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精品教材译丛: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第4版)》特色:
由深具电视业界实践经验和电视导演与制作执教经验的专家撰写;
易于理解的写作方式,对这个高要求的电视产业进行了现实的审视;
延伸涵盖了数字格式和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工作流程;
提供了节目脚本、分镜头脚本、“铅笔练习”以及节目流程的范例,真实再现实际操作过程;
配图展示摄像机位置设置和相应的镜头拍摄,举例说明了应对各类节目格式及相关挑战的最佳方法;
将电视节目制作前期、中期、后期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归纳为一系列易于学习的节目格式,易于掌握;
提供了电视节目导演和制作的国际通行方法,对中国电视教学和实践与国际接轨颇有助益。
内容简介
导演和制作多机位电视节目需要技巧、创新和详细的规划。《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精品教材译丛: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第4版)》为你提供了高效率地导演和制作电视节目的工具。《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精品教材译丛: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第4版)》以谈话式的风格告诉你如何避免落入常见的陷阱,以及如何创作出优秀的节目,同时每个章节还会提到相关的教学轶事。
《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精品教材译丛: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第4版)》讲述了针对多样化节目格式的关键制作技巧,包括小组访谈节目、演示类节目、音乐节目、商业广告、公共服务广告、新闻节目、纪录片、真人秀、远程播报以及体育节目等。撰写本书时,作者主要是站在导演和制片人的立场上去思考的,但《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精品教材译丛: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第4版)》内容与电视导演最为相关。全书概述了电视节目制作所涉及的演播设施(演播室、控制室和支持区域),以及介入电视节目制作的各类工作和人员分工的细节。
《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艺术精品教材译丛: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第4版)》还深入讲述了有脚本的节目格式、节目制作的日程安排和节目内容流程,同时对隐于导演电视节目背后的基本原则问题进行深度聚焦,使得本书成为电视导演初学者的完全手册。
作者简介
伊万·克里(Ivan Cury),美国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CSULA)传播系荣誉教授。曾就职于纽约WNET电视台和CBS,并作为自由电视业者在洛杉矶执导和制作大量节目,曾导演和制作大量广告片、情景喜剧、综艺节目、纪录片和日间电视剧,如《不安分盼青春》(The Young and the Restless);曾担任艾美奖和美国导演协会奖评委。进入CSULA工作之前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执教11年。
韩晓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副所长。编著有《电视节目运营:塑造传媒品牌九项要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导言
导演/制片人的工作
电视节目格式
第一种划分
第二种划分
所有节目格式的基本要求
比例缩放平面图
交叉拍摄
180度法则
三分法
一些惯例
发明、创新和趋势
新的惯例
综述和教材规划
本章小结
第2章 演播设施
设施的组成部分
演播室
控制室
支持区
演播室
地板
墙壁
灯光架
电源插座
电源线路
天花板
控制室
音频装置:控制室
视频装置
演播室补充部分
摄像设备
音频设备
舞台设备
支持区
入口和大厅
办公区
休息室
更衣室
化妆间
美发间
服装间
总控区
录制区
信号供给区
资料室
电视电影区
图形区
观众区
放映室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员
前期制作阶段
行政主管
制片助理席目助理
导演
制片经理
运行人员/日程安排人员
工程人员
会计师
布景设计师
艺术指导,布景装饰师
灯光设计师
可选择的参加者
制作阶段
接待员
演播室经理
工程人员
舞台经理
舞台人员
喷绘人员
道具人员
灯光师
演出人员
合唱队、临时演员、亲友、动物
图形师
化妆师和发型师
后期制作阶段
客户主管/销售
日程安排人员
接待员
资料员
运输
编辑人员和编辑工作
混音师
管理服务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组谈话节目
座位安排
座位安排与摄像机涵盖范围
主持人坐于末端的180度座位安排:优缺点
主持人坐于末端的180度座位安排的拍摄
主持人坐于中间的180度座位安排:优缺点
主持人坐于中间的180度座位安排的拍摄
主持人被环绕的360度座位安排:优缺点
主持人被环绕的360度座位安排的拍摄
节目规程
脚本格式
排练程序
第1项
……
第5章 演示类节目格式
第6章 有脚本的节目格式
第7章 音乐节目
第8章 商业广告和公共服务广告
第9章 新闻节目
第10章 纪录片和真人秀节目
第11章 多机位远程节目
附录1 脚本格式化
附录2 资源和求职
专业术语和词汇表
精彩书摘
排练
规程中的第1项至第5项都是标准化的,可以参照上一章小组谈话节目中排练的例子。第6项,即鸭雕刻的展示,只是简单地将其列于规程中;还需要再同嘉宾一起创建一个关于展示环节的子规程。子规程应当是关于如何展示物品的完整且可重复操作的纲要。
在创建规程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时间问题。第6项虽然设定的时间是7分钟,但还应该进行细分。下面提供一个有用的方法:首先你告诉学生们,本案例中是告诉观众们,他们将要看到什么,然后你将物品展示给他们看,最后你再告诉他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你采用这一方法,那么就需要安排30秒的时间向观众介绍下面将要看到鸭雕刻,最后还需要30秒钟总结刚才所看到的东西。这样,7分钟扣除这两个半分钟后剩下的只有6分钟。如果每只鸭雕刻只预留15秒钟的观摩讨论时间,那么观众每一分钟就可以看到4只鸭雕刻。总共时间是6分钟,如果一分钟展示4只鸭雕刻的话,6分钟最多可以展示24只鸭雕刻。但最好多准备几个“备用”的鸭雕刻,因为很难确保每一个嘉宾在讲解过程中都遵循时间安排——不过也没有时间展示更多,一旦你打断某位嘉宾,他/她便会开始根据节目需要来安排素材。
通过我们的初步讨论,嘉宾们认可了按照作品年代顺序展示鸭雕刻最为合理。展示每个选定艺术家的一到两件作品,从20世纪初的古董开始介绍。
嘉宾们参加完准备会议,他们就能动手对各自负责讲解的内容做具体准备了。最好建议他们回家后将要讲解的每个步骤都规划和演练好,用上他们打算在节目中使用的各种道具。我们更希望嘉宾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知道些什么,而非撰写并死记硬背一份脚本。他们之后再来演播室或办公室时会带上相关素材以便进行排练。
实际操作
我曾导演一档日间电视剧,要进行实况录制。在开始录制之前10分钟,我被告知节目时长稍短,至少需要再增加2分钟内容。故事的线索是一些常住居民即将离开他们的老家迁徙到新的住处。我建议舞台工作人员在一个箱子里装进一些旧的道具,如旧的溜冰鞋、听诊器或是灯之类的,然后并将箱子封好。演出时演员先打开箱子把里面的道具收拾出来,以填补那2分钟时间。
……
电视节目制作与导演艺术精要:全景透视与实践指南(第X版) 本书导读:构建视听叙事的艺术殿堂 本书聚焦于现代电视节目制作与导演领域的核心理论、前沿技术与实战操作,旨在为有志于投身广播电视行业、影视制作、新媒体内容创作的专业人士及院校师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我们摒弃了对某一特定节目类型(如您提及的“电视节目导演与制作”的特定视角)的局限性探讨,转而构建一个涵盖电视制作全流程的宏大叙事框架。 本教材深入剖析了电视节目从概念萌芽到最终成品投放市场的完整生命周期,重点强调跨平台传播背景下的内容创新与技术融合。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求在理论深度与操作可行性之间达到完美平衡。 --- 第一部分:电视制作的基石与语境重塑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当代电视制作环境的基础,探讨了媒介生态的深刻变革对制作理念的影响。 第一章:后媒体时代的电视语境 媒介融合的本质特征: 探讨线性电视、流媒体平台、社交视频等不同载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平台中立性内容”的创作策略。 观众行为的演变与需求分析: 深入研究Z世代及新生代观众的观看习惯、注意力稀缺性,以及如何通过内容设计(如短平快节奏、互动嵌入)来有效捕捉和维持受众。 内容经济学初探: 讨论投资回报率(ROI)与内容质量的关系,解析预算分配在创意实现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创意构思与项目开发流程 从灵感到提案: 详细阐述创意孵化阶段的步骤,包括市场调研、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与目标受众画像的精准描摹。 叙事结构的多样化构建: 分析非虚构叙事(如纪录片、纪实节目)与虚构叙事(如情景剧、迷你剧集)在电视语境下的结构差异与优势。重点讨论如何打破传统三幕式结构,适应多屏观看模式。 提案撰写与视觉化呈现: 提供专业提案(Pitch Deck)的撰写模板和关键要素,强调“故事板”(Storyboard)与“概念视觉稿”(Mood Board)在争取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 --- 第二部分:导演思维与现场管理艺术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侧重于指导导演如何将抽象的创意转化为具象的影音语言,并有效管理复杂的制作现场。 第三章:导演的视听语言体系 镜头运动的心理学效应: 剖析不同景别、角度(如仰拍、俯拍、斜角)对观众心理情绪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运动镜头(如推轨、斯坦尼康)服务于叙事节奏。 声音设计在电视中的地位: 探讨对白、音乐、音效三要素的层次构建,特别关注现场同期声的拾取技术与后期混音在烘托气氛中的作用。 光影的叙事功能: 区别于纯粹的技术布光,本章侧重于戏剧性照明(Chiaroscuro, 高反差照明)与写实性照明的运用,如何利用光影塑造人物内心世界和场景氛围。 第四章:多机位制作的精细化管理 虚拟制片流程与流程优化: 针对大型演播室节目(如晚会、访谈类节目)的复杂调度,详细介绍多机位切换台(Vision Mixer)的操作逻辑与预案设计。 导演工作流与时间管理: 深入解析“导播单”(Run Sheet)的编制,以及如何在直播或高压录制环境下,实现导演、技术团队与现场执行人员之间的零延迟沟通。 虚拟场景与增强现实(AR)技术集成: 探讨如何将前沿的LED墙技术、动作捕捉系统与传统的电视制作流程无缝结合,实现预算内的高端视觉效果。 --- 第三部分:后期制作的精炼与深化 后期制作被视为“二次创作”的阶段,本部分详细指导如何通过剪辑、调色和特效处理,完成最终的艺术升华。 第五章:剪辑的节奏学与情绪把控 节奏的量化与感知: 探讨“跳切”、“交叉剪辑”(Cross-Cutting)等技巧在不同体裁中的应用频率与效果。 非线性编辑平台的深入应用: 讲解主流非编软件在素材管理、多轨道同步与项目归档方面的最佳实践。 纪录片剪辑的伦理边界: 讨论在重构事实与维护真实性之间,剪辑师所应承担的责任与技术选择。 第六章:色彩科学与视觉统一性 数字影像的色彩空间: 普及Log格式、Rec.709与HDR(高动态范围)技术的原理,确保影像在不同显示设备上保持色彩准确性。 电影感调色风格的模仿与构建: 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学员如何通过LUTs(查找表)和色彩分级工具,创建如“电影蓝绿色调”或“暖复古风格”等成熟的视觉风格。 校色流程与质量控制(QC): 强调后期制作的标准化流程,确保输出成品符合广播级或特定网络平台的规范要求。 --- 第四部分:新媒体内容的定制化生产与分发 认识到传统电视的边界正在消融,本部分专门探讨如何针对新兴数字平台进行内容适配与优化。 第七章: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叙事策略 竖屏思维的构建: 分析竖屏内容(如TikTok/Reels)在景别选择、信息密度和互动设计上的独特要求,强调“前三秒定律”。 直播互动与即时反馈机制: 探讨如何设计有效的观众参与环节(如投票、弹幕互动),将单向传播转化为双向社群构建。 第八章:分发、存档与版权保护 元数据管理与可检索性: 强调为内容添加精准元数据(Metadata)的重要性,以便于后续的库存管理和IP价值挖掘。 跨平台格式转换与兼容性: 详细介绍针对不同平台(VOD, OTT, 移动端)的编码参数设置、码率优化及字幕嵌入标准。 --- 结语:持续学习与适应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技术工具箱,但电视制作领域日新月异。我们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保持对新兴技术(如AI辅助创作、沉浸式叙事)的敏感度和学习能力,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中,持续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视听作品。 本书特色: 1. 跨越体裁的通用原则: 理论聚焦于“何为有效的电视语言”,而非特定类型节目的操作手册。 2. 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兼顾了导演的艺术判断力与现代数字工作流程的精确性。 3. 全球化视野: 引入国际制作标准与前沿技术案例,拓展读者的行业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