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设计基础
1.1 设计
1.2 压力容器法规、标准和规范
1.3 GB.150的适用范围
1.4 《固容规》的管辖适用范围
1.5 设计载荷
1.6 使用年限
1.7 压力
1.8 温度
1.9 厚度及厚度附加量
1.1.0 许用应力
1.1.1 焊接接头系数
1.1.2 无损检测方法及应用
1.1.3 耐压试验和泄漏试验
1.1.4 风险评估
第2章 材料
2.1引言
2.2 钢板
2.3 钢管
2.4 压力容器用锻件
2.5 压力容器用棒材
2.6 其他金属材料
2.7 焊接材料
2.8 钢材的质量证明书
2.9 材料代用
2.1.0 境外牌号材料的使用
2.1.1 中外压力容器常用钢板牌号对照
第3章 内压圆筒和内压球壳
3.1 概述
3.2 算例
3.3 分析
第4章 外压圆筒、球壳和锥壳
4.1 概述
4.2 算例
4.3 分析
第5章 封头
5.1 概述
5.2 算例
5.3 分析
第6章 开孔与开孔补强
6.1 概述
6.2 算例
6.3 分析
第7章 法兰
7.1 概述
7.2 算例
7.3 分析
第8章 卧式容器
8.1 概述
8.2 算例
8.3 分析
第9章 塔式容器
9.1 概述
9.2 算例
9.3 分析
第10章 立式容器
10.1概述
10.2 算例
10.3 分析
第11章 管壳式换热器管板
11.1 概述
11.2 算例
11.3 分析
第12章 球形储罐
12.1概述
12.2 算例
12.3 分析
第13章 非圆形截面容器
13.1 概述
13.2 算例
13.3 分析
第14章 波形膨胀节
14.1 概述
14.2 算例
14.3 分析
14.4 形膨胀节的计算
第15章 密封结构
15.1概述
15.2 算例
15.3 分析
第16章 压力容器分析设计
16.1 概述
16.2 算例
16.3 分析
参考文献
我必须承认,我一开始是冲着书名中的“设计指南”几个字才买的,期待的是一套现成的、可直接套用的图表和计算公式集。然而,读下来我发现这本书远超出了这个范畴,它更像是一套关于“工程思维”的训练手册。它的结构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每一章的过渡都经过精心设计,确保读者不会在知识点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例如,在讲解腐蚀控制策略时,它不仅仅罗列了阴极保护、缓蚀剂等技术手段,而是先从热力学和电化学的角度,剖析了腐蚀的驱动力,然后再系统地介绍这些手段是如何从根本上对抗这些驱动力的。这种自底向上的解析,使我能够根据特定的操作环境,灵活地组合或创新出最适合的防护方案,而不是死板地遵循既有模板。此外,书中对规范更新历史的简要回顾,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设计要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对于维护设计文件的长期有效性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细细研读的力作,它不仅仅是提供答案,更是培养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专业手册抱有一丝怀疑,总觉得它们充斥着大量过时的标准和过于保守的假设。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其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关注度。在谈到镍基合金在极端腐蚀环境下的应用时,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热处理规范对晶间腐蚀敏感性的影响,这对于我们承接海外尖端项目至关重要。另外,这本书的排版和逻辑结构也极其出色。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公式,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当你阅读到高级主题时,总能清晰地追溯到前面对基础力学原理的铺垫。特别是关于爆炸成形和特殊焊缝检验的章节,作者巧妙地整合了国际标准(如ASME、EN)的最新动态,并在关键分歧点上给出了合理的工程判断依据。这对于我们进行多标准兼容设计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信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系统的、高强度的专业训练,对如何平衡安全裕度与经济性,有了更成熟、更灵活的驾驭能力。这不再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耳边耐心指导。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与高温高压打交道的设计师们量身定做的“宝典”。我刚入手时,就被它那种深入骨髓的严谨性给震撼了。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直接切入核心——从材料选择的细微差别,到应力分析的复杂模型,无不详述。尤其是关于蠕变和疲劳寿命评估的那几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解析。作者没有停留在规范条文的罗列上,而是用大量的实例和图表,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师可以立即上手操作的流程。比如,讲解如何处理复杂几何形状下的局部应力集中问题时,书中提供的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实际破坏案例的对比,让我对以往依赖经验判断的环节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物理基础,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潜在风险的预判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告诉你“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种对设计哲学层面的探讨,是任何快速参考手册都无法替代的。我敢说,任何一个想从“能出图”迈向“能设计出可靠精品”的压力容器工程师,都应该将它放在案头,时常翻阅,从中汲取真知灼见。
评分对于那些致力于提升自己设计方法论的资深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容错设计”理念的深刻阐述。现代工程的挑战不再是仅仅避免立即的灾难性失效,而是要确保设备能在复杂工况下,达到预定的数十年服役周期。这本书在这方面着墨颇多。它详细分析了多循环疲劳损伤累积模型,并且引入了概率论的概念来量化设计寿命的不确定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设计裕度”的讨论,它清晰地阐述了为什么在某些关键区域过度保守可能导致材料浪费和制造成本飙升,而在另一些区域的微小放松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对风险-收益权衡的精妙把握,正是区分优秀设计师和平庸工程师的关键。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往往聚焦于那些“非典型失效模式”,例如在间歇性操作和停机维护阶段的腐蚀加速问题,这在标准的规范计算中常常被简化处理。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将工程设计从一种“满足规范的机械活动”,提升为一种对系统风险的全面、前瞻性的管理艺术。
评分我是一名相对年轻的设备调试工程师,我的工作常常需要我深入理解设计意图,才能更好地进行现场的安装和初次投运检查。坦白说,很多设计规范的文本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但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温度”。它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腔调,而是用非常贴近实际操作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力学行为。比如,讲解压力容器封头在温度梯度下的热应力分布时,它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就像给一个快速升温的金属碗加热一样,清晰地展示了内层和外层材料延展性的不一致如何导致应力集中。更棒的是,书中附带的许多诊断流程图,简直是现场故障排除的“急救包”。当我们遇到压力容器在运行中出现微小变形或异常振动时,可以迅速参照书中的步骤进行初步判断,定位问题根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编写风格,极大地缩短了我从理论知识到现场应用之间的鸿沟。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设计”,更是“如何检查一个设计是否真正合理地反映在实体设备上”。
评分还行,和预期一致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大气 正经 实用
评分终于来了,等了一个多星期,期待
评分书送来的时候封面都褶了,京东差评。书是好书
评分书不错,还没看,适合初期设计学习用
评分不错啊!
评分很好 专业书籍 很好 专业书籍很好 专业书籍 很好 专业书籍很好 专业书籍 很好 专业书籍
评分留着自己平时学习之用,正版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