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是中国古代评论诗歌、诗人、诗派,记录诗人议论、事迹的著作。写作诗话之风,始于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
为满足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中华书局策划编选了“中华经典诗话”丛书,精选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典的诗话、词话作品进行注释、评析,为爱好文学,尤其是爱好诗词阅读和写作的读者提供一套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既是文学爱好者所推崇的提高审美品位之作,也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一定地位的经典之作。本次推出的是第一辑。
《中华经典诗话:沧浪诗话》是宋代负盛名、对后世影响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作者严羽是南宋末年著名的诗文批评家,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并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诗有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全书理论以禅理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当代。本次评注由国内文学理论名家担纲主持,重点注释了相关名词术语典故,并应用现代文艺理论阐发评析,配有相关诗意插图五十余幅,帮助读者领略原著思想魅力。
诗法①
学诗先除五俗:一日俗体②,二日俗意③,三曰俗句④,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注释】
①诗法:指诗歌的创作规律与方法,包括篇法、句法、字法等。黄庭坚日:“杜之诗法出审言,句法出庾信,但过之尔。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陈师道《后山诗话》)
②俗体:格调不高雅的文体。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陶明溶《诗说杂记》:“俗体者何?当是所盛行如应酬诸诗,毫无意味,腴词靡靡,若试帖等类。”
③俗意:陶明溶《诗说杂记》:“俗意者何?善颂善祷,能谀能谐,毫无超逸之志是也。”
④俗句:陶明溶《诗说杂记》:“俗句者何?沿袭剽窃,生吞活剥,似是而非,腐气满纸者是也。”
⑤俗字:陶明溶《诗说杂记》:“何谓俗字?风云月露,连类而及,毫无新⑥俗韵:陶明溶《诗说杂记》:“何谓俗韵?过于奇险,困而贪多,过于率易,虽二韵亦俗者是也。”郭绍虞《沧浪诗话校笺》案:“沧浪以‘俗韵’列‘俗字’之后,当指‘押韵’之‘韵’。”
【评析】
严羽的“除五俗”,一方面指去除陈词滥调,一方面也反对世俗化思潮对雅文学之深层渗透,倡导盛唐诗雅韵之复兴。关于诗学的俗化趋向,可以追溯到唐代元和时期的元白诗派,苏轼曾称之为“元轻白俗”。王安石日:“世间好言语,已被老杜道尽;世间好俗语,已被乐天道尽”(《陈辅之诗话》)。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与市民文化兴起,世俗化平民化的文化思潮持续推进,宋词、说话及宋杂剧等贴近民间的文艺形式引人关注,对诗学有进一步的影响。宋代诗人对唐诗学中的“俗”有清醒的反思。宋诗学“忌俗尚雅”。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黄庭坚《书绘卷后》以为“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但他们为诗,却以俗为雅,俗中奏雅。苏轼所谓“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题柳子厚诗》)黄庭坚所谓“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再次韵杨明叔序》),都把以俗为雅与以故为新紧密联在一起。严羽《诗法》开篇即日“先除五俗”,看起来与苏黄一派的“唯不可俗”论是相承的。但从《诗辨))轶宋宗唐的倾向看,他不但反对以自居易为代表的“俗语言”,也否定了宋代“以俗为雅”的趋向。
……
我最近读完一本叫做《意境流转:诗心印迹》的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诗歌的鉴赏与绘画的意境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与《沧浪诗话》那种侧重于文学批评的角度不同,这本书更多的是从视觉和情感的层面,去解读诗歌的内在美。作者选取了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相联系。比如,在解读苏轼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时,作者就引用了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中的一些构图元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句中所描绘的那一幅壮阔而宁静的画面。 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作者自己创作的与诗歌意境相关的随笔,这些文字既有文学的韵味,又不乏绘画的写意。他用色彩、线条、构图等绘画的语言,去阐述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形成了一种跨界的美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次精神的旅行,既能领略到诗歌的精妙,又能感受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它没有《沧浪诗话》那种理论上的严谨和系统性,但它用一种更加感性、更加艺术的方式,展现了诗歌的魅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醉其中。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诗情冶意:字里风华》的诗歌选本,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诗歌与意境的描绘结合得非常出色。与《沧浪诗话》那种侧重于诗歌理论和创作技巧的讲解不同,这本书更注重通过文字本身去构建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书中对于山水田园诗的解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对王维《山居秋暝》的描绘,作者不仅仅是解释了诗句的含义,更是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秋日傍晚山村的写意画,从“空山新雨后”的清新,到“天气晚来秋”的凉爽,再到“明月松间照”的静谧,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意。 这本书的选材也颇为用心,不拘泥于名家名作,而是发掘了不少被遗忘的珍珠。其中有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不知名小诗,通过作者的解读,那种苍凉壮阔、戍边将士的豪情与孤独跃然纸上,让我对那个年代的边疆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力,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它没有《沧浪诗话》那种学术性的深度,但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我这个追求感官体验的读者。可以说,这是一本能够“看见”的诗集,能够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评分最近翻阅一本叫做《浮生诗话:烟雨人间》的书,它给我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并非像《沧浪诗话》那样,从理论层面去剖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而是更加注重诗歌背后的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许多诗人的生平轶事,并将这些故事与他们的诗歌作品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李清照的部分,作者并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词”这种文体本身,而是通过描写李清照在国破家亡、词人生涯颠沛流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她词作中那种凄婉哀愁的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屈精神。 书中还收录了不少描写市井生活和民间风情的诗歌,这些作品虽然不如那些帝王将相的篇章那样宏大,却充满了生活的小确幸和人情味。作者在解读这些诗歌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风俗、饮食习惯,甚至是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让这些古老的诗句变得生动有趣,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这本书没有《沧浪诗话》那种理论的厚重感,但却以其温暖的人文关怀和生动的叙事方式,打动了我。它让我觉得,诗歌不仅仅是文人的雅趣,更是普通人生活中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写照。
评分刚刚合上《诗语心痕:岁月留声》这本书,心中感慨万千。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探讨了诗歌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与《沧浪诗话》那种宏观的诗歌理论体系不同,这本书更像是作者一本私人的日记,记录了他如何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通过阅读和品味诗歌,获得启迪和慰藉。书中有一章详细描写了作者在学生时代,如何因为一首古诗而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又如何在失意时,从另一首诗中获得了重新站起来的力量。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让我倍感亲切。 书中的选诗也颇具匠心,作者并没有一味追求名家名作,而是挑选了一些那些在特定时刻能够触动他心灵的诗句。例如,有一首描写孤独的现代诗,作者将其与古人表达孤独的诗歌进行了对比,从中看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他还分享了自己尝试写诗的经历,虽然自嘲技艺不精,但其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却让人深受感动。这本书没有《沧浪诗话》那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但它用最真实的生命体验,证明了诗歌的力量,以及它能够如何丰富和滋养我们的心灵。
评分刚刚读完一本让我惊艳的诗集,书名是《古风新韵:千年吟》,虽然它没有《沧浪诗话》那样深邃的历史积淀,却以一种极其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重新演绎了古人的诗情画意。这本书的选诗范围非常广,从先秦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令,几乎涵盖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古诗,而是将每一首诗都赋予了现代的视角和解读。比如,面对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作者并没有停留在“送别”的愁绪上,而是引入了现代的“距离与思念”的心理学解读,让我们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又如,对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描绘,作者更是联系了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话题,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时而婉约细腻,时而豪放不羁,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书中穿插的许多作者的个人感悟和生活经历,更是让这些古老的诗句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窗外飞雪”的段落,作者将雪景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巧妙结合,描绘出一种既孤独又宁静的心境,让人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一丝暖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像是一次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它没有《沧浪诗话》那种理论的严谨,但却多了几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让人在阅读中不知不觉被带入诗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刚拿到,还没仔细看,纸质很好
评分东西很好,速度也很快。还是比较喜欢的。
评分正版,质量好,速度快
评分好书,非常好,论述精辟。
评分很好的书籍,到货速度快,服务质量好。非常好!感谢!
评分在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引用这本书的观点~很好奇,所以买来一本看看~
评分浪漫情怀的经典书籍~好评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在京东上买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