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以获奖评论为借鉴、阐述评论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探讨各类评论写作技法与技巧的专著。本书收录了1980—1987年“全国好新闻奖”评论作品及“赏析”文章共16篇,第1—2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及“赏析”文章共134篇。全书按“中国新闻奖”评奖类别划分为三大部分: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并按获奖作品发表时间由近及远排列,先“赏析”文章,后附原作品。由于评论“原文”是在获奖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且其中部分作品及“赏析”文章,曾先后在全国近10家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因此,本书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示范性。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除了可以读到75篇新闻评论精品的“原文”外,还可以从75篇“赏析”文章中领略到这些作品成功的诀窍,如获奖评论的特征、怎样捕捉评论题材、如何选。
本书是培训编辑、记者、通讯员的必备教材,是从事新闻教学与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是新闻院校学生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作者简介
刘保全,1939年生,四川成都邛崃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曾任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评审专家,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中国石油报》评报专家,《新闻与写作》、《传媒观察》等杂志社顾问。个人曾获韬奋园丁二等奖。
曾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300余篇,约220万字。其中,有7篇学术论文获全国和省部级奖,1篇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三等奖。参与编著《应用写作大百科》等辞书4部,主编《应该这样写》等教学参考用书18本,撰写《新闻采写技巧》、《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等专著7本。
内页插图
目录
新闻评论写作概要
第一编 报纸评论
澄清足非消除误解
附作品 “传言伤农”,后果更加严重
前瞻思维言之凿凿
附作品 留白的艺术
讲出了别人讲不出、讲不透的道理
附作品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厚积薄发为时而歌
附作品青年中国说
一篇声讨不良之风的檄文
附作品 “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
缘事而发阐释独家观点
附作品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
言之有据切中要害
附作品“佛教比丘”难掩政客真面目——从达赖两面伎俩看其反动本质系列评论之三
群策群力现场采写出佳篇
附作品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
一篇短而精、精而活的评论佳作
附作品五星红旗永不落
政治思想内涵深刻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附作品 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
同中求异另辟蹊径
附作品媒体自身也要讲荣辱观
反弹琵琶出新意
附作品 “院士造‘院士’的反”值得喝彩吗?
一篇主题重大、言简意赅的新闻评论精品
附作品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
构思独特对比强烈
附作品 “办证”与“教授”之间
维护社会公正敢于仗义执言
附作品指责熊德明是社会的耻辱
一篇让人“愿意看、愿意读、愿意听”的好评论
附作品人.自然·经济·文明——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引发的思考
据事说理抨击伪科学
附作品 “神医”哪儿去了?
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文字清新
附作品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
文笔犀利切中时弊
附作品打肿谁的脸?
一篇可读性强的好评论
附作品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集思广益精心写作出精品
附作品 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
真知灼见真情实感
附作品再反一次党八股
一篇声讨“作秀”的檄文
附作品领导干部要做事别作秀
道理讲得实在语言朴实生动
附作品 干净干事 出活——谈向汪洋湖同志学习什么
巧用类比妙趣横生
附作品慎张“排行榜”
立意深刻形象生动
附作品 “真抓”与“假抓”
杂文式评论浅议
附作品可怕的糊涂
饱蘸激情颂祖国
附作品祖国万岁——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针对性强特色鲜文风朴实有气势
附作品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兼评李洪志及其“法轮大法”的反动本质
言之成理让人信服
附作品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
迅速及时要言不烦
附作品 当前头等大事
站在全局高度贴近实际论述
附作品最大的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篇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评论精品
附作品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技高一筹文采风流
附作品察潮流,顺民心,天下定——为庆祝党的76诞展与'97香港回归而作
鼓舞人民震慑敌人
附作品旗帜鲜明地同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作斗争
立意高远论述精深
附作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学习江泽民同志“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讲话
一篇由老主题写出新意的评论精品
附作品忠实履行我军神圣使命——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68周年
坚持创新做强做优
附作品论孔繁森的时代意义
理论上有深度论述上有力度
附作品上下一心打好今年改革攻坚战
心怀全局着眼特色
附作品扬州经验的特殊导向意义
言之成理以理服人
附作品 为什么要整顿金融秩序
事实论证感染力强
附作品不能搞有偿新闻
抓住“热点” 解疑释惑
附作品千万不可忽视农业
内容充实概括精当
附作品 实干兴邦——庆祝建国四十二周年
大胆泼辣切中时弊
附作品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
抓住问题有的放矢
附作品舍孔雀而取凤尾
抓准敏感问题简洁生动作答
附作品稳定压倒一切
放下架子平等论述
附作品企业要有三个知名度
一篇为改革鼓劲的好评论
附作品回头看不是走回头路
针对性强说理充分
附作品劝君且慢豪华
一篇短社论佳作
附作品 别了
层层剥去皮和叶 “吹尽黄沙始见金”
附作品共产党人决不能当“老好人”
联系实际论证有力
附作品赛场成败与英雄本色
说理透彻指导性强
附作品 自私不是人的本质
立论高远旗帜鲜明
附作品从根本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编 广播评论
一篇捍卫了民族精神的评论佳作
附作品 决不许亵渎英雄.歪曲历史
论点权威精准角度新颖独特
附作品三问中部
独家视野独家观点
附作品谁来主导灾后救援行动?
正确使用引语使论点突出鲜明
附作品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
勇开第一腔的好评论
附作品 两副重担一肩挑
认真准备深入思考
附作品政治宣言举国称颂
录音素材与文字说理的巧妙组合
附作品 “蓝领”、“白领”同样亮丽——天津应用类高职毕业生抢手的启示
深入调查研究结出的硕果
附作品让中药走向世界
一篇体现时代特色的评论力作
附作品49%大于5l%的启示
主题重大意义深远
附作品反暴利,在南昌为什么难以展开
既入耳又人脑人心的一篇广播评论佳作
附作品扫除形式主义
第三编 电视评论
舆论监督的成功佳作
附作品 山西洪洞“12·5”矿难调查
讴歌山村残疾教师感人事迹的评论佳作
附作品深山里的一条“船”
抓住“热点问题”做文章
附作品70亿维修基金的困惑
顶住说情勇于监督
附作品欠债咋就不还钱
选题鲜活发人深省
附作品 用生命撞响的警钟
隐蔽调查揭露真相
附作品洗不掉的恶行
采访深入剖析深刻
附作品干部图政绩,普九变儿戏
论点新颖视角独特
附作品农民要减轻自身负担
多面展示庄严警示
附作品刑场上枪声留下的警示
后记
精彩书摘
实力功力账。在弯道能否实现超越,赛车状况和选手技术功力是比拼的核心。一般来说,赛车上的“弯道超越”,以“直道上黏住对手”为前提:若直道上已被对手落下较远,超越纯属妄谈。
以上讲的“弯道超越”的故事,就很精彩,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精彩吸引人的故事何处来?从获奖者谈的体会来看,主要靠在平时的生活中和深入实际采访中,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得来。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材料介绍,这篇作品的作者,在一些企业和主管部门调研中看到,不少地方在金融危机中不惜一切代价大上项目,试图以简单的投资增长去“超越”,这其中充满着风险。作者借由平时观看汽车比赛时看到的“弯道超越”的说法为切人点,以小见大,形象对比,充分论证了增长不等于超越,只有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前行,才能在金融危机制造的“经济弯道”中有所作为。这样的评论,自然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评审专家的青睐。
二是见解精辟有指导作用。评论中讲故事是为了亮见解。这是评论同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在写作上的最大区别。可见,写评论就是通过讲述和评析一个故事来向读者发表和传递见解,使之从中受到警醒和启迪。因此,发表什么样的见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一篇评论的优劣与成败。
什么样的见解才算精辟有指导作用的呢?从这篇获奖作品来看,至少包含这样两方面的意思:第一是见解独特,即别人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讲不出;第二是分析深刻,即别人的认识可能还比较肤浅,讲不透。两者相辅相成。“独特”更为重要。这篇评论作品,让人既看到“超越”的积极功效,也看到了其负面政策效应,认为“弯道”之中有机遇也有险情,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提醒决策者把应对危机的过程转化为强筋健骨的过程,以更大精力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文章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转方式调结构,有效对应金融危机,把握后危机时期发展主动权,具有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其见解无疑是精辟独特的,有指导作用的,它讲出了别人讲不出、进不透的话。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材料介绍,作品见报后,山东省经贸委等部门负责人专门找到作者,认为文章观点对完善应对危机策略具有重要建设性意见;文章被国内多家媒体和网站转载,并获山东省新闻奖一等奖。
……
文坛星辉,思想回响:人民日报传媒书系·获奖评论赏析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那么一些文字,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以其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笔法,点亮我们对世界、对文学、对时代的认知。它们是评论的力量,是思想的火花,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人民日报传媒书系,历经多年积淀,精心推出的《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最新修订版)》,正是这样一部汇聚了时代精英智慧、展现了评论艺术魅力的重要文献。 本书并非简单的评论集锦,而是一次对优秀评论作品的深度挖掘与提炼。它精选了来自全国范围内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获奖评论杰作,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界、理论界赢得了广泛赞誉,更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深刻的共鸣与讨论。从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犀利剖析,到对文化现象的细腻解读;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创新解读,到对时代发展脉络的深刻洞察,本书所收录的每一篇评论,都堪称思想的精品,是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养,为我们呈现的一场场思想的盛宴。 精选篇章:时代之音,思想之光 翻开本书,读者将与一批极具代表性的评论文章不期而遇。这些作品,无一不展现了作者对所评对象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判断。例如,在对某个重大社会事件的评论中,作者没有流于表面化的批判或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根源,剖析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层原因,引导读者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种对现实的关怀与审视,是优秀评论最宝贵的品质。 在文化评论方面,本书同样汇聚了众多力作。有的评论家以文学的眼光审视当下流行的文化形态,揭示其背后的价值取向与文化意涵;有的则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探讨,为古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评论,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他们作为时代思想者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本书更是精益求精。无论是对当代名家名作的深度赏析,还是对被遗忘的经典作品的重新发掘,都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严谨的评论方法。他们不只是简单地叙述情节、评价优劣,而是深入作品的肌理,探究其艺术技巧、思想内涵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读者打开了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全新维度。 不止于评论:精炼写作之术 《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最新修订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收录的获奖评论本身,更在于它对评论写作技巧的提炼与阐释。本书在精选获奖评论的同时,更着重于分析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奖、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的深层原因,并将这些宝贵的经验总结为可供借鉴的写作技巧。 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评论写作的关键要素: 敏锐的洞察力: 如何捕捉时代脉搏,发现具有价值的评论对象。作者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核心问题的? 深刻的思考力: 如何进行深度分析,挖掘事物的本质,形成有见地的观点。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评论家为何能提出如此不同却又引人入胜的解读? 鲜明的立场与判断: 如何在评论中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避免偏激和片面。作者是如何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保持理性的分析的? 严谨的论证与逻辑: 如何运用事实、数据、理论等支撑自己的观点,使评论具有说服力。本书中的获奖评论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逻辑严密的论证体系的? 精湛的语言运用: 如何用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表达思想,使评论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富含艺术感染力。从措辞的选择到句式的变化,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例。 创新的视角与方法: 如何跳出窠臼,运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解读事物,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本书通过对大量优秀评论的剖析,将抽象的写作理论具体化、生动化。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获奖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评论写作的精髓,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理论研究者,还是对社会议题有独到见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是一份宝贵的写作指南。 修订升级: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最新修订版”的标志,意味着本书并非一成不变的陈列,而是紧随时代步伐,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此次修订,可能意味着对新近涌现的优秀评论作品的补充,对原有选文的精炼调整,以及对写作技巧阐释的与时俱进。在飞速发展的当下,新的社会现象、新的文化思潮层出不穷,优秀的评论也在不断涌现。《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最新修订版)》的及时更新,保证了其内容的先进性与时效性,使其能够持续地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前沿的思想成果和写作范例。 价值意义:启迪智慧,涵养人文 《人民日报传媒书系·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最新修订版)》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首先,它是一部思想的集锦。它汇聚了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思想火花,为我们观察和理解当下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阅读这些评论,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搏,理解社会发展的症结,洞察文化变迁的轨迹。 其次,它是一本艺术的教科书。对于所有希望提升写作水平,特别是评论写作水平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最直接、最生动的学习材料。它教会我们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将深刻的思想融入精美的文字之中。 再者,它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优秀的评论作品往往能够触及灵魂,引发共鸣,它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审视,更是对内在自我的反思。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展视野,深化认知,提升人文素养。 最后,它体现了人民日报传媒的高度责任感。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人民日报传媒始终致力于记录时代、传播思想、启迪民智。推出这样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书籍,是其履行社会责任、服务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结语 《人民日报传媒书系·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最新修订版)》,是一本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反复品味的书。它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时代的光影;它如同一面镜,让我们得以审视思想的深度;它更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通往更广阔的思想世界和更精湛的写作之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样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洞察本质、提升思考能力的著作。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聆听星辉的回响,汲取思想的力量,掌握评论的艺术,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