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心理学史(第2版)
:43.00元
作者:叶浩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040310436
字数:580000
页码:51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本《心理学史(第2版)》由叶浩生主编,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在2005年版基础上的修订版。《心理学史(第2版)》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了西方心理学、中国心理学、苏俄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介绍了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流派、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心理学、苏联心理学和当代俄罗斯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本次修订过程中,西方心理学史部分改动较小,增加了对班杜拉及其社会认知行为主义的介绍:中国心理学史部分改动较多,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苏俄心理学史部分删去了人学学派等内容。同第1版一样,由于中国心理学和苏俄心理学的加入,使得本书的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体系更完备,较好地凸显了精品价值。
本书适合心理学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广大的心理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绪论 节 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第二节 心理学史的范围与内容 第三节 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 第四节 心理学史的编纂学原则编 西方心理学史 章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节 古代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 近代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西方近代的科学心理学思想 第二章 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节 冯特的实验心理学 第二节 与冯特同时代的其他德国心理学家 第三章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的对立 节 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 第二节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第三节 芝加哥大学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四节 哥伦比亚大学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五节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及其与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第四章 行为主义 节 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 其他早期的行为主义者 第四节 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第五章 行为主义的发展 节 新行为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第三节 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 第四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第五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行为主义 第六章 格式塔心理学 节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思想 第三节 格式塔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拓扑心理学 第七章 精神分析 节 精神分析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第三节 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发展 节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 第二节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第三节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第四节 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 第五节 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 第六节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 第九章 皮亚杰学派 节 皮亚杰理论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 第二节 皮亚杰理论 第三节 皮亚杰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对皮亚杰学派的评价 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 节 认知心理学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背景 第二节 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 联结主义的认知心理学 第四节 对认知心理学的评价 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潮渊源和历史背景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 第三节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四节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五节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第六节 超个人心理学 第七节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第二编 中国心理学史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论 节 人贵论 第二节 身心论 第三节 性习论 第四节 知行论 第五节 性情论 第六节 理欲论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 节 教育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 释梦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心理卫生思想 第十四章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史 节 古代心理学思想未自然而然地演变成心理科学的成因 第二节 中国近代心理学 第三节 中国现代心理学第三编 苏俄心理学史 第十五章 苏俄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节 苏俄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俄罗斯心理学的现状 第十六章 维果茨基学派 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 列昂节夫的心理学思想 第三节 鲁利亚的心理学思想 第十七章 鲁宾斯坦学派 节 鲁宾斯坦的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 布鲁斯林斯基的心理学思想总结与展望:心理学的新取向参考文献第1版后记第2版后记
作者介绍
叶浩生,1991年在我国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目前从事理论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流派的研究。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之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发展的简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不断探索的思想史。叶浩生教授的视角非常宏大,他将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比如说,在讲到认知革命的时候,他并没有局限于心理学内部的理论发展,而是联系了计算机科学、信息论、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影响,让我明白心理学是如何从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逐渐与其他学科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了人类对智能和思维的理解。书中对那些早期心理学家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如何在缺乏成熟的科学工具和理论框架的情况下,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和严谨的思考,一步步地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这种精神本身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格式塔心理学部分的处理,讲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时,叶教授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比如我们看到一幅画,我们感受到的是整个画面的意境,而不是每一个单独的像素点。这种直观的解释方式,让我立刻理解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精髓。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心理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各种思想的争鸣和路线的摇摆。从早期经验主义的机械论,到后来人本主义的对个体价值的强调,再到后来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起,每一次转变都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和扩展。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教授了我们心理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当下的心理学研究。
评分这次入手《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 叶浩生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材 高等教育》,感觉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心理学这个领域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有些神秘,不知道从何入手。在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名字就挺吸引人的,“心理学史”,这不就是了解整个学科发展脉络的绝佳途径嘛!而且还是“第2版”,听起来就比较新,内容应该也更全面、更权威。卖家也挺给力,包邮送到家,拿到手的时候感觉很有分量,封面设计简洁大方,一看就是学术范儿十足的教材。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叶浩生教授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以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心理学是如何从哲学、生理学等领域独立出来的,那些早期先驱者的思想火花是如何碰撞,最终孕育出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书中不仅介绍了赫尔巴特、冯特、詹姆斯等伟大的心理学家,还详细阐述了他们各自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那一段,那种开创性的意义,以及他对内省法的运用,让我对“科学的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书中的结构也非常清晰,从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萌芽,到近代科学的兴起,再到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循序渐进,条理分明,一点点地将我带入心理学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章都有小结,帮助我梳理知识点,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安排非常友好,不会感到 overwhelming。而且,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很不错,纸张厚实,字迹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看书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总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认识心理学的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这个学科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精华。
评分拿到《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这本书,我最初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对于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我来说,心理学史听起来总是有那么点距离感。但打开这本书之后,我立刻就被其内容所吸引,并且开始认真地、一口气地读下去。叶浩生教授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用非常清晰、简洁的语言,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和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关键性转折点的把握,比如精神分析的出现,它打破了以往对意识的简单理解,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潜意识的深处,这在当时无疑是一场革命。书中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梳理,既有对其核心思想的阐述,也有对其发展演变和争议的介绍,让我对这个影响深远的学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于行为主义的介绍也同样精彩,斯金纳的“强化”和“惩罚”概念,通过大量的实验案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深刻理解了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力量。然而,最让我着迷的是,叶教授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各个流派的理论,他更侧重于讲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甚至相互“辩论”的。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思想家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解释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挑战旧的观念。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充满了敬意。而且,书中在介绍每一个学派的时候,都会提及代表人物的生平经历,这让这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变得更加鲜活,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我甚至能够想象他们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在办公室里构思理论的场景。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认识和理解自身心灵的伟大旅程。
评分我必须说,《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史可能就是一些陈年旧事,一些过时的理论,但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看法。叶浩生教授的叙述,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不会孤立地讲解某一个理论,而是会详细地介绍这个理论是如何被提出的,它的研究基础是什么,以及它在实际研究中是如何被应用的。比如说,在讲到认知心理学的时候,他不仅介绍了信息加工模型,还联系到了实际的记忆、注意、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研究,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被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认知革命”的阐述,它让我明白,心理学是如何从行为主义的“黑箱”时代,逐渐走向对人类内部思维过程的探索,这其中的转折点和关键人物都描绘得非常生动。书中对图灵测试、信息论等概念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虽然是教材,但一点也不枯燥,叶教授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大脑是一个复杂的计算机”来比喻认知心理学的模型,一下子就让我抓住了核心。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早期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克服技术和理论上的局限,进行开创性研究的,这让我深感敬佩。我甚至能够感受到他们那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执着的精神。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心理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前进的,而这种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时代的研究者们的智慧和努力。
评分拿到这本《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之后,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叶浩生教授在叙述心理学史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会非常注重将历史理论与当代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讲解认知心理学的时候,他会详细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比如实验法、神经成像技术等,让我明白这些理论是如何被科学验证的,以及它们如何指导着我们今天的心理学研究。同时,书中对于不同学派的“优缺点”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每一个理论都有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局限性,而正是这些局限性,促使了后来的研究者们去探索新的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社会文化理论”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不仅仅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更深刻地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而且,叶教授在书中也对未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展望,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充满活力的未来。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思想导航”。它让我明白了,心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学科,而了解它的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现在和未来。
评分这次入手《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叶浩生教授编著的版本,真的给我带来了一次非常愉悦的学习体验。我之前对心理学史的概念一直比较模糊,总觉得它像是庞杂的知识堆砌,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叶教授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能够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人物关系,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讲述精神分析的起源时,他详细描绘了弗洛伊德的成长环境、他的临床实践,以及他如何从早期的催眠疗法逐渐发展出关于潜意识的深刻洞见。这种“人物传记式”的叙述方式,让我感觉那些伟大的心理学家仿佛就站在我面前,他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探索的,我都能够感同身受。书中对各个学派的介绍,也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在讲解格式塔心理学时,他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是通过视觉感知、问题解决等多个方面的案例,生动地阐释了格式塔的原则。我甚至能够立刻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多与之呼应的例子。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每个章节的过渡都很自然,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尤其喜欢的是,在介绍每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时,书中都会给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这让我明白,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思考和不断的修正。这让我觉得,心理学史的学习,其实就是一场关于人类认识自己思维和行为的伟大探索之旅。
评分当我拿到《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严谨且富有启发性”的学术风格所吸引。叶浩生教授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非常精确的语言,描绘出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那些细微的、关键性的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讲解行为主义的演变时,他不仅详细介绍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还深刻分析了它在教育、训练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后来人们对其局限性的反思。这种对理论应用和局限性的双重考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相互批判”的描写,也让我觉得非常生动。我仿佛看到了不同思想家们在学术舞台上的激烈辩论,以及这些辩论如何推动了心理学理论的不断进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本主义”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在强调科学严谨性的同时,也能够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成长和自我实现,这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温暖的理解。书中还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理论,例如精神分析,进行了非常客观的解读,既介绍了其重要的历史贡献,也指出了其科学性上的不足,让我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学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和魅力。
评分拿到这本《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体系上的。叶浩生教授的写作,给我一种“严谨”和“系统”的印象。他对于每一个心理学流派的介绍,都做到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前心理学时期,到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再到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他都为我们勾勒出了清晰的发展脉络。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各个学派的核心观点、代表人物、研究方法以及局限性的详细梳理。比如,在介绍行为主义的时候,他不仅讲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还深入分析了“S-R”模式的优点和被诟病的地方,让我明白为什么后来会出现对行为主义的批判。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阐述,也非常到位。他会指出,很多新的学派是在对旧学派的批判和借鉴中产生的,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模式,让我对心理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心理学史研究方法和争论的介绍,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思想的博弈。我印象深刻的是,叶教授在提到某些争议性理论时,能够保持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既介绍了理论的合理性,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本书更加信服。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精密搭建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评分拿到这本《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之后,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心理学发展视角。叶浩生教授的视野非常开阔,他不仅关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也对东方心理学思想的一些早期萌芽有所提及,这让我觉得非常难得。我之前看的一些心理学史的书籍,往往只关注西方的主流学派,而这本书则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解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心理学史的开端时,没有仅仅停留在古希腊哲学,而是追溯到了更早期的关于身心关系的哲学思辨,这让我明白,人类对心理的探索,其实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而且,这本书对于不同学派的介绍,也做到了“深入浅出”。他不会只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会详细地解释这些理论的逻辑起点、发展过程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我尤其喜欢他对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转变”的阐述,让我明白,心理学是如何从对外部行为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内部认知过程的探索,这其中的转变是多么的具有革命性。书中还对一些“边缘”但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派,例如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甚至能够感觉到,叶教授在写作这本书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完整、清晰、且富有深度的心理学发展图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心理学史,不仅是了解一门学科的过去,更是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对人类心智的认知。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心理学史的印象就是枯燥的理论和一堆名字,想着可能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才看的。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包邮 心理学史 第2版》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叶浩生教授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那些历史人物、理论、事件串联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着他一起穿越时空,去亲历心理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比如,在讲到精神分析学派的时候,弗洛伊德的那些关于潜意识、梦境和性驱力的理论,虽然有些争议,但叶教授的解读非常到位,他不仅介绍了理论本身,还解释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以及它们对后世心理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甚至能感受到弗洛伊德在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挣扎。还有行为主义的兴起,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我一直觉得这个理论很神奇,但书里讲得非常细致,从实验的设计到结果的解读,都描绘得清清楚楚,让我明白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是如何被环境塑造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流派之间如何竞争、融合,甚至相互批判的细节,这让整个心理学史的发展过程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火花。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看一部关于人类心灵探索的史诗。而且,每当我读到一个新的理论或者重要人物的时候,书里都会有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者插画,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更容易记住这些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