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揭示你闻所未闻的官场、商场潜规则
一手资料深层解密近二十年官场腐败内幕,反贪细节全知道
反贪大案,
有些细节在网络上看不到,
只能在报刊上看到,
有些细节在报刊上看不到,
只能在《中国反贪完全档案》上看到。
《北京文学》20年来反腐纪实精华,被20万人追读过的真实案件。
沈阳市原市长 慕绥新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 李宝金
国土资源部原部长 田凤山
公安部原副部长 李纪周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 杨贤才
且看这些巨贪如何落网
内容简介
《中国反贪完全档案》是一部反贪纪实文学作品集。文章从全面写实的视角出发,用生动的笔法将近20年来的5起著名的典型行政贪腐大案娓娓道来。作者们在叙述案情、披露事实的同时,能够做出条缕分析,说明因果缘由,是供官员们学习与鉴戒。文章内容丰富,是一部具有浓厚时代感与现实意义的反贪题材文学作品集。
作者简介
杨晓升,男,籍贯广东揭阳市。曾在《中国青年》杂志工作,现任《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兼执行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198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评论等各类作品近200余万字。《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获2004年度“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和第三届(2004-2008)徐迟报告文学奖,《21世纪,巨龙靠什么腾飞——中国科技忧思录》获“新中国六十周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
目录
红与黑—— 一个“两面”市长的悲剧和自白/一合
大检察官李宝金的灰色人生/纪剑铭
公诉李纪周案纪实/海剑
田凤山:一个省部级高官的畸形人生/泽津
揭开司法高官令人震惊的腐败窝案——杨贤才受贿大案内幕实录/纪剑铭
精彩书摘
慕绥新:
1970年,慕绥新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冶金部设在鞍山的第三冶金建筑公司下属的一个机修厂,当然是下车间当工人。
1982年提拔为三冶某公司代理党委书记。
1984年调任海城县副县长。
1985年提拔为海城市委副书记、市长。
1987年出任鞍山市市长助理。
1988年,在鞍山市换届选举中,被辽宁省委确定为副市长候选人的慕绥新落选了。
1993年,辽宁省人大换届选举,作为副省长候选人的他再次落选了,可仍被提拔为省长助理,后被任命为辽宁省副省长兼省政法委副书记。
1997年12月,出任沈阳市委副书记和市长。
2001年3月21日,慕绥新被立案调查,并被“双规”。
2001年10月10日,大连、南京等地中级人民法院对“慕马”案作出一审判决。慕绥新受贿财物共计人民币661万元,并有269万元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红与黑—— 一个“两面”市长的悲剧和自白
一合
1999年底,当20世纪即将结束,21世纪的曙光就要降临的时候,在沈阳市,雄伟壮丽的21世纪广场落成了。在广场中心的世纪钟下,埋藏着《本届市长给百年以后沈阳市长的一封信》。
这位本届市长叫慕绥新。
这已成为历史。
100年以后我们都死了。
百年以后的人们会怎样评价今天的事情呢?
无法面对老百姓
他们进来的时候,前市长和他的妻子并未改变姿势,虽然梅花(化名)听到敲门声,说了“请进”,但仍然一只手搂着老慕的脖子,一只手给他梳头,脸贴脸给他唱歌。
老慕躺着,她半躺着。
本来办案人员在楼下已经跟梅花见过面了。她穿得很薄很露地跑下楼去。办案人员说要带她去谈话,她说必须征得老慕的同意,便跑上楼来,再无下文。
这样办案人员才跟到楼上。
这个美丽的女人经常在公众场合表示对老慕的爱情,比如老慕出国回来,她到机场去迎接,不仅献上鲜花,还要热情拥抱,这回表现得更加生死不渝。
进来的人说:“慕绥新同志,我们要请梅花同志去谈谈。”
老慕很不高兴:“要谈就在这儿谈!”
他摆出了市长的派头。
不过当时他已经不是市长了。
那是2001年2月6日,他已被迫辞职近两个月。震惊全国的“慕马”案中的马已经暴露,这回轮到了他。他的前妻贾桂娥交代了许多问题,现在该现任妻子梅花交代了。中央纪委办案很慎重,慕绥新这个沈阳市市长、副省级干部,没有确凿证据,是不能轻易动的。
进来的办案人员说:“慕绥新同志,我们不是跟你商量,我们是代表组织通知你,让梅花跟我们去把问题说清楚。”
慕绥新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说道:“那行吧,去吧!”
还是一贯的风格,办事不磨叽,要么不答应,要么痛快答应。
当时慕绥新是躺在病床上,到这一年的8月,他坐起来了。
坐起来的原因并不是病情减轻,而是心情放松了。什么事情都是有个结果才好。犯罪也一样。没有彻底交代之前总是非常害怕,硬扛着,灵魂不得安宁,很受罪;交代了也就交代了,天并没有塌下来,心情反而平静了。他升华了,大彻大悟了,所以他愿意坐起来,打起精神,跟记者长谈。那时候他把所有的问题都交代了,想跟记者好好探讨一下,他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他说:“已经到秋天了,我能感觉到凉意了。”
他开始回忆过去的事情。
他说:“那是1998年换届的时候,是我提议宣誓的。因为当时代表们的选举气氛很热烈,票数也很集中。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能不能面对选举我们的人作一个承诺,这样也成为约束我们自己的一把尺子。我们一起喊了一些誓词,主要是这么几句话:‘依法从政,廉洁奉公,牢记宗旨,报效人民。’因为我知道,上任后会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有些问题靠我们的智慧可以解决,但有一个问题是我们自己很难解决的,那就是腐败。只有把我们交给群众,在群众中亮相,把我们的诺言喊出去,我们才有可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闯过这一关。代表们都站起来,为我们欢呼。”
从录像上我看到他的眼里闪着泪光,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也许为没解决好腐败的问题而遗憾吧。虽然宣了誓了,喊了,说了,讲了,做的却是另一套,没有‘廉洁奉公’,而是收钱受贿,整天打壶不认锡,不知不觉地腐败了。
也许他在想,现在沈阳市人民会怎么看待他。
他沉痛地说:“我非常内疚,非常对不起我的老百姓。”
低下头去,半晌没有再吱声。记者很尊重地给予他沉默的时间。
“面对自己的老百姓,我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
说完这句话他没有再沉默,而是激动起来:“我没有办法以我的脸去面对这些老百姓,我怎么和他们去讲?我平时在会上讲的是什么,而下面做的是什么?我没有办法面对他们。所以我曾经要求中央,对我的罪行在审的时候能不能异地审,不要在沈阳审,因为我不想再伤害我非常热爱、并希望我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人民了,他们太忠诚、太老实,他们在我身上寄予许多希望,我却欺骗了他们,我不希望他们再受到伤害。”
他以为,老百姓已经对他恨之入骨了。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严重。
他说对了,“他们太忠诚、太老实”。老百姓竟然没有特别恨他,也就是说,没有太大的民愤。很多人认为他虽然犯了罪,却也为沈阳人民干了一些事情。
我到沈阳后接触了许多人,包括干部和一般市民,他们对“老慕”的印象还不算最坏,认为他是一个能干事的市长,城市建设、路的改造,等等。他们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他们说,一点儿不贪很难做到,既然如此,那就在贪的时候多为老百姓办些事情;最可怕的是,既贪又不给老百姓办事情。
善良的老百姓已经把对干部的要求放得很宽,只要把经济搞上去,让老百姓多得点实惠就行。
慕绥新除了干工作,下班准时回家,从来不去娱乐场所,更不与女人鬼混。在与前妻共同生活的日子里,白天很威风地当市长,晚上回到家里好歹吃点剩饭,便独自看电视。贾桂娥在经商,总是很晚才回来。他对妻子把嘴唇画得通红很反感。
那时候他的心里已经有了梅花,不过他的自制力很强,不经常见面。他对家庭有责任感。可是他越来越感到,这个家庭快维系不下去了,不仅因为感情,而且还因为经济。贾桂娥打着他的旗号经商办企业太出格了,这是要给他惹祸的。他向有关部门发下话去,贾桂娥不代表他,不能给她办任何事情。但是不管用,方话不入圆耳朵。
……
前言/序言
null
《中国反贪史鉴:从古至今的权力监督与廉政之路》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作品的详尽复述,而是意在勾勒一幅宏大而深刻的中国反贪历史画卷,探究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在中国漫长文明进程中的演变轨迹、面临的挑战以及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试图通过梳理自遥远古代至近现代的各个重要时期,呈现出一幅连贯而动态的权力约束与反腐败思想的变迁图景,从而为理解当下中国的反腐斗争提供更为深厚的历史维度和人文关怀。 第一章:皇权时代的审视与制度探索(上古至秦汉) 在中国早期文明的萌芽阶段,权力与私欲的冲突便已显现。本书将追溯那些关于“德政”、“仁政”的朴素理想,以及先民们对于官员廉洁奉公的早期期待。在尚不成熟的政治体制下,虽然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反腐败理论,但诸如“举贤避亲”、“分而治之”等初步的权力制约思想已有所体现。 进入秦汉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官员的监督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我们将考察秦朝严苛的法律体系中对贪腐行为的严厉惩处,以及汉朝在制度层面进行的探索,如监察御史制度的雏形,通过设立专门的官员来监督地方和中央官员的权力运行。这一时期,虽然反腐败的手段多以严刑峻法为主,但其背后反映出的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保障民生福祉的考量,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士大夫阶层对官员道德操守的强调,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个体修养和政治伦理的早期思考。 第二章:士大夫的良知与监察体系的完善(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门阀士族势力交织。虽然这一时期在反腐败制度建设上可能不如大一统王朝那样系统,但士大夫阶层对个体品德与政治操守的强调,以及对“清流”风尚的追求,为后世提供了精神上的启示。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文人对官场腐败的批判性言论,以及他们在个人修养上对“廉洁自律”的不断呼唤。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监察制度相对完善的时期。唐朝的三司(御史台、大理寺、刑部)以及御史的监察权,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本书将深入剖析唐朝御史制度的职能、权限以及在实际运作中的成效与局限。我们将审视那些关于“忠臣”、“诤臣”的记载,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弹劾、谏言来对抗腐败。 宋朝在反腐败制度建设上更进一步,建立了更加明确和细致的监察体系,如监察御史的日常巡察、对官员财产的申报制度(虽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以及对贪污行为的严厉追究。宋朝的“八股取士”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选拔廉洁官员的意图。本书将详细介绍宋朝在防止官员贪腐方面的制度设计,包括财政监察、司法监察等,并分析其在维护社会公平、稳定政治秩序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宋朝文官集团对廉洁的价值追求,以及“清官”形象的社会认同。 第三章:明清的严惩与制度的困境(明清) 明朝以其严苛的法律和对贪腐的零容忍而著称,特别是洪武年间,朱元璋对贪官污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厉打击,建立了包括“按察使”、“巡抚”等在内的多层次监察机构。本书将细致梳理明朝在反腐败方面的法律条文、惩处措施以及监察制度的运作情况。我们将分析明朝严刑峻法背后的逻辑,以及它在一定时期内对遏制腐败所产生的效果,但也同样会探讨这种过度严酷的制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入清朝,虽然也继承了明朝的一些反腐经验,但制度层面也面临新的挑战。本书将分析清朝在监察体系上的调整,如“奏事处”、“科道”等机构的设置,以及它们在监督权力运行中的作用。我们将关注清朝后期,特别是随着官僚体制的日益庞大和复杂,以及社会经济的变迁,反腐败工作所面临的深层困境,如权力寻租、裙带关系等问题的出现。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这一时期士大夫和民间对于“清廉”价值的呼唤,以及一些清官形象的出现,它们折射出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第四章:近现代的变革与反腐的探索(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和国家危机的加剧,中国开始对传统的政治体制进行反思,反腐败也成为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书将考察晚清在引进西方监察制度、建立“巡警”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尝试,以及革命党人提出的反腐口号和政治主张。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对于腐败的认知变化,以及对更有效监督机制的迫切需求。 中华民国时期,虽然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但腐败问题始终如影随形,成为阻碍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梳理民国时期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层面为反腐败所做的努力,例如设立“监察院”,制定相关法律等。我们将分析当时社会各界对腐败的普遍担忧,以及各种反腐倡议和行动,但同时也深刻揭示出由于政治体制的不成熟、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以及权力的高度集中等原因,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巨大阻力与挑战。 第五章:新中国反腐的历程与经验(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败斗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课题。本书将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反腐败工作的重点、策略和取得的成就。从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建设和法律完善,再到进入新时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将以史为鉴,审视不同阶段反腐败斗争的特点、挑战以及积累的宝贵经验。 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斗争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包括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完善权力监督体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等。本书将深入探讨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战略部署、关键举措以及所面临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旨在呈现中国在维护政治清明、保障人民利益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结语: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中国反贪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腐败的阴影也可能不时出现,但中华民族在与腐败的斗争中,从未停止探索与前进。我们相信,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坚持不懈地推进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本书致力于成为一部具有深度、广度和人文关怀的史鉴,而非对某一具体作品的注解,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民族在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道路上,跌宕起伏、不断求索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