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闆顯示技術基礎/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電氣信息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

平闆顯示技術基礎/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電氣信息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麗娟 著
圖書標籤:
  • 平闆顯示
  • 顯示技術
  • 電子工程
  • 電氣工程
  • 應用人纔培養
  • 創新型人纔
  • 本科教材
  • 21世紀規劃教材
  • 顯示器件
  • 光電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2111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2502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7
字數:6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介紹平闆顯示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先進技術
  彰顯光電及顯示領域經驗
  突齣先進顯示技術的製作工藝及最新發展
  符閤指導性專業規範要求

內容簡介

  《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電氣信息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平闆顯示技術基礎》主要講述當代顯示的主流液晶顯示器,高端顯示的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和薄膜晶體管;新一代顯示的代錶有機發光顯示;以及未來時尚顯示的柔性顯示、3D顯示、觸摸屏技術等新型的顯示技術。分彆從顯示原理、器件結構、工藝技術及驅動方案等方麵深入淺齣地闡述,並分析麵臨的問題和技術挑戰,提供瞭一套學習現在、發展明天、展望未來的整體知識體係。
  《21世紀全國本科院校電氣信息類創新型應用人纔培養規劃教材:平闆顯示技術基礎》適閤作為電子類等相關專業本、專科學生的教材,也可供技術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平闆顯示技術簡介
1.1 顯示技術的發展
1.2 顯示器的種類
1.3 顯示器件的性能對比
1.4 顯示器的性能參數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2章 液晶顯示器基礎
2.1 液晶的特點
2.2 液晶的種類
2.3 液晶的物理性質
2.4 液晶的電光效應
2.5 液晶顯示器的種類
2.6 TN型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原理
2.7 超扭麯嚮列相液晶顯示器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3章 液晶顯示器的廣視角技術
3.1 視角産生的原因
3.2 廣視角技術簡介
3.3 膜補償技術
3.4 MVA技術的顯示原理
3.5 PVA技術的顯示原理
3.6 ASV技術的顯示原理
3.7 IPS技術的顯示原理
3.8 FFS技術的顯示原理
3.9 0CB技術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4章 液晶顯示器的製屏和模塊工藝技術
4.1 製屏工藝簡介
4.2 PI取嚮工藝
4.3 0DF工藝
4.4 傳統的液晶注入工藝
4.5 切割工藝
4.6 貼片工藝
4.7 液晶顯示器的模塊工藝簡介
4.8 COG工藝
4.9 COF工藝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5章 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器的結構
5.1 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器的結構
5.2 CCFL背光源
5.3 LED背光源
5.4 玻璃基闆
5.5 彩膜
5.6 陣列的單元像素
5.7 液晶顯示器的驅動原理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6章 薄膜晶體管的工作原理
6.1 薄膜晶體管的半導體基礎
6.2 MOS場效應晶體管
6.3 薄膜晶體管的工作原理
6.4 薄膜晶體管的直流特性
6.5 薄膜晶體管的主要參數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7章 薄膜晶體管的結構與設計
7.1 a-Si:HTFT結構概述
7.2 背溝道刻蝕結構的a-Si:HTFT
7.3 背溝道保護型結構的a-Si:HTFT
7.4 其他結構的a-Si:HTFT
7.5 薄膜晶體管陣列的設計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8章 液晶顯示器的陣列工藝技
8.1 陣列工藝概述
8.2 清洗工藝
8.3 濺射工藝
8.4 CVD工藝
8.5 光刻工藝
8.6 乾刻工藝
8.7 濕刻工藝
8.8 TFT陣列工藝中常見缺陷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9章 多種薄膜晶體管
9.1 多晶矽薄膜晶體管
9.2 氧化物薄膜晶體管
9.3 化閤物薄膜晶體管
9.4 有機薄膜晶體管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10章 有機發光顯示原理
10.1 有機發光顯示特點
10.2 有機材料的半導體性質
10.3 有機發光二極管的發光原理
10.4 有機發光二極管的器件結構
10.5 有機小分子發光二極管
10.6 聚閤物發光二極管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11章 有源矩陣有機發光顯示
技術
11.1 0LED的結構和發光方式
11.2 AMOLED麵闆的TFT技術
11.3 0LED的驅動原理
11.4 全彩色AMOLED顯示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第12章 新型顯示技術
12.1 激光顯示技術
12.2 3D技術
12.3 觸摸屏技術
12.4 電子紙技術
12.5 柔性顯示技術
本章小結
本章習題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液晶顯示與OLED顯示技術深度解析:原理、材料、驅動與前沿應用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平闆顯示技術,特彆是當前主流的液晶顯示(LCD)和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顯示技術的全麵、深入且與時俱進的瞭解。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基礎原理的闡述,更將聚焦於這些技術的關鍵組成部分、工作機製、材料科學的進展以及驅動控製策略,並探討其在不同領域的前沿應用與發展趨勢。 第一部分:液晶顯示技術(LCD)的基石與演進 第一章:液晶的物理特性與相變行為 深入剖析液晶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各嚮異性(光學、電學、介電常數等),以及溫度和電場對其取嚮的影響。我們將詳細介紹液晶的主要物態,如嚮列相、近晶相、膽甾相,並重點闡述嚮列相液晶作為顯示應用的主流原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液晶的相變過程,如清亮點(Clearing Point)和熔點(Melting Point),以及這些相變行為如何影響液晶的響應速度和工作穩定性。我們將引入 Ostwald-de Gennes 理論等關鍵模型,以理解液晶分子的宏觀錶現與其微觀結構之間的聯係。 第二章:液晶顯示的基本原理與結構 本章將聚焦於最基礎的TN(Twisted Nematic)、STN(Super Twisted Nematic)和IPS(In-Plane Switching)等液晶顯示模式。我們將詳細解析光綫在液晶層中的偏振、鏇轉以及電場施加時液晶分子取嚮的變化過程,從而控製光綫的透射率。通過圖示和詳細的步驟分解,讀者將清晰地理解不同模式下液晶盒的結構設計,包括玻璃基闆、電極、配嚮膜、液晶材料和彩色濾光片等。重點分析IPS模式在可視角度和色彩錶現上的優勢,以及其電極設計的獨特性。 第三章:液晶顯示的關鍵材料與製備工藝 液晶材料的性能直接決定瞭顯示器件的整體錶現。本章將深入研究各類液晶材料的化學結構、物理化學性質,如粘度、清亮點、介電各嚮異性等,以及如何通過混閤來優化其性能以滿足特定應用需求。我們將介紹閤成液晶材料的常用方法和關鍵化學反應。同時,詳細闡述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的製備技術,包括染料型和顔料型彩色濾光片,以及它們在色彩還原度和耐用性方麵的影響。此外,還將探討TFT(Thin-Film Transistor)背闆技術的關鍵材料(如非晶矽a-Si、低溫多晶矽LTPS、氧化物半導體IGZO等)及其在像素控製中的作用,以及相關製造工藝,如光刻、刻蝕、薄膜沉積等。 第四章:液晶驅動與控製技術 像素的精準控製是實現高品質圖像的關鍵。本章將深入講解TFT背闆的驅動原理,包括柵極(Gate)和源極(Source)信號的時序控製,以及每個像素如何通過TFT開關來接收和存儲視頻信號。我們將詳細介紹行驅動電路(Row Driver)和列驅動電路(Column Driver)的設計與工作流程,以及掃描時序和數據時序如何協同工作。此外,還將討論常用的驅動方式,如主動矩陣驅動(Active Matrix)與無源矩陣驅動(Passive Matrix)的區彆,並分析主動矩陣驅動的優勢。 第五章:液晶顯示技術的進階與優化 為剋服傳統LCD的局限性,本章將聚焦於多種先進的LCD技術。首先,我們將詳細介紹背光技術的發展,包括CCFL背光嚮LED背光的演進,以及側入式(Edge-lit)和直下式(Direct-lit)LED背光的結構、優缺點。重點分析區域控光(Local Dimming)技術,包括全陣列局部控光(FALD)和微型LED(Micro-LED)控光,以及它們如何顯著提升LCD的對比度和黑場錶現。其次,我們將探討提高液晶響應速度的技術,如脈衝驅動(Pulse Driving)、快速響應液晶材料(Fast Response Liquid Crystal Materials)等。最後,還將簡要介紹先進的LCD顯示模式,如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和VA(Vertical Alignment)等,以及它們在改善可視角度方麵的貢獻。 第二部分: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技術(OLED)的革新 第六章:有機半導體材料與發光原理 OLED技術的核心在於有機半導體材料。本章將深入介紹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分類,包括小分子有機物和聚閤物有機物,以及它們的電子和空穴傳輸特性。我們將詳細闡述OLED的發光機理,包括載流子注入、復閤、激子形成以及最終的發光過程。重點介紹不同發光機製,如熒光(Fluorescence)和磷光(Phosphorescence),以及它們在發光效率上的差異。還將討論如何設計和閤成具有特定發光顔色和高效率的有機發光材料,如發光層(Emissive Layer)、電子傳輸層(Electron Transport Layer, ETL)、空穴傳輸層(Hole Transport Layer, HTL)等。 第七章:OLED顯示的基本結構與工作模式 本章將詳細解析OLED顯示器件的基本結構,包括陽極(Anode)、有機發光層(Emissive Layer)、電子傳輸層、空穴傳輸層和陰極(Cathode)。我們將分析不同材料組閤對器件性能的影響。接著,重點介紹OLED的驅動方式:主動矩陣OLED(AMOLED)和無源矩陣OLED(PMOLED)。詳細闡述AMOLED的像素電路設計,包括驅動TFT和存儲電容,以及它們如何實現每個像素的獨立控製和亮度調節。還將討論OLED的像素排列方式,如RGB三色像素排列和Pentile排列等,以及它們對顯示效果的影響。 第八章:OLED的關鍵材料與製造工藝 OLED材料的創新是推動技術進步的關鍵。本章將深入研究不同發光層材料的化學結構、發光效率、壽命以及色純度,包括小分子材料(如Alq3、Spiro-OMeTAD等)和聚閤物材料。我們將探討新型高效率發光材料的開發,如熱活化延遲熒光(TADF)材料,以及它們如何突破傳統磷光材料的效率瓶頸。同時,還將詳細介紹OLED製造過程中的關鍵工藝,包括真空蒸鍍(Vacuum Evaporation)和印刷OLED(Printed OLED)技術。重點分析真空蒸鍍的原理、設備以及在精密控製有機薄膜厚度方麵的優勢。同時,也將探討印刷OLED技術在降低成本和實現大尺寸、柔性顯示方麵的潛力。 第九章:OLED驅動控製與性能優化 像素的精確控製對於OLED的圖像質量至關重要。本章將深入講解AMOLED的驅動電路設計,包括柵極驅動、源極驅動和像素驅動電路。詳細分析如何通過控製電流來精確調節每個像素的亮度,以及不同驅動時序(如脈衝寬度調製PWM)的應用。此外,還將重點討論OLED的壽命和穩定性問題,以及如何通過材料優化(如封裝材料)、驅動策略(如電流限製)和像素老化補償(Pixel Aging Compensation)等技術來延長器件壽命。 第十章:OLED顯示技術的演進與未來方嚮 OLED技術仍在不斷發展。本章將聚焦於OLED領域的前沿技術和未來發展趨勢。首先,我們將深入探討柔性OLED(Flexible OLED)和可摺疊OLED(Foldable OLED)技術,包括柔性基闆材料(如聚酰亞胺PI)、應力緩和層(Stress Relief Layer)以及柔性封裝技術。接著,我們將介紹透明OLED(Transparent OLED)和全息顯示(Holographic Display)等創新應用。最後,還將展望微型LED(Micro-LED)顯示技術的潛力,分析其與OLED在性能上的對比和互補性,並探討其在大尺寸、高亮度顯示領域的應用前景。 第三部分:平闆顯示技術的綜閤應用與前瞻 第十一章:顯示技術在智能終端中的應用 本章將結閤前兩部分的知識,深入分析LCD和OLED技術在智能手機、平闆電腦、智能手錶等移動終端中的具體應用。我們將探討在有限空間內如何實現高分辨率、高刷新率、廣色域和低功耗的顯示效果。重點分析不同技術在功耗、亮度、對比度、響應速度以及成本等方麵的權衡與選擇。 第十二章:顯示技術在電視與專業領域的應用 本章將聚焦於大尺寸顯示領域,特彆是電視顯示技術。我們將深入分析LCD(包括Mini-LED背光技術)和OLED電視在畫質、音質、智能功能以及用戶體驗方麵的差異與優勢。此外,還將探討顯示技術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如醫療顯示、工業顯示、車載顯示以及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顯示等,並分析這些領域對顯示技術提齣的特殊要求和技術挑戰。 第十三章:顯示技術的色彩管理與人眼感知 色彩是顯示技術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本章將從色彩科學的角度齣發,深入講解色彩空間(如sRGB、Adobe RGB、DCI-P3、Rec.2020)、色域(Color Gamut)、色準(Color Accuracy)和色彩深度(Color Depth)等概念。我們將分析LCD和OLED在色彩錶現上的特點,以及如何通過精確的色彩校準來還原真實的色彩。此外,還將簡要介紹人眼對色彩的感知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如何影響我們對顯示效果的評價。 第十四章:平闆顯示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 本章將對整個平闆顯示技術的發展進行一個宏觀的展望。我們將探討顯示技術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如更高分辨率(8K及以上)、更高刷新率、更廣色域、更高的動態範圍(HDR)、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成本。同時,也將分析當前和未來可能麵臨的技術挑戰,如材料的穩定性與壽命、製造工藝的精度與效率、大尺寸顯示技術的突破、以及顯示技術與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的融閤。 本書力求在內容上做到嚴謹、全麵、深入,並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通過對液晶顯示和OLED顯示技術的係統性梳理和深入剖析,讀者不僅能夠掌握平闆顯示技術的核心原理和關鍵技術,更能洞察其未來的發展方嚮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電氣工程專業本科生,我在選擇畢業設計方嚮時,對顯示技術領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導師的推薦下,我翻閱瞭這本《平闆顯示技術基礎》。我必須說,這本書的係統性和深度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介紹,而是非常詳實地講解瞭從材料科學、器件物理到電路設計、控製算法等一係列與平闆顯示技術相關的核心知識。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麵闆驅動方式的詳細闡述,無論是TFT-LCD還是AMOLED,都分析瞭其工作原理、驅動電路設計要點以及常見的技術挑戰。書中還提到瞭最新的顯示技術趨勢,比如Mini-LED、Micro-LED等,並對其發展前景進行瞭展望,這為我未來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參考。這本書對於那些希望在顯示技術領域深耕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它構建瞭一個紮實的基礎框架,並為進一步探索前沿技術鋪平瞭道路。

評分

作為一名從事顯示屏研發的工程師,我經常需要接觸到各種技術資料和學術論文。這本《平闆顯示技術基礎》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並非是一本簡單的技術手冊,而是以一種更加宏觀和前瞻的視角,梳理瞭平闆顯示技術的整體脈絡。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器件失效機理和可靠性分析的內容,這對於我們實際工作中解決技術難題提供瞭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書中對於不同材料在顯示器件中的作用,比如薄膜晶體管的載流子傳輸特性,以及光學膜層的增透、增亮效果,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此外,書中還涉及瞭顯示麵闆的製程工藝,從前段的薄膜沉積到後段的模組組裝,都進行瞭概要性的介紹,這有助於我們從全局角度理解整個生産流程。對於想要瞭解顯示技術全貌的同行來說,這本書是一份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它能夠幫助我們拓展視野,深化對技術的理解。

評分

我一直以為“顯示器”就是屏幕,點亮瞭就能看。直到我偶然翻開這本書,纔發現自己對這個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竟然有如此淺薄的認知。它讓我意識到,一塊小小的屏幕背後,蘊含著多麼龐大的科學知識體係!書裏詳細講解瞭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它是如何被電場控製而改變透光率的,以及各種濾光片和背光源是如何協同工作的。我甚至明白瞭為什麼手機屏幕在不同角度看,色彩會有些微差彆,這原來和液晶的視角特性有關。最令我著迷的是,書中還提及瞭屏幕的響應速度,也就是刷新率,這直接關係到觀看視頻和玩遊戲時的流暢度。我曾經一直覺得那些高刷新率的屏幕是噱頭,看完這本書,我纔理解瞭其中的技術原理,以及它對用戶體驗的實際影響。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看客”變成瞭一個“懂行”的觀察者,對身邊的科技産品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欣賞。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讓人欲罷不能!我是一名資深的科技愛好者,尤其喜歡深入瞭解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科技背後的故事和原理。平闆顯示技術無疑是近二十年來最偉大的創新之一,而這本書則將我帶入瞭這個迷人的世界。它沒有像許多技術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種充滿探索精神的口吻,娓娓道來。書中對於不同時期平闆顯示技術的演進曆程,如從早期的CRT到STN-LCD,再到如今的主流TFT-LCD和OLED,都進行瞭生動而詳實的描述,讓我深刻體會到瞭科技進步的艱辛與輝煌。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色彩校準和圖像處理的章節,那些關於色域、色準、HDR等概念的解釋,讓我恍然大悟,明白瞭為什麼有些屏幕看起來色彩更討喜,有些則更真實。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流暢,即使是技術性的內容,也充滿瞭智慧和趣味,讓我讀起來一點都不覺得費力,反而是一種享受。

評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平闆顯示技術的理解達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作為一名對電子産品充滿好奇心的普通消費者,我一直對手機、電腦屏幕那些鮮活色彩和細膩畫質背後的原理感到好奇。過去,我頂多知道“OLED”、“LCD”這些術語,但具體它們是如何工作的,區彆又在哪裏,我卻是一竅不通。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之前混沌的知識盲區。它沒有用過於深奧的專業術語把我嚇退,而是從最基礎的光學原理、半導體器件講起,一步步深入到像素的構成、色彩的生成機製,再到不同顯示技術的優劣分析。我尤其喜歡它對每一項技術原理的圖文並茂的解釋,那些清晰的示意圖和生動的比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復雜的物理過程。讀完之後,我再看手機屏幕,那種“知道”的感覺完全不同瞭,不再是模糊的欣賞,而是對背後精密工程的敬畏。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如此高深的技術,也可以如此親切易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