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等诸多奖项获得者
《荒原狼》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在美国掀起长达半个世纪的“狼潮”
《荒原狼》是黑塞纪念50岁的毫不留情的自我告白
◆ 黑塞说的是青年人的语言。全球青年口耳相传,黑塞是被阅读多的德语作家。
◆ 任何读过黑塞作品的人,都会为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以及浪漫气息所打动,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的青年时代。青年没能在青年时代阅读黑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尽管成年之后重读时,会感受到这种懊悔。这就是一位只要有过阅读,就一定会喜欢上的作家,一个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导师。
◆ 无论是黑塞的小说,还是黑塞的散文、诗歌,读来都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黑塞其人,更能从他展露出心灵、思索、喜乐悲愁乃至愤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
《荒原狼》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名作,作者以摄人心弦的笔法,深刻地描述一个人如何冒着生命全面崩溃的危险,经历种种生命过程中的外在折磨,开始他内在心灵的追寻,而去掌握住那种难以捉摸的人类存在意义的故事。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托马斯?曼称它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书中主人翁哈拉反抗这个使人越陷越深、逐渐戕害人类精神与灵魂的世界,他企图揭发这个时代的缺憾与病态。
本质上,这是一次地狱之旅,也是时而恐怖、时而勇猛的生命之旅;通过了浑噩的洪荒之境,他立定决心遍历炼狱,与混沌交战,而且担当一切罪孽,这就是本书的主旨。在追寻的过程中,哈拉经历一个似梦、似幻、似真的诡异奇境,他经历了无数虚幻的世界魔幻的剧场,后终于肯定:在这外在世界的表象之内,其实隐藏着无限的庄严、不朽与神圣;赶超一切外在事物的野性与混乱,便是一个超然而永恒的世界。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对我来说,黑塞植根于乡土、德国与浪漫的毕生巨著属于我们时代高、纯的精神上做的尝试与努力,虽然作品有时表现出奇怪的孤僻,远离世俗时时而幽默、恼怒,时而神秘、急切。
——托马斯·曼
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这一代人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黑塞的这种先知先觉也必然启发未来时代的人们。
——保罗·科埃略
讽刺有更加辛辣的种类,如愤怒与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种更有魅力,这就是黑塞拥有的讽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能抛开自己,能觉察其本质而不内视,能认识自我而不沾沾自喜。这种讽刺是一种谦和形式,谦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赋与内涵伴随,越是觉得可爱。
——安德烈·纪德
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黑塞说的都是青年人的语言。在他那里青年人不再感到自己带着枷锁。同时又向过去迈进一步并把父辈的巨擘送进坟墓,黑塞的主人公——在理智与感情之间被抛来抛去——炸掉了它们的界限并长大成人。
——《生活》
黑塞的生平和《荒原狼》
登场人物
黑塞主要作品表
黑塞年谱
编者的序
荒原狼
哈利·哈拉的手记
论荒原狼
哈利·哈拉的手记(续篇)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来期望能读到一个流畅的故事,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这不是那种情节驱动型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品鉴一幅极其复杂、笔触粗粝的油画。作者的语言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仪式感,每一个词汇的选取都经过了精心的锤炼,仿佛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同时也设置了相当高的理解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人物内心世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病态的精准度。那些角色,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好人或坏人,而是被困在自己构建的道德和情感的牢笼里的复杂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自我毁灭倾向,都以一种冷峻而又充满诗意的方式被描绘出来。阅读的节奏非常缓慢,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回味某一个段落的结构或者某个突然跳出来的哲学命题。这期间,我感觉自己好像在跟随一位高明的导师在进行一场艰深晦涩的对话,他提出的问题总是能直击我的痛点,但答案却永远隐藏在下一页的迷雾之中。这种阅读的“阻力”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拒绝被轻易消化,迫使你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评分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真正“进入”这本书的语境,起初我以为自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前置信息,因为开篇的对话和场景显得如此疏离和陌生。但坚持读下去后,我意识到,这种陌生感正是作者想要营造的一种氛围——疏离感是存在的本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局外人”心理的极致描摹,那种不被主流社会理解、甚至主动拒绝融入的姿态,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悲剧色彩。这不是歌颂,而是一种冷静的记录。我反复重读了其中几段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论述,它们就像是穿透云层的闪电,短暂却无比清晰地照亮了整部作品的核心议题。相比起情节的跌宕起伏,我更被这种思想的深度所吸引。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将最尖锐的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然后拍拍你的肩膀,让你自己去消化这一切。这是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强劲的耐力和对“不确定性”的拥抱。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文字的迷宫,初读时常常感到一种强烈的眩晕感,仿佛自己被卷入了一个由纯粹意象和哲学思辨构筑的漩涡。作者对于人性的幽暗面,尤其是那种根植于个体灵魂深处的孤独与疏离,进行了近乎残忍的剖析。它不是那种温和地引导你进入故事的世界,而是直接将你扔进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内心剧场。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与书中的那些晦涩难懂的隐喻和象征进行搏斗,每一次试图理解那些看似跳跃和非线性的叙事时,都像是攀登一座陡峭且布满湿滑青苔的山峰。那种感觉非常奇特,既有被智慧光芒照亮的瞬间,也有因为理解的深度不够而产生的挫败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本中弥漫着一种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深刻反思,那些描写的人物,无论他们外在表现得多么光鲜或堕落,其内核都指向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和对真正自我的追寻。这本书无疑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专注力和解读的耐心,但一旦那些碎片化的思想开始慢慢拼凑起来,便会释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你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联系。它更像是一面映照灵魂的镜子,你看到的景象,往往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解构主义实验。它似乎故意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了大量的主观视角切换和意识流的写法,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惊喜。对我来说,这更像是在拼凑一个失落的古代文明的残片,每一个片段都可能是一个线索,也可能是一个彻底的误导。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环境描写的细腻入微,那种荒凉、被遗弃的景观,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人物内心状态的外化和投射。那种大雪覆盖下的寂静,那种老旧建筑内透出的霉味,都通过极其精准的词汇被构建起来,仿佛我真的站在那个寒冷、孤独的场景中。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伴随着对主角那种近乎偏执的自我审视,让我对“自我认知”这个主题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思考。它教会我,有些真相是需要用极大的勇气和自我牺牲才能面对的,而且这些真相往往是不悦耳的。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带给我的情绪体验是极其矛盾和分裂的。一方面,文字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思想的锐利度,让人感到一种智力上的兴奋,仿佛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世界的大门;但另一方面,内容本身的悲观底色和对人性局限性的无情揭示,又让人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无力感。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华丽但布满蜘蛛网的房间里徘徊,你欣赏那些精美的雕花和陈设,却又时刻被提醒着时间的流逝和腐朽的必然。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二元对立”概念的颠覆性处理,他似乎在不断地挑战我们既有的认知框架——光明与黑暗、理性与疯狂、高尚与卑劣,这些界限在他的笔下变得模糊不清,相互渗透,最终指向一个更加混乱但真实的整体。阅读完几个章节后,我需要立刻放下书,去听一些非常轻快的音乐来“清洗”一下我的感官,否则那种沉重的氛围会一直萦绕不散。它不是一本适合在轻松的午后阅读的书,它需要你在一个相对安静、略带压抑的环境下,才能真正与作者的精神频率同步。
评分想买套装但是已经没有了,所以刚好这个做活动,就一本本的买下来的。值得一读的作家。
评分黑塞的作品向往已久,看完很满意。不愧是名家,深刻写实,简单的语言中蕴含着深意,德国的风俗和人情逼真浮现
评分真棒还快 好看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同事觉得很不错。
评分经典作品,今年冬天的夜读储备
评分刚回家刚刚习惯就好发个好吧不急卡卡爸爸
评分还没看,京东送货很快,头一天下单第二天到。书价上调再很大折扣后,比平时还是能优惠一点点。
评分是自己想要的作品,包装精美,没有损毁期待已久优惠力度大买书都是在京东商城购买,以后还是如此。
评分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另一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