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831-2012):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搜集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0831-2012):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搜集规范》共分5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搜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资料搜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资料搜集,基础资料搜集的步骤、方法及成果。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搜集
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资料搜集
4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资料搜集
5 基础资料搜集的步骤、方法及成果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2.0.9 生态环境资料是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空问管制原则和措施的依据,分市域和巾心城区搜集。
市域资料包括:(1)生态保护空间: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清水通道维护区、郊野公园等的名称、类别、等级、范围、面积;(2)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公益林、防护林、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草)、湿地恢复、水体生态恢复等工程的名称、规模、分布等;(3)环境质量: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功能区划,主要水体及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酸雨频率、分布区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主要污染源分布和纳污水体,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综合利用和处置量,危险固废产生量及其处置设施的位置、规模、占地面积、处置量等;(4)区域生态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的成因、范围、发生特点、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
中心城区资料包括:(1)水:历年主要水体水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主要污染源分布和纳污水体;(2)大气:历年大气环境质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主要工业污染源分布,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3)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和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4)固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综合利用和处置量、处置方式,危险废物产生量及综合处理、处置量、处置方式。
2.0.10 居住资料是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的依据。其中,保障性住房指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以及其他政府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的住房。居住资料包括:中心城区各类居住用地的面积、分布;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与其他保障性住房的用地面积、分布、建筑面积和套数;住房供应体制及供需状况;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的分布、面积及设施水平。有条件时可搜集房地产年鉴。
2.0.1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资料是确定市域重要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中心城区中心体系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依据。其中,“布局”在市域是指以城镇为单元,按类别统计的设施数量;在中心城区是指设施的空间位置。市域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资料包括: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教育设施的规模、数量、分布;公共图书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规模、数量、分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防疫机构、急救中心等医疗卫生设施的规模、数量、分布;体育场馆、体育训练设施等体育设施的规模、数量、分布;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设施的规模、数量、分布。中心城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资料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行政办公设施的名称、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和展览馆、会展中心、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青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名称、数量、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规模;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科研事业单位等教育科研设施的名称、数量、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学生数、教职工数,中小学需要统计班级数;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防疫机构、特殊医疗设施、急救中心等医疗卫生设施的名称、数量、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卫生技术人员数,医院的等级、床位数、诊疗人次;体育场馆、体育训练设施等体育设施的名称、数量、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座位数;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设施的名称、数量、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接纳人数;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国际机构等外事设施的名称、数量、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宗教设施的名称、数量、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除上述资料外,中心城区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设施,需要搜集更为详细的现状配置情况资料,如等级、服务范围等。
……
前言/序言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搜集规范(GB/T 50831-2012)解读与实践指南 导言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系统、规范的规划工作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规划工作的首要前提,则是准确、全面、可靠的基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0831-2012: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搜集规范》作为国家标准,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基础资料搜集工作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和操作依据。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该国家标准的内涵与外延,并结合当前城市规划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提供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资料搜集与管理策略。本书并非国家标准的原文重述,而是立足于标准精神,着眼于实践应用,旨在帮助规划师、资料管理人员、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标准要求,从而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第一部分:标准精神与理论基石 本书首先对 GB/T 50831-2012 的制定背景、核心目标及其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详尽阐述。标准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搜集工作从经验主导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的关键一步。 1. 规划资料的战略价值重估: 深入探讨基础资料在规划决策链条中的不可替代性。资料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而是转化为洞察未来趋势、评估现状、预测影响的战略资源。本书将从信息论和决策科学的角度,阐释高质量资料如何直接决定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 标准化体系的构建逻辑: 详细解析标准中对资料分类、数据指标、采集精度、时效性要求的内在逻辑。理解标准背后所蕴含的系统工程思维,即如何通过统一规范,消除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资料壁垒,实现信息的互操作性和可比性。 3. 跨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的复杂性要求资料搜集必须是多学科交叉的。本书将重点论述如何将地理信息科学(GIS)、遥感技术(RS)、社会学调查、经济统计、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一个多维度、全要素的资料库。 第二部分:基础资料的分类、深度与精度要求 标准的核心在于对“什么资料、如何搜集”给出了明确界定。本书将细致分解标准中涉及的主要资料类型,并针对每类资料提出超越标准文本的实践指导。 1. 自然地理与环境要素: 重点剖析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气候数据的采集标准。特别关注“活”数据的采集,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传感器网络和长期监测数据,而非仅依赖历史静态图件,来反映环境变化的动态趋势。探讨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极端天气事件数据和生态敏感区数据的深度挖掘方法。 2. 现状建设与空间形态: 涵盖土地利用现状、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筑信息。本书将详细阐述从传统测绘到倾斜摄影测量、激光雷达(LiDAR)等新兴三维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强调三维空间数据的精度控制与模型构建规范。对于地下管线等隐蔽工程,将介绍非开挖探测技术在保证信息准确性与工程安全间的平衡策略。 3. 社会经济与人口活动: 探讨人口结构、就业分布、产业布局、交通出行OD(起讫点)数据的搜集难点与对策。强调社会调查设计科学性,如样本代表性、问卷设计偏差控制等,以确保人口和活动数据的真实反映。讨论如何利用大数据(如手机信令、公交刷卡记录)对传统统计数据的进行校核与补充。 4. 规划管理与法规体系: 资料搜集不仅是物理世界的映射,也是管理规则的体现。本书会指导读者如何系统梳理历版规划文件、批复意见、各类管制图则,确保新一轮规划的合法性与继承性。 第三部分:资料搜集的方法论与技术路径 标准的执行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方法论。本书将构建一个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资料搜集技术框架。 1. 数据库建设与元数据管理: 强调资料的“可查找性”和“可理解性”。详细阐述如何根据标准要求设计数据库结构,并严格执行元数据(Metadata)标注规范,确保每一份资料都清晰记录其来源、采集时间、精度等级和更新频率。 2.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深化: 不仅仅是使用GIS软件进行绘图,更侧重于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集成。介绍数据配准、空间融合技术,如何将不同比例尺、不同投影系统的资料统一到同一基准之下。探讨面向对象建模在表达城市复杂实体方面的优势。 3. 质量控制与动态维护机制: 资料的生命周期管理至关重要。本书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检验流程,包括逻辑校验、空间校验和一致性校验。同时,构建资料更新的触发机制和定期审核制度,确保规划基础资料始终保持“鲜活”状态,以适应城市变化的节奏。 结语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搜集规范(GB/T 50831-2012)》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施工图纸”的“原材料标准”。本书期望成为实践工作者手中的工具书和参考手册,它将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帮助规划专业人员在复杂多变的城市环境中,高效、准确地获取支撑科学决策的坚实基础,最终服务于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目标。掌握标准,精于实践,是每一位规划专业人士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