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國皇傢柏林工業高等學院中國建築學教授,中國建築攝影鼻祖,全麵考察和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人。1906年至1909年間,在德意誌帝國皇傢基金會的支持下,柏石曼跨越14省,行程數萬裏,對中國的皇傢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瞭全方位的考察。齣版有《中國建築藝術與宗教文化》係列三捲本、《中國建築》等作品。
喜龍仁(Osvald Sirén,1879—1966):20 世紀西方極為重要的中國美術史專傢,曾擔任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藝術史教授、瑞典國傢博物館繪畫與雕塑部主任館員等職,首屆查爾斯·蘭·弗利爾奬章獲得者。代錶作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1924)、《中國雕塑》(1925)、《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1926)等。
趙省偉:廈門大學曆史係畢業,目前關注於中國曆史影像的收藏和齣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編有《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西洋鏡》係列等書。
目 錄前言
第章 中國園林——自然主義的藝術品
第二章 山水
第三章 花草樹木
第四章 中國園林的建築元素
第五章 文學和繪畫中的園林
第六章 更為古老的日本園林
第七章 部分私人園林
第八章 三海(北京北海、中海、南海)
第九章 圓明園
第十章 頤和園與玉泉山
參考文獻
附錄Ⅰ
附錄Ⅱ 醇親王奕及其府邸
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曆史的麵貌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而是由無數個碎片拼接而成,而那些“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至關重要的一塊。作者用“西洋鏡”這一比喻,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過去。我一直對那些跨越時空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充滿瞭興趣,而這本書正是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入探討瞭中國與西方之間那些不為人知的聯係。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捕捉,比如某個西方人如何記錄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或者某個中國物品如何遠銷海外,並引起瞭西方社會的轟動。這些細緻的描繪,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作者在研究上的嚴謹,讓我對書中所提齣的觀點深信不疑。他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考證之細緻,都讓我看到瞭他對這段曆史的深入挖掘。同時,他的文筆又充滿瞭故事性,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感受著不同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這套書讓我對“中國史”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疆域之內,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舞颱上,認識到中國文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評分捧起這套書,我首先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找尋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這本身就充滿瞭探秘的意味,仿佛在等待著我去揭開那些塵封的秘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西洋鏡”這一意象,為我們打開瞭一扇觀察中國與西方之間曆史互動的新窗口。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不僅是權力中心的更迭,更是普通人在不同文化碰撞中的真實生活和情感。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迴避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節,而是著力去挖掘那些分散在西方世界的中國文化印記,以及那些在中國土地上生根發芽的西方事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某個西方藝術傢如何被中國繪畫所啓發,或者某個中國商人如何在歐洲建立自己的商業帝國。這些生動的故事,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作者在研究上的嚴謹態度,體現在他對史料的細緻梳理和分析上,讓我讀起來倍感踏實。同時,他的敘述風格又充滿瞭文學性,讓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這套書讓我對“中國史”有瞭更豐富和多元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世界,特彆是與西方,有著復雜而深遠聯係的動態過程。
評分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的邊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得多。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流動的、開放的、不斷與外部世界産生聯係的動態過程。“找尋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這個副標題,就已經足夠吸引人,因為它觸及瞭許多我們容易忽略的領域。我一直對那些漂洋過海的中國人,以及來到中國的西方人充滿瞭好奇。他們是如何在異國他鄉生存下去的?他們留下瞭怎樣的痕跡?他們又將自己的文化帶到瞭哪裏?這本書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這些疑問的大門。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展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他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考證之嚴謹,都讓我嘆服。但是,他的筆觸又不像許多學術著作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我仿佛能看到,在遙遠的東方,某個西方傳教士正在努力學習中文,試圖理解中國的哲學思想;或者,在繁華的西方都市,某個中國商人在嚮好奇的當地人展示精美的中國絲綢。這些場景,都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切的體悟。這本書讓我明白,中國史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世界,特彆是與西方,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這種聯係,塑造瞭曆史的進程,也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
評分當我第一次聽說這套書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又是講曆史的”,但當我真正捧起它,我纔發現它的與眾不同。作者並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論文式的寫作風格,而是像一位資深的旅行者,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帶領我們去探索那些曾經被遺忘的角落。書中對於“西洋鏡”這個概念的運用,簡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比喻,更是作者洞察曆史的工具。通過這個“西洋鏡”,我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熟悉或陌生的曆史片段。那些在西方世界留下的中國印記,或者是在中國土地上綻放的西方文化之花,在作者的筆下,都充滿瞭生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挖掘,比如某個西方人如何被中國的瓷器、絲綢所吸引,或者某個中國人如何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反映齣不同文化之間真實的互動。作者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並沒有失去對人文關懷的關注,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充滿瞭鮮活的個性和情感。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古老的迴響,感受到那些久遠的情感。這套書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文化交流”這個詞的含義,它不是單嚮的灌輸,而是雙嚮的互動,是相互學習、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過程。
評分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在於其復雜性和多維度性,而這套書恰恰展現瞭這一點。它沒有簡單地將中國史置於一個孤立的框架內,而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世界史的大背景下,特彆是與西方的互動。這種視角非常獨特,也讓我對許多耳熟能詳的曆史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在探討中國與西方交往的過程中,並沒有迴避那些不那麼光彩的時刻,比如文化誤解、衝突甚至壓迫,但他同樣著力於展現那些超越國界和文化差異的理解、學習和融閤。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邊緣人物”的關注,他們或許不是帝王將相,但他們的經曆同樣反映瞭時代的變遷和文化的交流。比如,書中可能提及瞭某個在西方學藝的中國工匠,或者某個在中國傳教的西方學者,他們的故事雖然渺小,卻像是曆史長河中的點點星光,照亮瞭更廣闊的天地。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很大程度上也是這些過去無數次互動和碰撞的結果。作者在敘述時,運用瞭大量的史料,包括但不限於文獻、碑文、器物等,這些都為他的論述提供瞭堅實的支撐。同時,他的文筆又充滿瞭故事性,讓這些冰冷的曆史素材變得鮮活起來,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在我眼前展開。這套書讓我對“中國史”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王朝更迭,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開放的、動態的、不斷與外部世界進行對話和演進的過程。
評分對於曆史的喜愛,我一直將其視為一種探險,而這套書無疑是我最近一次最精彩的探險。作者將“西洋鏡”這一概念巧妙地融入其中,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觀察視角。它不僅僅是關於中國的曆史,更是關於中國與世界,特彆是與西方之間,那些被遮蔽、被遺忘的聯係。我一直覺得,曆史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其細微之處,而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沒有拘泥於宏大的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具體的個體,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流淌的涓涓細流。比如,書中可能描繪瞭某個遠渡重洋的中國工匠,如何在異國他鄉施展技藝,也可能講述瞭某個西方探險傢,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驚奇。這些生動的故事,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立體的認知,也讓我感受到瞭他們跨越時空的溫度。作者在考據上的嚴謹,讓我對書中的每一個論述都深信不疑。他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角度之多元,都讓我看到瞭他為這本書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但同時,他的文字又充滿瞭詩意和人文關懷,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獲得瞭知識,也得到瞭情感的慰藉。這套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史”的定義,它不再是一個靜態的、封閉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與世界息息相關的過程。
評分每當我翻開一本新書,我都會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全新的視角,而這套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作者的“西洋鏡”概念,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彆緻的觀察中國與西方曆史互動的方式。它讓我們看到瞭那些“在西方”的中國曆史,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角落,那些不為人知的聯係。我一直對那些在異域他鄉留下的文化印記充滿瞭好奇,而這本書正是圍繞著這個主題展開。它沒有宏大敘事的空洞,而是著力於挖掘那些具體的、生動的細節。比如,書中可能描繪瞭某個中國工匠如何將自己的技藝帶到西方,並對當地的工藝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或者某個西方學者如何在中國深入研究,並將中國的思想傳播迴西方。這些細緻的描繪,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也讓我感受到瞭不同文化之間碰撞齣的火花。作者在學術研究上的嚴謹,體現在他對史料的細緻梳理和分析上,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倍感安心。同時,他的敘述風格又充滿瞭文學性,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獲得瞭知識,也享受到瞭一場精神的盛宴。這套書讓我對“中國史”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國內,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文明交流的框架下,看到瞭中國文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它在世界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曆史的敘述中。這套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這種探究的欲望。它沒有講述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帝王將相的故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更加廣闊和復雜的領域——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互動。作者的“西洋鏡”概念,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彆緻的觀察角度,讓我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審視這段曆史。那些在中國西方留下的印記,或者是在中國文化中融入的西方元素,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微觀曆史的描繪,比如某個西方傳教士如何在中國社會中默默耕耘,或者某個中國工匠如何將自己的技藝帶到西方。這些看似渺小的個體,卻構成瞭曆史長河中最動人的篇章。作者在考據方麵的嚴謹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深信不疑。他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角度之獨特,都讓我看到瞭他對這段曆史的深入理解。同時,他的文筆又充滿故事性,讓那些冰冷的史實變得鮮活,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在我眼前展開。這套書讓我對“中國史”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國內,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舞颱上,認識到中國曆史是如何與其他文明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
評分這套書的包裝就讓我眼前一亮,古樸而又不失精緻,仿佛真的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箱。當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一種強烈的探險欲望所裹挾。作者的筆觸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中西文化交流的漫長河流中。我一直對曆史的“空白”部分很感興趣,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節,往往蘊藏著最真實的情感和最動人的故事。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種好奇心,它沒有拘泥於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普通人,那些在異國他鄉留下足跡的中國人,以及那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的西方人。他們之間的點滴交往,看似微不足道,卻構成瞭曆史長河中細密的網。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物質載體的描寫,比如那些承載著信息和情感的書信、器物,甚至是地圖。這些“物證”的齣現,讓曆史的畫麵感變得異常鮮活。我仿佛能聞到古代港口的鹹濕海風,看到集市上琳琅滿目的商品,聽到商販的叫賣聲,感受到不同文明碰撞時的火花。作者在考據方麵的嚴謹態度也讓我肅然起敬,每一個細節都似乎經過瞭反復推敲,每一個論斷都力求有據可依。這讓我讀起來感到安心,也讓我對書中所描繪的曆史真相更加信服。總而言之,這套書不僅僅是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情感的喚醒,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史”這個概念的廣度和深度。
評分這套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暗示著一場關於“遺失”與“找尋”的曆史探險。“西洋鏡”這個意象的運用,更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觀察工具,讓我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中國與西方之間那段錯綜復雜又充滿魅力的曆史。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魅力在於其復雜性,而這本書恰恰展現瞭這一點。它沒有簡單地將中西方的關係描繪成單嚮的接受或排斥,而是深入地探討瞭雙方在文化、經濟、思想等各個層麵的相互影響和融閤。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具體人物故事的刻畫,比如某個西方旅行傢在中國所經曆的奇遇,或者某個中國商人如何在歐洲闖蕩齣自己的一片天地。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刻的體悟,也感受到瞭跨越時空的溫度。作者在學術研究上的嚴謹,讓我對書中的論述深感信服。他引用的史料之豐富,考證之細緻,都讓我看到瞭他為這本書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但同時,他的文筆又充滿瞭感染力,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獲得瞭知識,也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和溫情。這套書讓我對“中國史”的認識,不再局限於國內的視角,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文明交流的宏大背景下,看到瞭中國文明的獨特魅力和世界影響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