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唐代是中国节日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不仅对汉魏以来传统节日体系进行了完善,而且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是对唐代节日的专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重视利用多种历史文献,从国家节日制度安排、宫廷与民间社会的节日生活等社会整体的角度,把握唐代节日,重点关注唐代新兴节日的兴起发展和传统节日在唐代的新变,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与呈现唐代节日文化的光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还创新性地引入节日生活微观研究方法,选取几位唐人为个案,对他们在节日生活中的行动及其影响进行深入考察。
由于唐代行动者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又具有纳异的广博胸襟,他们对节日活动的选择和实践丰富多彩。节日决定着唐人的生活节奏,丰富着唐人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维护若个体的社会关系,激发着个体的生活热情和生命意识,也培养着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纳异胸襟、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
张勃,1972年出生,法学硕士,历史学博士。曾就职于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师范大学,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社会文化史及岁时礼俗等。著有《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清明》、《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第一作者)、《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第一作者),主编有《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礼仪》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节俗是民俗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分析与研究一个时代社会生活与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标的。该书是一部重要的节日研究成果,对于民俗史以及唐史研究都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
该书的成果主要有三:其一,在方法沦上,将宏观性的综合研究与微观性的个案研究相结合,对于民俗史研究方法具有较大意义一其二,在唐代节日框架与变迁的构建上,进行了较为系统、颇为特色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其三,对节俗行动者与实践者的研究深化了民俗史的研究.
——齐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张勃博上的论著《唐代节日研究》是近年来关于历史社会节日文化研究的力作之一在历史学与民俗学的交叉处,选择唐代节.作为研究对象,为我们对历史社会的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个案。本书在历史民俗学领域有两大贡献:一是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整体关注:即在考察唐朝节日文化时,从国家制度层面、皇帝为首的政府管理角度、城市平民与乡村农民的岁时习惯等多个向度,进行综合研究,以全面呈现唐朝节日社会生活一二是重视传统节日中的个体表现:这种以个人生命变为对象、揭示历史社会的节日形态的微观性研究,不仅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节日传承的历史过程,同时也为历史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可以仿效的样本,具有重要的学术启示意义。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视角与重要概念
一 本书的研究视角
二 关于几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本书的总体构想
一 20世纪以来中国节日研究的三个时期
二 唐代节日研究述略
三 本书的总体架构
第一章 唐代节日概说
第一节 唐代节日的名目和类别
一 唐代节日的名目
二 新兴节日与传统节日:唐代节日的类别划分
第二节 唐代节日的特征
一 新旧并存
二 具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三 节日活动往往在户外进行,节日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超越,较为广泛地建立于志缘关系基础之上
四 宗教因素全面渗入岁时节日节俗之中
五 节假日的广泛设置
六 胡风弥漫
第三节 唐代节日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 唐高祖至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统治时期
二 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统治时期至唐代末年
第二章 新兴节日研究
第一节 建构型节日之一:政策过程视角下的唐玄宗诞节
一 以唐玄宗诞日为节的政策方案设计及相关决策
二 唐玄宗诞节的兴盛及其原因分析
三 唐玄宗诞节的衰亡及其原因分析
四 唐玄宗诞节对后世的影响
五 余论:对玄宗设置诞节的评价
第二节 建构型节日之二——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中和节
一 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的政策动议、设计及决策
二 德宗朝中和节政策的实施和影响
三 相同的起源,不同的命运:中和节与唐玄宗诞节的比较
第三节 清明作为独立节日的兴起
一 清明在中唐时期已成为独立节日
二 清明作为独立节日兴起的原因分析
小结
第四节 重月传统与文化选择:中秋节的形成
一 中秋节在唐代已是民俗节日
二 关注月亮的传统与时人的文化选择:八月十五成节的原因分析
三 欣赏自然之美、珍惜韶华与渴望团圆:唐代人的中秋情怀
第三章 传统节日研究
第一节 年节
一 岁除日习俗
二 元日习俗
三 更新、祈吉、迎春、庆贺、团圆:唐代年节的主题
第二节 春秋二社
一 唐代乡村社会春秋社日的标志性时间和标志性节俗
……
第四章 俗民个体的节俗实践:以李隆基和白居易为例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寒食节起源新论
附录二 唐代以前寒食节的传播与变迁——主要基于移民角度的思考
附录三 “端午”作为节名出现于唐代考
后记
精彩书摘
比如关于寒食上墓。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唐朝初年,寒食上墓已经蔚然成风。当时的人们在上墓时往往举行娱乐活动,这引起了唐高宗的强烈不满,于是在龙朔二年(662)四月十五日下诏加以禁断:“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但十分注重孝道的李隆基显然看到了寒食上墓“用展孝思”的重要功能,便采取了与乃祖极为不同的做法,不仅认可了这一习俗的合理性,而且大胆地将其上升为国家礼制:“开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上墓祭祖是追终慎远的大事,理应严肃庄重,上墓作乐有悖于这一原则,必须加以严格禁止,遂做出如下规定:“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人礼典,永为常式。”大概这一禁令并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于是数年之后,他再次颁布政策整饬风俗,针对寒食上墓时有燕乐的情况,根据违规者不同的社会身份制定不同的惩罚措施:“凡庶之中,情礼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与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威胁不遵从者,给他以惩罚”,是控制他人行动的一种重要机制。有了具体的惩罚措施,尤其包含有对“见任官”的惩罚,这次整饬风俗也许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
前言/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唐代节日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