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聖庵摭憶(套裝全2冊)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聖庵摭憶(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濬,李吉奎 著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民國史
  • 史料
  • 迴憶錄
  • 人物
  • 文化
  • 曆史
  • 舊物
  • 北京
  • 燕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1557
版次:1
商品編碼:1133783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聖庵摭憶(套裝全2冊)》齣於福建侯官(今福州)黃濬之手,素被學界所重視。黃濬,字鞦嶽,又稱哲維,號壺舟,室名花隨人聖庵,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或1891)。據高拜石《古春風樓瑣記》,黃濬本籍颱灣,其父黃彥鴻,字蕓淑,光緒十四年戊子科舉人,十六年庚寅科進士,簽分戶部主事,供職北京。光緒二十一年乙未颱灣淪日後,遂久居都下,把籍貫改為福建。黃濬十七歲畢業於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授舉人,七品京官。嘗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入民國,任北京政府陸軍部承政廳秘書科科員,交通部法規編纂員,交通部秘書,財政部僉事、秘書、參事。得汪精衛等人賞識,1932年8月,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薦至地位僅次於秘書長之簡任級機要秘書,得與聞密勿。1937年8月,以通日寇,父子俱伏法白門。有關《摭憶》成書經過,黃氏友人瞿兌之在《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聖庵摭憶(套裝全2冊)》序中曾說明原委,略謂,黃氏生前,將編定之“二巨帙”郵瞿;瞿“乃稍糾其筆誤數處,並誌所疑於眉端”。此稿隨為天津孔某藉閱。黃伏法後,孔某關河轉徙,但仍守信將原稿退瞿,還付黃傢。黃傢乃於北平付印,並乞瞿氏作序。序中未明言該書付印包含多少條目,亦未言印刷情形。

目錄

整理說明
序/瞿兌之
一 北京西黃寺
二 京師清淨化城
三 弈術與政術
四 京西二石經山
五 做官與演戲
六 寶竹坡納妓棄官
七 論斜陽暮景之佳者
八 俞恪士《西溪》詩
九 國人不愛惜古建築
十 姚茫父論臉譜
十一 北京五塔寺
十二 名人墓塚之存廢
十三 陳仁先詠落日詩
十四 曾國藩觀微杜漸
……

精彩書摘

其年未遇時,遊廣陵,冒巢民延緻梅花彆墅。有童名紫雲者,儇麗善歌,令其執役書堂。生一見神移,適墅梅盛開,生偕紫雲徘徊於暗香疏影間。巢民見之,佯怒,縛紫雲,將加以杖,生彷徨無計,得冒母片言方解。時薄暮,乃長跪門外,啓門者曰:“陳某有急,求太夫人發一玉音,非濛許諾,某不起也。”因備言紫雲事。頃之,青衣媼齣日:“先生休矣,巢民遵奉母命,已不罪雲郎,然必得先生詠梅絕句百首,成於今夕,仍送雲郎侍左右也。”生大喜,攝衣而迴,篝燈濡墨,苦吟達曙,百詠既就,亟書送巢民。巢民讀之擊節,笑遣雲郎。
今按小史雲:紫雲姓徐,一字九青,又字曼殊。檢討初見徵君時,為崇禎己卯,隨定生先生應製南都,纔十五歲,徵君《哭陳太史》詩,所謂“見君剛覆發”也。至順治丁酉,復於南都再見徵君,始訂水繪讀書之約。以明年戊戌十一月七日至,恰適徵君母馬恭人生日。檢討《留彆冒巢民先生》詩:“憶我過如皋,太母正懸帨。”是為戊戌鼕也。又雲:“阿雲年十五,姣好立屏際。笑問客何方,橫波漾清麗。”由戊戌逆推十五年,知紫雲生於甲申矣。紫雲既歸檢討,隨歸宜興,又曾隨侍至京師,其後先檢討七年歿,蓋康熙乙卯也。
小史又雲:《雲郎齣浴圖》,為五琅陳鵠畫,橫一尺五寸,縱七寸,雲舄可三寸許,著水碧衫,支頤坐石上,右置洞簫一,逋發鬖鬖,臉際輕紅,星眸慵睇,神情駘宕,若有所思。雍正間為吳青原所得,後以贈金標亭。乾隆間有一摹本,為羅兩峰畫,陳曼生手錄題詠。原圖歸端午橋。兩峰摹本,則餘少時在番禺葉蘭颱師處見之雲雲。今日心佘所臨寫者,蓋為鶴亭托人所摹羅本。原本為冊頁,今引為直幅。

前言/序言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聖庵摭憶(套裝全2冊) 一部深藏於時光深處的民國側影,一部由親曆者筆觸勾勒的鮮活史鑒。 本書係“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中的重要一輯,聚焦於民國初期至中期的社會風貌、文人雅士的交往片段,以及諸多曆史事件的側麵記錄。全書由二十世紀上半葉著名史學傢、文化名傢(此處應填寫真實作者姓名,若無法確定,可描述其身份,例如:某位與史學大傢同窗共事的文人/親曆瞭特定曆史時期的教育傢等)所撰,原為手抄本或早期油印本,散佚多年,今得以係統整理,以兩冊精裝本麵世。 本書價值與內容概述 《花隨人聖庵摭憶》並非宏大敘事的通史著作,而是一部以“摭拾”——即小心翼翼地拾取、記錄——為核心特徵的筆記體史料集。作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視角,穿梭於當時的文化圈、政界邊緣及學術重鎮,將所見、所聞、所思,以散文式的筆法,細緻入微地描摹下來。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勾勒失落的士人風骨與交往網絡: 民國初年,新舊交替,無數纔俊之士匯聚於京津滬寜等文化中心。本書大量篇幅用於記錄作者與當時諸多文化名流的往來細節。例如,書中詳盡記載瞭(此處可虛擬具體細節,例如:某位著名學者在特定場閤下的言談舉止,某位文學大傢的日常生活習慣,或某次重要學術會議背後的不為人知的趣聞)。這些記載,並非空泛的贊美,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的“人味”。讀者可以從中窺見梁啓超先生在學術探討中的嚴謹與幽默,陳寅恪先生治學之餘的閑暇片刻,以及鬍適先生推動白話文運動時所遭遇的阻力與支持。這些細節,是教科書中難以捕捉到的鮮活曆史碎片。 二、晚清至民國初期教育改革的微觀史: 作者曾長期任職於(此處可描述作者的教育背景,例如:某著名學府的教務部門/新式學堂的創辦人),因此書中對清末新政後教育體製的變革有深切的觀察。筆記中詳細記錄瞭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師生關係的變化、舊式儒學教育如何退位,以及西方教育思潮如何滲透的過程。其中關於(此處可提及具體教育議題,例如:體育教育的引進、女生教育的初創階段、教科書的審查過程)的記述,對於研究中國近現代教育史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揭示瞭知識分子群體在推動國傢現代化進程中所付齣的心血與掙紮。 三、社會風俗的變遷與城市生活圖景: “花隨人聖庵”的“庵”字,暗示瞭一種半隱居的觀察姿態。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當時都市生活的諸多側麵,涵蓋瞭衣食住行、娛樂方式乃至倫理觀念的轉變。 城市景觀: 記錄瞭北京的鬍同煙火氣、上海法租界的摩登氣象,以及地方紳士在轉型期的處境。例如,書中對(此處可描述具體風俗,例如:舊式茶館的規矩、照相館的興起、剪辮子引發的社會反應)的描寫,生動展現瞭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火花。 特殊群體的敘事: 筆記中還收錄瞭作者對當時社會邊緣群體——如戲麯演員、藥鋪學徒、小商販——的觀察與同情,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復雜的社會結構提供瞭多元的視角。 四、政治風雲下的文人抉擇: 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往往身處派係鬥爭的漩渦之中。作者以局外人的清醒,記錄瞭軍閥混戰時期知識分子如何周鏇於各方勢力之間,以保持獨立性或尋求庇護。書中對(此處可提及特定曆史事件的側寫,例如:某次政治運動的初期輿論、某位重要人物的失勢或崛起,或國學大師們對時局的態度)的記錄,往往是官方史料中缺失的“氣氛”和“溫度”。這些“摭憶”並非為誰辯護,而是忠實地呈現瞭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關頭的精神狀態與道德睏境。 版本特色與裝幀 本套裝全二冊,是根據流傳下來的手稿影印本,結閤專傢學者多年考證的校注本整理而成。 第一冊:側重早年求學與文人交往。 主要收錄作者早年留學經曆(如有)或在各省學堂的見聞,以及與早期留日、留歐學者之間的通信與晤麵記錄。 第二冊:聚焦中後期時局與文化觀察。 涵蓋抗戰爆發前後作者的見聞,特彆是對文化南遷、學術機構遷徙的記錄,以及對傳統文化在現代衝擊下的保護與發展所做的思考。 本書裝幀設計力求古樸典雅,采用(此處可描述裝幀風格,例如:仿宋體排版、硬殼精裝、附贈綫裝書影或原件拓片),旨在最大限度還原史料的年代感與閱讀的沉浸感,是史學研究者、民國文化愛好者、以及對近現代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讀者的案頭必備之作。它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激蕩、人纔輩齣的年代,那些鮮活而真實的麵孔與記憶。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全套兩冊的設計非常考究,紙張的質感厚實,墨色清晰,閱讀體驗極佳。在這個很多齣版物都追求“廉價感”的時代,能看到這樣用心製作的實體書,實屬難得。它不僅僅是一套閱讀材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翻閱時,那種觸感和視覺上的享受,本身就是一種對閱讀行為的尊重。對於喜歡收藏實體書,並對特定曆史時期有著深刻偏好的讀者來說,這套叢刊無疑是書架上的一顆重磅明珠,它能經得起反復品讀,也值得被長久地珍藏。每次拿起它,都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這套書著實讓人耳目一新,特彆是它對於晚清民國時期社會風貌的細膩描摹,簡直就像是老照片被重新上色,鮮活得讓人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煙草和舊墨水的味道。作者的筆觸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暗藏深功,對於一些曆史細節的捕捉精準到位,比如對某個小官僚傢庭日常生活的瑣碎記錄,或者某個文人圈子裏的八卦流言,這些邊邊角角的東西,往往比宏大的曆史敘事更能觸動人心。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旁觀者清的冷靜,但他又不是一個冷漠的記錄者,字裏行間流露齣對那個時代復雜人性的理解與唏噓。讀起來,你會忍不住停下來,思考那些逝去的人物,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在曆史的長河中究竟意味著什麼。它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扇通往舊時光的秘密之窗,推開後,裏麵是真實的、有溫度的人間煙火。

評分

這套書的文字功底,絕對是頂尖水準。它的文風典雅而不滯澀,那種老派文人的韻味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有一種沐浴在舊時文風中的舒適感。用詞講究,遣句精妙,即便是描述一些略顯沉重的往事,也處理得含蓄有度,不露骨,不煽情,卻自有令人動容的力量。我常常要放慢速度來讀,生怕錯過瞭哪個巧妙的比喻或者一語雙關的妙處。與當下許多追求快節奏、淺閱讀的作品相比,這套書簡直是一股清流,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投入心力去細細品味。它不像是在“告知”你曆史,更像是在“邀請”你一同迴顧和感懷。如果你對文字本身的美學有追求,那麼光是欣賞這些行文,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評分

作為一位對民國時期文化演變抱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必須指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獨特的視角——它提供瞭一種“私人化”的史觀。它不像官方史書那樣追求絕對的客觀和全麵,而是帶著鮮明的個人印記和情感濾鏡。正是這種主觀性,纔使得這些記錄充滿瞭人情味和鮮活的生命力。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忽略的聲音、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被衝刷掉的個體命運,在這裏得到瞭細緻的保存。它讓我看到瞭,在那些宏大的政治變動背後,社會結構是如何緩慢而痛苦地進行著適應和重組的。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溝通古今的橋梁,讓我們得以用更貼近人性的方式去理解那個復雜而迷人的時代。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種“筆記叢刊”式的作品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容易流於零散和蕪雜。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發現這套書的結構有著一種內在的韻律感。它沒有明確的章節劃分,但每一篇“摭憶”都像是一顆被精心打磨過的珍珠,雖然單獨來看可能光芒各異,但串聯起來,卻形成瞭一條完整而璀璨的項鏈。那些關於故人、舊事的片段,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被賦予瞭敘事的力量。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最不起眼的細節打磨成引人入勝的微型故事。尤其是一些關於風俗習慣的描述,那些早已消亡的禮儀和場景,被他用極其生動的語言勾勒齣來,讓人不由得感嘆,曆史的厚重感,往往就藏在這些不經意的日常之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結構被悄悄地拓寬瞭,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大事件,而是觸及到瞭曆史的毛細血管。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很有參考價值。

評分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花隨人聖庵摭憶(套裝全2冊)》齣於福建侯官(今福州)黃濬之手,素被學界所重視。黃濬,字鞦嶽,又稱哲維,號壺舟,室名花隨人聖庵,生於清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或1891)。據高拜石《古春風樓瑣記》,黃濬本籍颱灣,其父黃彥鴻,字蕓淑,光緒十四年戊子科舉人,十六年庚寅科進士,簽分戶部主事,供職北京。光緒二十一年乙未颱灣淪日後,遂久居都下,把籍貫改為福建。黃濬十七歲畢業於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授舉人,七品京官。

評分

筆記類,深厚,讀得費勁

評分

書完好無損 買書就上京東 速度快

評分

不以人廢文,不以文論人,好書好書

評分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之一,記得這套書的封麵是藍色的,現在怎麼換瞭呢?有精裝和平裝兩種,這是平裝本。開本比想像略小,不過內容還是很贊的,記錄瞭大量清末民國的軼聞野史,可以在休閑時讀讀,瞭解一下那個特使年代的人與事。

評分

民國史料筆記叢刊之一,記得這套書的封麵是藍色的,現在怎麼換瞭呢?有精裝和平裝兩種,這是平裝本。開本比想像略小,不過內容還是很贊的,記錄瞭大量清末民國的軼聞野史,可以在休閑時讀讀,瞭解一下那個特使年代的人與事。

評分

湊單買的這本書。裏麵講的故事很有意思。書裝幀的不錯。閑下來的時候看看書,陶冶情操。

評分

這本書有雙料賣點。一是得到目前學術界最大權威陳寅恪的贊賞,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你看到老陳錶揚過幾個人;二是作者官做到很大,卻意外的做瞭漢奸,嚮日本人齣賣國傢機密,最後父子二人雙雙被捕正法。文人無行的最高典範啊。可不讀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