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国学之发展

日本中国学之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仓石武四郎 著,杜轶文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中国学
  • 中国学研究
  • 学术史
  • 文化交流
  • 历史学
  • 东亚研究
  • 思想史
  • 日本研究
  • 比较文化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9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46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字数:29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本中国学之发展》是根据已故仓石武四郎教授于昭和二十一年度(1946)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开课的备课讲义整理本翻译而成的。整理本的底本为其亲笔原稿,现存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后经大岛晃教授等多人的精心整理,以补注的形式补充了大量信息,还收录仓石教授另一篇论文《日本汉文学史诸问题》,由汲古书院出版。日本著名汉学家、原东方学会理事长户川芳郎先生为《日本中国学之发展》题写书名并撰写了序言,对作者的生平与学术研究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作者简介

  仓石武四郎,(1897-1975),现代日本中国学研究的泰斗,生于日本新瀉高田。192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1926年任京都帝国大学专任讲师。1928-1930年期间留学中国,1937年著《仪礼疏考正》,1939年以《段懋堂之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升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1940年起兼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49年转任东京大学专职教授。1958年退休。1950年起创办中国语讲习会,1963年出版《岩波中国语辞典》。主要著述除上举外,还有《目录学》(汲古书院,1979年)、《仓石武四郎著作集》等。作者的学术成就涉及中国经学、中国文学、汉语研究、汉语教育及辞典编纂等多重研究领域,在日本中国学界影响巨大。
  
  杜轶文,1972年生,文学博士,曾任职于上海大学、横滨市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参与了二松学舍大学21世纪COE项目“日本汉文学研究的世界性据点的构筑”的研究工作。现任早稻田大学日本古籍研究所招聘研究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卷头语
整理校注者简介
解说
日文版凡例
第一章 大陆文化的吸收
第二章 平安时代对中国学问艺术的吸收
第三章 博士家的学问与训法的发展
第四章 遣唐使废止后至镰仓时代的日宋交流
第五章 宋学新注与五山文学、书籍的印刷
第六章 惺窝新注学、罗山点与暗斋点
第七章 仁斋与徂徕
第八章 《七经孟子考文》、萱园学派、唐话学与长崎通事
第九章 江户时期学问艺术的发展、白话小说与戏曲
第十章 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汉诗文与文艺
第十一章 汉学与东洋史学
第十二章 京都支那学
第十三章 各帝国大学的支那学、东洋史学、支那语言学
日本汉文学史诸问题
人名、书名表

精彩书摘

  而另一个则是通过长崎这个窗口,表现出的对于同时代中国的关心。这种关心自冈岛冠山以来,首先在萱园译社中传播开来,继而波及全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倾向带着对异质文化的憧憬,但并不只局限于中国。恰好当时长崎又被获准进行对外贸易,向荷兰人学习西洋文化的想法也潜入了人们的内心。特别是文化、文政之后,大枫磐溪、伊泽兰轩、高野长英、吉田松阴等人更是频繁前往长崎,除汉语、荷兰语之外,长崎还同时培养了满洲话、俄语、美语以及法语等语种的通事。更有甚者,如萨摩藩主岛津重豪公,他在著述《南山俗语考》等汉语字典的同时,又率领从属干余人在长崎逗留长达一月之久,还登上了荷兰的大汽船,尽情吸收着西洋文明的长处。而至于那些专业的兰学者,则如著名的《兰学事始》所写的那样,凭着勤奋坚忍的意志,全力以赴地开拓出了崭新的学术领域[2]。并且,在进行了这样一番较量之后,中国文化不得不让位于西洋文化。就在中国文化的研究还徘徊在某种异国情调趣味的低迷状态时,透过荷兰开展起来的西洋文化研究却在通往文明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行。与此相呼应的是,时代的舞台也转眼间进入了明治时期,如何集中吸取西洋文化的课题占据了人们的注意力,有关中国的一切都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之外。然而,中国文化给予日本的长远影响与深层教化自然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消失殆尽,即使在明治这个所谓的逆境之中,它也依然点缀出朵朵零碎的小花,预示着将来的再度花开。
  ……

前言/序言

  《日本中国学之发展》为《本邦におはる支那学の凳逵》的中译本,有关日文原版的出版事宜在“卷头语”中已有详细说明,不再敷述。这里就书名的由来稍作展开。其实,在讲义笔记《本邦におはる支那学の凳逮》完成之前,仓石武四郎(Kuraishi Takeshiro)先生已作有另一部讲义笔记《支那学の凳逵》,不难看出“支那学”这一名称充分体现出了讲述者(仓石先生)的学术研究姿态。也可以说,他的著述是明治开国以来,在近代学术领域兴起的“国学”、“汉学”与外来的Sinology互相交锋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所谓“支那学”,指的是由京都大学文科系部所倡导的学术研究方法——即现在的“中国古典学”的总称。它与汉学的区别在于,汉学与学校教育中的“国语汉文”紧密相连,依附于日本文化的倾向性十分浓厚,而“支那学”则完全相反,力图对中国文化自身的历史发展进行阐述与评价。它及时地将20世纪初叶广受关注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敦煌佛洞中的六朝隋唐的古写本、包含有俗文学及戏曲剧本在内的宋元稿本的出现等消息介绍给了日本国内,给学术界带来了新的刺激,与同时代欧洲学术界出现的以对埃及、印度等区域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的Sinology研究分庭抗礼,并展开学术互动。



东亚思想史的深层探索:一部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 书名: 《汉风拂过沧海:中日思想交流史的深度透视》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鸿儒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提要 《汉风拂过沧海:中日思想交流史的深度透视》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编年体著作,而是一部力求穿透表象、探究核心精神的跨学科研究。本书聚焦于公元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即从奈良时代初期至明治维新前夕,古代及中世的日本思想文化如何与同期中国的学术思潮进行深层互动、吸收、本土化乃至最终形成自身独特面貌的复杂过程。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知识的移植与变异”。我们试图回答:当儒家经典、佛教学说、律令制度、汉字系统这些源自黄河长江流域的宏大思想体系被移植到海岛之上后,它们是如何被当地的政治结构、社会心理和原生信仰所重塑的?这种重塑仅仅是形式上的调整,还是导致了根本性的观念结构变化? 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结构上力求体现出历史演进与思想主题的交织: 第一部分:移植的初期:奈良与平城京的“唐化”工程(约公元700-850年) 本部分细致考察了日本派遣“遣唐使”的历史背景与实际任务。重点分析了《大宝令》与《养老律令》的制定过程中,对唐代政治法律体系的直接摹仿。然而,真正的学术亮点在于对早期佛教宗派,特别是法相宗与华严宗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及其在宫廷中的地位的考察。作者通过分析现存的《怀风藻》及早期佛教文献,揭示了早期精英阶层对“唐文化”的单向度崇拜,以及在吸收过程中对“内在精神”与“外在制度”的不同侧重。例如,律令制在日本的实施,相比于中国强调的“教化”,更侧重于维护天皇的神权地位和贵族间的权力平衡。 第二部分:平安时代的“内化”与“国风”的酝酿(约公元850-1185年) 随着遣唐使的停止和国风的兴起,本书进入了思想史上的关键转型期。这一时期,汉学的影响并未消亡,而是转入地下,与本土的神道信仰展开微妙的融合。重点分析了密教(真言宗与天台宗)的本土化进程。空海(弘法大师)的“镇护国家”思想,并非简单的唐密翻版,而是将佛教的宇宙观与日本原有的天地神灵信仰进行了大胆的融合。本书特别引入了对“物哀”美学观念的哲学追溯,认为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部分源于对汉代儒家“中和”理想在现实中受挫后的反向补偿。源氏物语及其对人性与情感的细腻刻画,被视为汉文化输入与本土情感世界碰撞的直接产物。 第三部分:武士时代的思想重塑:禅宗与朱子学的双重挑战(约公元1185-1600年) 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权力中心的下移。这一阶段,中国宋代的思想成就(特别是禅宗和理学)对日本社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禅宗的武士化: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临济宗与曹洞宗如何适应武士阶层的需求。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被巧妙地解释为对“武士道”核心精神——即决断力、瞬间的专注和对生死的超脱——的哲学支撑。与中国禅宗强调的“破相”不同,日本禅宗更强调在日常行为(如剑术、弓道)中的“当下即是”。 朱子学的移植与异化: 重点分析了南北朝到室町时期,朱子学从最初作为贵族间的学术消遣,如何被幕府后期(尤其是德川时代前夜)采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潜力股。作者对比了朱熹原典与日本学者的诠释,指出日本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在强调“忠”与“义”的社会结构下,往往被推向更强调“绝对服从”的层面。 第四部分:江户时代的思想分野:官方正统与民间异端(约公元1600-1868年) 江户时代是日本思想史上最为繁盛也最为固化的时期。德川幕府确立了以朱子学(特别是藤原惺窝、林罗山一派)为官方“国学”的地位。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一官方儒学的理论体系,分析了其如何为幕藩体制的等级制度提供合法性基础,尤其是在“忠孝”伦理上的强化。 然而,本书的价值在于对“反思性”思潮的捕捉: 1. 古学派的兴起: 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并非全面否定儒学,而是主张回归孔孟的“古道”,批判宋明理学的“玄学化”,强调“务实”和对古代典籍的直接考证,这本身是对官方僵化解释的一种学术反叛。 2. 国学(本居宣长、平田笃胤): 这是对汉学影响的直接反动。国学运动试图剥离“外来”的儒佛影响,重构日本独特的“神代”历史叙事。作者认为,国学并非完全“复古”,它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民族意识形态建构的早期形态,其所构建的“纯粹日本精神”,正是以批判性地审视数百年汉学影响的成果为前提的。 第五部分:思想的终点与新的起点:幕末的危机与思想的转向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西方冲击到来时,日本思想界的反应。汉学体系在面对西方科学与政治思想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聚焦于“尊王攘夷”思想中儒学元素(如对“君父”的忠诚)与本土神道“天皇神性”的结合,分析了这种混合思想如何成为倒幕运动的旗帜。同时,也讨论了兰学(对西方知识的零星引进)在思想界边缘地带的潜流,为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埋下的伏笔。 写作风格与方法论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论证细密,力求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泛。作者采用的是“细部切入,脉络梳理”的方法。不满足于罗列思想家的名字和主张,而是着重于: 1. 语境分析: 考察特定思想在日本的接受者是谁?他们在什么社会环境中接纳了它? 2. 文本对比: 对比中国原典与日本主要注疏者对关键概念(如“仁”“礼”“天理”)的诠释差异,以量化“变异”的程度。 3. 跨学科学问的融合: 结合考古发现、艺术史的结论(如绘画、庭园艺术)来佐证思想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折射。 全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辩证且深入理解中日思想互动复杂性的学术框架,展现古代东亚文化圈内部思想流动的内在逻辑与强大生命力。这是一部关于知识、权力与身份认同的深度思考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装帧典雅的文集,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其内容似乎绕了一个“大弯”,似乎是想从一个侧面来审视某一特定领域内的方法论革新。读罢前几章,我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在构建其论证体系时所下的苦功,那种严谨的逻辑推演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让人肃然起敬。然而,这种极度的严谨性也带来了一种挑战,那就是行文的密度相当高,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每一个论点背后的支撑细节。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探讨某个特定研究范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祛魅”的冷静分析,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一切都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特别是关于某一学派核心概念的界定与演变,作者的论述可谓鞭辟入里,提供了许多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细微差别。不过,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或许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它更像是一本面向同行的专业对话录,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

评分

这是一本风格迥异的论集,与其说是系统性的专著,不如说是一系列围绕某个核心主题的、独立但又相互呼应的精妙小品。它的可读性极强,语言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仿佛作者正坐在你对面,用一种轻松但绝不失深刻的方式,与你探讨一些严肃的问题。我注意到,作者在其中几篇文章中,采取了非常个人化的叙事角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对特定文本的独特“阅读体验”来切入复杂的学术议题。这种“非主流”的切入点,反而常常能带来柳暗花明的洞察。比如,其中一篇关于“诠释困境”的讨论,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理解方式,它不再纠缠于谁对谁错的标准答案,而是探讨了“理解”本身在历史进程中的动态不确定性。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它似乎不急于给出终极结论,而是鼓励读者带着自己的思考继续上路,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引导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自信和对读者智力的尊重。

评分

从装帧设计上就能看出,这部作品的定位偏向于对某一特定文化载体或艺术形式的深度挖掘。它的核心议题似乎聚焦于“形式”与“内容”之间微妙的张力,探讨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某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是如何从一种单纯的技艺,演化成为承载复杂社会心理和审美变迁的载体的。作者在描述相关艺术作品或文献片段时,用词极其考究,仿佛在进行一场精致的考古工作,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细节一一拂拭干净。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间隙”和“留白”的分析,作者认为这些看似“缺失”的部分,恰恰是解读特定文化心理的关键密码。虽然内容多涉及较为专业的领域,如古典文献的语文学分析或者某个艺术门类的风格演变,但作者出色的文字功底使得这些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分析变得引人入胜。它让人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元素,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历史厚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宏大的时空跨度,它似乎有意地将叙事背景拉伸至一个极长的历史区间,试图探究某种文化现象的“超稳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我发现作者的笔法非常流畅,叙事节奏掌握得张弛有度,即便是处理那些看似枯燥的制度沿革或思想流派的细枝末节,也能通过巧妙的结构安排,将读者牢牢吸引。它更像是一部“大历史”著作,着眼于长时段的考察,而非聚焦于某个具体的、爆发性的历史事件。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的,是采取线性的递进,还是更倾向于循环往复的结构分析?从目前来看,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勾勒出一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性,即在表象的剧变之下,深层的思维模式是如何抵抗时间侵蚀的。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的那种“韧性”与“惰性”,无疑具有极高的启发价值。尽管篇幅浩繁,但阅读体验并未因此打折,反倒因其广博的视野而感到酣畅淋漓。

评分

这部新出的历史读物,光看目录就让人心头一热,它似乎将笔墨聚焦在了近代某个特定时期的文化互动上,特别是围绕着“域外”视角对本土文化的反思与重塑。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在纷繁的史料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去探讨那些思想观念是如何跨越地理边界,并在不同知识体系中发生碰撞、融合与变异的。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关键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如何在面对外来思潮冲击时,既保持着本土文化的根基,又勇敢地进行批判性吸收的。这种对文化转型期复杂心态的捕捉,往往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关键所在。我希望能读到一些新颖的观点,挑战我们过去对那个时代一些刻板的印象,揭示出更多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体挣扎与思想探索。如果书中能辅以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材料或者个人书信的引用,那就更令人欣喜了,那将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知识图景提供更具质感的细节。期待它能带来一场关于近代思想史的深度对话,而非简单的史实罗列。

评分

茶集 喻政

评分

运泉约 李日华

评分

茶书 喻政

评分

茶录 冯时可

评分

茶话 陈继儒

评分

有意思的书!旅行中经历痛苦、喜悦、激情、孤独,甚至死亡。当有一天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旅行,也许并不能从躁动、焦虑、疲惫、浮华的世俗中回归生活的本质,但它的确净化了内心的世界,让我更理性地看待生活。静下心来,细细回味曾经走过十五年的旅行生涯,然后决定写一本可以给喜欢旅行的朋友分享的书。作者用了一年时间,结合色彩心理学,整理出国内第一本旅行经历结合色彩心理分析的书。 在网络上很早就知道了“大鹏背包走天下”这个网名,但直到二○一二年九月份才真正与他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到实际的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的电话后感觉比较好,于是我们终于在某天策划了一次“萍水相逢”。   两个陌生人可以很快成为兄弟和密友还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离不开相互对事业对生活的共同理念和理解,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都带着生存愿望,从零开始,从贫穷开始,从怀揣奋斗创业的梦想开始。因为我们都是带着生活渴望,从家门口开始,从城市开始,从一直都在不断寻找生活的飞翔开始。   今天是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阅读大鹏的文字,与他交往后才发觉他的平实祥和的仪态之下竟然还藏着一份如此狂野之心和如此浪漫之情,那些细腻的文字在我的阅读中已经跳跃出来在屋内飞翔,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也正是与我的旅行体验有着很多相同之处。“金色的阳光一点点飘移在古格遗址的上空,在这个千年土林之上,仰望天空,深蓝没有一丝云,广阔,如同大海的深邃。”   人在旅途,万物复苏,越是走在户外之途,越是容易被触动和感悟。   大鹏十几年户外的经历,八次进藏,八次进疆,十次进川,十二次进滇,包括他徒步进入西藏南部边境线的墨脱之旅,让他有足够的心灵释放来寻回他真实的体验和思想,传递他对于西藏人文旅行的理解。   一次次的冲动,一次次的欣喜,一次次的回忆,一次次的流连忘返。   他决定把他经历过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旅途,用他自己特有的观点去诠释这些积压在心中很久的热情,从色彩分析和色彩心理的角度上去解释自己对于旅途的理解,有故事、有幻想、有狂野、有浪漫,于是他写了这本书。书中就向你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旅行思想画卷,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幻想。“蓝色,是灵性、知性兼具的色彩。明亮的天空蓝,象征希望、理想与独立;暗沉的蓝,象征着诚实、信赖与权威”。   书中那么多的目的地都被作者分别注解和剖析,在解答作者自己对于色彩与旅行的关系之时,也为读者奉上了自己的全部色彩思想。从白色的阿里、蓝色的梅里雪山、黑色的澳门、紫色的泸沽湖、黄色的江南水乡,以及粉色的丽江。每一章节都用自己对于不同色彩的分析理解把各个色彩分成了不同的符号,再把每个符号冠在每一段旅途的目的地之中延伸出更有深度的意义。   白色的阿里,大路朝天。   紫色的泸沽湖,一段爱恋永远不变。   “经历了商海潮水,也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内心有一种渴望宁静的追寻,蓝色成了我最佳的选择”,作者在书中也这样描述他自己。   旅行已经成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的一种生活、精神上的升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也都有自己对于旅行不同的付出和收获,就像作者在书中把各个不同的目标融化在不同的色彩中,融化在千变万化的想象之中,融化在你我追求生活、追求梦想的幸福之中。   勉励大鹏新书的同时,我也给自己送上一个勉励:无论命运是否多舛,大路朝天。无论生活是否多变,热爱工作,热爱旅行,热爱家庭,永远不变。好看,有意思!

评分

湘皋茶说 顾蘅

评分

茶乘 高元溶

评分

蚧茶别论 周庆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