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与魔搏斗的人》这部作品里又像以前的三部曲《三大师》中一样描绘了三个文学大师的形象,他们因其内在的共同性相聚在一起。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这三个英雄式的人物单从表面的人生际遇来看就有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他们处在同一个星象之下。他们三个都是被一个无比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超自然的力量从他们本来温暖的存在中驱赶到一个毁灭性的激情的热带气旋之中,并终因可怕的精神障碍,致命的知觉迷乱,疯狂或自杀而早夭。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文学家、人物传记作家。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0年获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1933年希特勒窃取政权之后,为了反对奥地利与纳粹德国合并,放弃奥地利国籍,继续流亡海外。1942年,与妻子一同服药自杀。茨威格在小说、诗、戏剧、文论、传记等方面都有建树,还从事过文学翻译。其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其代表作有小说《看不见的收藏》、《象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目录
作者的话
荷尔德林
神圣的一群
童年
蒂宾根肖像
诗人的使命
诗艺的神话
法厄同或激情
闯世界
危险的相遇
狄奥提马
黑暗中夜莺的歌唱
许佩里翁
恩培多克勒之死
荷尔德林的诗
坠入无穷
紫红色的昏暗
斯卡达内利
克莱斯特
被追逐的人
无肖像者的肖像画
感情病理学
生活计划
雄心壮志
逼向戏剧
世界和本质
小说家
最后的联系
死亡的狂热
毁灭的音乐
尼采
没有人物的悲剧
双重肖像
疾病的辩辞
认识的唐·璜
诚实的激情
回归自我
南方的发现
逃往音乐之乡
第七重孤独
深渊之上的舞蹈
自由的引路人
精彩书摘
毁灭的音乐不是任何打击,人都应忍受。
我想,上帝给予的打击也可以落空。
——《施罗芬施泰因一家》其他的诗人生活得更美好,继续在创作上迈着大步,他们的存在促进和转变着世界的命运,但没有人比克莱斯特死得更美妙。在一切死亡中,没有哪种死亡像他的死那样为音乐萦绕,那样完全如痴如醉和精神振奋;“每个人过的充满痛苦的生活在酒神节时结束了”(遗书)。人活着时一切都痛苦,甚至不幸失败,他的存在的消极意义,即英雄般地毁灭,倒是成功的。有些人(苏格拉底,安德烈·谢尼尔)在那最后的瞬间才产生缓和的感情,出现斯多噶式的,微笑的无所谓态度,出现明智的,无怨的死亡。克莱斯特这个永远的过分冲动的人将死亡上升为狂热,变得心醉神迷,疯狂和过度兴奋,他的毁灭是一种快乐的存在,一种奉献——正如他在生时从未认识的——展开双臂,陶醉的双唇,愉快和感情洋溢。他唱着歌投入了深渊。
只有一次,这唯一的一次,克莱斯特的嘴唇和心灵不再受拘束了。人们第一次在欢呼和歌唱中听到这种低沉压抑的声音。除了同死的女伴外,没有人在离别的日子见过他,但人们感觉到,他的眼睛必定像醉汉的眼睛一样,他容光焕发,必定反映出内心的喜悦。在那个时刻他所做所写的都超过了他的极限——在我看来,遗书是他创作的最完美的东西,有如尼采的《酒神颂》和荷尔德林的《夜歌》一样最后令人振奋。在他们的诗里吹拂着陌生领域的空气,超越一切尘世的自由。
音乐是他最大的爱好。他在青年时代悄悄地躲在寂静的房间里练习过笛子。
但是诗人压抑的痉挛的嘴唇吹不出音来。现在他能吹奏了。这位性格内向者第一次吹出节拍和旋律。在这些日子里,他写了他唯一的真实的诗《死亡的连祷》。
这是一股神秘的,狂热的爱情洪流,一首充满黑暗和晚霞的诗歌,一半口吃,一半乞求,除了清醒的意识,还有着不可思议的美。固执,顽强,尖锐和智慧,冷静的精神之光(它通常使人对他最热情的努力有清醒的认识),这一切都被音乐所解救。
普鲁士人的严厉,他采取行动的忙乱,都在旋律中变得轻松——他第一次漂浮在语言中,漂浮在感情中。他不再待在地面。
就这样高高地漂浮着。“像两个愉快的飞船驾驶员”,他在遗书中写道。他再一次俯瞰世界,他的告别没有怨恨。他不再理解自己的痛苦。一切似乎都这样低,这样遥远和毫无意义。困扰他的一切,他已从无限之境看到了。他已向另一个女人发誓去死,他还想到那个女人:玛丽·封·克莱斯特。他为爱过他的这个女人生活过。他从心灵深处写信向她告别和表示忏悔。他在精神上再次拥抱她。
但现在,他像一个走向永恒的人一样,没有欲望和感情洋溢。然后他写信给他的姐姐乌尔莉克,他的心灵遭受的屈辱还使他气得发抖。他的措词变得强硬。
但是八个小时以后,在施提明家的临死前的房间里,他完全打定了主意,已经预感到,他的过失显然是在他快乐地死去时还伤害了某个人;他第二次写信,充满了对过去恋人的爱情和宽恕,并向她致以最良好的祝愿。克莱斯特总是善于向人致以生活的最良好的祝愿:“但愿上天赐你死,仅一半是为了欢乐和无法形容的喜悦,同我的死一样:这是我能带给你的最衷心的和最诚挚的愿望。”。现在一切就绪。不安宁者满足了,最无与伦比的、最不可能的事发生了。克莱斯特这个被撕成碎块的人,感到自己与世界有着密切关系。恶魔不再有力量来驱使他。他要从自己的牺牲中获得的,已经获得了。这位不耐心者再次翻阅他的草稿:一部小说已经完成,二部剧本,他内心的故事——没有人想要它,没有人了解它,没有人应该了解它。雄心壮志的针刺不再能刺人他有护甲的胸膛,他漫不经心地将他的手稿烧毁了[其中有《洪堡亲王》一剧,只是由于偶然的抄本才得以获救)。死后可怜兮兮的声誉对他来说太小了。几世纪来文学生活是如此,亿万年前也如此。现在只有小事必须处理,但他也是实实在在地和细心地做的。
无论如何要认清这种明确的,不是被恐惧或者狂热搞得迷惑不解的精神。有几封信据说是佩吉伦搞到的,他得细心地一芬尼一芬尼地登记债务,还债。因为义务感伴随着克莱斯特直至《他死亡的凯旋曲》。也许没有第二封诀别书,受客观性的魔力支配,如同致军事委员会的那封信:“我们将自杀,躺在通往波茨坦的路上。”信的开头写道——他像写小说一样,将这个事件放在开头。真够大胆的了。像小说一样,然后叙述一件闻所未闻的命运注定的事件,客观上语言像金属雕塑一样坚定和清楚。再没有第二封诀别信像那封给情人玛丽·封·克莱斯特的信充满感情洋溢的魔力。在最后的时刻,人们还清楚地看到他一生的双重性:节制和极度兴奋,但二者都被驱赶入英勇和伟大的范畴。
他的签名是生活留给他的巨额债务中的最后一笔。他大笔一挥,复杂的结算终于了结。现在他开始撕掉欠债单。两个人像一对新婚夫妇一样快快乐乐地走向万湖。房东听到他们的哈哈笑声,他们在草坪上嬉闹,他们在露天愉快地喝着咖啡。接着在他们商定的时间准时响起第一次枪声,子弹正中女伴的心窝,马上接着响起第二次枪声,子弹从他自己的嘴正中打进去。他的手没有颤抖。事实上,他了解得很清楚,宁死勿生。
克莱斯特不是由于一种意志,而是由于一种必需而成为德意志的伟大的悲剧诗人。唯一的原因是他被迫具有悲剧性格,他的存在就是一个悲剧:正是这种自负,两重性,封闭以及膨胀,他本质中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使他创作了无法模仿的戏剧。无论是用赫贝尔的冷静的智慧,还是用格拉伯一时的激动,后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模仿他。他的命运和他的环境是他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现在在我们看来。人们经常提出的问题——要是他痊愈,并从他的命运中解脱,他还会把德国的悲剧提高到什么地步——是愚蠢的和令人不解的。
他的本质是紧张和狂热,他的命运不容否定的意义就是由于过度而自我毁灭。因此,他自愿早亡,正如《弗里德里希·封·洪堡亲王》那样是他的杰作。因为除了强有力的人,如歌德,总是生活的主人以外,有时会出现一位驾驭死亡和从死亡中创造出超越时代的诗歌的人来。“好死常常是最好的履历”。写这行诗的不幸的巩特尔,不知道如何造成好死。他后来陷入不幸,像一盏微弱的灯光熄灭了。克莱斯特,这个真正的悲剧作家却相反,他形象化地将他的痛苦拔高成为毁灭的不朽的纪念碑。如果一切痛苦得到创作的恩赐,就会变得很有意义。它就会成为生活最大的魔力。因为只有完全裂成碎块的人才知道渴求完美,只有被驱使的人才会达到无限之境。
(何世平译赵乾龙校)
……
前言/序言
在这部作品里又像在以前的三部曲《三大师》中一样描绘了三个文学大师的形象,他们因其内在的共同性而相聚在一起;但这种内在的共同性打个比方来说顶多是一种偶然相遇,我并不是在寻找思想的模式,而是在描绘思想的各种形式。
如果说我在我的书中一再将好多这样的形象有意识地聚拢在一起的话,那只能是一种画家的方法,他们总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寻找合适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光和逆光相互作用。通过对称使原先隐藏着的、现在很明确的物体的相似性展现出来。
对比对我来说永远是一种具有启发性的、具有创造力的因素,我喜欢这种方法是因为运用它时可以避免牵强附会。它丰富的正是公式削弱的部分,它通过出其不意的反射照亮物体,就像给从画架上取下的肖像装上画框一样使空间显出深度。
这种空间艺术的秘密早已为最早的语言肖像家普卢塔克所熟知,在他的《比较列传》里他总是把一个希腊人物和一个罗马人物对照着描写,以使得他们个性背后的精神投影,作为一种典型更好地凸显出来。我也效法这位传记和历史方面的德高望重的先祖,在其精神上相邻的领域——文学性格学方面做一些相似的尝试,这两卷应该是一个形成中的系列的第一部分,我打算把这一系列命名为《世界的建筑师。一部精神的类型学》。我绝不是想以此给天才的世界植入一个僵化的模式。就像心理学家出于激情。造型艺术家出于造型的愿望。我是出于我的描绘艺术的驱使,走近那些使我感到最深切的眷恋的形象。这样就从内心为任何完善的企图设置了界限。而我绝不后悔这样的限制,因为必要的残缺只会吓住那些相信创造性中也存在体系的人,他们傲慢地误以为,无限广袤的精神世界可以用圆规圈出来:而在这个庞大的计划中吸引我的却恰恰是这样一种两重性:它触及了无穷,并且没有给自己限定界限,我就这样缓慢地、然而又是充满热情地用我那本身还很好奇的双手把这座出人意料地开始的建筑继续建造下去,让它直插进那一小片天空——悬在我们生命上面的摇摇欲坠的时间。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这三个英雄式的人物单从表面的人生际遇来看就有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他们处在同一个星象之下。他们三个都是被一个无比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超自然的力量从他们本来温暖的存在中驱赶到一个毁灭性的激情的热带气旋之中,并终因可怕的精神障碍,致命的知觉迷乱,疯狂或自杀而早夭。不合时宜,不为同代人所理解,他们像流星一样带着短暂而又耀眼的光芒射人他们使命的星空,他们自己对他们的道路,对他们的意义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只是从无穷驶入无穷: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之中他们与现实世界仅仅是擦肩而过。一些超人的因素在他们身上发挥着作用,这是一种高于自身力量的力,在这种力面前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他们不再听从自己的意愿(在他们的自我为数不多的清醒时刻里他们也曾惊恐地意识到这一点),而是听命于别人,是被一个更高的力,魔力所占据(在这个词的双重意义上)的人①。
魔:这个词自从古希腊罗马人原始的神话宗教观念中来到我们的时代,已经被许多的意义和解释弄得面目全非,使得我们有必要给它标注一个专有的注释。
我把那种每个人原初的、本性的、与生俱来的躁动称之为魔性,这种躁动使人脱离自我,超越自我,走向无穷,走向本质,就好像自然把她原始混沌中一个不安定又不可摆脱的部分留在每一个灵魂之中,而这部分又迫切地渴望回到超人的、超感觉的环境之中。魔性在我们身上就像发酵素,这种不断膨胀、令人痛苦、使人紧张的酵素把原本宁静的存在迫向毫无节制,意乱神迷,自暴自弃,自我毁灭的境地;在绝大部分的普通人身上,灵魂的这一宝贵而又危险的部分很快就被吸干耗尽了;只有在极个别的时刻,在青春期的危机中,在爱情或生殖的欲望使内心世界沸腾的瞬间,这种脱离肉体、纵横驰骋、自暴自弃的感觉才令人担忧地控制了庸庸碌碌的存在。但其它时候。矜持的人们往往让这种浮士德式的冲动窒息在自己心里,他们用道德来麻醉它,用工作使其迟钝,用秩序将其苑囿;市民永远是混乱的天敌,不仅在世界中,而且在他们自己身上。在层次高一些的人身上,特别是在有创造性的人身上,躁动不安却作为一种对日常工作的不满足而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它赋予他那个“更高尚的、折磨自己的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充满疑问的、超越了自己,向往着宇宙的思想。一切使我们超越自己的本性,超越个人利益,驱使我们求索、冒险,使我们陷入危险的疑问之中的想法都应归功于我们自身中魔性的部分。但这个魔鬼只有当我们降服它,当它为我们的兴奋和升华服务时,才是一种友好地促进的力量:一旦这种有益的兴奋成为过度的紧张,一旦灵魂在这种煽动性的冲动,在魔性的火山爆发式的冲击中败下阵来,危险就会降临。
因为魔性只有通过无情地毁灭瞬间的、尘世的东西,通过毁灭它寄居的肉身。才能回到它的故乡,它的本质,回到永恒:它先是一步步扩展,接着就要进裂。
它占据了那些不懂得及时驯I服它的人的心灵,使那些具有魔性天性的人变得狂躁不安,强行地夺去他们意志的方向盘,使得他们这些失去意志、被任意驱使的人们在风暴中跌跌撞撞地朝着他们命运的暗礁漂去。生命中的不安定总是魔性的先兆,不安的血液。不安的神经,不安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也把那些传播不安、厄运和混乱的妇女称为妖魔的原因)。生命中的危险和危机总是和魔性相伴而生,那是悲剧的气氛,是命运的气息。
每个智慧的、有创造性的人都曾不可避免地与他的魔性展开过较量,这种较量总是一场英雄的较量,一场爱的较量:是人性中最灿烂的一笔。一些人在它猛烈的冲锋中败下阵来,就像女人被男人的强力所征服,她感到那愉悦的穿刺和那富有生命力的物质的涌入。另有一些人则驯服了它,使它炽烈、躁动的本性服从他们冷静、果断、坚定的男性意志:这种势如水火而又情意绵绵的扭斗往往持续一生的时间。在艺术家身上和他的作品里这场伟大的争斗仿佛生动可见:智慧的人和他永恒的诱拐者初夜时那灼热的鼻息和撩人的轻颤一直传达到他的作品的神经末梢。只有在有创造力的人身上魔性才会挣脱感觉的阴影,寻求语言和光线,我们在被它征服的人身上,在被魔鬼击溃的诗人的身上能够最清楚地看到魔性激情的特性,在这里我选择了德语世界最有意义的三个形象——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因为当魔性专断地占据了一个诗人的身心,就会在烈焰升腾般的兴奋之中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种类:迷幻艺术,那是痴迷狂热的创作,是精神战栗沸腾的飞跃、是战斗和爆炸、是高潮和迷醉、是希腊人的μανα,是通常只有预言者和女巫才具有的神圣的放纵。无矩无形、夸张无度、永远希望超越自己直到极限、直到无穷,渴望回归自己的原始天性——魔性。这些往往是这种迷幻艺术第一个不容争辩的先兆。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属于普罗米修斯一族。他们猛烈地冲破生活的界限,反叛地打破一切形式并在心醉神迷之中毁灭了自己:在他们的眼中闪烁的显然是魔鬼那异样的、狂热的目光,它借他们的口说话。是的,由于他们的嘴唇早已沉默,他们的思想之光早已熄灭,它甚至借助他们残破的肉体说话:能最真切地观察他们身心之中这位可怕来客的地方莫过于他们的灵魂。它早已被过度的兴奋折磨得支离破碎,人们可以像透过一个裂缝一样俯视最深处那魔鬼盘踞的幽谷。正是在他们的精神衰落的过程中,那平时隐藏着的蠢蠢欲动的魔性的力量才在这三人的身上突然昭示出来。
为了揭示这三个被魔鬼征服的诗人的本性。为了揭示魔性本身的秘密,我忠实于我比较的方法,给这三个悲剧英雄树立了一个看不见的对手。但是,被魔性所蛊惑的诗人的真正对手并非没有魔性:没有哪种伟大的艺术没有魔性,没有那世界原初的曲调里低回的乐音。没有人能比这位一切魔性的天敌更能证明这一点,他生前甚至一直强烈地反对克莱斯特和荷尔德林,这个人就是歌德。关于魔性他曾对爱克曼说:“每个最高级的创造,每一句意义深刻的格言……都不在任何人力的控制之下,而是高居于所有尘世的力量之上。”没有哪种伟大的艺术没有灵感。而所有灵感又都来自未知的彼岸。来自自醒之上的一种知识。我认为,那些亢奋的,被自己的激越制服的诗人,那些狂妄无度的人,他们真正的对手应该是其有度的主人,应该是一个用现实的愿望束缚魔性的力量,并有目的地使用它的诗人。
因为魔性虽然是最伟大的力量和所有创造之母,但它全无方向:它只瞄准它所来自的无穷和混沌。如果一个艺术家用人性的力量控制了这种原始的力量,如果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它设立现实中的限制和方向,如果他能像歌德那样“调遣”诗艺,把“无度无形”的东西转变成有形的思想,如果他能作魔鬼的主人而不是奴仆,那么一种高级的,肯定不低于魔性艺术的艺术就会产生。
歌德,我们说出这个名字作为对立面的典型,他的存在将象征性地贯穿全书。
不仅作为研究大自然的学者,作为地理学家的歌德是“一切爆发现象的反对者”,在艺术领域他同样将“进化”置于“突然喷发”之上,用一种在他身上少见的、但是顽强的坚定性与一切暴虐乖戾、狂放不羁,简言之,一切魔性的东西做着斗争。正是这种顽强的抵制显示出,即使对他来说,与魔鬼的较量也曾是他的艺术生死攸关的问题。因为只有在生命中遭遇过魔鬼的人,只有战栗地看到过它的梅杜萨眼睛的人,只有完全了解它的危险的人,才会把它当做可怕的敌人来对付。
在青年时代歌德肯定曾与这个危险的人物面对面地较量过,进行过生与死的抉择——维特证明了这一点,在他身上歌德预见性地让自己摆脱了克莱斯特和塔索,荷尔德林和尼采的命运!自从这次可怕的遭遇以后。歌德毕生都对他强大对手的致命的力量保持着长久的敬畏和毫不掩饰的恐惧。他凭借神奇的眼睛识破他的死敌的每一种形象和变化:贝多芬的音乐、克莱斯特的《彭忒西勒亚》,莎士比亚的悲剧[最后他不敢再翻开这些书:“这会把我毁了”),他的思想越多地专注于创作和自我保护,他就越是小心谨慎地、战战兢兢地躲开他的对手。他知道,如果献身于魔鬼,下场将是如何,因此他护卫着自己,因此他徒劳地告诫别人:歌德耗费了巨大的力量来保存自己,而那些着魔的人们付出同样多的力量来耗尽自己。对歌德来说,这场争斗也是为了一个最高的自由:他为他的尺度,为他的完善同无度进行斗争,而那些着魔的人则为无穷而战。
我只是出于这种想法,而不是想让他们(现实生活中虽然存在)对抗,才将歌德的形象置于这三个诗人,魔鬼仆人的对立面:我认为需要一个伟大的对立的声音,这样那些我敬重的、在克莱斯特、荷尔德林、尼采身上体现的如痴如醉,兴奋狂热。强悍激烈才不会被看作一种仅见的、价值微乎其微的艺术。而他们的对抗赛对我来说应该是最高级别的精神世界的对立问题:因此如果我把他们某些关系的这种内在的对立稍加改变使之一目了然的话,应该不是多余的。因为这种鲜明的对比几乎像数学公式一样通用,从他们精神生活的大致轮廓到最小时期:只有用歌德和这些着魔的对手相比,只有对思想的最高价值形式进行一次对比,光线才能照亮问题的深层。
在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与现实世界的脱离。
谁落入魔鬼的手心,它就会将谁拽离现实。这三个人没有一个有老婆孩子(他们的同胞兄弟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也莫不是如此),没有一个有房子财产,没有一个有安稳的工作和固定的职位。他们是游牧民族、尘世的流浪汉、局外人、怪人、遭蔑视者。过着无名小卒的生活。他们在尘世上一无所有:不管是克莱斯特,还是荷尔德林,还是尼采都不曾拥有过自己的一张床,他们坐在租来的椅子上,趴在租来的桌子上写作,从一个陌生的房间换到另一个陌生的房间。他们从没在任何地方扎过根,即使这些和善妒的魔鬼联姻的人,爱神也不曾长久地眷顾他们。他们的朋友经不住考验,他们的职位东挪西迁,他们的著作没有收益:他们总是两手空空,又徒劳无获。他们的存在就像流星,像那不安分地旋转、坠落的星体,而歌德的星则划出了一条清晰、圆满的轨迹。歌德根深蒂固,并且他的根还越扎越深,越扎越广。他有妻子、孩子、孙子,女人像花一样遍开在他人生各处,少数但固定的几个朋友一直伴随着他的人生旅程。他住在宽敞堂皇、装满了收藏和珍宝的房子里,荣誉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一直温暖地护佑着他。他有职位和身份,官至枢密顾问、被尊称为阁下,世界上所有的勋章都在他宽阔的胸前闪闪发光。着魔的诗人精神的飞升力不断增加,而他身上尘世的重力却不断增长,因此他的本性随着时间越发地沉稳(而那些着魔的人们变得越发的易变,越发的不安定,就像被追逐的野兽在原野狂奔)。他在哪儿停留,哪儿就成为他自我的中心,同时也是民族的精神中心;他运筹帷幄,从容不迫地掌握了世界,与他相亲的绝不仅限于人类,这种亲密关系还涉及植物,动物和石头,并创造性地与他的属性联为一体。
因此这位魔鬼的主人在他生命的终点上仍是生活中的强者(而那些着魔的人则像狄俄尼索斯被自己的猎狗群撕碎一样灰飞烟灭了。)歌德的一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有策略的战胜世界的过
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与魔搏斗的人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与魔搏斗的人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