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慈禧是一个历史之谜:慈禧的家庭身世是怎么回事?慈禧怎样由一个16岁的少女,一步步地爬上女人的皇太后?慈禧的心理和性格到底如何?慈禧的起居饮食怎样?慈禧年轻守寡,感情生活如何?慈禧作为一个女人如何同宗室贵族、八旗高官、蒙古王公、汉人大臣周旋?慈禧何以掌控朝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老佛爷吉祥:慈禧鲜为人知的故事》共十一章,内容主要包括:家族传承,人生,知己,帝后,大臣,后宫生活,起居,秘殿欢娱,美容美饰,美食美饮,归宿……书后附有慈禧养生美容小秘方和慈禧大事年表。历史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老佛爷吉祥:慈禧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查阅大量的清宫档案与宫廷文献,熟悉宫廷生活与内府掌故,呈现许多人们忽视的细节,文笔生动,行文流畅。并配有多幅历史老照片。
作者简介
向斯,湖北麻城人,汉族。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20余年来,一直潜心于中国宫廷历史、文化诸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等地出版相关著作多部。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图书馆副馆长、宫廷历史专家。主要著作有《心清一碗茶:皇帝品茶》、《后宫的金枝玉叶》、《中国宫廷御览图书》、《皇帝的佛缘》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三个女皇比较
家族传承
人生
知己
帝后
大臣
后宫生活
起居
秘殿欢娱
美容美饰
美食美饮
归宿
附录
后记 宫里的宝贝难得一见
精彩书摘
恪守孝悌令人感叹
慈禧虽然在幼年和童年时期生活不太幸福,没有感受到父母之爱。可是,自从她入宫,特别是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皇子以后,她的身份和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几年后,咸丰皇帝去世,她由懿贵妃一跃而为皇太后,执掌朝政,成为君临天下的女皇。然而,她并没有对家人记仇,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人,而且尽可能地给予照顾,特别是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让母亲十分感动。
有些方面,人们确实冤枉了慈禧太后。正统的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慈禧太后是个罪人,是个保守势力的代表,是个做人做事都很荒唐的女人,是个不忠不孝、为一己之私可以什么都不顾的女人。她心狠手辣,为人狠毒,不可能帮助家人,更不用说提拔家人做官了。有时甚至打击和压制家人,对家人很苛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慈禧太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有点小人得志、六亲不认的意思。事实上,她一直是一个很正统的女人,不仅很认真地做人,而且很真诚地做一个好女人。
对于亲情,慈禧太后很讲原则、很有分寸。她所做的,一般女人做不到。她是理性的,家和国,分得很清楚。自从她进宫以后,家人如有困难,她都会尽力给予帮助。她是用自己作为贵人、嫔、妃、贵妃的份例,给家人一些粮食,或者给点钱,但是,每次都不多,解决问题就行。她对家人,从来不乱赏和滥施皇恩。她一直鼓励家人,不要依赖她,要认认真真做事,实实在在做人,要自己去奋斗,自食其力。所以,慈禧的家人,没有一个做大官的。她的大弟照祥曾经发牢骚,想要慈禧太后给他一个大官做做。慈禧没有同意,也没有给他任何承诺。她说,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她曾一再严厉地告诫弟弟们,三个不要:不要依赖她,更别想依靠她;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不要不务正业,整天提笼架鸟,逗猫玩狗。
虽然她执政长达半个世纪,可是并没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她只是按照旧例,给家人封了个承恩公,还是三等的,当初封给了她较为敬重的祖父。可惜,她的祖父寿命不长,这个三等承恩公,接着就由她的父亲惠征承袭。她18岁时,父亲去世,只活了49岁。这个爵位,就由她大弟照祥承袭。两年后,大弟也走了,最后由二弟桂祥继承。她的三弟,一直没有官职,依靠二哥生活,和二哥一家挤住在一起。她的母亲身体健康,比丈夫多活了许多年,从辟才胡同到方家胡同(伯克斯《慈禧外传》称一直居住在外国使馆区附近的锡拉胡同),一直居住在北京。虽然小的时候父母对她不好,但她做了皇太后以后,依旧念其父母的养育之恩,封其母亲为公爵夫人。她母亲去世后,她将父母安葬在城外西郊的家族墓地中,并建造牌楼,牌楼前耸立着精致的大理石碑。
1902年1月,慈禧太后结束了在西安的逃亡生活,乘坐专列从正定府沿京汉铁路返回北京。这条铁路,正好从慈禧父母的墓地经过。为了不打扰九泉之下的父母,慈禧太后特地吩咐,绕道而行,从南城绕行回宫。
慈禧出生地是辟才胡同,经过皇帝的恩赏,多次翻修,成为一处大宅院,非常气派。咸丰皇帝喜爱时为懿妃的慈禧太后,她生下皇子之后,咸丰皇帝喜出望外,降旨将新街口北二条的一处宅子,赏赐给懿妃娘家。这样,慈禧太后的全家,就从辟才胡同搬迁到新街口。后来,到同治元年(1862年),慈禧太后娘家人丁兴旺,慈禧的三个弟弟都住在这里,居住环境较为拥挤。慈禧太后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赏赐娘家一个大宅子,就是大方家胡同的芳嘉园,这是她们娘家的最后一个住处。
芳嘉园,位于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大方家胡同。明代时,这里就是一个园子,花木较为繁盛。后来,在这个园子的旧址上,建造了一个尼姑庵,人称净业庵。清咸丰时期,被咸丰皇帝的爱将胜保将军买下,经过大加扩建之后,胜保将军将其扩建改造为一座豪宅。慈禧太后执政初年,收拾骄傲狂妄的胜保,以拥兵纵寇之罪,逼令胜保自杀。这座占地10余亩的豪华宅子,慈禧收归己有,赏赐给自己的娘家。这处宅子,由二弟桂祥居住,人称为桂公府。
慈禧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回忆说:光绪二年(1876年),是慈禧的母亲70大寿。慈禧因为招待大使,不能回家为母亲祝寿。
……
前言/序言
《王朝的挽歌:晚清重臣的沉浮录》 引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本书聚焦于晚清时期,在那个内忧外患、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历史节点上,那些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重臣们的群像。他们并非简单的历史符号,而是身处漩涡中心的个体,他们的决策、挣扎与最终的命运,共同谱写了一曲气势磅礴而又令人唏嘘的王朝挽歌。我们将深入剖析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些饱受儒家正统教育的精英,是如何试图以陈旧的工具去修补正在崩塌的帝国大厦,他们的局限性、他们的远见,以及他们个人的悲剧色彩。 第一章:中兴的幻梦与地方势力的崛起 晚清的“中兴”并非自上而下的全面复苏,而是在中央权威衰弱之际,由地方精英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艰难维系的一场“假性回光返照”。 湘军与淮军的复杂遗产: 本章将详尽梳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建立的湘军和淮军的组织结构、财政来源及其对中央权力的侵蚀。重点剖析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领袖,如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萌芽,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并分析其“求富”战略在帝国政治结构中的内在矛盾。他们一方面是朝廷的支柱,另一方面却是拥有独立军事和外交资本的“藩镇”。 张之洞的实业救国与教育变革: 深入探讨张之洞在湖北、两江总督任内的作为。从武昌织布局到湖北枪炮厂,再到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张之洞代表了洋务派中更具系统性和教育前瞻性的一面。然而,他的实业投资往往受制于朝廷内派系的倾轧和缺乏稳定的资本市场,使得许多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成为半成品。 第二章:甲午的巨震与戊戌的悲剧 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洋务运动成果的一次彻底清算。 北洋水师的兴衰秘辛: 本章将不再仅仅停留在“慈禧挪用军费”的表层叙事,而是深入分析北洋水师在购舰、训练、后勤保障体系中暴露出的系统性弊端。从丁汝昌的指挥艺术到盛宣怀在海军人事中的介入,再到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保存实力”的决策逻辑,揭示了技术和制度在缺乏坚实国家意志支持下如何轻易瓦解。 维新变法的功过是非: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失败,是晚清权力结构对自上而下改革的最后一次激烈反弹。重点分析以翁同龢、袁世凯等核心人物在政变前后的立场摇摆。光绪帝的改革决心与慈禧太后所代表的保守派在权力分配和维护满洲贵族利益上的根本冲突,如何导致了谭嗣同等人的英勇就义与变法的昙花一现。我们考察的重点是改革派的组织能力、与地方实权派(如荣禄)的沟通失效,以及他们对皇室内部权力运作的严重误判。 第三章:帝国的最后一搏:庚子事变与清末新政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将晚清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渊,也催生了帝国最后一次自救运动——清末新政。 “扶清灭洋”的悖论: 本章细致梳理慈禧太后对义和团态度的反复与摇摆。从最初的利用到最终的宣战,反映了统治集团在面对民间极端情绪和列强压力时的手足无措。庚子之乱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不仅是屈辱的象征,更是中央财政彻底被列强控制的开端。 清末新政:迟到的体制改革: 考察袁世凯、张之洞等人主导的新政,其核心是仿效西方建立现代文官制度、废除科举、编练新军(北洋新军的建立)。然而,新政的实施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财政的枯竭,二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博弈。分析君主立宪派(如梁启超的立宪理论)与孙中山的革命路线之间的分野,以及新军的建立如何最终成为埋葬清朝的工具。袁世凯的崛起及其对“新军”的绝对控制力,是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前提。 第四章:重臣的终局:忠诚的边界与个人的抉择 本书的结尾部分,将聚焦于几位关键人物的最终结局,以映照时代的残酷性。 李鸿章的谢幕: 1901年,李鸿章作为首席代表与列强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他以“卖国贼”的恶名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但他临终前的“为中国筹百万之大局”的感叹,揭示了一个世纪强人最后的无奈:他们已经尽力了,但大厦已倾。 袁世凯的复杂性: 分析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的角色,他如何从李鸿章的继任者,通过“小站练兵”成为无可替代的军事力量。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军事和政治手段,迫使隆裕太后退位,最终实现了从保皇到共和的权力过渡。他的行为是机会主义的极致展现,还是在帝国必然崩溃下的理性选择? 结语:未竟的转型 晚清重臣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如何救国”的漫长而痛苦的探讨。他们中的多数人是真诚的爱国者,却受困于僵化的制度、狭隘的视野和无休止的派系斗争。他们的奋斗与失败,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只有彻底的制度创新,而非修修补补的技艺引进,才能挽救一个古老帝国的命运。 本书旨在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言行和复杂的决策链条,重构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晚清图景,让读者理解,在历史的巨轮面前,即便是位高权重者,也常常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