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史(共5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精中華書局

遼史(共5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精中華書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遼史
  • 二十四史
  • 點校本
  • 中華書局
  • 曆史
  • 古代史
  • 契丹
  • 民族史
  • 史學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環球視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TZ00201701
商品編碼:11340456816
包裝:1
叢書名: 1
外文名稱:1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1
頁數:1
套裝數量:1
字數:1
正文語種: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遼史(共5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精)
  • 作者:(元)脫脫
  • 定價:280
  • 齣版社:中華書局
  • ISBN號:9787101116076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6-04-01
  • 印刷時間:2016-04-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1755
  • 字數:972韆字

內容提要

脫脫等撰的《遼史(共5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精)》記載瞭遼政權二百餘年的曆史,其中也兼敘瞭 遼以前契丹族和遼末耶律大石所建西遼的曆史,是研 究遼朝一代*基本也是*重要的史料。
    

目錄

**冊
捲一 本紀**
太祖耶律阿保機上
捲二 本紀第二
太祖下
捲三 本紀第三
太宗耶律德光上
捲四 本紀第四
太宗下
捲五 本紀第五
世宗耶律阮
捲六 本紀第六
穆宗耶律璟上
捲七本紀第七
穆宗下
捲八 本紀第八
景宗耶律賢上
捲九本紀第九
景宗下
捲十本紀第十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史學傢司馬遷耗費十餘年心血寫成。全書十三篇,涵蓋瞭從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約三韆年的曆史。其體例宏大,內容豐富,分為本紀、錶、書、世傢、列傳,是中國古代史學和文學的奠基之作。《史記》不僅是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匠。司馬遷以其生花妙筆,塑造瞭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語言生動,敘事跌宕起伏,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它不僅為後世史學傢提供瞭寶貴的史料,也為文學傢提供瞭無盡的靈感。《史記》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史學進入瞭一個新的時代,其嚴謹的治史態度、宏大的曆史視野以及精湛的文學技巧,至今仍為後人所推崇和學習。它像一座巍峨的山巒,矗立在中國古代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由東漢史學傢班固及其妹班昭、族子班彪等人編纂而成。該書記述瞭西漢自漢高祖劉邦建立伊始至王莽新朝滅亡,再到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為止約230年的曆史。與《史記》不同,《漢書》隻敘述西漢一代史事,因此稱為“斷代史”。《漢書》在體例上,廢除瞭《史記》的“世傢”和“錶”,增加瞭“地理誌”和“藝文誌”,這使得《漢書》在地理學和文獻學研究方麵具有重要價值。其“地理誌”係統地介紹瞭當時的郡縣建置、疆域、物産、風俗等;“藝文誌”則保存瞭大量早已失傳的先秦至漢代的書籍目錄和篇章。《漢書》的語言風格相對嚴謹、質樸,敘事客觀,體現瞭當時史官嚴謹的治史精神。它不僅是研究西漢曆史的必讀之作,也為後世史書編纂提供瞭重要的範例。 《三國誌》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紀傳體史書,由西晉史學傢陳壽所著。全書共六十五捲,記載瞭從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中國(約公元184年至280年)之間約一百年的曆史。其記述對象主要是魏、蜀、吳三個政權及其相關人物。《三國誌》以其簡潔明瞭的語言、客觀公正的敘事風格而著稱。陳壽秉筆直書,對人物的評價不偏不倚,即使是敵對的君主和將領,也盡可能地從史實齣發進行記載。書中包含瞭大量的傳記,生動地刻畫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張飛等眾多三國時期風雲人物的形象,展現瞭他們之間的政治鬥爭、軍事較量以及個人品格。盡管《三國誌》在某些細節上可能存在爭議,但其作為研究三國曆史最原始、最權威的史料,其曆史價值和文學價值至今無可替代。 《後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官修正史,由南朝宋史學傢範曄所著。全書共一百二十捲,記載瞭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至漢獻帝退位(公元25年至220年)共195年的曆史。與《漢書》和《三國誌》相比,《後漢書》在體例上有所創新,增加瞭“皇後紀”和“列女傳”,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前代史書中對女性人物記載的不足,體現瞭作者對社會生活多方麵的關注。《後漢書》的語言風格華麗而優美,敘事引人入勝,尤其是在人物傳記部分,對人物的描寫真實細膩,情感充沛,不少篇章讀來感人至深。其中,“列女傳”更是其中一大亮點,記錄瞭許多在曆史上具有影響力的女性事跡,展現瞭她們的智慧、勇氣和品德。《後漢書》不僅是研究東漢曆史的重要史料,其文學價值也極高,對後世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影響。 《晉書》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的朝代紀傳體史書,由唐朝史學傢房玄齡等人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編纂而成。全書共一百捲,記載瞭從西晉建立(公元265年)到東晉滅亡(公元420年)共156年的曆史,同時也包含瞭部分魏、蜀、吳三國時期的史事,作為前史。《晉書》在編纂上繼承瞭前代史書的優點,體例完整,內容豐富。書中包含“帝紀”、“誌”、“列傳”等部分,詳細記述瞭西晉和東晉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麵麵。值得一提的是,《晉書》中的“五行誌”是史書中首次單獨設立的“誌”,對研究當時的自然災害、社會現象等具有參考價值。《晉書》的語言風格相對古樸,敘事嚴謹,但也存在一些史料記載不詳、篇幅失衡等問題。盡管如此,作為研究晉代曆史的唯一一部完整紀傳體史書,《晉書》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曆史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遼史》的點校本,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套史書,更像是一個穿越時空的窗口。我曾經花瞭好幾周的時間,沉浸在書中對於遼朝政治製度的描述中。從早期部落聯盟的雛形,到逐漸形成的中央集權體製,再到其獨特的“南、北院”製度,每一步的演變都充滿瞭曆史的智慧和民族的特色。尤其是關於“南、北院”的設置,更是我研究的重點。它如何區分於中原王朝的政治結構,如何適應契丹民族的遊牧與農耕生活相結閤的特點,這些都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點校本的優勢在於,它不僅呈現瞭史實的本身,更通過附帶的校注,讓我們瞭解瞭曆代學者在解讀這些製度時的不同觀點和考證過程,這種學術的傳承感,是其他版本難以比擬的。

評分

在我收集的眾多曆史典籍中,這套《遼史》點校本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一直認為,對待曆史,需要抱著一種敬畏之心,而這套書,恰恰體現瞭這種精神。點校者們並非隨意地改動原文,而是在充分考證的基礎上,進行謹慎的校訂。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信任。我曾經深入研究過書中關於遼朝社會經濟的部分,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以及賦稅製度等。通過這些記載,我纔瞭解到,一個由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是如何逐漸融入到農耕文明的體係中,並在此基礎上發展齣自己的經濟模式。點校本的注釋,對於理解這些經濟術語和製度的演變,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

這套《遼史》點校本,是當年為瞭研習中國史學的幾個重要階段,特意尋訪的幾套經典史書之一。我當時手上已經有瞭一些零散的宋、元、明、清史料,唯獨遼朝的部分,總覺得不夠係統,不夠權威。翻閱瞭不少書目,最終還是被這套中華書局的版本所吸引。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分量,以及紙張溫潤的觸感,就已經給瞭我極大的信心。點校本的最大優勢在於,它是在原有的史料基礎上,經過曆代學者的考證、辨析、校勘,將訛誤、錯漏一一糾正,並附有詳盡的校注。這對我們這些非專業學者齣身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最看重的就是這一點,它減少瞭我們自行辨彆史料真僞的時間和精力,可以直接接觸到相對更加純淨、準確的曆史文本。

評分

我是一個對細節非常在意的人,尤其是在閱讀曆史著作時。這套《遼史》點校本,在細節的處理上,做得非常齣色。無論是字體的選擇,還是排版的布局,都透露齣一種匠心。更重要的是,點校本的優勢在於,它能夠將不同版本的史料進行比對,並注明其齣處和差異。我記得我曾經在研究遼朝的宗教信仰時,書中對於佛教、薩滿教等多種宗教的記載,以及它們在社會中的地位,都給瞭我很大的啓發。點校本的注釋,幫助我理解瞭許多宗教術語和儀式,讓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當時的宗教生態。

評分

當我翻開這套《遼史》的點校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精美的裝幀和清晰的排版。中華書局在古籍整理方麵,一直享有盛譽,這套書自然也不例外。字跡大小適中,行距疏朗,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更重要的是,點校本對於原文的保留是非常完整的,同時又對其中一些比較晦澀的字詞、典故進行瞭注釋,這對於我這種對遼朝曆史缺乏係統瞭解的讀者來說,實在是太友好瞭。我記得當時我正在研究唐末五代到宋初這一段曆史的北方民族問題,遼朝作為契丹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影響至關重要。在閱讀這套《遼史》的過程中,我纔真正開始理解契丹民族的崛起,他們的政治製度、軍事戰略、文化習俗,以及他們與周邊民族,特彆是漢族政權之間的復雜關係。

評分

坦白說,我對於曆史的研究,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個人興趣,而非學術追求。因此,在選擇史料時,我會特彆看重其易讀性和可靠性。這套《遼史》點校本,恰好滿足瞭我的這兩點需求。點校本的注釋非常詳細,很多時候,一句晦澀的古文,在點校者的批注下,就能變得豁然開朗。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我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研究遼朝的對外關係,特彆是與宋朝、高麗之間的互動。書中關於遼朝的軍事行動、外交往來、甚至貿易往來,都有著非常詳盡的記載。點校本的齣現,使得我能夠更便捷地梳理這些信息,並且對其中一些關鍵事件的細節有瞭更深入的瞭解。

評分

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史的讀者來說,這套《遼史》點校本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藏。我最初接觸這套書,是因為我正在研究宋朝與遼朝之間的戰爭。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僅看到瞭戰爭的起因、過程和結果,更看到瞭戰爭背後復雜的政治博弈和民族矛盾。點校本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提供瞭史料,更是一種學術精神的體現。通過對原文的精細校訂,以及詳盡的注釋,它將曆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凝聚其中,為我們這些後學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起點。我常常會和書中的一些史實進行對照,並且通過注釋來理解一些模糊不清的記載,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是我非常享受的。

評分

我並非曆史科班齣身,更多的是一種業餘愛好。因此,在選擇曆史讀物時,我傾嚮於那些能夠幫助我構建完整曆史圖景,同時又不至於過於艱深的著作。這套《遼史》點校本,就非常符閤我的要求。它提供瞭相對權威且易於理解的遼朝曆史文本,並且通過詳細的校注,幫助我理解瞭許多復雜的曆史概念。我記得我曾經重點研究過書中關於遼朝與周邊民族,如女真、渤海等的關係。點校本的記載,讓我看到瞭遼朝在東北亞地區,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它如何處理與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與融閤。

評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曆史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年輕的時候,我可能更關注曆史的宏大敘事,而現在,我更喜歡去挖掘曆史的細節和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套《遼史》點校本,正是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書中關於遼朝皇帝、後妃、大臣的傳記,以及一些重要事件的記載,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陰影。點校本的注釋,幫助我理解瞭當時的曆史背景,以及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這使得我對這些曆史人物的評價,更加 nuanced。我曾仔細研讀過書中關於耶律阿保機、蕭綽等重要人物的記載,點校本的詳細校注,為我理解他們的功過是非,提供瞭堅實的依據。

評分

我喜歡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去理解曆史,但同時,我也非常注重微觀的細節。這套《遼史》點校本,恰恰能夠滿足我這種需求。在閱讀時,我常常會跳躍性地閱讀,從政治製度跳到軍事戰略,再從文化習俗跳到人物傳記。而點校本的索引和目錄,使得這種跳躍式的閱讀變得非常順暢。我曾經花瞭很長時間,來研究書中關於遼朝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製度。瞭解瞭這些製度,纔能更好地理解遼朝的政治運作,以及各個階層之間的關係。點校本的注釋,為我理解這些製度提供瞭重要的背景信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