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精选版,选取X精彩的地理知识、人文风俗、历史遗迹、典故神话,等等。
译文通俗易懂、叙事清晰,原文、注释核对经典,以善本为考。
采用简体横排模式,阅读性强。
【原文】
左丘明《国语》云: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开山图》曰: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所谓巨灵赑①,首冠灵山者也。常有好事之士,故升华岳而观厥迹焉。
【注释】
①赑(bì xì):相传是龙子之一。
【译文】
左丘明《国语》记载:华岳原本是一座大山,阻挡了黄河水,河水流经此处只能绕道而流。河神巨灵,用手推,用脚踢,将华岳分成了两半,华岳的山岩上至今还留着他的手印和足迹。《开山图》记载:有个巨灵名胡,独有创造万物的本领,能创造山川,开出江、河,所说的巨灵赑,就是灵山顶上昂首的那位。常有好事之人,特意攀崖援壁去观赏这些遗迹。
【原文】
《魏土地记》曰:弘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胡。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
【译文】
《魏土地记》说:轩辕黄帝升天成仙的地方在弘农湖县。黄帝在首山开采铜矿,在荆山之下铸鼎,有一条龙将长须垂落在鼎上,黄帝登上龙背,跟着他爬上去的七十人,全部都升天了。所以这地方得名为鼎胡。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接。《晋书·地道记》《太康记》都说是胡县。汉武帝将“胡”字更为“湖”字。民间传言黄帝是从这里乘龙升天的。《地理志》说: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的两座祠堂,所以称胡,却未提及黄帝乘龙飞天的故事。
【原文】
《春秋穀梁传》曰:晋献公将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①之乘,垂棘②之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晋国之宝也。曰:是取中府置外府也。公从之。及取虢灭虞,乃牵马操璧,璧则犹故,马齿长矣。即宫之奇所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唇亡则齿寒,虢亡,虞亦亡矣。
【注释】
①屈产: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地名,产良马。
②垂棘: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地名,以出美玉而闻名。
【译文】
《春秋穀梁传》记载:晋献公准备攻伐虢国。荀息说:您为什么不用屈产之马、垂棘之璧同虞国借路呢?献公说:你说的这些都是晋国的宝贝啊!荀息说:这只不过是从我们的中央府库拿出来暂放虞国的府库罢了。献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吞并了虢国,灭了虞国之后,便牵着马、捧着璧回来了。璧依然如初,可是马的牙齿却长长了。正如宫之奇所说的那样,虞、虢两国互相依靠,唇亡则齿必寒,一旦虢国被吞并,那么虞国也必将灭亡。
【原文】
《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①衔左骖②,没之,众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注释】
①鼋(yuán):大鳖。
②左骖(cān):古代驾车时,三马或是四马中左边的马。
【译文】
《搜神记》说,齐景公在渡江沈河时,突然有巨鼋咬住了左边拉车的马匹,没入水中,众人惊慌失措。古冶子拔剑入水追寻它的踪迹,斜行五里,又逆行三里,来到了砥柱之下,发现原来是一只巨鼋。他斩杀巨鼋,左手提起鼋头,右手挟着马,身轻如燕鹄,矫捷一跃,仰天高喊,使得河水倒流了三百步,在一旁观看的人都认为他是河伯。
郦道元,出生日期不详(约466、469、470或472),卒于527年,字善长,北朝北魏散文家、地理学家,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是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
卷一河水
卷二河水
卷三河水
卷四河水
卷五河水
卷六汾水、涑水、晋水
卷七济水
卷八济水
卷九清水、淇水、荡水、洹水
卷十浊漳水、清漳水
卷十一易水、水
卷十二圣水、巨马水
卷十三□水
卷十四湿余水、鲍丘水、濡水
卷十五洛水、伊水
卷十六穀水
卷十七渭水
卷十八渭水
卷十九渭水
卷二十漾水、丹水
卷二十一汝水
卷二十二颍水、洧水、渠(沙)水
卷二十三阴沟水、汳水
卷二十四睢水、瓠子河、汶水
卷二十五泗水、沂水
卷二十六沭水、巨洋水、淄水、潍水、胶水
卷二十七沔水
卷二十八沔水
卷二十九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
卷三十淮水
卷三十一滍水、淯水、涢水
卷三十二漻水、肥水、施水、梓潼水
卷三十三江水
卷三十四江水
卷三十五江水
卷三十六若水、温水
卷三十七叶榆河、夷水、沅水
卷三十八资水、湘水、溱水
卷三十九耒水、赣水
卷四十浙江水
拿到这本《水经注》,内心涌起一股久违的兴奋。我一直对古代的地理学和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水经注》无疑是这个领域里的瑰宝。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原文、注释、译文三者并列,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古籍,变得亲切可读。我在阅读的时候,习惯性地会先浏览一遍注释,对一些生僻字和典故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再去品读原文,接着再对照译文,这样可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同时也能体会到不同层面上的文字魅力。 不得不说,酈道元的文笔真是了得。他笔下的山川河流,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他对于水系的描述,细致入微,从源头到汇流,从地形地貌到气候水文,无不涵盖。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将这些地理知识与历史事件、人物传说、神话故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水经注》不仅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集史学、地理学、文学、民俗学于一体的巨著。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所吸引,仿佛眼前真的浮现出千年前的山河景象。 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尤为精彩,它就像一位博学渊博的向导,随时随地为读者答疑解惑。很多地方,我自己阅读原文时会感到费解,但看了注释后,便豁然开朗。这些注释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阐述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有时候,我会故意跳过译文,只看原文和注释,然后尝试自己去理解,再去看译文进行对比,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也能检验自己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到位。 译文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它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并且在语言风格上尽可能地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但又不失古雅之韵。我尤其欣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文化底蕴,他们不仅仅是在“翻译”,更是在“解读”和“传承”。读着译文,我能感受到原文的精髓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同时也能更轻松地体会到酈道元想要表达的丰富内涵。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记录的地理信息,更在于它所展现的古人的智慧和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它让我看到了先辈们如何认识和改造自然,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让我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依赖科技,有时候会忽略了对自然最本真的感受,《水经注》的阅读,就像一次心灵的回归,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设计也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上一盏灯,细细品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与千年前的先贤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非常庆幸能拥有这本书,它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员。
评分拿到《水经注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经典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水经注》早已有所耳闻,但一直苦于没有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解读它的书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的这一遗憾。 最让我惊喜的是,本书采用了“文白对照”的形式,这对于我这样古文功底尚可,但仍需辅助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我通常的阅读方式是,先仔细阅读原文,体会其字里行间的古朴韵味,然后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立即查阅注释。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深入挖掘了相关的历史典故、地理背景,甚至古代的民俗风情,将每一个词句都置于其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加深了我对《水经注》的理解。 随后,我再对照着译文阅读。译文的处理恰到好处,它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表达,但又不失原文的意境和气势。我常常在原文和译文之间来回切换,反复对比,从中体会到古文的精炼与白话的流畅之间的差异,也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古文。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山川河流的描绘,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美感。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地理信息,更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古代中国大地图景。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所吸引,比如对河流流向的准确判断,对沿途地貌的生动刻画,以及对当地物产、动植物的详实记录。这些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中国,亲眼目睹着那壮丽的河山。 更让我着迷的是,《水经注》所展现的古代文化内涵。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对各地风俗习惯的描述,都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仿佛在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堪称上乘。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可以永久珍藏的国学经典。我非常感谢出版方能够如此用心,将《水经注》以如此优秀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总而言之,这本《水经注》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满意的一本古籍读物。它以其全面的内容、精良的编排、深刻的解读,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地理和文化的大门。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朋友。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水经注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厚重与精良。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地理学和历史文献感兴趣的读者,我对《水经注》早已久仰大名,但一直苦于缺乏合适的阅读资源。而这本集原文、注释、译文于一体的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水经注》世界的大门。 最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采用了文白对照的形式,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古文功底尚可,但有时仍会遇到生僻字词和晦涩句式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先阅读原文,尝试自己理解,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再对照注释,深入研究。注释部分写得非常详尽,不仅解释了字词,还对相关的历史典故、地理方位、民俗风情等进行了补充说明,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原文的理解。 接着,我再去看译文,译文部分也很讲究,它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但又不失原文的韵味和气势。我常常会在阅读原文和译文之间来回切换,体会原文的简洁凝练和译文的流畅生动,这种对比阅读的方式,让我对《水经注》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 我特别佩服郦道元对于地理学的描述能力。他不仅仅是记录河流的流向、长度,更是将山川的形态、植被的分布、气候的变化、乃至沿途的矿产资源都一一收入笔下。他的描述细致入微,充满了科学精神,但同时又不乏诗意和人文关怀。读着他笔下的山川河流,我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中国大地,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 书中对一些地方风俗的记载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他对一些河流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祭祀习俗、民间传说等的描述,都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细节往往是纯粹的地理学著作所没有的,也正是这些细节,让《水经注》充满了人情味,让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学经典,更是一部展现古代中国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精美,纸张的触感舒适,字体清晰易读,整体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作为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品质毋庸置疑。它不仅是我学习《水经注》的得力助手,更是我书架上的一件珍贵的藏品。 我经常会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在闲暇的午后,拿出这本书来阅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让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也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地理学、历史文献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古籍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怀,总觉得它们像沉睡的巨人,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故事。这次拿到《水经注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感觉就像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宝藏。书的装帧古朴典雅,纸张的触感温润,拿在手里就有一股厚重感,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我一直对酈道元的笔触和他的治水理论颇感兴趣,这次终于有机会能如此细致地品读他的著作,真是难得。 打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行行古朴的文字,虽是文言,却自有其韵味。注释部分详尽而到位,很多地方我都曾困惑不解,但看了注释后茅塞顿开,原来古人的智慧如此精妙。最让我惊喜的是译文部分,它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将那些晦涩的词句转化为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同时又不失原文的意境和气韵。这种文白对照的形式,对于我这样既想领略古文之美,又希望深入理解其内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通常会先读原文,然后对照注释,最后再读译文,这样一来,不仅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也能体会到译者精妙的转化技巧。 这本书让我对古代中国的地理学、水文以及民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郦道元在描述山川河流时,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地理信息,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山水之间,听着潺潺流水,感受着古人的生活气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古代社会百科全书。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那些生动的描写所吸引,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让原本枯燥的地理描述变得鲜活起来。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地方风俗的记载,这些细节往往是历史文献中难以找到的。比如,书中对一些河流沿岸的祭祀活动、节日习俗的描述,都展现了古代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这些内容让我不禁联想到当下,我们是否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渐渐遗忘了那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文化的思考。 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和远见,也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经典,仿佛在喧嚣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心灵得到安抚和升华。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本书中收获满满。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水经注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期待与激动。我一直认为,《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和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是值得反复品读的。而这本书,以其“文白对照”的模式,以及详尽的注释和译文,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阅读体验。 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古韵,给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感觉。打开书页,清晰的印刷字体和考究的排版,让阅读体验瞬间提升。我通常会先快速浏览原文,对整体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再逐字逐句地对照注释。这本书的注释部分,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词,更对书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地理方位、神话传说、甚至是古代的农事、祭祀习俗都有详细的阐述。这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古籍,更像是在接受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的教导。 之后,我再去看译文。译文部分处理得非常得体,它在忠实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力求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来表达,同时又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采和意境。我常常会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反复对比,体会古文的凝练和白话的流畅,这种“文白对照”的方式,不仅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原文,也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翻译的技巧。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山川河流的描述,可谓是字字珠玑,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美感。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地理信息,更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古代中国自然画卷。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细腻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所打动,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千年前的山河壮丽。 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水经注》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价值。书中关于各地物产、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书中某个生动的描写或某个有趣的传说而停下来,反复回味,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着一次心灵的对话。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上的重要性,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认识自然,如何热爱这片土地,以及他们所拥有的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水经注》,如同在喧嚣中寻得一处静谧,让心灵得到涤荡和升华。 总而言之,这本《水经注》是一本集学术性、文学性、史料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以其严谨的编排、精良的制作,为读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我非常荣幸能够拥有这本书,它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评分初次拿到这本《水经注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就感受到了它扑面而来的古朴典雅的气息。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那种低调奢华的风格,瞬间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作为一名一直对中国古代地理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有一本能够深入解读《水经注》的书籍,而这本无疑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 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其“文白对照”的模式。我常常在阅读古籍时,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原文、注释和译文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我通常的阅读顺序是:先看原文,尝试理解,遇到困难时,再去看详尽的注释,弄清楚每一个字词的含义、每一个典故的出处、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而译文,则是在我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我的理解进行印证和补充,同时也让我领略到语言的魅力。 《水经注》原文的文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美感。郦道元用他精准的笔触,描绘着中国大地上绵延的山川河流。我常常会沉浸在他的文字中,仿佛亲眼看到了千年前的壮丽景象。而本书的注释部分,则如同我在这条文字河流中的“领航员”,它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深入挖掘了词语背后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渊源,让我对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让我尤其感到惊喜的是,译文部分的处理。译者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用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将内容表达出来,丝毫没有生硬之感。我试着对比原文和译文,发现译者在精准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这种“文白对照”的阅读方式,既锻炼了我的古文阅读能力,又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水经注》的丰富内涵。 郦道元对地理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充满了观察和思考。他对河流的流向、水文特征、以及沿途地理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他非凡的地理学眼光。同时,书中穿插的许多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对各地风俗民情的记录,更是让《水经注》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生动的古代中国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如何认识和利用自然,如何热爱和敬畏这片土地。在现代社会,阅读《水经注》更能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总之,这本《水经注》以其精良的制作、详实的注释、精准的译文,为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国学经典,我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中华文化的朋友。
评分拿到这本《水经注》,内心首先泛起的是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和地理的人,我深知《水经注》的价值。而这本书,以其“原文+注释+译文+文白对照”的模式,无疑是我一直寻找的理想阅读版本。 我通常的阅读过程是:先浏览一遍原文,对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细细品读注释,理解那些我无法自行解读的词汇、典故和地理信息。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注释非常详尽,不仅仅停留在字词的层面,更会延伸到相关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甚至当时的社会状况。这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读一本古籍,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学者在给我做讲解,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接着,我再去看译文。这本书的译文部分,处理得非常到位。它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力求用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来表达。我尝试过只看译文,感觉也能理解大意,但当我对照原文和注释再来读译文时,更能体会到译者在“传达”和“再创作”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文白对照”的学习方式,让我既能领略原文的古朴风韵,又能通过译文的辅助,将理解落到实处。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地理的描述,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他将山川、河流、湖泊等地理要素,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人文风俗巧妙地结合。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生动的描写,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千年前的壮丽河山和古人的生活气息。比如,他对某一处山峦的形态、植被的分布,甚至气候特点的描述,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文学的美感。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史料价值。它不仅仅记录了古代的水文地理,更通过对沿途城镇、居民、物产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幅幅生动图景。我经常会在阅读时,被那些古代的传说和故事所吸引,它们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地理描述,变得鲜活起来。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情感。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如何认识自然,如何改造自然,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当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重温《水经注》,更能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回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总而言之,这本《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著作,更是一本能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它精美的装帧、清晰的排版,以及其内容上的严谨与丰富,都让我对其爱不释手。我非常乐意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地理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水经注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学术冲动。我一直认为,《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乃至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丰富的内涵和精妙的文笔,是任何其他书籍都无法比拟的。而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于深度阅读和全面理解《水经注》的迫切需求。 书的开本大小适中,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有一种厚实的质感。打开扉页,烫金的书名在古朴的底色上显得格外醒目,瞬间便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翻开内页,首先是精美的插图,虽然不多,但足以勾勒出书中描述的山川轮廓,为阅读增添了不少画面感。 原文部分,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宋体印刷,字迹清晰,间距适中,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注释部分则是另一大亮点,它并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深入到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典故的背后,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例如,当书中提到某个古代的地名时,注释不仅会说明其地理位置,还会引申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这种“举一反三”的注释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 而译文部分,则是将枯燥的古文转化为了现代人易于理解的白话,但译者并没有因此而牺牲原文的文采和意境。我常常会将原文和译文放在一起对比阅读,一边是简洁凝练的古文,一边是流畅生动的白话,这种“文白对照”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妙处,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古文功底不足而产生理解偏差。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自然现象的细致描写。郦道元不仅仅是在描述河流,他还在观察河流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土壤侵蚀、甚至动植物的生长。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结合他那富有诗意的文笔,使得《水经注》成为了一部集科学性、文学性和史料性于一体的伟大著作。 每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比如,书中对一些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又比如,书中对一些少数民族风俗的记录,更是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价值,更在于它所传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热爱和敬畏自然,如何用智慧和勤劳去改造世界。在当下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重温《水经注》,更能够让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回内心深处的平静。 总之,这本《水经注》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我的阅读工具,更是我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我非常庆幸能够拥有这本书,它为我的学术研究和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评分拿到这本《水经注》,第一感觉是沉甸甸的,不仅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认为,《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研究的巅峰之作,是了解古代中国地理、水文、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水经注》深度研读的期待。 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是它的编排方式。原文、注释、译文三者并列,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学者但又对古籍心存敬畏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通常的阅读习惯是:先读原文,感受其简洁的文字;接着对照注释,理解那些晦涩的词句和背景;最后再阅读译文,将自己的理解与译者的解读进行比对,从中汲取养分。这种“步步为营”的阅读方式,让我对《水经注》的理解更加扎实,也更加立体。 《水经注》的原文,本身就充满了独特的魅力。郦道元的笔触,或细腻,或宏大,将山川河流描绘得活灵活现。我常常在阅读原文时,会被那些生动的比喻和精妙的描写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看到了千年前的山河景象。 而注释部分,则是我在这趟阅读之旅中最重要的“向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书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地理传说、风俗习惯的详细解读。我时常会因为一句注释而豁然开朗,对原文的理解提升到新的高度。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注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我能够领略到《水经注》丰富的文化内涵。 译文部分,更是将原文的精髓“翻译”了出来。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的逻辑和表达方式,将那些古朴的文字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欣赏译者在保留原文韵味的同时,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意境还原”的翻译,让我能够轻松地沉浸在《水经注》的世界里。 除了学术价值,《水经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也让我深受触动。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著作,更是一部展现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对自然敬畏以及对家国情怀的史诗。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听到古人治水的呼唤,感受到他们与自然搏斗的艰辛,也体味到他们对家乡山河的热爱。 这本书的纸质、排版、装帧都体现了出版方的匠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我非常庆幸能够拥有这本《水经注》,它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古代中国、认识中华文化的窗口,也让我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刚拿到《水经注 原文+注释+译文 文白对照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值得”。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显档次,那种沉静的古典美,让人一看就觉得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翻开书页,一股油墨的清香扑鼻而来,高质量的纸张触感温润,印刷字体清晰,阅读体验就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文白对照”的设计。我一直觉得,学习古籍,尤其是像《水经注》这样内容丰富、语言风格独特的著作,光有译文或者光有原文是远远不够的。原文才能展现最原始的魅力和信息,而译文则能帮助我们快速理解,注释更是解开迷雾的关键。这本书完美地结合了这三者,让我能够在原文的海洋中畅游,又随时有注释的灯塔指引方向,译文的船只载我驶向理解的彼岸。 我通常的阅读方式是:先看一遍原文,对于不太懂的地方做个标记;然后去看注释,弄清楚那些生僻字、典故和历史背景;最后再去看译文,对照着自己之前的理解,看看译者的处理方式,从中学习。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水经注》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郦道元在书中对山川河流的描述,简直是惊为天人。他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描绘,将地理信息与历史传说、人文风情融为一体,仿佛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座山峰都承载着千年的记忆。我常常因为书中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而惊叹不已,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千年前的壮丽河山。 这本书的注释部分,是我最常翻阅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词句,而是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为我讲解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文化含义,每一个典故的出处,甚至每一个地名的演变。这些注释,让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郦道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译文部分,我也十分赞赏。它在保证忠实原文的前提下,用非常优美的中文表达出来,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这种“信达雅”的翻译,让我能够轻松地领略《水经注》的魅力,而不至于因为语言障碍而望而却步。 总的来说,这本《水经注》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学习平台。它让我不仅能够欣赏到郦道元高超的文笔和渊博的学识,更能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它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国学经典,值得每一位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拥有。
评分好书,无事时多读书,烦恼时多读书。
评分应该是全部内容,价格便宜,值得购买。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这书大概是删减版的,可以看看,不建议做家庭藏书
评分都是删节版,我买了将近40本。真是浪费,还给我发错了书,有两本是重复的,另外还缺一本,留言了也不搭理我,我因为工作忙也顾不上。
评分这书大概是删减版的,可以看看,不建议做家庭藏书
评分书收到了,挺好,,,挺满意。。。。。。
评分很好很强大,又很实惠
评分这套书很好,卖家发货也很快,谢谢,给个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