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琮碑》现藏陕西咸阳博物馆,康有为评价此碑“结体必密,运笔必峻,上可临古,下可应制”。此碑端庄俊美,是学习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书法的重要资料,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习者常用的临习范本。
李伟鹏,男,四川南川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九龙坡区书协副主席,重庆市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现就职于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1987年获全国首届书法知识百题竞赛二等奖,1989年获全国高等院校师生书法评展优秀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91年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同年又获西泠印社第二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1992年被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聘为客座书法篆刻教师,1993年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华当代文化精粹博览会大奖赛二等奖。
一、出版说明
二、图录
三、历代著录辑要
《张琮碑》,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二月立,于志宁撰文,书者姓名泐缺。
碑原在咸阳市秦都区双照村,一九四○年移至周陵中学,碑身碑首分两处嵌壁保存。一九六三年碑身移存咸阳博物馆,碑首仍在学校。螭首方趺,碑身下大上小,下宽99厘米,上宽87厘米,高182厘米,碑首残高85厘米,碑座高40厘米,全碑通高307厘米。碑额阳文篆书『唐故□□光禄大□张府君碑』三行十二字。碑文正书三十行,行六十字。
碑主张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二月薨于宋州(今河南商丘)馆舍,贞观十三年二月十一日,迁葬于始平(今陕西兴平)之原。历代著录多以贞观十三年记为立碑之时。也有将立碑之时定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者,不知何据。张琮家世贵显,姻连天家,且有从征之功,官授银青光禄大夫、行睦州刺史。但史书不载,惟藉此碑以传。
撰文者姓名泐缺,以前尚残存『庶子黎阳公于』六字,前人已考定为于志宁撰。书碑者虽不详,但书风俊朗,结体方正,笔势沉厚,点画刚劲,有北碑之遗韵,兼欧褚之意趣。自雍正年间出土以来,著录不断,不独为补史之阙,其书艺亦多为著录者所褒赏,赵绍祖:正书方整,不减王行满、王知敬之徒。毛凤枝:字迹遒劲,颇近欧虞,唐初佳刻也。康有为:古意未漓,步趋隋碑,工绝,不失六朝矩矱。
此碑足堪为唐代楷书上品,但不显于世,为此我们特在『初唐楷则丛刊』中辑入,以应学习研究之需。
本书按拓本原大原色影印。
唐代,碑版本身,刻碑文的部分,已发展到高200厘米以上,宽140厘米以上的巨型石刻。碑额之上,再加华盖,碑座也愈益高大精工。一座唐碑,本身已成为一件雄伟的石雕艺术品。现在我们还可以在西安碑林看到许多著名的唐碑,不过它们已被集中陈列在屋子里,有些已失去了碑座、碑头,丰碑巨刻的宏大气魄,已大为减色。幸而还有一些丰碑,仍在原地,例如昭陵的《李绩碑》,乾陵的《述圣颂》,嵩山的《圣德感应颂》,都还能使旅游者看了惊叹唐人的雄伟气魄。可惜一块最大的唐碑,已被黄巢烧毁,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写的《华山铭》。华山之神,唐代封为“金天神”,历代帝王祭祀五岳四渎,以华山为最重要,因为近在首都,皇帝便于亲临致祭。华山庙中,有汉代的《西岳华山庙碑》,也是汉碑中最大的一块,有北周赵文渊写的《华岳颂》,也很高大。唐玄宗好大喜功,要刻一块更大的碑,于是亲自写了一篇《华山铭》(或称《华岳庙碑》),刻成一块冠绝古今的大碑,安置在华岳庙中。据说这块碑有四丈多高,后来黄巢起义时烧毁华山庙,这块碑也被烧坏,到现在只剩一小部分,文字几乎全部磨灭,听说只可见四个字了。不过这块碑,虽然号称唐代第一,据唐人的记录,是用几块大石砌起来的,像南京的《天发神谶碑》一样。如果这个记录不误,那么,我以为也不足夸耀,我见到过的整块唐碑,恐怕还应当以嵩山的《圣德感应颂》为最大。唐人讲究书法,以写字著名的人很多。唐碑上都刻有撰文和书丹人名,这是汉碑所没有的。初唐时,写碑文的名家有褚遂良、虞世南、王知敬、欧阳询、通父子、薛稷、曜兄弟。盛唐时,有颜真卿、李邕、蔡有邻、韩择木、梁升卿、徐浩。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裴璘、唐玄度、刘禹锡,他们每人都写过不少碑文。李邕一生写了三十多块碑,颜真卿写的石刻文字有九十多种,史维则的隶书碑有四十多块,柳公权写的碑有六十多种。这几位书法大家的字迹,一向受人珍护,可惜这许多石刻名迹,至今存者无多。
评分很给力的商品 物流也迅速 京东还是不错的
评分《张琮碑》现藏陕西咸阳博物馆,康有为评价此碑“结体必密,运笔必峻,上可临古,下可应制”。唐诗与唐楷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一对耀眼的奇葩。唐诗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辉煌,它与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繁荣的标志。与唐诗相比美的是,唐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不仅有继承,还有创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挺劲峭拔,棱角森然;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正平俊朗,风姿绰约;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精工秀雅,形瘦实腴;薛稷的《信行禅师碑》,纤瘦遒丽,婀娜清健;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雄强浑厚,朴茂端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刚劲峻拔,端庄严谨。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张琮碑》,唐贞观十三年(639年)二月立,于志宁撰文,书者姓名泐缺。碑原在咸阳市秦都区双照村,一九四○年移至周陵中学,碑身碑首分两处嵌壁保存。一九六三年碑身移存咸阳博物馆,碑首仍在学校。螭首方趺,碑身下大上小,下宽99厘米,上宽87厘米,高182厘米,碑首残高85厘米,碑座高40厘米,全碑通高307厘米。碑额阳文篆书『唐故□□光禄大□张府君碑』三行十二字。碑文正书三十行,行六十字。碑主张琮,字文瑾,武威姑臧人。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二月薨于宋州(今河南商丘)馆舍,贞观十三年二月十一日,迁葬于始平(今陕西兴平)之原。历代著录多以贞观十三年记为立碑之时。也有将立碑之时定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者,不知何据。张琮家世贵显,姻连天家,且有从征之功,官授银青光禄大夫、行睦州刺史。但史书不载,惟藉此碑以传。撰文者姓名泐缺,以前尚残存『庶子黎阳公于』六字,前人已考定为于志宁撰。书碑者虽不详,但书风俊朗,结体方正,笔势沉厚,点画刚劲,有北碑之遗韵,兼欧褚之意趣。自雍正年间出土以来,著录不断,不独为补史之阙,其书艺亦多为著录者所褒赏,赵绍祖:正书方整,不减王行满、王知敬之徒。毛凤枝:字迹遒劲,颇近欧虞,唐初佳刻也。康有为:古意未漓,步趋隋碑,工绝,不失六朝矩矱。此碑端庄俊美,是学习欧阳询、欧阳通父子书法的重要资料,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习者常用的临习范本。
评分汉隶、唐楷之称,这是中国文字书法演变的三个重要阶段。我们从初唐几位书法名家的字迹上,还可以看出各人笔法的渊源。褚遂良的《伊阙三龛记》和包文该的《兖公颂》,是被康有为认为继承北魏隶楷的唐楷,而虞世南、欧阳询等人的笔法却来自南朝。其区别在于笔势的刚柔,波磔的方圆。盛唐以后,这种区别日渐融合,于是书家取径于笔划结构的肥瘦。颜真卿、苏灵芝愈写愈肥,柳公权用颜真卿笔法而减缩其肥硕。薛稷兄弟的瘦劲,演变而成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这样,在统一的唐楷之中,每位书家仍然有各自的风格。
评分 评分汉隶、唐楷之称,这是中国文字书法演变的三个重要阶段。我们从初唐几位书法名家的字迹上,还可以看出各人笔法的渊源。褚遂良的《伊阙三龛记》和包文该的《兖公颂》,是被康有为认为继承北魏隶楷的唐楷,而虞世南、欧阳询等人的笔法却来自南朝。其区别在于笔势的刚柔,波磔的方圆。盛唐以后,这种区别日渐融合,于是书家取径于笔划结构的肥瘦。颜真卿、苏灵芝愈写愈肥,柳公权用颜真卿笔法而减缩其肥硕。薛稷兄弟的瘦劲,演变而成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这样,在统一的唐楷之中,每位书家仍然有各自的风格。
评分 评分haojile好极了,就是好极了。
评分做参考是可以的,临习就比较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