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間件技術原理與應用/高等學校教材·計算機應用》特色:
入門要求低本書介紹瞭中間件技術最基本的知識,讀者隻需基本的網絡知識即可。
完整性: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既做到內容全麵、敘述清楚,又介紹瞭一些最新的協議、規範及學術界、工業界的研究進展。在附錄中列齣瞭常見網址和一些中間件平颱,這對讀者的學習將有很大的幫助。
概括性:《中間件技術原理與應用/高等學校教材·計算機應用》每章的標題就是對該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對其進行的解釋盡可能做到準確、詳實。
實用性:本書緊密結閤應用,對若乾典型的應用以及利用中間件的開發步驟都做瞭較詳細的介紹。
新穎性:《中間件技術原理與應用/高等學校教材·計算機應用》對中間件相關的最新的技術、規範和國內外研究進展都進行瞭介紹,並對中間件技術的未來發展進行瞭展望。
內容簡介
中間件技術由於自身的互操作性、強大的服務功能、快速的開發能力等特性,目前已經成為諸如金融、電信等大型核心業務係統的支撐平颱。圍繞中間件的各種相關技術近幾年來也成為研究熱點。《中間件技術原理與應用/高等學校教材·計算機應用》是目前該技術領域國內較為係統的專著。結閤作者多年研究和實踐的經驗,從開放係統發展動力到中間件産生,從麵嚮過程中間件到麵嚮對象、麵嚮智能代理的中間件,從普通的網絡中間件到無綫/移動中間件,從通用中間件到專用的實時/嵌入式中間件、具有服務質量保證的中間件、反射中間件,從中間件理論和應用開發到中間件的典型應用以及中間件未來發展方嚮的展望,都進行瞭係統的論述。
《中間件技術原理與應用/高等學校教材·計算機應用》在編寫過程中,既做到內容全麵、敘述清楚,又注意一些最新的協議、規範及學術界、工業界研究進展,同時還非常注重實用性。《中間件技術原理與應用/高等學校教材·計算機應用》既適用於本科高年級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術人員自學參考之用。
作者簡介
張雲勇,博士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控製與智能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可拓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曾作為主研參與瞭總裝備部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國傢863項目、國傢科技部項目的研究。另外還主研瞭證券監管係統,並獲國傢級鑒定。目前在中國聯閤通信有限公司(總部)技術部從事下一代電信網絡與下一代互聯網的研究。在核心刊物以上級彆的刊物上發錶瞭近40篇學術論文,齣版兩部論著,還嚮國際組織遞交瞭10篇國際文稿。
張智江,博士後,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傢863信息安全委員會專傢組成員,長期從事我國電信網絡的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工作。現任中國聯閤通信有限公司(總部)技術部總經理。對國內外互聯網技術發展現狀、趨勢以及主要核心技術有著深厚的研究。
劉錦德,教授、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U.C.BerkeleyEECS客座研究員。195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係電信專業,1957年至今一直從事計算機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為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特彆是在微處理器、UNIX係統和工程工作站的開發方麵做齣過傑齣的貢獻。20世紀90年代至今,一直為軍方從事開放係統技術的中間件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曆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評議組成員、四川省政府科技顧問團成員、四川省首批學術帶頭人。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和四川省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四川省軟件行業協會理事長,且是國際UNIX用戶協會(UNIFORUM)高級會員。曾被授予全國電子工業勞動模範(1987年),四川省優秀博士生導師(2001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01年)等稱號。主持過多項“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國傢、國防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先後3次獲國傢科技進步奬,並且還榮獲電子工業部和四川省科技進步奬5次,國防科技進步奬1次;齣版著作7本,其中《計算機網絡》獲電子工業部優秀教材一等奬,1985年以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錶論文20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中間件産生背景及分布式計算環境
1.1 開放係統與互操作性概述
1.1.1 開放係統概述
1.1.2 開放係統輪廓及互操作性概述
1.2 中間件概述
1.2.1 中間件的定義
1.2.2 中間件的分類
1.2.3 中間件的優點
1.3 遠程過程調用及其增強
1.3.1 RPC基本功能
1.3.2 RPC的通信
1.3.3 RPC的語義
1.3.4 RMI環境
1.3.5 排隊RPC
1.4 分布式計算環境DCE
1.4.1 DCE的體係結構
1.4.2 DCE的應用
1.4.3 DCE服務
1.4.4 DCE問題
1.5 SUN的ONC
1.6 小結
1.7 習題
第2章 麵嚮對象中間件ODP
2.1 麵嚮對象技術的優勢
2.2 麵嚮對象技術中的概念
2.3 麵嚮對象的方法論
2.4 麵嚮對象的ODP中間件
2.4.1 0DP標準組成
2.4.2 0DP功能
2.5 RM-ODP的綁定模型
2.5.1 計算綁定模型
2.5.2 工程綁定模型
2.6 小結
2.7 習題
第3章 COM相關技術
3.1 COM技術的發展
3.2 COM技術的體係結構
3.3 COM技術中接口
3.4 COM類工廠機製
3.5 DCOM技術
3.6 COM+技術
3.7.NET框架
3.8 COM技術中的企業功能服務
3.9 小結
3.10 習題
第4章 J2EE技術
4.1 J2EE概述
4.2 EJB模型
4.2.1 客戶
4.2.2 EJB構件
4.2.3 EJB容器
4.2.4 遺留係統
4.3 EJB角色
4.4 EJB和其他技術的關係
4.4.1 EJB和Java Beans的關係
4.4.2 EJB和CORBA的關係
4.5 常見EJB係統
4.5.1 Web Sphere
4.5.2 Web Logic
4.5.3 IAS
4.6 開發實例
4.6.1 創建Remote Interface
4.6.2 實現Bean類
4.6.3 Home Interface
4.6.4 Client的實現
4.7 J2EE技術中企業功能服務
4.8 小結
4.9 習題
第5章 CORBA初步
第6章 CORBA服務
第7章 中間件中的事務處理
第8章 CORBA高級技術
第9章 無綫、移動中間件
第10章 反射中間件
第11章 網絡即插即用中間件
第12童Web服務
第13章 其他中間件技術
第14章 中間件的典型應用
附錄1 常見中間件平颱比較
附錄2 名詞術語
附錄3 常用資源鏈接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中間件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基礎軟件,近幾年來逐漸成為構建網絡分布式應用係統的重要支撐工具。它能夠解決網絡分布計算環境中多種異構數據資源的互聯共享問題,實現多種應用軟件的協同工作。如今,中間件已與操作係統、數據庫、前端應用軟件一起,躋身於軟件業發展的重點之列,在互聯網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革中,中間件技術所扮演的角色會更加無可替代。
利用中間件,可大幅度提高應用軟件係統的開發效率,增強係統穩定性,使係統便於維護管理,同時具有良好的伸縮性與可擴展性,充分保護用戶投資、降低係統投資風險。因此,中間件已成為分布式應用的關鍵性軟件,可廣泛適用於政府部門、銀行、證券、保險、電力、電信、交通與軍事等關鍵性的網絡分布應用。
中間件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自身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而且它對於軟件的産業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中間件産品往往並不僅僅是一種軟件産品,它更多倡導的是一種計算模型與標準,在中間件提供的一個良好的網絡分布應用開發平颱上,會有大量第三方開發的適於各種領域應用的軟件産生,從而帶動軟件産業的發展,形成産業規模效應。
本書力圖給讀者介紹全麵、係統而深入的中間件技術相關知識。綜觀全書.本書有如下特點:
入門要求低本書介紹瞭中間件技術最基本的知識,讀者隻需基本的網絡知識即可。
完整性從開放係統發展動力到中間件産生,從麵嚮過程的中間件到麵嚮對象、麵嚮智能代理的中間件,從普通的網絡中間件到無綫/移動中間件,從通用中間件到專用的實時/嵌入式中間件、具有服務質量保證的中間件、反射中間件,從中間件理論和應用開發到中間件的典型應用以及中間件未來的展望,都進行瞭論述。在附錄中列齣瞭常見網址和一些中間件平颱,這對讀者的學習將有很大的幫助。
概括性本書每章的標題就是對該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在接下來的內容中對其進行的解釋盡可能做到準確、翔實。
實用性本書緊密結閤應用,對若乾典型的應用以及利用中間件的開發步驟都做瞭較詳細的介紹。
新穎性本書對中間件相關的最新的技術、規範和國內外研究進展都進行瞭介紹,並對中間件技術的未來發展進行瞭展望。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博嘉科技資訊有限公司王鬆先生的熱情幫助,在此錶示感謝。感謝劉錦德教授的學術指導,博士期間的研究工作奠定瞭我們未來人生道路上學習、工作、研究的基礎。感謝電子科技大學中間件研究室,能夠在國內較早研究中間件的專門學術機構從事瞭5年多的研究,是我們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感謝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國傑院士提齣的若乾寶貴意見,感謝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信息網絡研究室主任李忠誠研究員和謝高崗副研究員的大力支持。
穿越時空:曆史長河中的技術脈絡與文明迴響 這是一段關於人類智慧如何編織起信息世界的史詩,一場關於技術演進如何塑造我們生存方式的深刻解讀。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領域的詳盡操作指南,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宏闊的曆史維度,審視信息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它們如何與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相互激化、彼此塑造。我們將共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從遠古的信號傳遞,到信息時代的曙光初現,再到如今撲朔迷離的未來圖景,一一剖析那些奠定基石、推動變革的關鍵節點。 第一章:符號的誕生與編碼的雛形——信息傳遞的遠古迴響 在文明伊始,人類最原始的需求便是傳遞信息。本書將首先追溯人類最古老的溝通方式:口語、肢體語言、以及早期圖形符號的齣現。我們會深入探討壁畫、岩畫、以及陶器上裝飾紋樣的意義,它們不僅僅是藝術的錶達,更是早期人類試圖記錄、傳遞、以及存儲信息的重要嘗試。接著,我們將聚焦於文字的誕生,從象形文字、錶意文字到錶音文字的演變過程,分析不同文明在文字係統上的探索與成就。這不僅僅是語言學上的進步,更是人類認知能力的一次飛躍。文字的齣現,使得信息可以被記錄、被傳播、被積纍,從而為知識的傳承和文明的延續奠定瞭基礎。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考察早期編碼技術的萌芽。例如,結繩記事、刻木記事等原始計數和記錄方法,雖然簡陋,卻蘊含瞭信息抽象和符號化的基本思想。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泥闆、古埃及的莎草紙文獻,無不體現瞭當時人們對信息載體和記錄方式的不斷追求。我們將分析這些早期信息記錄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它們如何催生齣對更有效、更係統的信息處理方式的渴望。這一章將帶領讀者迴到人類信息傳播的源頭,理解“信息”這一概念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被具象化、被處理的。 第二章:機械的智慧與計算的黎明——從算盤到分析機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信息量的增長和計算需求的提升,對更強大的信息處理工具的呼喚愈發強烈。本章將把目光從純粹的信息傳遞轉嚮信息處理的機械化探索。我們將迴顧算盤這一古老而高效的計算工具,分析其工作原理,以及它在古代商業、天文、工程等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算盤並非簡單的算術工具,它代錶瞭人類對數量關係的初步抽象和對計算過程的半自動化嘗試。 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機械計算設備的早期探索。從帕斯卡的機械計算器,到萊布尼茨的乘除機,這些早期的機械裝置雖然功能有限,卻展現瞭人類將計算過程分解為一係列機械運動的偉大設想。我們將分析這些發明所麵臨的技術瓶頸,以及它們如何啓發瞭後來的偉大思想傢。 而本章的重頭戲,無疑是查爾斯·巴貝奇的分析機。我們將詳細介紹分析機的設計理念,包括其“存儲器”(store)、“運算器”(mill)、輸入輸齣設備等核心組件,以及它所蘊含的“程序控製”思想。分析機被譽為“計算機的祖先”,其前瞻性的設計理念,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令人驚嘆。我們將探討巴貝奇的革命性貢獻,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為何未能完全實現他的夢想。同時,我們也將介紹艾達·洛芙萊斯對分析機的貢獻,她被譽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員,她的洞察力超越瞭時代,預見瞭計算設備的無限潛力。這一章將勾勒齣從手工計算到機械計算的偉大跨越,為信息處理的進一步發展鋪平瞭道路。 第三章:電力的湧動與信息的編碼——電報、電話與二進製的曙光 19世紀,電力的發現與應用,為信息技術的飛躍式發展注入瞭強大的動力。本章將聚焦於電力在信息傳遞和處理領域的革命性影響。我們將首先迴顧電報的發明與普及。莫爾斯電碼的齣現,標誌著信息傳輸距離的巨大突破,它使得跨越山川湖海的信息傳遞成為可能。我們將分析電報係統的技術原理,以及它如何改變瞭商業、軍事、新聞傳播等領域。 緊接著,電話的發明將聲音信息的實時傳輸推嚮瞭新的高度。我們將探討電話技術的發展曆程,以及它如何縮短瞭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深刻地影響瞭社會交往和商業運作。 然而,電力在信息領域最深遠的變革,在於它為二進製的誕生提供瞭物理基礎。本章將深入介紹早期信息編碼的探索,特彆是布爾代爾代數在邏輯運算中的應用。我們將解釋為何二進製(0和1)成為現代計算機的通用語言,以及它如何與電子開關的“開”與““關”狀態完美契閤。我們將簡要介紹早期用於信息編碼的各種嘗試,以及最終二進製如何脫穎而齣,成為信息世界的基本構件。這一章將揭示電力如何將信息從機械束縛中解放齣來,並為後來的電子計算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四章:邏輯的殿堂與運算的基石——真空管、晶體管與集成電路的革命 20世紀,是電子計算機真正崛起的時代。本章將追溯電子計算技術的核心突破。我們將首先介紹第一代計算機的核心部件——真空管。真空管的齣現,使得電子信號的放大和開關成為可能,從而孕育瞭第一颱電子計算機。我們將分析真空管計算機的特點,例如其巨大的體積、驚人的能耗、以及相對較低的可靠性。同時,我們也將介紹ENIAC、EDVAC等早期經典計算機的誕生,以及它們在科學研究、軍事計算等領域發揮的開創性作用。 然而,真空管的局限性很快顯現。本章將重點闡述晶體管的發明及其劃時代的意義。晶體管作為半導體器件,體積小、功耗低、壽命長,徹底改變瞭電子設備的麵貌。我們將分析晶體管如何取代真空管,並催生瞭第二代計算機,使其性能大幅提升,成本顯著降低。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集成電路(IC)的誕生。集成電路將大量的晶體管和其他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小小的半導體芯片上,這是電子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飛躍。我們將探討集成電路的製造工藝,以及它如何使得計算機的性能呈指數級增長,並推動瞭個人計算機的普及。從微處理器到存儲芯片,集成電路奠定瞭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這一章將勾勒齣電子計算技術從宏達到微的演進軌跡,展現瞭人類在控製和利用電子方麵取得的輝煌成就。 第五章:網絡的編織與信息的共享——從ARPANET到互聯網的黎明 隨著計算能力的飛躍,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的需求變得日益迫切。本章將深入探討計算機網絡的發展曆程,特彆是互聯網的誕生和演變。我們將首先迴顧早期計算機網絡的探索,例如ARPANET的起源,以及它在軍事和學術研究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分組交換等關鍵技術的齣現,以及它們如何解決瞭點對點通信的瓶頸。 接著,我們將介紹TCP/IP協議族的建立,以及它如何成為連接全球計算機網絡的基石。TCP/IP協議的開放性和通用性,使得不同類型的計算機和網絡能夠相互通信,從而奠定瞭互聯網的基礎。我們將深入解讀TCP/IP協議的核心概念,例如IP地址、端口號、以及三次握手等連接建立機製。 本章還將探討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齣現及其深遠影響。HTTP協議、HTML語言、URL地址的標準化,使得信息的發布和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我們將分析瀏覽器、服務器等關鍵組件的作用,以及萬維網如何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融為一體,極大地豐富瞭人類獲取信息的方式。互聯網的齣現,不僅連接瞭物理世界,更編織起瞭一個無形的全球信息網絡,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的溝通、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 第六章:數據的洪流與智能的萌芽——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未來的遠景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炸式增長。本章將聚焦於當今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領域: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我們將深入探討大數據時代的特徵,例如數據的海量性、多樣性、高速性等,以及如何通過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技術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我們將分析大數據技術在商業、醫療、科研、金融等領域的應用案例,展現數據驅動的決策如何改變各個行業。 接著,我們將重點闡述人工智能(AI)的最新進展。從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到神經網絡,我們將解讀人工智能的核心理論和技術。我們將探討人工智能在圖像識彆、語音識彆、自然語言處理、自動駕駛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以及它們如何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本章還將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進行展望。我們將討論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例如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倫理道德的考量、以及對人類社會結構的潛在變革。我們也會探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可能性,以及人類與智能機器共存的未來圖景。這一章將帶領讀者窺探信息技術的未來脈搏,思考技術發展對人類文明的深遠意義。 結語:技術之河,文明之舟 縱觀曆史,技術的發展從未孤立存在。它與人類的社會需求、思想觀念、文化傳統相互交織,共同推動著文明的航船不斷前行。本書希望通過對技術脈絡的梳理,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內在邏輯,認識到每一次技術的革新都伴隨著對人類認知邊界的拓展和對社會結構的重塑。 從遠古的符號,到機械的智慧,再到電力的湧動,直至今日數據的洪流與智能的萌芽,信息技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追求更高效、更便捷、更強大信息處理能力的奮鬥史。而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如同投入文明之河的一塊巨石,激起層層漣漪,深刻地改變著人類文明的航嚮。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引發讀者對技術與社會、技術與人類未來的更深層次思考。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讓讀者不僅看到技術的“是什麼”,更能理解技術的“為什麼”以及“將走嚮何方”。技術的未來,依舊充滿未知與可能,而理解其過往,正是我們把握未來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