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细节》是旅美法律学者周大伟先生继《北京往事》后的又一本法治时评随笔集。其中的文章是周大伟先生近年里在中美两地工作、旅行期间写成的。并在《南方周末》、《法制周末》等有影响力的 报刊上刊载。读者对周大伟先生的文字这样评论到:“周大伟先生的文章一向直接明快,一语中的。在各种各样的专家精英头衔变得越来越廉价的时代,写出文字和发出声音并不稀缺, 最为难得的是观点深刻且文字耐看。周先生娓娓道来的法律随笔写作无疑已达此境界。”
海报:
《法治的细节》一书讲述了世间法治的人情世故,作者从貌似琐碎的细节出发,去探求制度建设的原理与途径。
娓娓道来的故事,铿锵有力的驳斥,看似平淡的讲述,深刻分析的法理。时而淡定,时而义愤,时而慷慨,时而平静,我们会跟随作者的思路浮想联翩,随着作者的情绪喜怒哀乐。
周大伟,祖籍江苏无锡,幼年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先后就学于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前身为崇德中学)、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法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研究学者。现在中美两地从事法学教研和企业投资顾问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纪录片独立制片人,投资公司法律顾问,《中国新闻周刊》、《法制日报一法治周末》专栏作家)。热爱法学写作,不做官样文章,正在尝试用深入浅出、诙谐幽默的文字叙述艰涩枯燥的法律问题,主张客观温和、活泛并人性充沛的写作风格。
细节中的法治
贺卫方
本书作者是我大学晚一年的老同学。虽然在大学时期并不相识,但是在过去十多年间,相互交往却十分频繁。除了常读到他的报章文字外,平常还在老同学和朋友的各种聚会中多有交流。听他聊天,也是信息丰富,生动有趣,见解不凡。由于他在国内读法学,又在美国读法学院之后,长期旅居美国,频繁来往于不同国家,对于法治建设,既有宽阔的视野,又有深邃的思考。五年前,他就出版了随笔集《北京往事》,颇受读者好评,现在,他的这本《法治的细节》又将问世,我很为老同学的新成绩而高兴。
这本收集了他近年来的一些随笔和评论的文集取名《法治的细节》,让我想到刘瑜教授的那本有趣有益的《民主的细节》。大伟告诉我,要取一个好书名颇感不易,套用刘著的取名法也算是一种讨巧。不过,我们也不妨“假戏真做”,为这样的书名作一点合法性论证。民主需要宏大的理论建构,也需要丰富的微观细节使它得以运行。法治又何尝不是这样?本书中很多文章就在不断地告诉我们这类的细节:
作者告诉我们不动产征收不得通过行政强制措施征收乃是文明国家通例,但是在中国,却赋予行政机构如此强势的权力,导致行政权无所忌惮,也使得行政相对人丧失应有的司法救济。他从美国电影《十二怒汉》里揭示陪审制如何保障人权,尤其是理性精神如何奠定陪审制作为“民主的学校,自由的堡垒”的基础。他结合亲身经历,剖析纳税人的权利得以保障的体制力量。最有趣的是,他见微知著,从房屋租赁法律关系的演进中发现了背后隐含着的一个秘密:何以中国传统社会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或许就是对于地主与租户之间的冲突,一直没有办法建立一种理性、和平、有序和公平的制度。
从貌似琐碎的细节出发,寻求制度建设的原理与途径,这是作者的典型论证方式。本书也启发我们反思一个问题:人类文明不同,就需要调整的关系和遭遇到的困难而言,相互之间并无多大分别,但是所形成的制度模式却差异甚大。这种分歧也许跟民族整体思维方式的不同有深切关联。大伟书中也涉及随着近代西法东渐,外来制度——例如三院,即法院、医院和学院——在中国的变形。在我看来,之所以发生这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后果,跟我们对细节的忽视密不可分。
中国现代化的法治建设开始于晚清变法,尤其是1902年以朝廷下诏,任命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主持法律变革为起点,迄今已逾百年。也许跟一开始就是在外来压力之下勉为其难有关,我们内心多半是像时下网络流行语有所谓“各种不服”,对于引进西方法治一直处在一种将信将疑、欲进又止的状态。外部压力大的时候,也许就往前走几步,否则就裹足不前。并非发自内心驱动的事实还导致一种敷衍心态。能够在表面上作出法治的样子,例如编纂法典,设置机构,拉起队伍,穿上行头,都可以有板有眼地进行。但是,制度运行的内在精神仍然是非法治甚至反法治的,其效果如何,了解近代史的人们都知道。我们是否可以说,如果晚清政府能够真诚而非敷衍地推行法治,中国就无须走向共和,君主立宪制也完全可以达到实质上的宪政体制?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后来的江山易帜。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也可以看出,法治在中华大地上难以健康成长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根源。且不说“德主刑辅”、“刑期去刑”这类儒家信条,观察传统社会的具体治道与治术,就会看出,我们是怎样喜欢宏大叙事,而忽视具体制度建构的。例如,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土地权利及其相关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古典罗马法,还是诺曼征服之后的英国普通法,关于土地所有、占有、保有、使用、买卖、时效、占有取得等权利及法律救济方式,相关规范浩如烟海,各种学说百家争鸣。无论是罗马的那些备受推崇的大法学家,还是英国法学家布拉克顿和法官柯克,都在这方面殚精竭虑,其成果也成为学术史上的伟大经典。
但是,在古代中国,毕生致力于土地制度研究的大学者是不存在的。在古典立法里,有关土地的规范凤毛麟角。官员在处理这类被称之为“田土细故”的纠纷时,压根儿不需要引用法律(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没的可引),只是依据一些古代故事以及司法官员的公正感——如果有的话——作出判决。春秋决狱让这种大而化之的司法模式具有了正统地位。在阅读一些古典司法判决书的时候,我们很少看到,州县官员们在处理田土纠纷时会引用此前就类似案件所作的判决。司法中的这种个别主义丧失了可预期性,同时也为司法腐败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从这样的角度观察,今天的法律人树立一种不弃微末的精神,重视法治的细节建构,就不仅指向制度,更是改造文化。当然,在挖掘和培育细节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在每一个细节里渗透普遍的价值,努力造就一个局部与整体相和谐的体系,也是自不待言的。当年胡适先生倡导“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其意义也可当如是观。
贺卫方
2013年1月11日
这本书读起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法治”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宏大而遥远,像是悬在头顶的理论,难以触及。而这本书,通过非常具体、生活化的案例,把法治的脉络一点点地剥开,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它会讲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合同纠纷,但不是枯燥的法律条文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故事,讲述当事人的困境,以及法律是如何在这些困境中发挥作用的。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刻画,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证据、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可能成为案件的转折点。它让我明白,法治并非冰冷的规则,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法治的“零件”是如何组装成一个巨大的、精密的“机器”,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机器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曾经不以为然的规定,开始理解它们背后蕴含的深意。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又富有启发性的读物,对于想要了解法治的普通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打破了专业壁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法律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秩序”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我觉得,秩序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强制执行的规则,是一种约束。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人类学研究,展现了秩序是如何在复杂的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且这种生长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和变动性。它深入探讨了那些微小的社会约定、习俗,甚至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形成的默契,是如何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我特别喜欢它对“信任”在秩序构建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当信任失效时,秩序会如何崩塌。书中的一些关于社区治理和群体互动的例子,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没有强力干预的情况下,是如何通过合作和协商来解决问题的。这是一种非常“有机”的秩序,它不像人为设计的制度那样僵化,而是能够适应变化,并且具有更强的韧性。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依赖的很多社会秩序,其实都建立在一些非常脆弱的基础之上,一旦这些基础受到侵蚀,整个体系都可能摇摇欲坠。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关于秩序的“非典型”读物,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看到秩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点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聊天,他娓娓道来,用最朴实的语言,分享他对事物最深刻的理解。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他擅长从一些非常平凡的现象入手,比如一次偶然的对话,一个不起眼的物品,一段模糊的记忆,然后从中提炼出关于人性、关于社会、关于历史的深刻洞见。我尤其喜欢他那种“无所不包”的写作方式,时而谈到古老的哲学思想,时而又穿插当下的社会热点,但所有这些看似跳跃的内容,在他手中却能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醇厚的茶,初入口时或许觉得平淡,但越品越有味,回甘悠长。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烈的论点,但它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悄然地改变着读者的视角。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社会治理的书,感觉这本书对于理解权力运作的逻辑有着深刻的洞察。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民主”或“专制”的理论著作,而是着眼于微观层面,分析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是如何被建构和维护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揭示了规则、制度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同时也可能压制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书中对于“规训”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社会规范,实际上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某种特定秩序的“合格”成员。这种对权力运作的细腻描摹,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我自身是如何被影响和塑造的。它让我意识到,理解权力,不仅仅是认识到那些宏大的政治机构,更要关注那些细微的、日常的权力渗透。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批判性地看待社会现象,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某种方式发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宽了不少,对于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游戏化”思考的书,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学习”和“工作”的看法。作者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枯燥乏味,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其中的“游戏机制”。这本书通过分析各种成功游戏的内在逻辑,揭示了如何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引入奖励机制以及鼓励玩家之间的互动,来激发人们内在的驱动力。它让我明白,学习并非一定要端坐在书桌前,工作也并非一定要忍受无聊。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其中的乐趣,并且将其转化为一种“挑战”或“任务”,就能大大提升效率和满意度。书中举了很多将游戏化原理应用于教育、培训甚至企业管理中的例子,都非常生动有趣,而且切实可行。读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将一些生活中的小目标“游戏化”,比如设定每天的阅读打卡次数,或者将家务活变成一个“积分挑战”,结果发现,虽然过程没有本质改变,但心态却截然不同,完成任务的动力也更足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游戏,更是关于如何激发人的潜能,以及如何创造更有趣、更有意义的生活。
评分书很不错,京东小哥人超级好。
评分娓娓道来的故事,铿锵有力的驳斥,看似平淡的讲述,深刻分析的法理。时而淡定,时而义愤,时而慷慨,时而平静,我们会跟随作者的思路浮想联翩,随着作者的情绪喜怒哀乐。
评分挺好的,送货及时,是正版。
评分产品非常好 物美价廉 服务态度好 物流超赞
评分好书好书!挺好的!good
评分一本杂文集合的书,没个论题都是一个小故事和知识点,对于爱好法律的人来说,读这书是一种享受;对于初学者来说,读这个书让你知道生活中的法治是什么
评分值得买的书,看过《北京往事》北京往事的人就知道咯
评分非常好的书,期待很久了。。。今天入手这么多。。。这么多。。。要挤更多的时间来看书学习了。。。统一发个合影吧。。。(这本书尤其感谢辛苦的快递小哥)
评分挺厚实的一本书,大概翻了一遍,里面有图有案例,不是那么枯燥,学习法律知识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