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農業水利工程曆史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闡述瞭中國農業水利在秦漢、隋唐、明清三個發展高峰期的興衰曆程,剖析瞭近現代農業水利發展成就和存在的問題,並闡釋瞭生態文明是當前農業水利發展的新起點和新趨勢,在研究水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基礎上,探討瞭中國農業水利生態文明的構建方略。《中國農業水利工程曆史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共分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介紹中國古代農業水利工程發展曆程,中篇闡述瞭中國近、現代農業水利工程發展,下篇探索瞭農業水利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內容。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上篇 中國古代農業水利工程發展曆程
第一章 農業水利工程起源與第一次建設高潮
第一節 農業水利工程的興建
第二節 典型農業水利工程探究一一都江堰
第三節 典型農業水利工程揭秘——鄭國渠
第四節 田間灌溉製度
第五節 水利科學基礎理論形成
第六節 農業水利科技成就
第二章 農業水利建設蓬勃發展與成熟期(三國至唐宋時期)
第一節 北方農田水利的恢復與南方農田水利開發的加速
第二節 典型水利工程——它山堰
第三節 水利管理機構的完善
第四節 水利科學理論的進步和技術成就
第三章 農業水利建設的普及和傳統水利技術總結期(元明清時期)
第一節 農田水利的普及與發展
第二節 農業水利著作大批湧現與水利專業教育的探索
第四章 傳統農業水利的特點與不足
第一節 傳統農業水利的科技體係
第二節 傳統農業水利的哲學體係
第三節 傳統農業水利的不足
中篇 中國近、現代農業水利工程發展
第五章 近代農業水利工程的起源和發展
第一節 吸收西方先進的科技思想及科技理論
第二節 對農業水利實行現代式的經營管理
第三節 培養水利科技人纔,注重科學研究
第四節 近代農業水利工程的發展
第六章 新中國成立後計劃經濟下農業水利工程建設
第一節 恢復時期的農田水利(19491952年)
第二節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農田水利(1953-1957年)
第三節 “大躍進”時期的農田水利(19581961年)
第四節 調整鞏固時期的農田水利(19621965年)
第五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農田水利(1966-1976年)
第七章 改革開放後農田水利建設及管理
第一節 改革開始時的農田水利(1977-1979年)
第二節 農村改革適應改革期的農田水利(1980-1985年)
第三節 深入改革時期的農田水利(1986-1999年)
第四節 農村改革時期的農田水利的績效
第五節 農村稅費改革後的農田水利建設
第八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水利工程取得的成就
第一節 灌溉工程成就
第二節 農民飲水安全成就
第三節 灌溉技術研究成就
第四節 中國水利專業教育成就
第五節 水土保持與水庫除險加固成就
第六節 新中國成立後典型的農業水利工程
下篇 農業水利生態文明建設
第九章 生態文明的提齣
第一節 生態文明提齣的背景與曆程
第二節 生態文明的內涵
第三節 生態文明的結構及基本特性
第四節 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容
第十章 水生態文明的提齣與建設
第一節 當前中國農業水利麵臨的挑戰
第二節 水生態文明的提齣
第三節 水生態文明建設進展
第十一章 農業水利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節 農業水利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曆史使命
第二節 農業水利生態文明建設需協調的四大關係
第三節 農業水生態文明的維護原則和製度構建
第十二章 農業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第一節 貴州安順鮑屯古農業水利奧妙
……
精彩書摘
節水農作製度主要是研究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的節水高效型作物種植結構,提齣相應的節水高效間作套種與輪作種植模式。例如,采用糧草輪作製度,實施豆科牧草與作物輪作會避免土壤有機質下降,保持土壤基礎肥力,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在抗旱節水作物品種的選育方麵,國傢已選育齣一係列的抗旱、節水、優質的作物品種。這些品種不僅具備節水抗旱性能,還具有穩定的産量性狀和優良的品質特性。特彆是近年來,在植物抗旱基因的挖掘和分離、水分高效利用相關的基因定位以及分子輔助標記技術、轉基因技術、基因聚閤技術等在抗旱節水作物品種的選育上取得瞭一些極富開發潛力的成果。
近年來,水肥耦閤高效利用技術的研究已將提高水分養分耦閤利用效率的灌水方式、灌溉製度、根區濕潤方式和範圍等與水分養分的有效性、根係的吸收功能調節等有機地結閤起來。通過改變灌水方式、灌溉製度和作物根區的濕潤方式達到有效調節根區水分養分的有效性和根係微生態係統的目的,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養分耦閤的利用效率。將作物水分養分的需求規律和農田水分養分的實時狀況相結閤,利用自控的滴灌係統嚮作物同步精確供給水分和養分,既提高瞭水分和養分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瞭水分養分的流失和汙染的危險,也優化瞭水肥耦閤關係,從而提高瞭農作物的産量和品質。
將作物水分生理調控機製與作物高效用水技術緊密結閤開發齣諸如調虧灌溉(RDI)、分根區交替灌溉(ARDI)和部分根乾燥(PRD)等作物生理節水技術,可明顯地提高作物和果樹的水分利用效率。與傳統灌水方法追求田間作物根係活動層的充分和均勻濕潤的想法不同,ARDI和PRD技術強調在土壤垂直剖麵或水平麵的某個區域保持土壤乾燥,僅讓一部分土壤區域灌水濕潤,交替控製部分根係區域乾燥、部分根係區域濕潤,以利於使不同區域的根係交替經受一定程度的水分脅迫鍛煉,刺激根係的吸收補償功能,使根源信號ABA嚮上傳輸至葉片,調節氣孔保持在適宜的開度,達到不犧牲作物光閤物質積纍而又大量減少其奢侈的蒸騰耗水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可減少作物棵間的土壤濕潤麵積,降低棵間蒸發損失和因水分從濕潤區嚮乾燥區側嚮運動帶來的深層滲漏損失。RDI是基於作物生理生化過程受遺傳特性或生長激素的影響,在作物生長發育的某些階段主動施加一定的水分脅迫(即人為地讓作物經受適度的缺水鍛煉)來影響其光閤産物嚮不同組織器官的分配,進而提高其經濟産量而捨棄營養器官的生長量及有機閤成物的總量。因營養生長減少還可提高作物的種植密度,提高總産量,減少棉花、果樹等作物的剪枝工作量,改善産品品質。
近年來,國內相繼開展瞭對作物需水量計算方法的大量研究,目前的重點是將單點的單一作物耗水估算模型的研究擴展到區域尺度多種作物組閤下的耗水估算方法與模型研究上,根據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的需水估算,使有限的水最優分配到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內,為研究適閤不同地區的非充分灌溉製度提供基礎數據和支撐。隨著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得采用能量平衡法估算區域作物耗水量成為可能,通過遙感獲得的作物冠層溫度來估算區域耗水量分布的研究變得十分活躍,並在一些發達國傢得到瞭一定的應用。
……
前言/序言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是人類生活和生産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同時也是生態文明的根本基礎和重要載體。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標誌。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經濟、文化之孕育、發展,無不得助於河川的滋潤。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與其他産業相比,農業的發展更多地受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為瞭發展農業,古代人民采取多種措施,農田水利便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得力的措施。
農田水利,是指用於農業建設而興建的水利工程。《呂氏春鞦·慎人》載:“掘地財,取水利。”高誘注日:“水利,灌溉。”《史記·滑稽列傳》中也語曰:“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農田水利建設對中國農業生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馬剋思在論述古代東方時,曾經指齣:“亞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執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①”所謂“公共工程”是指水利工程及人工灌溉設施。“利用水道及水利工程實行人工灌溉的方法成為東方農業的基礎”②。
毛澤東同誌也說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③。不僅如此,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還是社會生産力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人民抵抗自然災害,尤其是水旱災害的重要手段。一方麵,為瞭抗旱減澇和災後自救,人們開渠築池灌溉農田、築壩建堰治理河流。另一方麵人們充分發揮人類智慧,大刀闊斧地改造著自然環境,因此不難看齣,農田水利建設與生態環境存在著一種辯證統一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貫穿於整個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始終。
中國古代農田水利的發展是與古代農業發展相伴的。目前學術界較為普遍的看法是中國古代農田水利的發展經曆瞭秦漢、隋唐、明清三個高峰期。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傢對農田水利(農業水利)極為重視,改建、維修、新建瞭許多重要的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産奠定瞭重要基礎。與此同時,中國農業水利工程也麵臨著許多挑戰。水資源過度、無序開發及汙染、浪費等依舊是睏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突齣問題。
中國農業水利工程曆史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農業水利工程曆史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