰西求生的意志。这片“永不凋零”的叶子,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艺术的伟大,它不仅仅是救赎,更是人类之间无私关怀和坚韧信念的有力证明。故事的结尾,贝曼默默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画作却永远地留了下来,成为了一曲关于艺术与生命的赞歌。 《二十年后》则以更加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友谊的力量。两位旧日的朋友,在约定的地点,阔别二十年后重逢。一位已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另一位却沉沦于街头,成为一名小小的窃贼。故事在悬念和对比中展开,最终揭示了命运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然而,在最后,当年那个承诺要抓捕朋友的警察,却因为友情选择了放任,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保护了朋友的尊严。这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友谊的坚守,在欧·亨利的笔下,被描绘得如此真实而动人。 本书的插图部分,更是为这些经典故事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我们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的优秀插画家,为故事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创作了风格各异的插画。这些插画,或写实,或写意,或充满漫画的幽默感,都力求贴合故事的原有韵味,同时又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通过视觉的享受,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故事的氛围。无论是纽约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是咖啡馆里温暖昏黄的灯光,亦或是人物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被插画家们用画笔一一捕捉,赋予了故事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这些插图,不仅是画面的点缀,更是情感的延伸,是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另一扇窗口。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精巧的构思和出人意料的结尾,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他笔下的纽约,既是光鲜亮丽的都市,也是充满挣扎和辛酸的底层社会。他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勤劳朴实的工人,精明狡黠的商人,怀揣梦想的艺术家,孤独无助的女性,以及那些在命运洪流中浮沉的小人物。他以一种戏谑而又深情的笔调,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希望与绝望。 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人性的复杂和多面。即便是那些在社会边缘游走的人物,也常常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例如,《二十年后》中的那位小窃贼,虽然走上了歧途,但他依旧怀揣着对昔日友谊的珍视,并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令人动容的义气。欧·亨利用他的笔,揭示了社会体制的弊病,人性的弱点,以及命运的无常,但同时,他也赞美着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生命,歌颂着那些微小而伟大的善良。 本书的选集,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编排。我们希望通过不同主题和风格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欧·亨利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有些故事侧重于都市生活的观察,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另一面;有些故事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歌颂着爱情的美好与牺牲;还有些故事则带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 《世界文学文库》系列,一直致力于将世界文学的瑰宝呈现给广大读者。本次推出的《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插图本)》,正是该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通过这份精选集,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欧·亨利这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更能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思想的触动。这些故事,或许会让你捧腹大笑,或许会让你黯然神伤,或许会让你陷入沉思,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将成为你生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让更多人走进欧·亨利的世界,感受他笔下那些充满智慧、幽默、温情和力量的故事。让这些故事,成为连接我们与过去、连接我们与人性的桥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翻开这本书,跟随欧·亨利一起,去体验那些简单而又深刻的人生况味,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美。本书的插图,更是为这份阅读体验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文字与画面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一个丰富而多彩的文学世界。 总而言之,《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插图本)》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文学珍品。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作家作品的集结,更是对人性、生活和命运的一次深刻探索。希望本书能成为您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并在您的阅读旅程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