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是对中国古代车舆、冕冠、服饰进行研究的论文集。书稿上编通过对实物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展开研究。通过对车舆各个细节、部位的探讨,作者孙机提出了中国古代车制发展的三个阶段说,这为中国古车本土起源说提供了很有力的证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作者孙机透彻分析了中国服装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书稿下编是对《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的校释,所引文献为第一手材料和好的版本,所引实物年代清楚、性质明确,为治舆服史者了解和利用古文献提供了方便。
孙机,文物专家,考古学家。1929年9月28日出生于山东青岛,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0年毕业后在北大历史系资料室工作,1979年调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1986年评为研究馆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51年,孙机开始随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进入北京大学之后,长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导下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唐时期的中国文物。几十年来,孙机运用文献与实物互相对照、互相印证的方法,在古代车舆、冕冠、服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上编
始皇陵2号铜车对车制研究的新启示
略论始皇陵1号铜车
中国古独辅马车的结构
中国古马车的三种系驾法
商周的“弓形器”
辂
“木牛流马”对汉代鹿车的改进
唐代的马具与马饰
周代的组玉佩
深衣与楚服
洛阳金村出土银着衣人像族属考辨
进贤冠与武弁大冠
汉代军服上的徽识
说“金紫”
南北朝时期我国服制的变化
从幞头到头巾
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
中国古代的带具
霞帔坠子
明代的束发冠、(髟狄)髻与头面
下编
两唐书舆(车)服志校释稿
凡例
卷一 总序、车舆
卷二 冕服、朝服、公服
卷三 常服、其他
图片目录
“木牛流马”对汉代鹿车的改进
我国的独轮手推车发明于汉代,既有文献与图像可征,又为刘仙洲、史树青诸先生著文考证过,今日已成为定论。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前人也多认为是一种独轮车。然而“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一项重要创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蜀记》载晋·李兴祭诸葛亮文,其中说到他造的“木牛之奇,则非般模”。对之均推崇备至。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在评价诸葛亮的成就时,有“工械技巧,物究其极” 的话,也应是就他在连弩和“木牛、流马”等方面的创制而发。按《诸葛氏集》目录,其第一三篇为《传运》,可知诸葛亮在交通运输方面确有见地,所以他的独轮车应不同于汉代旧制。但两者到底有哪些区别?“木牛、流马”的优越之处何在?尚无明确的答案。本文就此试加探讨。
汉代的独轮车名犖,又名鹿车。《太平御览》卷七七五引《风俗通》:“鹿车窄小,裁容一鹿也。……无牛马而能行者,独一人所致耳。”鹿车在敦煌卷子本句道兴《搜神记》引汉·刘向《孝子图》中作“辘车”。清·瞿中溶《汉武梁祠画像考》说“鹿车”之“鹿”“当是鹿卢之谓,即辘轳也”。刘仙洲说: “因为这种独轮车是由一个轻便的独轮向前滚动,就把它叫作‘辘轳车’ 或‘鹿卢车’,并简称为‘辘车’ 或‘鹿车’。”其说固是。但所谓鹿车“裁容一鹿”,是否纯属望文生义的敷衍之词?却也并不见得。因为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之鹿车,只装载一件羊尊,可谓“裁容一羊”。羊尊常与鹿尊为类;如若此车改装鹿尊,就和《风俗通》之说相合了。
汉代画像砖、石上出现的鹿车,车型相当一致。结合文献记载加以考察,可知它具有以下特点:
1.鹿车只用人力,不驾牲畜。不但《风俗通》说它“无牛马而能行”,图像中也未见过在鹿车上驾牲畜的。《后汉书·鲍宣妻传》说,西汉末年鲍宣的妻子“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如果所谓“共挽”,不意味着两人轮流推车,而是指两人合作,一推一拉的话,则鹿车除有人在后面推以外,还可有人在前面拉。
2.鹿车的车轮装于车子前部,无论山东武氏祠画像石、四川渠县蒲家湾汉阙雕刻,还是四川彭县和成都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所见者都是如此,因而车子的重心位于轮子的着地点(支点)与推车人把手处(力点)中间。从杠杆原理上说,这是一种费力的方式。
3.文献记载的鹿车,多用于载人。如前引《孝子传》说董永之父乘鹿车。《后汉书·赵熹传》说他将韩仲伯之妻“载以鹿车,身自推之”。同书《范冉传》说他“推鹿车以载妻、子”。《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说他“以鹿车推载母”。至晋代,《晋书》犹说刘伶常乘鹿车。可见鹿车在使用上和解放前的人力车相仿,都以载人为主。它一般只载一个人,也有载一成年人和一儿童的(如《范冉传》所记)。
4. 鹿车偶或也装载盛尸体的棺木等物。如《后汉书·杜林传》说他“身推鹿车,载致弟丧”。同书《任末传》说:“末乃躬推鹿车,载奉德丧,致其墓所。” 画像石中虽未发现过这种场面,但成都扬子山画像砖上的鹿车于车之后部横放一箱,估计用鹿车运棺木时也只能这样横着放,其费力之状,不难想见。
而关于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之记载却远较鹿车为少,更没有发现过图像材料。现在能据以立论的根据,主要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及《后主传》中的几条记事及刘宋·裴松之注中所引《诸葛氏集·作“木牛、流马” 法》。裴松之的时代去三国尚近,当时二十四篇的《诸葛氏集》完本尚应存世,裴氏可以直接引用。而且此文又见于《艺文类聚》卷九四、《太平御览》卷八九九,所以不能把《作“木牛、流马”法》一文看成伪作。但此文是用隐喻的形式写的,遣词造句相当晦涩,史称诸葛亮为文“丁宁周至”,这篇文字却适得其反。因此目前还难以据此对“木牛、流马” 之整体形制作出令人信服的复原方案,而只能按照文中之能够看得懂的字句,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来。并且,根据前人成说与刘仙洲先生的研究结论,“木牛、流马” 均是独轮小车,二者应为大同小异的一类运输工具。故本文亦统而言之,不再强作区分。
……
趁着活动买的,内容没的说,绝对经典!
评分跟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都是用来了解汉服最权威的著作。
评分还没细看,稍稍翻了翻,很不错呢。
评分孙机先生的书自不必多说, 靠谱
评分没想到是大开本。以为是小精装呢。很壮观!
评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了这么多书,不知何时能看完啊!
评分《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毫无突破”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复自己,光是“送嫁”这一个题材的电影,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偏执的专注,才将他做豆腐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际影坛公认的大师。 如今的豆腐界,可以说是一团乱象。有的人呢,连最基本的白豆腐还没做好呢,就想着一天换一种花样,今日做豆皮儿,明朝做豆干,美其名曰“挑战不同类型题材”,结果做来做去基本功都不过关;有的人呢,自知技不如人,于是便投机取巧,成日想着标新立异来讨好顾客,什么彩虹豆腐、水果豆腐纷纷出炉,可是人们尝个新鲜之后,还是怀念最普通的豆腐的味道。拍电影和做豆腐是一个道理,想要做出人们心目中最好吃的豆腐,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它首先需要你拥有良好的味觉,知道什么才是最能打动人的豆腐;其次,它需要日以继夜的锤炼,寻找最适合的豆子、一点点改进软硬的比例,反复尝试点卤的技巧。最后,练就只属于你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做豆腐技巧。 说起来简单,可是现在能坚持去那么做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之前出版的唐纳德•里奇所著的《小津》,还是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半神化”的小津。而本书中小津却用朴实的语言,活生生的把自己拉下了“神坛”。他一一解释了那些他被神化的技法,例如有名的“离地三尺”的低机位拍摄方法、不采用淡入淡出的场景切换方法、在拍摄悲伤场景不做特写反而拉远的手法等等,只是他为了拍摄方便、画面好看而且刻意不遵循电影文法的表现。得知真相的我们也许会有大失所望的想法,却也因此感觉到拍摄电影并不是一件高深神秘的事情。而这也是小津的期望,他认为:“如果电影的文法真的是优异如自然法则那样的不成文的规定,那当今世界只要有十个电影导演就够了。”他认为,每个导演都应该表现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觉,而不应拘泥于任何文法。 同时小津还在书中展现了自己幽默风趣的一面,与电影中显露出的内敛敏感的气质迥然相异。例如他谈到自己是怎么当导演的时候写到,是他还在做助
评分厚厚一大本,装帧精美。大赞书大赞京东。
评分987466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