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厚得像是能压弯书架,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本来是对元明史料有点兴趣,但又怕那些晦涩的古代文献啃不下去。没想到,这本“编年”读起来竟出奇地顺畅。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像是有人精心为你搭建了一条时间隧道,一步步领着你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些零散的史料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像是给散落的珍珠串上了精致的线。我最欣赏的是,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来源的记载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那种“原来是这样啊”的豁然开朗感,是独自翻阅原典难以获得的。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向导,知道哪些岔路口值得驻足,哪些景色必须停下来欣赏。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漫步,让人对元朝的建立与更迭,以及明初的体制构建有了更为立体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元明之际的史学争论点并不十分熟悉,拿到这本厚砖头还有点打退堂鼓。但翻阅下去后发现,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框架。它没有预设太多的观点,而是把各种相互矛盾、相互印证的史料摆在那里,任由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去魅化”的处理方式非常高级,它没有将历史人物或事件描绘成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呈现出他们复杂、多面的真实状态。阅读时,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一下,如果我处在那个年代,面对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文化冲突,会作何感想。这种由史料激发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远超一般通史读物的表层叙述。它真正做到了“以史为鉴”,而且是让你亲手去触摸那把“鉴”。
评分我得承认,我不是科班出身,对很多史学界内部的术语和争论点一窍不通。但这本书的“编年体”结构,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它清晰的时间轴就像一条主线,即便我对某些事件的深层意义理解不够透彻,至少能清楚地知道“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牵扯到了谁”。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元明史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编纂者在重要史料前后的简要说明,提供了必要的语境,避免了读者因缺乏背景知识而产生的理解偏差。这本书对待读者的友好度很高,它既能满足资深研究者的严苛需求,也能温暖那些刚刚踏入历史研究领域的探索者。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知识普及与学术深耕的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享受,这在史学著作中是相当难得的。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失厚重,字体选择典雅大气,注释和原文的区分界限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通常是个很容易被外界干扰的人,但捧起这本书时,却能自然而然地沉静下来。它仿佛自带一种“结界”,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关键史料的原文引用和精准翻译对照,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编纂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研究但又苦于文献不易得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那种对知识载体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历史的最高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想象。我正在为一个历史题材的剧本搜集资料,需要一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细节的佐证。市面上很多资料书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通俗化,很难找到那种既有学术根基又充满“人味儿”的材料。这本编年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收录的不仅仅是朝廷诏令,还有很多关于社会风俗、经济状况、文人交往的零星记载,这些小细节如同历史的毛细血管,让整个元明帝国鲜活起来。我找到了一段关于元代驿站管理细节的描述,简直是为我的场景设计提供了绝佳的蓝本。可以说,这本书对我而言,已经从单纯的学术参考书,变成了一个充满灵感的“创意宝库”。
评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系统增订,需要对涉及到的不同人物和各类史书有整体、全局的把握,查阅、采择、考辨、收录、案语撰写、校对文字,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工作十分庞杂。增订在校改原书讹误文字的基础上展开,调整和修改一些史学事项的系年,使之更加准确。同时,补充必要的史学事项。据不完全统计,前三册的增补、修订超过了180余条。第一册中,较大的改动是自东汉起,附入干支纪年。最重要的订补是将全书的起点提前至“武王伐纣”,这是涉及到中国史学起源的重要问题。乔治忠教授认为,研究中国史学史需要探寻中国史学的起源,这在学术上极为重要,在资料上为这种探源宗旨作引导,应当向更久远的社会背景进行追索。凭藉探研中国史学史数十年的深厚积累,他提出西周之初的“殷鉴”观念是追溯中国史学起源最为关键因素的新论断,决定将“武王伐纣”作为全书开端。由于年代的提前,本册新增了若干史学事项,其中补充于周穆王去世之年的《逸周书·史记解》也非常引人瞩目,这篇文字中记述的部族、古国,不见于许多古籍,却多与《竹书纪年》相契合,对于探寻先周历史、考察以史为鉴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评分信息量大,经典著作,阅藏精品
评分深厚的蕴藉,造就了独特的风格,材料精审,论断深刻,一本深入浅出的讲义,凝结了杨翼骧先生多年的心血,寄寓了杨翼骧对史学史学科的所思所想所悟。杨翼骧是当代著名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他在中国史学史史料的整理与编纂上做出了开创性成绩,并在研究中形成了特有的治史精神和平实文风。
评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是杨翼骧先生以毕生精力搜罗资料、考核编纂而成的名作,被学界誉为“治中国史学史不可不读之书”,在上世纪末陆续出版了三卷。全书主要按照年代顺序,将经过甄择、校订的反映历代史学发展状况的资料,予以编纂。收录的资料包括从秦汉到元明的史家史学活动、历史著作、官方的史学活动、史学发展社会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史实。
评分清朝虽去今不远,但存世史料浩如烟海,且许多材料分散各地,并不易见。要想高质量完成这项工程,其难度并不亚于前3卷的编写。自从接过杨先生的重托,乔治忠十几年来心无旁骛,一直从事此书的编纂工作,并在这一过程中物色了一位帮手——他的博士研究生朱洪斌。朱洪斌2007年博士毕业后,乔治忠把合作编纂的任务交给他。从那时到这部书最后出版,师徒一干又是6年。
评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是杨翼骧先生以毕生精力搜罗资料、考核编纂而成的名作,被学界誉为“治中国史学史不可不读之书”,在上世纪末陆续出版了三卷。全书主要按照年代顺序,将经过甄择、校订的反映历代史学发展状况的资料,予以编纂。收录的资料包括从秦汉到元明的史家史学活动、历史著作、官方的史学活动、史学发展社会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史实。
评分乔治忠认为,中国的理性思维首先从历史思考上发端:周人灭商后,对夏商周三代历史变革进行了总结,从蒙昧的天命迷信中打开了一道缺口。此后,中国史学逐渐兴盛,历史记载连续不断,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密切联系。史学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评分“一定要把清代卷编出来!”这是乔治忠师徒对先生遗志的担当,更是肩负起历史学者的一份神圣责任。
评分“最后那册资料编年什么时候能做成?”大约在此前10年时间里,国内史学界专家见到乔治忠教授时,总要这样问上一句。“但是后来大家都不再问了,大概他们认为这件事我们没有做,或者做也做不成吧。”乔治忠心里其实一直在回答:“请放心,我会完成老师的遗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