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9787300154923/正义的理念
原价:58.00元
作者:阿马蒂亚·森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7300154921
字数:
页码:3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621kg
编辑推荐
《正义的理念》编辑推荐:被誉为“经济学的良心”、“穷人的经济学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最新力作,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提出了消除显见的不公平和非正义的方法。
内容提要
《正义的理念》是自《正义论》(约翰?罗尔斯著)问世以来,有关正义的最重要的论著。我们为什么需要正义的理论?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正义理论?阿马蒂亚?森认为:我们需要超越,而不只是停留在对于不公正的直观感受上;我们必须通过理智的审思来对我们日常感受到的不公正进行批判性考察,才能确定我们目睹的悲剧是否可以成为谴责的依据,才能将不可抗阻的灾害与本可预防而未能阻止的人祸区分开来,才能将我们的视野由对于惨状的单纯观察和施救,转向对于其中不公正现象的深刻分析和解剖。
森还明确指出,研究正义问题,需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规则上的探讨上;需要关注如何减少不公正,而不是局限于寻找绝对的公正;我们的视野可以遍布全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国家的边界范围以内。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把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思想贴上西方世界的标签。
阿马蒂亚?森的正义理念:
?我们需要寻找的并非是绝对的正义,而是致力于减少明显的非正义。
?正义需要关注实际的生活与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规则上
?正义需要允许多种不同的正义缘由的同时存在,而不是只允许一种正义缘由的存在。
?正义应强调公共理性和反思,而不是寻找一成不变的公理性答案。
?正义需要“开放的中立性”,需要超越地方、国家的边界,在全球范围内评价一国内部的公正。
作者介绍
作者:(印度)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 译者:王磊 李航 注释 解说词:刘民权
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森1933年生于印度,现在仍然保留印度国籍。他1953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
森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五个领域内,分别是:社会选择理论、个人自由与帕累托最优的关系、福利与贫困指数衡量、饥荒问题与权利分配不均的关系以及道德哲学问题等。
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深切关注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被誉为“经济学良心的肩负者”、“穷人的经济学家”。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
目录
引言
正义的研究方法
理智的思考与公正
启蒙运动与两大理论阵营
理论出发点
唯一的先验主义一致性的可行性
三个小孩与一支长笛
比较性框架,还是先验主义框架?
现实、生活与可行能力
印度法理学中的经典区分
过程与责任的重要性
先验制度主义与对全球性的忽略
第一部分 正义的要求
第1章 理智与客观
启蒙传统评析
阿克巴与理智的必要性
道德客观性与理智审思
亚当·斯密与中立的旁观者
理智的范围
理智、情感与启蒙运动
第2章 罗尔斯及其超越
“作为公平的正义”:罗尔斯的方法
从公平走向正义
罗尔斯公正原则的运用
罗尔斯方法的积极意义
容易解决的一些问题
需要重新思考的一些难点
Justitia与Justitium
第3章 制度与人
制度选择的条件性
契约论的逻辑中对于行为的限制
权力与制衡
作为基础的制度
第4章 声音与社会选择
社会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社会选择理论的应用范围
先验主义与比较视角之间的距离
先验主义方法是充分的吗?
先验主义方法是必要的吗?
通过比较能发现先验主义的制度吗?
社会选择作为一种推理框架
制度改革与行为变化的相互依赖
第5章 中立与客观
中立、理解与客观
……
第6章 封闭的中立性与开放的中立性
第二部分 理智思考的形式
第7章 位置、相关性和幻象
第8章 理性与他人
第9章 中立缘由的多元性
第10章 现实、后果与主体性
第三部分 正义的实质
第11章 生活、自由和可行能力
第12章 可行能力与资源
第13章 幸福、福利与可行能力
第14章 平等与自由
第四部分 公共理性与民主
第15章 作为公共理性的民主
第16章 民主的实践
第17章 人权及其全球性
第18章 公正与世界
文摘
版权页:
来看一个关于这种限制性的例子,这种限制性并不要求我们必须将他人的目标作为我们的“真正目标”。你可能在一次飞机旅途中坐在靠窗的位置,而且遮阳板在这个晴天是打开的。这时你听到坐在你旁边的靠走廊位置的人要求你拉下遮阳板(“如果可以,请拉下遮阳板”),这样他可以更清楚地看电脑屏幕,从而全神贯注地玩电脑游戏。你知道那个游戏,在你看来那是“显然很傻”的游戏(“浪费时间”)。总之,你为周围有这么多无知的人而感到无奈,这些人都在玩愚蠢的游戏而不是看新闻——研究伊拉克、阿富汗或自己的家乡实际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你还是决定礼貌地满足那个游戏迷的要求,于是拉下了遮阳板。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你的选择呢?很容易看到,你并不反对帮助你的邻座或者其他人去追求他的福利,但巧的是,你认为你的邻座在一个愚蠢的游戏上浪费时间以及你帮助他去浪费时间,而这不会提高他自己的福利。事实上,你完全愿意将自己的《纽约时报》借给他,因为你相信阅读对他有启发并对他有好处。然而,你的行为并不是追求福利的体现。
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在这些目标并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你是否应该对他人追求或者拒绝取消其自身的目标设置障碍,即使——如在这个例子中——你认为这些目标无助于改进其福利。通常而言,你也许并不想对邻座的请求无动于衷(无论你怎么看待他们的目标),或者你会认为,尽管靠窗的座位使你能够控制身边的遮阳板,但你不应该利用这种偶然的优势,而不考虑其他人想做什么,也不考虑你选择是否拉下遮阳板会对其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尽管你自己喜欢阳光而现在却不得不拉下遮阳板,以及尽管你并没有考虑其他人的目标)。
在作决定的过程中,你会或实或虚地考虑到这些想法,但是否就可以认为,你因社会影响而作出的行为表明你的目标是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目标,而无论你怎么看待他们的目标呢?
序言
在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的名著《远大前程》(GreatExpectations)中,主人公皮普(Pip)曾经这样说过:“在儿童艰难度日的小小世界中,再没有比不公正更容易让人感受至深的了。”我认为皮普说得很对。他在屈辱地遭遇了艾丝黛拉(Estella)后,清楚地回想起小时候被他那喜怒无常的姐姐欺凌的惨况。其实即便是成年人,也会对不公正有强烈的感受。说实在的,让我们难以接受的,并不是意识到这世上缺乏“绝对的公正”——几乎没有人会这样指望,而是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些明显可以纠正的不公正。我们希望去消除它们,却难以如愿。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遭受到有理由去愤恨的不平等或欺压时,这种感受是很明显的。然而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当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存在不公时,也会有同样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作以下假设:如果不是认识到这世上存在明显的但可以纠正的不公正,巴黎市民或许不会起义攻占巴士底狱,甘地或许不会质疑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马丁·路德·金或许也不会在号称“自由和勇敢者家园”的土地上奋起反抗白人种族至上主义。这些人并不是在追求实现一个绝对公正的社会(即使他们对那样的社会有普遍的共识),但他们的确更希望尽其所能地消除那些显而易见的不公正。
认识到这世上存在可以消除的不公正,并非仅仅只是推动我们思考公正与不公正的问题。在本书中我将说明,这其实也是正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本书的研究是以探究不公正为起点来展开批判性论述的。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这是一个合理的起点,为何不能也将之作为一个合理的终点?为何需要超越我们对于公正和不公正的感受?为何我们必须构建一套正义理论?
认识这个世界不能仅靠直觉。理性思考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解读”自己的所见所闻,探究这些感受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才能既考虑这些感受,又不为其所左右。这就涉及感受和印象的可靠性问题。对不公正的感受可以被视为触动我们的一个信号,但我们需要对该信号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审思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亚当·斯密坚信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但这并未妨碍他构建起“道德情操论”(theoryofmoralsentiments),也并未影响他坚持以下看法,即必须通过理智的审思来对负罪感进行批判性考察,如此才能确定它是否可以成为不断谴责的依据。当我们想称颂某人某事时,也同样需要进行类似的审思。
我们还必须思考以下问题:当评判诸如公正或不公正这类道德与政治概念时,应采用哪些推理方式?以哪种方式来分析不公正问题,或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善或消除不公正会比较客观?这是否要求某种意义上的中立性,如抛开某人的既得利益?是否需要对某些与既得利益无关却反映了地域性成见和偏见的态度进行考察,因为这些态度也许经不起与其他无同样地域狭隘性的观点的对照?在理解正义的要求时,理性(rationality)与合理性(reasonableness)扮演了什么角色?
在本书的前十章中,我将探讨上述诸方面以及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理论性问题。然后我会谈到应用方面,包括批判地考察人们评价公正问题的依据(自由、可行能力、资源、幸福、福利等),以平等和自由的名义出现的各种考量的相关性,公正与民主之间的明显联系,即协商式治理(governmentbydiscussion),以及人权的本质、可行性及其可及的范围。
什么样的理论?
本书提出的是一个广义的公正理论。其目的在于阐明,我们如何才能回答关于促进公正和消除不公正的问题,而不是为关于绝对公正的本质这样的问题提供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该理论与当代道德和政治思想中的主流公正理论有显著区别。以下三方面的差异尤其需要读者注意,引言部分将作进一步阐述。
第一,一套能作为实践理性(practicalreasoning)基础的公正理论,必须包括对如何减少不公正和促进公正进行评价的方法,而并非仅仅致力于刻画一个绝对公正的社会。绝对公正是当今政治哲学中探讨公正理论的一大主题。描绘某些绝对公正的制度安排,或者判断某一社会变革是否有利于促进公正,这两种做法在目标上有着密切联系,但在分析上却是迥然不同的。本书关注的是后一个问题,因为它是作出关于制度、行为和影响公正的其他因素的决策的关键。这些决策是如何制定的,对于一套致力于指导应做些什么的实践理性的公正理论而言至关重要。也许有人认为,假如不先明确绝对公正的要求,后面的比较分析就无法展开。这一假设将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第4章“声音与社会选择”将对此加以论述)。
第二,尽管众多关于公正的比较问题能得到成功解决,而且能以合理的方式达成一致见解,但其他的不少比较尚存争议。本书认为,可以存在多个不同的公正的缘由,尽管它们都能经得起批判性审思,但结论却大相径庭。经历和文化背景迥异的人可能会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听起来都合乎情理。有时候,即便是来自同一社会的人,甚至同一个人,都会出现上述情况。
在处理争端时,需要持有经得起推敲的观点,而不能以“消极宽容”(disengagedtolerance)的方式对待,比如为了图方便而提出这样一个懒惰的解决方案,即“你在你的圈子里是对的,我在我的圈子里是对的”。理智的思考与中立的审思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即便是最严格的批判性考察,也可能会留下无法被中立的审思所消除的争议和对立。下面我将更多地论述这一点。我在这里强调的是,尽管某些相左的观点可能会在争论后依然存在,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因此而免除必需的理智和审慎的思考。最后剩下的多种观点是理智思考的结果,而非回避理智思考的产物。
第三,可纠正的不公正的存在很可能是与行为上的僭越,而非制度缺陷相关(在《远大前程》中,皮普关于他蛮横的姐姐的回忆即是如此,那并不是对作为制度的家庭的控诉)。公正最终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关,而并非仅仅与周遭的制度有关。许多主流的公正理论却用大量笔墨关注如何建立“公正制度”(justinstitutions),而行为特征只是被赋予了派生和辅助的功能。比如,约翰·罗尔斯著名的“作为公平的正义”(justiceasfairness)理论产生出一套独特的“公正原则”(principlesofjustice),这些原则所关注的仅仅是建立“公正制度”,同时要求人们的行为完全符合这些制度的要求。3本书认为,过于关注制度方面(假定行为处于从属地位),而忽略人们的实际生活,是有严重缺陷的。研究公正问题时,关注实际的生活对理解公正理念的本质和影响范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书所探讨的不同于以往的公正理论之处对政治和道德哲学有直接影响。同时,本书也尝试将书中的一些观点与当前关于法律、经济和政治的讨论联系起来。乐观地讲,这些观点甚至会对关于实际政策和方案的辩论和决策具有针对性。
采用比较视角,跳出有限的以及有限制性的社会契约论的框架,将会是富有成效的。我们将就公正的改进加以比较,或反抗压迫(如奴隶制度、妇女压迫),或抗议普遍存在的医疗服务不完善(如亚非部分地区的医疗设施缺乏,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多数国家的全民医疗保险的缺乏),或抵制酷刑(在当今世界中依然被频繁使用,有时使用者甚至是世界秩序的维护者),或不再对常年的饥饿继续保持沉默(比如在印度,尽管已成功消除了饥荒)。人们往往认为改变某些现状(例如废除种族隔离)有助于减少不公正,但即便所有被认为需要改变的现状都得以改变,我们也期盼不到“绝对公正”。出于对实际问题的关注,而不只是理论推理的需要,似乎要求我们在对公正的分析中取得重大突破。
公共理性、民主与公正的全球性
尽管本书采用的视角不是从制度角度来界定公正原则,而是从人们的生活与自由方面入手,但制度因素在寻求公正方面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恰当选择的制度,将与个体及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一道,对推动公正具有重大意义。制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挥作用。制度能直接有助于让人们按照其珍视的方式生活。在增强人们对能够纳入考量的价值与优先性进行审思的能力方面,制度,尤其是在公共讨论的机会方面(这包括对言论自由、知情权,以及对支持这些讨论的具体设施的安排),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书从公共理性(publicreasoning)的角度来看待民主(见第15~第17章)。这使得民主被诠释为“协商式治理”(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对推动这一概念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我们也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即通过加强信息可得性与加强互动讨论的可行性,来丰富合理参与的内容,进而考察民主。民主不仅要从现有的正式制度这一角度,而且要从来自不同阶层的呼声是否都能被倾听来加以评判。
此外,这种民主观会有助于促进全球范围,而非某一国家内部对于民主的追求。如果不将民主简单地视为设立一些具体的制度(貌似一个民主化的全球政府或全球选举),而是视为能有多大可能、在多大的范围内体现公共理性,那么推进——不是追求完美的——全球民主与全球公正将会极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由此也将有效地鼓舞和促进跨国范围的实际行动。
欧洲启蒙运动与全球性遗产
我在本书中提出的方法是否有其渊源?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引言部分作更全面的讨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对于公正的分析沿袭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那些对现实不满的知识分子所探索出的思路。但这里我需要说明几个问题,以免读者产生误解。
第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传统具有联系,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本书的思想背景是“欧洲中心论”的。事实上,与其他关于公正理论的著述相比,本书的突出特点之一(有人可能会认为是怪异的)是,我从非西方社会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尤其是从印度的思想史,当然还包括其他地方。在印度及其他许多非西方社会中,理性的论辩,而非依赖于宗教和非理性信仰的思想,源远流长。我认为,当代——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的——政治哲学,尤其是在关于公正诉求的问题上,由于一直将注意力放在西方著述上,因而多有局限,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是褊狭的。
但是我并不是说,在这些问题上,西方和东方(或一般地讲,非西方)之间存在根本差异。西方和东方各自内部的各种推理也大相径庭,把西方作为一个同质的整体与“典型东方的”价值观对立起来完全是主观臆想。这种臆想在当代讨论中并非鲜见,但与我的看法相去甚远。相反,我认为,一些相似的或紧密关联的理念,如公正、公平、责任、义务、善良和正直,在世界上许多不同的地方都为人们所追求,而这也意味着西方著述中常常出现的一些观念实际上源于更广阔的地域,但这些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的事实却往往为当代西方的主流思想所忽视或边缘化。
例如,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释迦牟尼(“知识路径”(pathofknowledge)的不可知论拥护者)或顺世派学者(Lokayataschool,对任何传统信仰持怀疑的审思态度)的一些观点,听起来可能与许多欧洲启蒙运动思想领袖的重要论著不但没有矛盾,而且高度一致。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拘泥于探究释迦牟尼是否应该被归类为欧洲启蒙运动阵营的先驱,尽管他的名字在梵文里有“开明”(enlightened)之意,我们也不必去理会那些牵强的论调,即认为欧洲启蒙运动可溯源至遥远的亚洲思想的影响。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在全球不同的地区出现相似的思想,这一点并不奇怪。既然在论述相似问题时会出现不同的观点,那么如果我们只将视野局限在某个地区,就极有可能在阐述公正问题时遗漏一些可能有用的线索。
一个有趣且相关的例子是,早期印度法理学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公正观——正义(niti)和正理(nyaya)。前者强调组织上的得体和行为上的正确,而后者关心的是会出现什么和如何出现,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实际上能过上怎样的生活。在引言中我会详细讨论这一区别的意义。此处要说的是,两者的区别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存在两种截然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正义理念。因此,关于
9787300154923/正义的理念/[印]阿马蒂亚·森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9787300154923/正义的理念/[印]阿马蒂亚·森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