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數理經濟學
原價:39.00元
作者:劉樹林編著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030224057
字數:440000
頁碼:35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標識:
編輯推薦
劉樹林編著的《數理經濟學》包括兩大部分:數學知識及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數學知識包括微分學或數學分析、綫性代數、一部分空間解析幾何和最優化理論。經濟學應用主要涉及微觀經濟學,並涉及少量的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和金融學。本書內容豐富,講解深入淺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內容提要
劉樹林編著的《數理經濟學》內容包括兩大部分:數學知識及其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數學知識包括微分學或數學分析、綫性代數、一部分空間解析幾何和最優化理論。經濟學應用主要涉及微觀經濟學,並涉及少量的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和金融學。無論是數學知識,還是數學知識的經濟學應用,均有一定的深度。
《數理經濟學》配備多媒體課件,適閤高等院校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大學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數學或經濟學基地班的本科生作為教材使用;適閤使用數學從事經濟學研究的經濟學類專業師生、從事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研究的數學專業師生參考使用。
目錄
前言第1章導論第2章單變量函數的微分學第3章單變量函數微分學的經濟應用第4章綫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若乾理論第5章綫性代數和空間解析幾何的經濟應用第6章多元函數微分法第7章多元函數微分法的經濟應用第8章無約束最優化第9章無約束最優化的經濟應用第10章約束優化理論第11章約束優化理論的經濟應用習題答案參考文獻數學索引經濟學索引
作者介紹
暫無
文摘
暫無
媒體推薦
暫無
這本書的敘事跨度之大,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它巧妙地將我們從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中抽離齣來,聚焦於那些塑造瞭中華民族早期麵貌的關鍵轉摺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的那種近乎於手術刀般的精準和細膩,沒有絲毫的冗餘或含糊不清。每一次權力的交替、每一次文化的碰撞,都被置於放大鏡下進行審視,使得即便是最微小的細節也摺射齣曆史的洪流。讀罷掩捲,我感覺自己不僅是知識的接收者,更像是一個親曆者,耳邊仿佛還能聽到當年金戈鐵馬的聲響,目睹著遼闊疆域上不同族群的融閤與衝突。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場感,是許多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它真正做到瞭在宏大敘事中見微知著,構建瞭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曆史圖景。
評分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復雜性和多維性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任何一個政權簡單地臉譜化或定性化,而是展現瞭它們在特定曆史背景下,基於自身需求所做的理性選擇。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剋製,不帶過多現代的道德評判,而是專注於還原當時的語境。例如,對於某次重大戰役的起因分析,書中從氣候變化到內部派係鬥爭層層剝開,最後得齣的結論往往齣人意料,卻又閤乎情理。這本書不僅是史料的匯集,更是一種高超的史學思維訓練,它教會瞭我們如何以更開闊、更審慎的態度去審視任何一段已經逝去卻又深刻影響著今日的過去。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曆史迷宮中,但幸運的是,作者為我們準備瞭一張極其精密的地圖。它沒有采取那種流水賬式的編年體敘述,而是以主題為綱,將時間綫索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使得不同區域、不同民族間的互動關係變得清晰可見。我最喜歡它探討文化交融的部分,那些關於宗教信仰、藝術風格乃至日常生活習俗的變遷,都以一種非常生動且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展現齣來。它提醒我們,曆史不隻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更是韆韆萬萬普通人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生存掙紮與創造。這種將“大曆史”與“小人物”緊密結閤的寫作手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讓人讀來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評分我必須承認,初讀這本書時,我被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考證態度所震懾。這絕非是那種為瞭迎閤大眾口味而進行的輕鬆閱讀,它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去消化其中蘊含的復雜信息量。作者似乎對每一處史料都進行瞭地毯式的搜尋和比對,使得書中呈現的論斷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不可撼動的邏輯鏈條。尤其是在解析不同政權之間的軍事戰略和外交博弈時,那種步步為營的推演過程,讓人拍案叫絕。它揭示瞭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裏,生存與發展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的政治藝術的體現。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古時期中國北方邊疆史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殿堂級的參考資料,其價值難以用金錢衡量。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學術密度非常高,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人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但一旦跨過那道陡峭的門檻,隨之而來的便是知識和視野的巨大拓展。作者在構建理論框架時,大量引入瞭跨學科的研究成果,無論是考古學的新發現還是文獻學的最新進展,都被有條不紊地整閤進主體敘事之中,這讓整本書散發齣現代史學研究的前沿氣息。我個人對其中對於少數民族政權內部治理結構與儒傢士大夫階層相互作用的分析特彆感興趣,它揭示瞭權力運作的復雜性遠超我們以往的簡單想象。這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已知曆史的重述,更是在主動地參與到曆史學界的現有辯論中,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新視角和新論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