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历史不可戏说:曹丕·文豪天子》从作为政治家和作为文学家两个侧面描绘了曹丕的人生经历,公允地评价了其政治、文学方面的建树,也讲述了他兄弟、妻子的残忍。是一部出色的历史人物传记。
内容简介
他是曹魏的开国君主,一手给名存实亡的汉王朝画上休止符,设立九品中正制,重开西域,虽然算不上圣君明主,也是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也是风流文人,《典论》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三曹七子的建安风骨,至今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只可惜英年早逝,让这位文豪天子的故事戛然而止,只留下些煮豆燃萁的故事让人慨叹;更培育了司马氏谋权夺位的萌芽,让后人只能默默凭吊,点评这位“文豪天子”的一生荣辱。
作者简介
方北辰,曾任四川大学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海内外出版《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三国志注译》、《三国志全本今译注》等著作多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赴瑞典、韩国多所大学讲学。1991年被国家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2004年担任韩国教原出版集团韩文《三国志》大型系列图书首席指导专家。
目录
北京增订版自序
台北初版自序
一 邺城猎艳
二 南皮畅游
三 兄弟情深
四 丞相副贰
五 初试威权
六 铜雀欢会
七 僚属受谴
八 身陷危机
九 后发制人
十 柳暗花明
一一 魏国太子
一二 文采风流
一三 魏都平叛
一四 继位称王
一五 得陇望蜀
一六 代汉受禅
一七 怒杀甄妃
一八 贻笑孙吴
一九 萁豆相煎
二十 开通西域
二一 大会诸王
二二 广陵观兵
二三 长眠首阳
附录一 曹丕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三国小百科·军事篇
精彩书摘
曹操曾经说过一句颇具哲理的话,那是在建安二十一年(215)七月得到汉中之后幕僚们纷纷劝他乘胜进取益州时所言,他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当然,曹孟德也是拾了光武帝刘秀的牙慧。从此之后,“得陇望蜀”便成了形容人心不足得一想二的流行成语。我们如果要描绘曹丕登上王位后的心态,也用得上“得陇望蜀”这四个字。他刚刚戴上了魏王的王冠,眼睛却又紧盯住皇帝的宝座了。
曹操生前是向着天子之位大踏步前进的。他先称魏公,旋又称魏王,接下来又获准“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最后汉献帝命他“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至此,曹操得到了象征天子威权的一切,就差正天子之名这一层薄纸未捅破而已。在他死前两三个月,江东的孙权对他大耍外交手腕,恭恭敬敬劝他代汉称帝,曹操对群臣说道:“这个小子是想把我弄到炉火上熏烤吧!”群臣自然附和孙权的建议,纷纷劝曹操捅破这层薄纸,曹操回答曰:“若天命在我,我愿意当那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事殷商的周文王。”
曹操为什么先是大踏步前进,而其后又不愿捅破那层薄纸?细想起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多少还是有点顾忌舆论的压力。自西汉武帝之后,由于儒学勃兴,政府取士以德行为先,因而士大夫普遍以名节自励,至东汉中期尤其如此。从清流士大夫中产生的舆论,当时呼之为“清议”。某人若被清议赞扬,则如登龙门,声誉远播;反之若被清议贬抑,则可能终身受人不齿。曹操其人,不论从年龄还是从思想意识而言,都属于东汉时代,所以他虽是一世“奸雄”,却不能完全无视于清议。他早年投身政治时,死活要当时的大名士许劭对自己下评语,即是他看重清议的明证。他本是靠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起家的,到头来要自食其言灭汉自立,似乎总有些那个。何况在他步步进逼天子之位时,总有一些不怕死的人站出来表示异议,而这些人还是自己幕僚中素有威信者。称魏公前,反对者是首席幕僚荀或。称魏王后,有看法者是丞相府干员崔琰。颖川荀氏与清河崔氏都是名门大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此二人的看法代表了士大夫集团的清议。曹操虽然把荀、崔处死,但是他心中对清议的顾忌却不能彻底消除。他说劝他称帝的孙仲谋是想置他于炉火之上,“炉火”不是舆论压力又会是什么呢?
物换星移,江浪相催。而今轮到曹丕当上魏王,上述的舆论对于他就形不成什么压力了。首先,他并不靠高喊匡复汉室起家,对名存实亡的汉室小朝廷无所谓对不对得起。其次,他又是从东汉末年的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传统的清议在其心目中已经不复具有昔时的分量。单看他敢在王粲墓前学驴叫这一点,即可窥知其思想解放的程度。可怜的汉献帝遇到了这样一位“新潮人物”,下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不过,曹丕欲想“更上一层楼”,也还需要作一些必有的铺垫。大体说来,必有的铺垫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巩固自己的统治,第二是要美化自己的形象。曹丕登上王位后的半年时间里,一心一意想做到的就是这么两点。
……
前言/序言
历史不可戏说:曹丕·文豪天子 一、 乱世之子,天命所归? 公元187年,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婴儿的降临,似乎并未激起太多波澜。彼时,汉室衰微,群雄逐鹿,血雨腥风席卷九州。这个婴儿,便是曹丕。出身于曹操这样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之家,曹丕的人生轨迹,从一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他并非出身显赫的皇室,却身处权力斗争的风暴中心;他并非天生将帅,却在乱世中磨砺出坚韧的意志。 曹丕的成长环境,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黄巾之乱的余波未平,董卓之乱又将天下推向更深的泥潭。在这样的环境中,曹操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以其非凡的才能和野心,迅速崛起。曹丕作为他的嫡长子,自然而然地被置于了这场宏大叙事的舞台中央。 然而,曹丕并非仅仅是曹操的影子。他自幼便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聪慧与敏锐。史书记载,他“少有大志,博览史籍,善属文,尤好诗篇”,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家奠定了基础。在那个崇尚武力的年代,曹丕却对文字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他不仅熟读兵书,更喜爱吟咏诗赋,在刀光剑影之外,他找到了另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力量。 他的童年,是在军营与书斋之间度过的。目睹父亲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他深知权力的残酷与不易。同时,他也在故纸堆中汲取智慧,学习历代王朝的兴衰,体悟人性的复杂。这种独特的成长经历,塑造了他既有枭雄的决断,又不失文人的细腻。 在曹操的诸子中,曹丕并非最被看好的一位。他的弟弟曹植,以其才情横溢,被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光芒一度盖过了曹丕。然而,曹操在权衡诸子时,除了看重才华,更看重稳重与实际。曹丕的沉稳、务实,以及他对于局势的精准把握,逐渐赢得了曹操的青睐。尤其是在曹操征战期间,曹丕常常留守许都,处理政务,展现出不俗的治理能力。 “天子”之称,并非轻易可以获得。它承载着汉朝数百年来的正统性,也意味着肩负起挽救倾颓王朝的重任。曹丕的崛起,是历史洪流的必然,也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他如何在乱世中生存,如何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步步为营,如何最终接过汉献帝手中的权杖,成为开启一个新时代的奠基者,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二、 文坛巨匠,诗歌新声 当我们提及曹丕,许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他的帝王身份,是魏文帝。然而,他另一重更为耀眼的光辉,便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一位开创性的诗歌革新者。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建安时代,曹丕与他的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共同塑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然而,与曹植飘逸洒脱、浪漫奇绝的诗风不同,曹丕的诗歌,更多地展现出一种沉静、内敛、写实的特质。他并非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他更注重表达真实的情感,反映社会现实,以及抒发个人抱负。 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例如,他在《燕歌行》中的“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譬如朝露去,日暮辄可逃。” 这种对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并非出于消极避世,而是促使他更加珍惜当下,把握时机,去成就一番事业。 曹丕诗歌的另一大特点,是其写实精神。他笔下的描绘,常常是具体而生动的。无论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刻画,还是对身边人物的描写,都显得格外真实。他写“室中何所有?缯彩复兼宝。列枝集百鸟,依倚何所好。” 这种对家居生活的细致观察,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安宁与美好的向往。 更重要的是,曹丕在文学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文学的实践者,更是文学的理论家。他所撰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评论专著。在这部著作中,他明确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文学理论,强调了文章的内在精神和作者的个人气质的重要性。 《典论·论文》中,曹丕对建安时期的许多重要作家进行了评价,如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他肯定了他们的才华,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为后人研究建安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理论指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诗歌的地位进行了重要的论述。他认为:“诗赋欲丽,彼辞而强,非雅言也。” 他强调诗歌应该追求“雅言”,即真诚、朴实、有益的语言,反对华而不实的空洞辞藻。这一观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曹丕的时代,诗歌的地位远不如后世。士大夫们更看重史书、论说等实用文体。而曹丕,却敏锐地看到了诗歌的潜力,以及其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抒发的独特价值。他积极创作诗歌,并将自己的文学理论付诸实践,从而推动了诗歌在建安时期的发展,为后来的诗歌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豪天子”之称,并非溢美之词。曹丕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在风起云涌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是开创一个朝代的帝王,更是引领一代文学风潮的巨匠。他的诗歌,他的理论,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 承继与革新:开创曹魏新纪元 曹丕的人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章,便是他最终继承父业,建立曹魏政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政权为主导的南北朝对峙的序幕。 从一个王爷之子,到天子的继承人,再到开国皇帝,曹丕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他面临着来自汉朝残余势力、其他割据军阀的挑战,更要应对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 在继承权问题上,曹操生前曾有过犹豫。他既欣赏曹植的才华,也看重曹丕的稳重。最终,在一番权谋和策略之下,曹丕成功地获得了继承权,这本身就是他政治手腕的体现。当曹操去世后,他并没有被悲伤冲昏头脑,而是迅速稳定了局势,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废黜了汉献帝,自己登基称帝,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这一事件,标志着汉朝的终结,以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曹丕的称帝,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他有着自己清晰的政治蓝图。他深知,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改革。 在政治上,他继承了曹操的许多制度,但又进行了创新。他注重选拔贤能,任用忠良,并且开始建立更加完善的官僚体系。他推行“九品中正制”,旨在打破门阀制度的束缚,为寒门士子提供上升的通道,虽然这一制度在后来也存在弊端,但其初衷无疑是希望建立一个更具活力的政治体制。 在军事上,他继续加强军队建设,并且积极对外用兵。他对内镇压反叛,对外巩固边疆,维护了国家的基本稳定。 在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发展生产,并且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曹丕的功业并非没有争议。他的许多改革,也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例如,他过早地废黜汉献帝,虽然在当时被视为顺应历史潮流,但从道义上来说,也留下了许多后人评说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曹丕在位时间并不长,仅六年。在这短暂的六年里,他虽然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但许多政策和制度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他所面临的挑战也依然严峻,例如北方的鲜卑、南方的东吴,都对曹魏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在文学领域,曹丕在称帝后,虽然政务繁忙,但他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情。他继续鼓励文学创作,并且在宫廷中设立文学机构,为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他本人也创作了许多诗歌,虽然不如早年那样高产,但其对文学的关注和贡献,依然不容忽视。 曹丕的一生,是一个帝王与文豪的传奇。他身处乱世,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和坚韧的意志,不仅建立了伟大的王朝,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一生,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却也激荡起时代前进的涟漪。 “历史不可戏说”,这句题词,正是对曹丕一生最恰当的注解。他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决定,都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去深入理解。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帝王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文明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