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誌華先生著的《外國造園藝術》是一部凝聚瞭作者多年心血的學術專著,榮獲第二屆建築圖書奬第2名,被國內多所著名大學建築係列為考研參考書。《外國造園藝術》史料豐富、文筆優美、深入淺齣、觸類旁通,把國外造園曆史和演變的過程娓娓道來,是對園林和建築感興趣的讀者的必備參考書,也可作為參觀外國園林的旅遊指南。作者尤其善於將建築、城市、園林的專業描述與當時的曆史和時代背景相結閤,再采用平實的語言進行闡述和錶達。仔細閱讀品味《外國造園藝術》,不僅僅是閱讀一本普通的專業書籍,更是如同打開瞭一張造園的曆史長捲,觀看瞭一部園林發展史的無聲電影。書中隨處看見的史實案例,融匯進作者的親身體驗以及獨特的觀察視角,再與造園的知識相結閤,你會神奇地感受到那些沉睡瞭幾百年的園林似乎重新煥發瞭生機,它們在靜靜訴說當年的種種,繁華抑或衰落……
《外國造園藝術》1990年先由颱灣明文書局齣版繁體字本,隨即被颱灣各大學選為正式教材;2001年在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齣版時,作者又進行瞭修訂,同時增加瞭插圖、彩色插頁和“人名索引”及“府邸園林索引”。我國已故建築史和建築理論大師汪坦先生曾於1987年為本書作序,特彆指齣:“和建築很不相同,長期以來難得見到有介紹外國造園藝術的論著,陳誌華的這幾篇文章,藉用科技界愛用的評語來說填補瞭空白”。
京東特價、《外國造園藝術》作者陳誌華教授著作推薦:
《》
《外國造園藝術》全麵係統地介紹瞭外國造園藝術的四個主要流派及其代錶作品——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園林(附有古羅馬園林)、法國的古典主義園林、英國的自然風緻式園林及伊斯蘭國傢的園林,闡明瞭它們所賴以産生的社會、經濟條件和當時的曆史文化背景,深入分析瞭各種造園藝術的內在規律,並對“中國造園藝術在歐洲的影響”作瞭開創性的窮根究底的研究。
作者文筆優美,以輕鬆風趣的筆調暢談造園藝術,可謂彆開生麵。
造在地上的天堂——讀陳誌華的《外國造園藝術》
發錶於《中華圖書報》2010年3月21日5版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推而廣之,世界各國也都有自己的“蘇杭”--那韆百座各具特色的園林,正是人們在地上建造的天堂。
記得多年前一次走進北京的“世界公園”,迎麵便是雄偉壯觀的“意大利颱地園”,孤陋寡聞的我一下子便深切體驗瞭“震撼”。該園的景緻還多得很,但這種感覺卻再也沒有齣現過。當然,與深圳的“世界之窗”比起來,這處園子頗像“盜版”的,但或許是先入為主吧,幾年後我瞻仰“原版”時並未再現“震撼”之感,而遍尋“之窗”見不到“颱地園”也讓人有幾分遺憾--竊以為,“颱地園”是“世界公園”惟一可以傲視“世界之窗”的一景。
說來很可笑,我原先一直以為那令人感動的“颱地園”是意大利某個園林的名字,甚至因在一本介紹外國園林的翻譯書的目錄中查不到“颱地園”而感到睏惑,及至讀到陳誌華先生的《外國造園藝術》纔恍然大悟:“颱地園”者,“颱地(或曰颱階)式園林”之謂也。北京的“意大利颱地園”,集中瞭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的一些特點,似乎還模仿瞭建於17世紀的迦兆尼彆墅花園。
通曉西方古代建築史(全國的建築係學子至今仍在讀陳先生的《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以前)》)、寫過《楠溪江中遊古村落》和《北窗雜記》的陳誌華先生,又修訂齣版瞭他於十年前在颱灣齣版的《外國造園藝術》,同時增加瞭插圖和彩色插頁,書末並附有“人名索引”和“府邸園林索引”。這是一本“很學術”的書,但作者一如既往地貫徹他那特有的“北窗風格”,幽默風趣地跟你拉傢常、講故事,時而露齣嘲諷的微笑……這種輕鬆的筆調於仿佛不經意之間已帶領讀者周遊世界,遍訪名園。
16世紀到17世紀初,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的盛期。作為反映當時意大利知識階層的審美理想的園林,追求和諧的美,也就是對稱、均衡和秩序。他們把園林視為府邸建築與周圍大自然之間的“過渡環節”,力求“把山坡、樹木、水體等等都圖案化,服從於對稱的幾何構圖”。沿山坡築成幾層颱地,建築造在颱上且與園林軸綫嚴格對稱;道路筆直,層層颱階雕欄玉砌;樹木全都修剪成規則的幾何形,即所謂“綠色雕刻”,花園中座座植壇方方正正,與水池一樣講究對稱;一泓清泉沿陡坡上精心雕刻的石槽層層跌落,稱為“鏈式瀑布”。朗特、艾斯塔、法爾尼斯、迦兆尼……這一座座園林彆墅,帶領讀者在充滿羅馬古風的府邸中領略那迷人的林蔭和水霧。
17世紀是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的天下。以商迪府邸、孚-勒-維貢府邸和凡爾賽宮為代錶的法國古典園林,是規則的幾何式園林的登峰造極之作。比之意大利園林,它首先是大。以凡爾賽宮為例,作為三條城市大道的交匯點,580米長的凡爾賽宮橫貫南北;宮牆西邊,3000米長的凡爾賽園林主軸綫縱貫東西。兩年前,我有幸在一次齣國機會中走進瞭凡爾賽宮,站在正對園林主軸的宮殿西牆下遠望,當時的感覺恐怕隻有卡通畫上的嘆詞“哇--賽!”纔略可搪塞,任何形容詞都不足以達意--壯觀的大颱階和層疊的“拉東娜”噴泉之下,名為“綠毯”的300多米長的大草坪嚮西鋪開,與長達1600米的浩瀚水麵相接,真是水天一色……超常的園林尺度,體現瞭“太陽王”路易十四所謂的“偉大風格”;而把主建築群置於園林開端且處於俯瞰全園的統率地位,更是反映瞭專製君主的至高無上。這裏,不禁想起作者那讓人莞爾的妙語:“為瞭敬神,要有一幫僧侶,要有一座廟。路易十四的宮廷,那些王公貴族們,近幸內寵們,是他的僧侶;而凡爾賽,就是他的廟。”園林內建築物的巨大、主軸綫得到加強、眾多的副軸綫和小林園以及平坦的地勢和遼闊的水麵,也都是法國古典園林區彆於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的特點。而關於偉大的造園傢勒瑙特亥(時稱“國王們的園丁,園丁們的國王”)生平的敘述,讀來也是妙趣橫生。路易十四雖說威嚴,倒也禮賢下士,不乏人情味兒,他與勒氏的交往也不乏形式上的平等,這在我們中國的皇帝和他的臣子們看來,未免有點兒“掉價”。
18世紀是英國自然風緻園走嚮無限風光的日子。經過17世紀中葉的革命暴雨的衝刷,強調對稱、秩序的審美觀受到瞭挑戰,英國齣現瞭浪漫主義,“重新發現自然”成瞭進步人士的追求。而“歌頌自然,就是歌頌自由。自然風緻園是自由的象徵”。“英國的自然風緻園是牧場式的,芳草如茵,綠蔭如蓋,再配上些池沼”,廢棄中軸綫,不要方正的植壇,園林的樹木也不加修剪。18世紀下半葉,自然風緻園更發展為追求野趣、荒涼和憂鬱情調的羅莎風景畫畫意的“圖畫式園林”。先浪漫主義者普賴斯說:“造園一定要造齣這樣的印象,就是,一切都好像是自然生成的。”18世紀的英國人在造園藝術領域發動瞭一場大革命,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在這本書的最後兩章,作者對“中國造園藝術在歐洲的影響”作瞭開創性的窮根究底的研究。讀讀那些外國傳教士們關於中國園林的描述,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某些六分真實、一分誇張再加三分幻想的“遊園紀實”,足可與時下報刊上聳人聽聞的“社會紀實”相媲美。當然,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見,例如法國畫傢王緻誠神父、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尤其是不僅到過中國,且在英國的丘園中建過一座中國塔的錢伯斯爵士,都對中國造園藝術作過十分中肯的評述。
近來似乎開拓風景區和造園之事很受重視,這應該是屬於一種國傢興旺的現象。既說是“開拓”、“造”,當然免不瞭是人的願望,或社會的意誌、時代精神的錶達。自然的青山綠水原無送情的意思。好友周儀先畢業後(1941年)鼕季在峨眉山讀書,得句“青山有情皆白頭,綠窗無刻不黃昏”。一般說來是觸景生情。然而,並不是任何自然景色都能感人,也不是任何人在任何狀態中都會被感。無寜說這是一種雙嚮的、有條件的情境。文化傳統修養在這裏起著極為重要的豐富或阻礙的雙重作用。現實生活是多彩的且充滿著矛盾,一廂情願隻能是畫餅充飢。
中國造園藝術固然是獨樹一幟為世人所贊美,但因此而滿足於過去的成就,墨守陳規孤芳自賞,總不能稱作有誌氣的一代吧!長期以來和建築很不相同,難得見到有介紹外國造園藝術的論著,陳誌華的這幾篇文章,藉用科技界愛用的評語來說“填補瞭空白”。希望能起點促進作用。
用“人工”或“自然”來分辨過去的園林,是常用的且清楚明瞭的方法,其實所謂古典自然園林也都是人“造”齣來的,其拙劣者不免有“矯揉造作”之譏(見陳文)。草地、花圃、雕像、噴泉……那些作為西方造園藝術的要素,在我國也已為“屢見不鮮”。有些看起來有些不順眼,恐怕不是學派問題,是本領和修養還沒有到傢。今後風景區和園林的群眾性將要迫使“門戶之見”退讓。現在學術上都提倡開放體係,遣園藝術自不例外吧!
從一個純粹的文化愛好者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園林技術本身。它實際上是一部濃縮的西方審美史和生活方式史。閱讀它,你會發現園林空間是如何被用來劃分階層、彰顯權力、錶達個人情懷,乃至成為一種政治宣言的。作者很擅長挖掘隱藏在植物配置和硬質景觀背後的文化密碼。例如,書中對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彆墅花園中,對“秩序”的狂熱追求,如何與古羅馬的理性精神相呼應,那段論述極其精彩,讓我對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共鳴。書中對不同地域氣候如何塑造景觀形態的分析也非常到位,比如地中海地區的乾旱耐受植物如何與石材雕塑結閤,營造齣一種沉靜而永恒的美感,與潮濕多雨地區那種繁茂、略帶野趣的園林形成瞭鮮明對比。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優秀設計,一定是尊重和順應自然的。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園藝愛好者的福音,特彆是對於那些渴望突破傳統中式園林思維,想要領略一番異國情調的朋友們來說。我最近沉迷於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景觀設計手法的研究,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它詳盡地梳理瞭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再到現代主義思潮中,西方園林是如何一步步演變、如何與當地的哲學、社會結構以及氣候條件相互作用的。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具體案例時的那種細緻入微,比如對凡爾賽宮的幾何對稱性如何反映絕對君主製思想的剖析,或者對英式自然風景園中“藉景”藝術如何融入浪漫主義情懷的解讀,都非常到位。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著作者的筆觸穿越瞭時空,親身漫步在那些曆史悠久、設計精巧的花園之中。書中對不同時期標誌性設計師的風格特徵、他們使用的核心元素(如雕塑、水景、步道布局)的分析,都極具啓發性,遠超一般科普讀物的範疇,更像是一本專業的田野調查報告和審美指南的結閤體。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抱有很高的期望,畢竟“外國造園藝術”這個主題涵蓋的範圍實在太廣瞭。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意猶未盡的豐富感。它並沒有試圖麵麵俱到地羅列所有國傢的園林風格,而是非常明智地挑選瞭幾個關鍵的轉摺點和最具代錶性的流派進行深度挖掘。比如,書中對日式枯山水與西方冥想空間之間的對比探討,那種跨文化的比較視角,讓人耳目一新。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行文流暢,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散文般的韻味。我特彆喜歡它在討論技術實現時所采用的語言,並非冷冰冰的專業術語堆砌,而是將材料的質感、光影的變化與設計師的創作意圖緊密結閤起來,讓讀者能深刻體會到設計的“生命力”。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園林專業學生或者從業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拓寬視野、深化理解的絕佳參考書,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比較方法,對未來設計實踐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評分我通常對這類理論性書籍的閱讀速度比較慢,但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非常清晰,邏輯鏈條環環相扣,讓人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去不斷探索下一章。作者采用瞭大量的比較分析法,比如將法國的軸綫布局與英國的麯綫布局進行對比,這種結構化的敘述方式,極大地幫助讀者梳理瞭繁雜的知識點。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尺度感”的討論,書中是如何通過樹木的高度、水池的廣度以及路徑的麯直來控製人的情緒和移動速度,從而達到預設的觀賞效果的。這種對人體工程學和心理學在景觀設計中應用的探討,非常具有啓發性。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高屋建瓴的框架,幫助我係統地理解和欣賞世界各地園林藝術的精髓,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審美視角的重塑,是我書架上近期最值得反復翻閱的一本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配圖質量也值得稱贊,這對於一本視覺性很強的藝術類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插圖的選擇非常講究,不僅有精美的平麵圖和軸測圖,更穿插瞭大量高質量的實景照片,清晰地展示瞭那些經典園林的細節肌理和空間感受。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在介紹完某種風格的理論基礎後,總會立即配上與之對應的現代景觀作品案例,展示瞭古典美學是如何在當代語境下獲得新生的。這種“古今對話”的處理方式,讓原本可能顯得有些陳舊的理論知識煥發瞭齣現實的活力。對於我這種更偏愛現代極簡風格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成功地將我帶迴瞭古典,並讓我理解瞭現代設計中那些看似隨機的留白和材料選擇,其實都源自對曆史的深刻繼承和反思。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如何做”的指南,而是一本“為何如此”的深度解析。
評分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傢屬準備瞭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傢屬的再三催促下,他纔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瞭,未見人齣來,房內不時傳齣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瞭,情況依舊。曹禺的傢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裏,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評分給弟弟買的,聽他說還不錯,給個好評
評分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
評分五、書話。這是一種散文化的書評,它評論書的內容,也評論書的編輯或裝幀,更喜歡談其作者或相關的掌故,篇幅不長,但言之有物、生動活潑、較少拘束,除具備書評的一般功能之外,還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評分不錯,可買
評分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園林史,沒有之一。當年買過反復讀,受益匪淺。這次再買是為孩子,也要她自己有一本慢慢讀。書不是抄來的,綜閤參考,加上陳老師的梳理,是學習園林的入門書
評分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評分很好的專業書,很厚很詳細,值得一讀
評分搞活動買的,很實惠,適閤園林專業的人學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