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飛機手冊(2011)

世界飛機手冊(201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洋 著
圖書標籤:
  • 飛機
  • 航空
  • 軍事航空
  • 民航
  • 型號
  • 圖鑒
  • 技術
  • 飛行
  • 世界飛機
  • 2011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航空工業齣版社
ISBN:97878024380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179331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11-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世界飛機手冊(2011)》收錄瞭世界各個國傢和地區正在使用或正在研製的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特種飛機、教練機、加油機、運輸機、公務機、通用飛機、直升機和無人機係統等10個大類航空器、454個機型,介紹瞭各機型的編號與名稱、研製廠商和供應商、研製生産、主要改進改型、成本費用和裝備使用等方麵的基本情況,描述瞭其總體及各部件與分係統方麵的主要特點,給齣瞭其外形及內部尺寸、重量與載重和飛行性能等數據。書後還附有航空發動機、機載雷達、機載光電/紅外傳感器、機載武器、主要相關廠商等附錄。
《世界飛機手冊(2011)》由航空專業人員編寫,內容豐富、描述準確、圖文並茂,全麵反映瞭當前各類航空器的發展狀況和技術水平,可供航空器規劃、管理、科研、生産、使用和教育等部門人員查閱之用;對於廣大航空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瞭解各類航空器、增長航空知識的重要讀物。本書由《世界飛機手冊》編寫組編。

目錄

戰鬥機/攻擊機
Fighter alld Attagk Aireraft
中國
FC-1“梟龍”(Xiao Long)/JF-17“雷電”(Tqaunder)
殲8B(J8B)
殲10(J10)
殲轟7“飛豹”(JH7 Fei Bao)
F-CK-1A/B“經國”(Ching-Kuo)
F-CK-1C/D“雄鷹”(ItsiungYing)
法國
“幻影”2000(Mirage 2000)
“陣風”(Rafale)
印度
“光輝”(Tejas)
國際閤作
A-1/AMX“沙漠之風”(Ghibli)
AV-8B/“鷂”Ⅱ(Harrier Ⅱ)
“美洲虎”(Jaguar)
“狂風”(170mado)
EF2000“颱風”(Typhoon)
日本
F-2
俄羅斯
米格-29/35(MiG-29/35)
米格-29K(MiG-29K)
蘇-25“白嘴鴉”(Su-25Grach)/蘇-39(Su-39)
蘇-27(Su-27)
蘇-27M(Su-27M)
蘇-30(Su-30)
蘇-30M(Ssu-30M)
蘇-33(Su-33)
蘇-34(Su-34)
蘇-35(Su-35)
瑞典
JAS-39“鷹獅”(Gripen)
美國
A-10“雷電”Ⅱ(1]mnderbolt Ⅱ)
F-15“鷹”(Eagle)
F-15E“攻擊鷹”(strike Eagle)
F-16“戰隼”(Fighting Falcon)
F/A-18“大黃蜂”(Homet)
F/A-18E/F“超級大黃蜂”(super Hornet)
F-22“猛禽”(Raptor)
F-35“閃電”Ⅱ(Lightning II)
YAL-1A
轟炸機
Bomber
中國
轟6(H6)
俄羅斯
圖-95(Tu-95)
圖-22M(Tu-22M)
圖-160(Tu-160)
美國
B-52“同溫層堡壘”(stratofortress)
B-1B“槍騎兵”(Lancer)
B-2“幽靈”(Spirit)
特種飛機
Spegial Mission Aireraft
巴西
R-99
中國
水轟5(sH5)
國際閤作
A-50EI
CN-235 MP“威懾者”(Persuader)/CN-235 MPA
以色列
波音707-385C“禿鷹”(Condor)
“白尾海雕”(Eitam)
“彗星”(Shavit)
意大利
ATR42MP“調查員”(Surveyor)
ATR 72ASW
日本
P-1
US-2
波蘭
……
教練機
加油機
運輸機
公務機
通用飛機
直升機
無人機係統
附錄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航空航天領域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完全不涉及《世界飛機手冊(2011)》的內容: --- 《航空史上的技術飛躍:從萊特兄弟到超音速客機》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全麵梳理二十世紀航空技術發展的關鍵裏程碑與顛覆性創新。我們聚焦於驅動人類徵服天空的工程學突破、空氣動力學原理的革命性應用,以及航空工業如何從早期的探索階段,逐步成長為影響全球政治、經濟與軍事格局的戰略性産業。全書不側重於特定機型的圖鑒式羅列,而是深入剖析驅動這些飛躍背後的科學原理、設計哲學及其社會影響。 第一部分:氣動力學的黎明與早期探索(1900-1930) 本部分迴溯瞭人類首次實現穩定、可控飛行的曆史背景與技術基礎。我們將探討早期的風洞實驗如何幫助工程師理解升力與阻力的關係,從模仿鳥類飛行到發現翼型設計的重要性。重點分析瞭萊特兄弟成功的關鍵技術要素——三軸控製係統的發明及其在早期滑翔機和動力飛行器上的實現。我們詳細考察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設計如何從簡單的偵察工具迅速發展為具備作戰能力的機器,包括對發動機功率需求的提升、機身結構強度的要求,以及如何應對高速飛行帶來的結構振動問題。 第二部分:金屬的崛起與全球互聯(1930-1945) 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木材和布料逐漸被全金屬結構所取代。本章深入解析瞭濛皮承力結構(Semi-monocoque)的成熟,它極大地提高瞭飛機的結構效率和承載能力。重點關注瞭現代客機概念的萌芽,例如道格拉斯DC-3如何通過可靠性、載客量和運營經濟性的平衡,徹底改變瞭商業航空的格局。在軍事領域,我們將分析如何在二戰的嚴酷需求下,推動瞭增壓座艙、可收放起落架和襟翼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技術直接為後續更高速、更遠航程的飛機奠定瞭基礎。對於活塞發動機性能的極限探索,如渦輪增壓器的應用,也將進行詳細的闡述。 第三部分:噴氣時代的開端與超音速的挑戰(1945-1970) 噴氣推進技術的商業化與軍事化是本書的重點章節。我們追溯瞭軸流式和離心式壓縮機的設計演變,以及如何成功將高能量的燃氣噴射轉化為推力。書中詳細分析瞭跨越音障的物理學難題——激波的産生、阻力係數的劇增,以及如何通過後掠翼設計(Swept-wing)來推遲和管理超音速飛行帶來的空氣動力學效應。德哈維蘭“幽靈”和蘇聯的圖-104等早期噴氣客機的設計取捨、運營挑戰,以及對機場基礎設施提齣的新要求,都將得到細緻的論述。 第四部分:高涵道比與民航的黃金時代(1970-2000) 本階段,航空製造業的焦點轉嚮瞭效率和舒適性。本書詳細探討瞭渦扇發動機(Turbofan Engine)的巨大成功,特彆是高涵道比發動機如何通過降低燃油消耗和噪音汙染,使長途洲際旅行變得更加經濟可行。我們剖析瞭寬體客機(如波音747和空客A300)的齣現,分析瞭其對航空運輸量、機場設計和航空貨運物流的影響。同時,也涉及瞭對空氣動力學進行更精細優化的嘗試,例如超臨界翼型(Supercritical Airfoils)的應用,它們允許飛機在接近音速的速度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升阻比。 第五部分:數字化設計與未來展望(2000至今的趨勢)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瞭當代航空工程的驅動力: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流體力學(CFD)以及先進材料(如復閤材料)的應用。我們探討瞭電傳操縱係統(Fly-by-Wire)如何重塑飛行員與飛機的交互模式,實現對氣動布局的更自由設計。雖然本書不關注當前在役的具體型號,但我們將討論驅動未來十年設計決策的根本性工程問題,包括如何平衡燃油效率、環境影響、以及對更快速點對點連接的需求。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理解驅動航空進步的底層技術邏輯。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對工程學、技術史、航空工業發展曆程感興趣的專業人士、工程師、航空愛好者以及對二十世紀工業變革有深度研究興趣的讀者。本書側重於技術原理的剖析而非簡單的機型介紹,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基礎物理和工程學概念。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本《手冊》會更偏嚮於那種麵嚮大眾讀者的“圖鑒”風格,就是那種漂亮的圖片配上簡短的文字介紹,適閤在咖啡桌上隨便翻閱的類型。結果我大錯特錯。這本書的敘事口吻非常嚴謹,幾乎沒有矯飾的文學性描述,全篇都浸透著一種近乎冷酷的客觀性。比如介紹到某型運輸機時,它不會去渲染它在曆史上的光輝時刻,而是直接堆砌起載荷極限、航程衰減麯綫、以及不同氣象條件下的起降性能數據。這種寫法對於我這種更偏愛工程數據的“硬核”玩傢來說簡直是福音,但對於那些隻想瞭解“這飛機飛得快不快、好不好看”的普通讀者來說,可能讀起來會有些枯燥乏味,甚至會感到吃力。我嘗試讓一個不太懂航空的朋友翻瞭幾頁,他很快就放棄瞭,直呼“像在看天書”。可見,這本書的受眾定位是非常明確的,它針對的是那些願意深入鑽研技術參數,並且具備一定航空基礎知識的讀者群體。

評分

如果說有什麼地方讓我感到略微遺憾,那就是在一些非西方體係的航空器介紹上,內容的詳盡程度明顯不如歐美主流機型。例如,對於一些上世紀中後期的小國自研機型,雖然名錄裏赫然在列,但提供的性能數據往往非常簡略,很多關鍵的飛行包綫圖都是缺失的,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模糊的側視圖。這使得在構建一個完整的全球航空器數據庫時,這本書顯得有些“偏科”。我理解這可能是由於資料獲取難度和版權限製所緻,但在一個號稱是“世界”的飛機手冊中,這種資料上的不平衡感還是比較突齣的。當然,瑕不掩瑜,它在主流機型上的深度挖掘已經超越瞭市麵上絕大多數同類齣版物,但這使得對那些冷門機型的關注度不足,顯得有些美中不足,像是一道精美的西餐裏,配瞭一份略顯敷衍的開胃小菜。

評分

這本厚厚的冊子,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簡直可以當做一塊小磚頭瞭。裝幀設計倒是中規中矩,封麵那幾張彩圖挑得還算精良,看得齣編輯在選材上還是花瞭一番心思的。不過,說實話,我主要是衝著裏麵的技術細節去的。翻開目錄,我立刻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分類和圖錶吸引住瞭。裏頭似乎囊括瞭從二戰後到最近幾年的一些主力機型,連一些不那麼齣名的“冷門貨”也有涉及,這在國內的同類齣版物裏是比較少見的。我尤其關注瞭幾款特定型號的發動機性能數據和機體結構剖麵圖,這些圖示的清晰度和詳盡程度,遠超我預期的“手冊”標準,更像是專業工程師的參考資料匯編。雖然有些圖例的比例尺標注略顯模糊,需要對照旁邊的文字說明纔能完全理解,但總體而言,對於想深入瞭解現代航空器設計理念和空氣動力學特徵的愛好者來說,這絕對算是一份值得收藏的工具書。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光是對比不同代戰鬥機的升阻比數據就覺得津津有味,那種數據對比帶來的滿足感,是單純看照片無法比擬的。

評分

裝幀的耐用性方麵,我得稍微挑挑刺。雖然紙張的剋重看起來不錯,尤其是那些全彩頁的部分,色彩還原度很高,能清晰分辨齣不同材料的紋理和塗裝細節,但書脊的膠裝工藝似乎有點不經受摺騰。我發現,當我需要將書本完全平攤開來,以便同時參照左右兩頁的復雜圖錶時,書脊的粘閤處已經齣現瞭輕微的開裂跡象。考慮到這本“手冊”的使用頻率肯定很高,讀者會經常需要查閱某一特定數據或者圖示,這種設計上的小瑕疵著實影響瞭使用體驗。一本參考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在它能陪伴讀者走過多少次查找和學習的旅程中,如果還沒用到半年,書就散架瞭,那再好的內容也大打摺扣瞭。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在裝幀工藝上多下點功夫,畢竟內容已經達到瞭專業級的水平,外殼也應該配得上這份價值。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在於它對於一些特定時間段內“技術迭代”的捕捉能力。它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機型羅列,更像是一部航空技術的編年史,通過數據和性能的對比,你能清晰地看到設計思想是如何隨著材料科學、電子技術和需求變化而逐步演進的。例如,對比八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的隱身技術在機身外形設計上的體現差異,這本書沒有大段的理論闡述,而是直接將兩代機型的雷達散射截麵估算模型和材料吸波層厚度變化並置展示。這種“以物證史”的編排方式,極其高效且令人信服。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電子戰設備”這一章節的側重,它並未停留在簡單的羅列傳感器名稱上,而是深入到瞭乾擾機有效作用距離的參數變化,這在我以往閱讀的任何一本同類型的書籍中都是罕見的深度。

評分

全,高大全的飛機手冊!

評分

這本書纔是真正的工具書,內容豐富翔實,物美價廉,令我愛不釋手。

評分

很好很強大

評分

這本書纔是真正的工具書,內容豐富翔實,物美價廉,令我愛不釋手。

評分

給孩子買的,他很喜歡。

評分

好評,終於買瞭新版的飛機手冊瞭

評分

非常專業 的一本書 資料非常齊全 內容很豐富

評分

感覺一般,內容相比較老版的來說,基本上算是一本文字手冊,照片大眾,三麵圖有的很模糊,老版的三麵圖和透視圖都很清晰,不算太好

評分

好書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