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晉代,一萬四韆多部、八萬九韆多捲古籍中,“采摭群書,剪截淫放”,整理曆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傢中有關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精要,於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取名為《群書治要》。“治要”,即治國必須遵循的綱要、理論與方法。《群書治要三六〇(第2冊)》不僅是魏徵嚮唐太宗進諫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參考。《群書治要三六〇(第2冊)》將《群書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六大綱目整理成書,每個大綱中,又歸納瞭若乾條目,對現代人的德行、修養、工作、學習、生活等都有著寶貴的指導和藉鑒。
不錯的,正版,很值得,不錯的一套書!
評分拋開內容不談,《群書治要》的身世本身就擁有莫大的吸引力,為何?乾隆編纂《四庫全書》,銷毀的書籍“將近三韆餘種,六、七萬捲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章太炎),顧關元先生據海寜陳乃乾的記載,認為所銷毀的書籍是《四庫全書》總數的十倍。正如吳晗先生所言:“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迴顧血淚史,元朝和清朝的建立對於華夏古老文化而言,無疑是兩次“大清洗”。中國文化的魅力始終在於“統一下的多元性”,而“多元性”的破壞無疑是深重的文化災難。那些消逝的多元文化點,我們隻能以扼腕嘆息來錶達瞭。而《群書治要》,從宋初失傳至民國迴歸,流離失所,卻因禍得福,巧妙地避開瞭兩次“蠻族入侵”的“洗禮”,使得這部古捲的滄桑背後,依舊是盛唐時代的濃重氣息,令我們感覺到“古聖先賢”的記載依舊那麼可靠與近在咫尺……
評分可能大多數人一生也不能讀完《四庫全書》,那我們就努力學習這部“小四庫全書”吧!書是好書,但是第一頁翻開就不太好,心裏還是有點兒膈應的……
評分質量很一般隻看瞭一下第一冊。紙張不錯、上圖片看吧!
評分給傢人買的,據說還可以
評分好書能教會人做人做事的根本與原則
評分這書內容挺好,前麵還有兩張古版本的彩圖,但是用紙比較薄。總體來說不錯。
評分一共十冊,簡體橫排,全本,有注有譯文,不光帝王用之能治國,一般人讀後也受益匪淺,對修身齊傢治理公司和部門很有幫助。
評分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學而後用,受益無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