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强求什么,真的。看看东欧就知道,某种程度上讲,异议分子们所争取的,就是更多人没有信仰的权利。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已然达到目的。毕竟谁也不想成为希腊城邦里那种公民。可是,这一切真实吗?就在昨天,睡梦正酣,一阵猛烈地拍门声,是来查户口的。这房子从已故的外婆起我家已经领取产权证后合法居住了14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与上海市市民的历史,外公有55年零2个月14天,母亲有54年零2个月14天,我有22年零2个月14天;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条款在3年之前经全国人大批准通过;物权法在今年全国两会已经正式通过。那么,是谁,给了这些人,在只有夜枭才出没的时间闯入公民合法居住的场所,进行只适用于正式批准逮捕人员的盘问?宪法吗?法律吗?党吗?国家吗?谁能出来说句话吗?没有,永远也不会有。唯一能做的,只有乖乖掏出证件。
评分上海开始降温的这天,我从图书馆借来了《古拉格群岛》。这部将近2000页的厚书暂时缓解了前些日子填写“豆瓣”的恐慌。在填写那个网站名为“我看过的书”的List里,我突然发现在我近二十年的阅读生涯里(尤其是在大学的这七年),我几乎把自己想要看的书都已经囫囵吞枣地读过了一遍,如果把它们都记录下来会是个相当庞大的名单,而更令我恐慌的是,这个时代好电影远比好书要来得多,似乎已经没有人认真写书,也没有人认真翻译,在看一本最新出来的小说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它值得购买么?值得阅读么?或许应该有一个有关书籍的IMDB。
评分当然,严格说来,对于一种文学现象而言,是无所谓“真相”的。即使你摸到了“大象”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也未必就能准确描述出大象的整体神态。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这样的一头大象。如别尔加耶夫所说的:“在一些人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先是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代言人,在另一些看来,他是个‘残酷的天才’,在第三类人看来,他是新基督精神的先知,在第四类人看来,他揭示了‘地下室人’的奥秘,而在第五类人看来,他则首先是一个真正的东正教徒及俄罗斯弥赛亚理念的呼告者。”即便如此,对一个作家的评判,有一些基本的原初含义是应当可以确定下来的。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仰”问题。尽管其作品里描写了许多无神论和怀疑论者,但陀氏本人却从来没有表示过自己对基督的信仰有过动摇。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都根据作家的一封书信做出错误的结论,这封信在过去的中文译本里是这样的:“我是时代的孩童,直到现在,甚至(我知道这一点)直到进入坟墓都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充满怀疑的孩童。”(见《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书信选》,冯增义、徐振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64页。同样的译文还出现在同一译者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漓江出版社,1988年。)实际上这是个错译,文章(《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否“怀疑”上帝存在?》,见《俄罗斯文艺》2008年第3期)。在中文全集里,这个错误得到了部分纠正:“我是时代的产儿,是缺乏信仰和彷徨怀疑的产儿……”(21:144-145)。这个译法可以让读者明白,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受那个时代各种非信仰论影响的“产儿”。但在原文中“无信仰”和“怀疑”不是“产儿”的实指定语,而是指那个时代的两种对待基督教的话语倾向。也就是说,这些倾向确实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如无辜的苦难影响了约伯对上帝的态度一样,但他并不因此而成为持有这两种倾向的“孩子”(遗憾的是全集总序中所引用的这段话仍沿用了旧版本的错误译文),也许恰恰相反,正如作家自己说的:“我心中的反面结论越多,对信仰的渴求就越强烈。”关于这个问题,当今的陀氏研究,无论俄国本土还是西方,已基本成为共识。确定了这一点,对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思想至关重要。
评分本书是作者研究俄罗斯文学文化中圣愚现象的经典之作。
评分评分
本书是作者研究俄罗斯文学文化中圣愚现象的经典之作。
评分上海开始降温的这天,我从图书馆借来了《古拉格群岛》。这部将近2000页的厚书暂时缓解了前些日子填写“豆瓣”的恐慌。在填写那个网站名为“我看过的书”的List里,我突然发现在我近二十年的阅读生涯里(尤其是在大学的这七年),我几乎把自己想要看的书都已经囫囵吞枣地读过了一遍,如果把它们都记录下来会是个相当庞大的名单,而更令我恐慌的是,这个时代好电影远比好书要来得多,似乎已经没有人认真写书,也没有人认真翻译,在看一本最新出来的小说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它值得购买么?值得阅读么?或许应该有一个有关书籍的IMDB。
评分本书是作者研究俄罗斯文学文化中圣愚现象的经典之作。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