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閩南,文化多元,民風淳樸,美食遍地……不管瞭解閩南,不瞭解閩南,隻要有機會就該去體驗一下深度遊。《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由颱海雜誌編著,《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帶您從東到西,從北往南,領略閩南鄉鎮的生活氣息,閩南人的衣食住行、風俗喜好、美景佳饌。翻開它,遇見最親切的閩南。Go,帶著這《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遊閩南去吧!
內頁插圖
目錄
風情鷺島
鷺島漁村——遠去漁人的背影
山海交響——翔安縱走綫上的神秘風景
鷺島田園詩——心中難以釋懷的硃砂痣
世外桃源——走進純淨山村的田園畫捲裏
英雄三島——尋找泛黃的戰地記憶
天南鎖鑰——鬍裏山的亞洲第一炮
鄉土漳州
古鎮海衛——兵戎故壘今何在
南靖土樓——古城的優雅復興
東山關帝——對海聽風往事殘
漳州海門——水天一色海門島
長泰山重——山重村裏三重美
龍海騎樓——九龍江畔民國舊影
角力隆教鄉——親曆佘族酬神祭典
草野平和——鉛華洗盡唯留佳話
高安坪水一一華安佘人的桃花源
刺桐名城
茶香安溪——四月茶山淡淡香
繁華蠅埔——女人、蠔屋和大海
施琅故裏——水清沙幼深滬灣
泉州南少林——以武入禪
山城永春——桃源深處覓閑暇
精彩書摘
水岸戲颱,濤聲相伴
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人海子的奢侈夢想,其實一直是曾厝按居民的瑣碎日常。海水藍得直逼天際,空氣好得氣暈山西,綠樹茂草填滿雙眸……除此之外,這裏還有形形色色的人在討生活;他們的一目三餐很可能是花蛤、魷魚、土豆絲、菠菜;他們在小巷裏泡起功夫茶,聊起天來,時間跑得比兔子還快;和其他地方的中國人一樣,他們愛看戲,愛聽戲。戲裏有愛恨、悲喜、彆離、重逢。
這裏有日常的一切,甚至比一切還多。和其他地方不同,這裏的戲開演的時候,有海濤伴唱,有豚聲相和,有明月當空,有嫦娥偷聽。即使換作悉尼歌劇院,在曾厝按戲颱聽戲的人也未必樂意去。
幾十年前卻並非如此,當時唱戲,甚至戲颱也得臨時搭建。據看守聖媽宮的倪先生介紹,解放前,廈門曾厝按一帶還有“鬥戲”的風俗:村子裏同時請來兩三個戲班,在馬路兩邊擺開陣勢,在同一個晚上演同一齣戲——這是名副其實的“唱對颱戲”。哪傢唱得好,叫好聲高,就留下哪傢戲班繼續唱下去。敗下陣來的梨園戲班難免不服。於是,從“鬥戲”到“鬥氣”,再到“鬥毆”,順理成章。“鬥戲”的風俗在建國之後逐漸消失。
上世紀70年代末,除瞭八個革命樣闆戲,人們終於能夠看到更多彩的曆史人物在舞颱上騰挪身形,拋收水袖,終於能夠聽到跟過的戲。曾厝按的村民們集資,在海邊搭瞭一個鐵架子,每逢有戲班子來演齣,就把鐵架子的頂部用帆布遮住,臨時的簡易戲颱就應時而生。看戲的有的席地而坐,有的爬到大榕樹上,有的小孩騎在爸爸脖子上……十年浩劫之後,人們渴求自然新鮮的文藝。1993年,藉修建環島的契機,曾厝按人拆掉銹跡斑斑的鐵架子,蓋起挑高近10米的漂亮觀戲颱,成為環島路一景。
每年八月初一晚上,來自閩南各市地的薌劇團,你方唱罷我登颱,各領風騷三五晚。演齣會一直延續到農曆十一月。一幕幕經典戲作在海濤伴唱之下,釀著一輪蕭蕭月色上演。打鬥,不必,唱腔的婉轉與幽遠已然“此麯天上有,人間難相聞”;煩惱,不必,沒有比在盛夏的夜晚,在涼風拂麵的海邊聽戲更愜意的事情瞭。
東嶼一個漁村的城市夢
東嶼距海滄的行政中心不遠,是塊風水寶地,開發商一度將東嶼灣比作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因此東嶼也有瞭海滄小香港的稱呼,前幾年,東嶼灣被命名為海滄灣,更可見東嶼的區位優勢。
廈門人說,從西堤望去,東嶼很美,那裏有品嘗不盡的海鮮美味。
東嶼人說,從東嶼灣望去,廈門是夢,那裏繁華,琳琅滿目。
廈門和東嶼之間有訴不盡的情懷,東嶼在變,獨特的區位優勢。注定瞭它將轉身告彆漁村。如今,越來越多的東嶼人趕赴廈門經營各種生意,當然,他們依舊放不下老本行——海鮮買賣。
東嶼三麵環海,三孔石橋“劉三橋”和海邊的石堤曾是連接東嶼和鄰村的陸上通道。一邊是沿海灘塗,一邊是拓荒得來的良田,改革開放前,東嶼就因魚米富饒聞名遐邇。當地有旬俚俗“好材不流過溪,好女不嫁外村”,這是當年東嶼富足的真實寫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東嶼之所以富足,還靠廈門的市場。東嶼的男人們將海鮮捕撈上岸後,就把活轉交給女人們,由她們將海鮮送往鷺江道附近的各處碼頭販賣。海滄大橋完工後,廈門人駕車前往東嶼各處酒店排檔品嘗美味,城裏人對土筍凍、土龍湯和小章魚這類海鮮興趣十足,這三樣海鮮因此成為東嶼各處海鮮酒樓排檔的招牌,被譽為“東嶼三寶”。其實,海蠣纔是東嶼的海産主業,挖海蠣,捕撈魚蝦螃蟹纔能見齣東嶼人的艱辛。
……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善哉斯言。不說彆的,光我們福建,區域文化,就有閩中的三山文化,閩西的客傢文化,閩北的理學文化,閩東的佘族文化。
而這些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比如,我們閩南文化,就是一種山海兼備的區域文化。
研究閩南文化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隻是,文化的挖掘,未有窮盡,無非角度有異,內容有彆。
《颱海》雜誌的一群年輕人,執著於閩南文化的采寫,年積月纍,擬結集齣版,取名“最閩南”。
編輯囑我寫幾個字,說是要當“序”。本想婉拒,不僅是自個工作忙,更主要的是,寫序得有感覺,有感觸,有感悟;否則,無病呻吟,畫蛇添足,是要受人詬病的。
我說,看看草稿吧。
一看,還真的覺得有寫的必要。
主要還是,書的作者,都是八零後的。
人說,八零後是喜歡懷舊的一代,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從書中,讀齣他們的筆下的閩南,則不同於其他的閩南;他們的懷舊,也不同於其他年代人的懷舊。
比如,他們筆下的閩南,就不同於學究的閩南。
學究的閩南,是枯燥的閩南,乏味的閩南。
學究的閩南,往往是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歸類,往往是在“死”的材料加上自己一鱗半爪的所謂見解,浪個虛名,或騙幾文銅闆。
而雜誌年輕人筆下的閩南,則是鮮活的閩南,生機的閩南。
遠去漁人的背影,觸發他們傷感的神經;兵戎故壘的殘垣,激活他們飛揚的思緒;時光停滯的巷子,放慢他們匆忙的腳步;氤氳升騰的茶香,定格他們安詳的韻味;彆有風味的小吃,挑戰他們舌尖的感覺……
他們筆下的閩南,也不同於詩人的閩南。
詩人的閩南,是虛幻的閩南,浮華的閩南。
詩人的閩南,是寫意的,是白描的,是跳躍的,是意識流的。讀瞭,更多的是朦朦朧朧,有的甚至是渾渾噩噩。
而雜誌年輕人筆下的閩南,則是思考的閩南,哲理的閩南。
今生繁華,前世難覓。歲月的滌蕩,迷糊瞭曆史的年輪;城市的演繹,剔除瞭人文的沉澱。一輪接一輪的舊城改造,層層剝落人們迴憶的載體,隻剩僥幸殘存、依稀透露著閩南前世的蛛絲馬跡。
這樣的思索,這樣的拷問,城市的決策者、建設者,或許不屑一顧,或許羞愧難當。
但不管如何,年輕人發聲瞭,曆史會聽到,未來會聽到。
細細地品味著他們的文字,眼前浮現齣錯落有緻的紅磚古厝,一棟棟,一層層,在腳下鋪排著,沉默著,猶如小學老師黑闆上一個個漢字,略顯歪麯,略顯端莊,但那卻是歲月與個性較量的結果,曆史與現實媾和的糾結,隱忍而倔強,桀驁而無奈,沒有什麼驚天動地,沒有什麼大開大閤,沒有什麼感情泛濫,一切都是無言的結局,有的是曆經韆百年時光的跌宕,誰也不知道它沉默的外錶下,究竟包藏著多少平靜的往事、堅韌的抗爭。
這樣的閩南,活在我們心中。
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最閩南:閩南鄉鎮影像紀事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