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长篇精品》(套装共5册)包括《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严歌苓笔下的女性角色光彩照人、坚忍强大、仁爱包容,体现了民间大地真正的能量和本原。
作者简介
严歌苓,女,198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1989年赴美留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人寰》、《雌性的草地》等。短篇小说《天浴》、《少女小渔》、《女房东》等。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白蛇》、《谁家有女初长成》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多部作品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近几年的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
编辑推荐
严歌苓经典文集全5册,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生命歌哭,闪耀人性光辉的文学经典,获奖连连的稀世之作。
目录
《金陵十三钗》
《陆犯焉识》
《第九个寡妇》
《一个女人的史诗》
《小姨多鹤》
内页文摘
狼烟不止一处。三面环绕的山坡上都陆续升起狼烟。随着天际线由黄而红,再成绛紫,一柱柱狼烟黑了,下端的火光亮了起来,越来越亮。天终于黑尽。村子里处处是女人们急促的木屐声。她们佝着腰蜷着腿跑得飞快,边跑边叫喊:“中国人来啦!”自从那种叫原子弹的东西把广岛和长崎夷为平地,中国人就常常来打一阵枪或扔几颗炸弹。女人们很快就习惯佝腰蜷腿地跑步。后一次满洲招兵,四十五以下的老小伙子们也全走了,眼下剩的村民中,绝大多数是女人。女人们把自己家的孩子召唤回家,十五六岁的少年们已经在护村墙的射击口各就各位。护村墙有半米厚,上下两排射击口,绕村子一周。六个日本村子都有护村墙,是他们从日本刚来的时候筑的,那时都认为本部首长多此一举:中国人见了日本人能躲就躲,躲不过去就鞠躬让道。这些天不一样了,代浪村的人们叫喊“中国人来了!”就像不久前全中国的中国人叫喊“日本人来了!”一样凄厉。
三天前,六个日本村子的村民集合起来,向满洲北边的小火车站开拔。那个站叫盐屯,在满洲北端,是他们从日本来满洲时下车的地方。
本套装书籍 收录:第九个寡妇、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谁家有女初长成、霜降、花儿与少年、补玉山居、铁梨花 等10册 严歌苓老师小说代表作品。
基本信息:
书号书名定价出版社
9787506390774严歌苓长篇精品(全5册)146作家出版社
9787550211889严歌苓作品集--补玉山居29.8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9787550211933严歌苓作品集--花儿与少年29.8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9787550212084严歌苓作品集--霜降29.8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9787550212091严歌苓作品集--谁家有女初长成29.8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9787550212114严歌苓作品集--铁梨花29.8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我最近重读了《白鲸》,那种磅礴的气势,简直像是在阅读一部海洋史诗,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梅尔维尔笔下的亚哈船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复仇者,他身上集合了人类所有的傲慢、偏执和与自然抗争的全部史诗性悲剧。他那对那头白色巨鲸的痴迷,已经超越了商业利益,上升到了对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恶”的追问。整本书的结构极为奇特,在紧张的捕鲸故事线索中,穿插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学知识、航海技术说明,甚至还有对不同船员的民族志式的描写,这些看似离题的插叙,反而极大地拓宽了叙事的维度,使得故事具备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厚重感。读起来,你仿佛能闻到船甲板上的咸湿海风,听到船帆鼓动的呼啸,感受到人性深处面对不可知力量时的敬畏与挑战。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关于人类精神边界的史诗巨著。
评分读完加缪的《局外人》,我感到一种彻底的清醒和彻骨的荒谬感。默尔索这个角色,他对于世界、对于情感表现出的那种近乎病态的疏离和坦诚,让人不安,却又无比真实。他拒绝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最后的枪杀)寻找任何社会认可的解释或情感上的辩护,他只是“如此如此”地活着,忠实于自己当下的感官体验——阳光的灼热、大海的咸湿、对母亲葬礼上哭泣的漠不关心。这种对既定社会规范的公然蔑视,最终导致了法庭对他“心灵”的审判,而非他行为本身的审判。加缪用极其简洁、克制的笔调,构建了一个关于“异化”和“反抗”的哲学寓言。默尔索最后的呐喊,是对宇宙冷漠的回应,也是对人类试图赋予一切意义的徒劳努力的嘲讽。这本书短小精悍,但其对存在主义核心命题的冲击力,足以让人在合书后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
评分《洛丽塔》的文本,简直是一场对道德禁区的华丽探戈,纳博科夫无疑是文学界最危险的魔术师。他用那些炫技般华丽、充满双关和典故的英文,构建了一个几乎令人窒息的叙事空间,让你明知主角亨伯特·亨伯特的爱恋是扭曲和禁忌的,却又不得不被他那无与伦比的文字魅力所吸引、所裹挟。叙述者的高超技巧在于,他将自己的变态欲望包裹在知识分子式的精致语言和诗意的比喻之下,使得读者在谴责角色的同时,又在审美层面上体验到一种近乎痛苦的愉悦。那种对细节的极致描摹,对特定美国地域风情的捕捉,以及对“洛丽塔”这一形象近乎偏执的、复杂的爱恋,都展现了纳博科夫作为语言大师的无可匹敌的功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复杂的,它挑战了读者的伦理底线,但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伟大的文学可以从最黑暗的角落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评分初读《百年孤独》,那种扑面而来的魔幻现实主义气息,简直让人屏息凝神。马尔克斯用他那近乎神谕般的笔触,编织了一个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字里行间充满了拉丁美洲特有的那种宿命感和狂热的生命力。我尤其着迷于他如何将那些匪夷所思的奇迹——比如失眠症的瘟疫、一个人身上带着的犹太人的烙印——如此自然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仿佛它们就是马孔多小镇上呼吸的一部分。那种孤独的氛围,不是简单的形单影只,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与世界隔绝的、注定无法被理解的宿命。家族成员们一次次重蹈覆辙,爱与战争,发明与毁灭,一切都在循环往复,像是一个无法打破的魔咒。读到最后,合上书卷,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热烈的梦境,耳边似乎还回荡着那预言中飓风的呼啸声。这本书的结构之宏大,意象之丰富,以及那种对时间、记忆和遗忘的深刻探讨,绝对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值得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如果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场对逝去时光的精雕细琢的缅怀,那么普鲁斯特的笔法,简直是语言艺术的极致展现。他那标志性的超长句,初看时可能会让人有些吃力,仿佛置身于一片茂密的文字丛林,但一旦适应了那种呼吸的节奏,便会发现每一个从句、每一个插入语,都是对内心感受无比精确的捕捉。特别是对“非自主记忆”的描摹,那块著名的玛德莱娜蛋糕的味道,是如何瞬间击穿时间壁垒,将一个沉睡的童年场景鲜活地呈现在“我”的面前,那种细微到令人战栗的感官体验,是其他任何作品都难以企及的。这哪里是写故事,这分明是在解剖灵魂的构造,将人类意识流动的每一个细微波纹都用文字搭建成了永恒的纪念碑。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与智者进行的漫长而私密的对话,它教会你如何慢下来,如何去真正“看见”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美丽与哀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