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總則
2 基本規定
3 原始資料整理
3.1 岩土試驗資料統計計算
3.2 節理裂隙統計
3.3 結構麵組閤關係赤平投影分析
3.4 鑽孔岩芯資料統計
3.5 水質分析資料整理
4 圖件編製
4.1 一般規定
4.2 原始圖件
4.3 區域地質圖件
4.4 水文地質圖件
4.5 水庫地質圖件
4.6 壩(閘)址及其他建築物工程地質圖件
4.7 引調水工程地質圖件
4.8 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地質圖件
4.9 天然建築材料圖件
5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編寫
5.1 規劃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5.2 項目建議書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5.3 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5.4 初步設計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5.5 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附錄A 地層年代、代號及圖例
A.1 地層年代及代號
A.2 岩土花紋符號及代號
A.3 地質構造符號
A.4 地貌符號
A.5 物理地質現象符號及代號
A.6 水文地質代號、花紋
A.7 工程地質現象及工程地質勘察符號、代號
附錄B 工程地質圖圖式
B.1 原始圖件
B.2 區域地質及水文地質圖件
B.3 水庫工程地質圖件
B.4 壩址工程地質圖件
B.5 引調水工程地質圖件
標準用詞說明
條文說明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的項目經理,我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這本書,首先關注的是它能否切實提升工程建設的效率和質量。SDJ 19-78 在當年是適用的,但隨著項目規模的增大和技術的進步,一些在資料提交和審核環節遇到的問題,可能在新規程中得到瞭解決。我特彆想知道,SL 567-2012 在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和一緻性方麵,有沒有更明確、更可操作的評價標準?比如,在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中,對一些關鍵參數的取值範圍、論證過程,以及不確定性分析,新規程是否有更具體的指導意見?我曾經遇到過因為勘察資料前後矛盾,或者數據不完整,導緻設計變更頻繁,影響工期的經曆。如果新規程能夠通過規範化的資料整編,從源頭上杜絕這些問題的發生,那對我們項目管理來說,將是極大的幫助。此外,它對資料的電子化存檔和檢索的要求,是否也更加便捷,能夠讓我們在需要時快速查閱和利用曆史資料?
評分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我腦海中浮現的是當年在野外地質調查時,如何將繁雜的地質現象記錄下來,並整理成一份份圖文並茂的報告。SDJ 19-78 承載瞭那個時代的印記。而 SL 567-2012,我看到瞭未來。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工程地質評價”和“地質問題分析”部分的規定很感興趣。它是否能夠引導勘察單位,不僅僅是客觀地描述地質情況,更能結閤工程的特點,深入分析地質條件對工程安全、穩定和經濟性的影響?比如,對於一些潛在的地質風險,如滑坡、塌岸、地下水湧入等,新規程是否要求在資料整編中,更加突齣這些問題的識彆、評價和對策建議?我希望它能更強調地質資料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閤,讓勘察成果真正成為指導工程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而不是一份孤立的技術文件。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水利行業政策研究者,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的發布,標誌著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嚮著更加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邁齣瞭堅實的一步。SDJ 19-78 作為一項經典的行業標準,在過去發揮瞭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工程地質勘察的深度、精度以及成果的利用提齣瞭更高的要求。SL 567-2012 的齣現,正是對這些新需求的積極迴應。我注意到,新規程在數據的集成化、三維可視化、以及與其他工程信息的關聯性方麵,都有瞭顯著的提升。這對於提升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水平、保障工程安全、延長工程壽命,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規程,更是對行業未來發展方嚮的一種引領和推動。
評分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它所代錶的“規範化”和“標準化”的意義。我是一名長期從事水利工程設計工作的工程師,深知一份高質量的地質勘察報告,是工程設計能否順利進行的基礎。SDJ 19-78 陪伴瞭我們許多年,它奠定瞭地質資料整理的基本框架。但是,隨著勘察技術的進步和工程復雜性的增加,原有的規程在一些細節上可能難以完全滿足現在的需求。SL 567-2012,我特彆關注它在“地質鑽孔資料”、“岩土物理力學性質測試資料”、“地下水位觀測資料”等方麵的具體要求。是否在這些數據的記錄、整理、計算和錶達上,有瞭更細緻、更科學的規定?比如,對於一些關鍵的力學參數,新規程是如何要求進行統計分析和取值的?它是否能確保我們拿到手的勘察數據,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一緻性,從而減少在設計過程中因為數據不準確而進行的反復修改?
評分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一書,我首先被其嚴謹的結構和詳盡的條文所吸引。作為一名在工程谘詢公司工作多年的資料管理人員,我深知地質勘察資料的整編工作對於整個水利水電工程的生命周期至關重要。SDJ 19-78 在我職業生涯的早期就已是行業內的通行標準,其基礎性作用不容忽視。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彆是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應用領域的革新,原有的規程在某些方麵已經顯現齣其局限性。SL 567-2012 的齣現,正是對這些局限性的有力迴應。我注意到,新規程在資料的數字化采集、存儲、管理和共享方麵有瞭非常明確的指導。它不僅僅是停留在錶麵的文件格式要求,更是深入到瞭數據本身的規範化處理。比如,對於岩土工程勘察的各類測試數據,新規程是如何要求進行統一編碼、格式統一的,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標準化數據構建數據庫,為後續的工程分析和決策提供可靠支撐。這對於我這樣的資料管理人員來說,意味著我們需要學習新的技術和方法,擁抱數字化轉型,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工程項目。
評分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這本書,我從一個地質災害監測研究者的角度來看,它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料整理規範的更新,更是對地質信息深度挖掘和利用的引導。SDJ 19-78 那個年代,地質勘察的重點可能更多在於基礎的地質現象描述和參數采集。而 SL 567-2012,則明顯地展現齣對地質信息集成化、智能化分析的關注。我特彆感興趣的是它在“地質成果報告”部分的要求。新規程是否更加強調瞭對地質單元的劃分、地質構造的分析,以及它們與工程風險之間的關聯性?在災害監測方麵,我們經常需要整閤多年的地質勘察數據,結閤實時監測信息,進行綜閤評價。如果SL 567-2012能夠提供更精細、更規範化的地質空間信息,比如對軟弱夾層、斷層破碎帶等關鍵地質體的三維錶達,那將極大地便利我們進行區域性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和預警。它能否引導勘察單位在資料整編時,就考慮到未來信息融閤的需求,為我們後續的研究提供更豐富的“原材料”?
評分初次接觸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新”。“新”不僅體現在它取代瞭曆史悠久的SDJ 19-78,更是體現在其內容與時俱進的程度。作為一名剛入行的地質勘察技術員,我對老規程 SDJ 19-78 隻有一些模糊的印象,更多的是聽前輩們提起。而 SL 567-2012,則像一張清晰的地圖,為我指明瞭方嚮。我尤其關注的是其關於地質鑽探成果的整理和錶達方式。過去,我們可能更多的是依賴紙質圖件和文字報告,信息傳遞和共享存在諸多不便。這本書則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將鑽孔數據、岩土性質參數、地下水位信息等進行係統化、結構化地整理,並提齣瞭一些關於數據可視化呈現的要求,比如三維鑽孔柱狀圖、平麵圖等。這對我來說,是全新的知識領域,也讓我看到瞭地質勘察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勢,即更加智能化、信息化。它強調瞭數據的規範化和標準化,這將極大地提高我們工作中的協同效率,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産生的錯誤。
評分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這本書,我從一個從事水利工程施工的現場管理者的角度,看到瞭其潛在的價值。SDJ 19-78 在我剛入行時,就是我們參考的重要文件,它教會瞭我如何理解和應用地質資料。但是,很多時候,現場遇到的地質情況遠比圖紙復雜,對勘察報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SL 567-2012,我希望它能在“施工地質”方麵有更多的側重。比如,在資料整編時,是否會更清晰地標注齣易發生塌方、湧水、滑坡的地段?是否對地質勘探點周圍的岩體穩定性有更詳細的評估?對於一些特殊的工程地質問題,例如凍土、軟土、膨脹土等,新規程是否會給齣更具體、更可操作的資料整理和錶達方式,以便我們施工人員能更直觀地理解,從而指導現場施工,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安全事故?
評分作為一名在某水利勘察院工作瞭十幾年的資深地質工程師,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這本書的齣現,感到既欣慰又充滿期待。SDJ 19-78,那是我們父輩、祖輩的地質勘察年代的記憶,它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嚴謹和務實。而 SL 567-2012,則代錶著我們這個時代對地質勘察資料整理提齣的新課題和新要求。我尤其關注的是,在新規程中,對於“勘察成果報告”中的“地質構造分析”、“水文地質分析”、“工程地質分析”等章節,是否有更加精細化、係統化的要求。它是否能引導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對地質現象的簡單描述,而是能夠更深入地揭示地質條件的內在規律,並將其與工程建設的需求緊密聯係起來?比如,在岩溶發育地區,新規程是否會更強調對溶洞、裂隙的展布和規模的描述,以及對地下水運動規律的分析,從而為後續工程設計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評分作為一名在水利工程一綫摸爬滾打瞭十多年的老工程師,拿到這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行業標準: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編規程 SL 567-2012 替代SDJ 19-78》時,內心真是百感交集。 SDJ 19-78,那可是我們當年入行的“聖經”,陪著我們走過瞭多少個項目,多少個通宵達旦的夜晚。翻開新規程,一股熟悉又略帶陌生的感覺撲麵而來。 SL 567-2012,數字的變化,不僅僅是年份的更迭,更代錶著技術的發展,理念的更新,以及對工程質量更高的要求。我仔細地對照著新舊規程,逐條逐款地閱讀。我記得當年SDJ 19-78在資料整編方麵,雖然基本框架清晰,但對於一些新興的地質勘察技術,比如遙感、物探等在資料整理中的應用,以及數據處理和信息化的要求,相對來說就顯得有些滯後瞭。而SL 567-2012,則在這方麵有瞭顯著的進步。它更加注重地質資料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可讀性,對三維地質模型的構建、GIS技術的應用,以及數字化成果的輸齣都有瞭更為詳盡的規定。這對於我們提升勘察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以及更好地服務於後續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無疑是巨大的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