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胡同里的老北京
原价:27.00元
作者:王艳芝
出版社:星球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47112915
字数: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340kg
编辑推荐
《胡同里的老北京》由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胡同里的老北京》分为东城篇、西城篇。秉承有趣、好玩、可赏、可逛的原则,作者从中精心挑选了40多条最经典的胡同,这些胡同几乎囊括了北京胡同所有的风貌、意蕴,可以说凝聚了老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精华,是胡同游的上佳之选。在每一条胡同里,作者都详细介绍了它的历史、人物、故事传说等,从它们的地理位置,到细微的看点,甚至乘车路线、周边美食等都包含在内。可以说,《胡同里的老北京》信息量很大,兼具导游与收藏价值。因此,如果您带上《胡同里的老北京》走过那些胡同时,就会发现,自己不再是走马观花,看到的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墙壁,而是对胡同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一清二楚,然后去探求被忽略的历史细节。
目录
东城篇
第一章 明清两朝的贵族区——南锣鼓巷地区
炒豆胡同——这里有铁帽子王的僧王府
雨儿胡同——平常院落却是藏龙卧虎之地
帽儿胡同——清朝末代皇后的出生地
菊儿胡同——让你见识一个真实的荣禄
后圆恩寺胡同——一对冤家比邻而居
第二章 明清时代的富人区——东四地区
东四六条——“东城之冠”与庸人多福的崇礼
东四八条——叶家小院海棠依旧3l
仓南胡同——粮仓已无,空留段府
什锦花园胡同——风云人物的集散地
钱粮胡同——这里有个'章 疯子'
第三章 东城区其他著名的胡同
东交民巷——北京最长的胡同
丰富胡同——小胡同里的大作家
礼士胡同——一门两宰相
金鱼胡同——那里的那家花园
文丞相胡同——看看那棵“一身正气”的枣树
东堂子胡同——一条与中国近代史有密切联系的胡同
史家胡同——51号,周总理给章 士钊找的家
翠花胡同——当年皇宫的花房
箭杆胡同——小胡同里的《新青年》
中剪子巷——冰心首批作品的诞生地
柏树胡同——不可不看的晚清怪杰辜鸿铭
西城篇
第四章 最值得一逛的胡同区——什刹海
前海西街——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后海北沿——“江南水乡”里的豪宅大院
百花深处——最富诗意的胡同
护国寺街——这里的小吃名震京城
烟袋斜街——北京最老的斜街
第五章 西城区其他著名的胡同
塔胡同——北胡同之跟
文化胡同——名字缘于李大钊
灵境胡同——北京最宽的胡同
棉花胡同——两代名将留下两段故事
鲍家街——被人遗忘的'“潜龙邸”
富国街——“贰臣”祖大寿祠
第六章 原宣武区著名的胡同
大栅栏——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
琉璃厂——闻名中外的文化街
北半截胡同——只剩下谭嗣同故居
米市胡同——维新运动的发源地
牛街——因清真寺而闻名
珠市口西大街——原来是“猪市”
金井胡同——普通的胡同,不普通的人
魏染胡同——缅怀民国报人的风采
上斜街——明清观看“洗象”的好去处
钱市胡同——北京最窄的胡同
八大胡同——名动大清国的红灯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我近期阅读过的非虚构作品的顶尖水平。它的句式变化多端,时而短促有力,如同胡同里急促的脚步声;时而又舒缓悠长,如同午后慵懒的猫咪。这种节奏的把握,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音乐性。更难得的是,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它引用的史料和口述记录都非常扎实,保证了历史的准确性,但作者的文笔又极其具有画面感,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时间感”的方式,它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历史,而是让时间的河流在不同的胡同和院落间穿梭、交汇,时而快进到文革前的繁荣,时而慢放至抗战时期的萧条,这种跳跃感处理得非常高级,让人对历史的厚重感有了更直观的体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精心保存的城市记忆档案,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说实话,我以前对老北京的印象,主要来源于影视剧的刻板印象,总觉得那里的生活是扁平化的。然而,《胡同里的老北京》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笔下的人物群像极其丰富,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对那些“边缘人物”的刻画,比如那些在胡同口看守大院的更夫,或者在冬天里靠着卖冰糖葫芦维生的老太太。他们的故事虽然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小人物的坚韧和智慧,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真正底色。书中对传统礼仪和习俗的描绘,也达到了惊人的细致程度,例如关于拜年、请客吃饭的讲究,以及不同季节的节气食物,这些内容让读者明白,那个时代的“规矩”背后,其实是人与人之间最深的尊重和温情。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地方”,更是关于“人”的故事,它展现了在特定文化土壤下,人的精神是如何被塑造和滋养的。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对传统文化中“人情味”的重新审视和珍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我通常对这种“怀旧文学”不太感冒,总觉得会有些矫揉造作,但《胡同里的老北京》完全打破了我的偏见。它最让我震撼的是对光影和声音的捕捉能力。作者对于正午时分阳光穿过槐树叶子,在青砖地上投下的斑驳光影,那种层次感描绘得极其到位,让人心头一静。而关于声音,更是绝了!那些清晨的鸽哨声,悠扬地划过天空,此起彼伏,直到被早起卖早点的叫卖声取代,然后是叮叮当当的修补声,最后被下午茶馆里传来的京剧选段声所笼罩,一切都安排得恰到好处,仿佛声场就建立在你的耳边。我甚至能“听见”那些自行车铃铛清脆的响声。这本书读起来,完全不需要想象力过度拉扯,作者已经把场景搭建好了,你只需沉浸其中。它成功地将抽象的“老北京”具象化了,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感和历史的厚重。读完后,我感觉对“生活美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慢节奏、注重细节的生活哲学,在今天这个快餐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胡同里的老北京》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仿佛一下子就被拽回了那个烟火气十足的年代。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史书,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细节。比如,作者对四合院里那扇斑驳的老木门描述得细致入微,那木头的纹理、掉漆的颜色,甚至能让人想象出每天清晨开门时发出的吱呀声。再比如,对胡同里那些邻里间微妙关系的捕捉,那些互相搭把手、家长里短的对话,鲜活得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我特别喜欢其中描绘的那些老手艺人,拉洋车的、磨剪子的、捏面人的,他们的动作、吆喝声,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豆汁儿味儿和煤球味儿混杂在一起的味道。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无数个微小的生活切片,构建起一个完整、有温度的北京城。看完之后,心里留下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怀旧感,那种感觉,就像是跟一位慈祥的老者促膝长谈了一下午,听他慢慢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书里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读起来非常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纪实文学那样线性叙事,反而更像是一张由无数张老照片拼贴而成的挂毯。每一章看似独立,但主题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中穿插的历史背景知识,但这些知识点绝不是生硬地插入,而是像盐融于水一样,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命运和环境的变迁之中。比如,讲到某个胡同里的名人时,作者会顺带提到当时某个政策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这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让人物的命运更具史诗感。而且,这本书的“情绪克制”做得非常好。它描绘了衰落和变迁,但没有过度煽情,只是客观、冷静地记录,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坚韧。这种成熟的叙事腔调,使得全书的格调一下子提升了。对于那些真正想了解老北京社会肌理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维度是多层次的,它不只是提供了一个“景点指南”,更提供了一把进入那个时代心灵深处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