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
本卷收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所写的已刊或未刊论文,表现了作者在1949年前对哲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在1949年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极左思潮影响,一个中国学人从想当“哲学家”而最终只能做一个“哲学工作者”的历程。
第二卷《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
“文化大革命”后,作者力图摆脱极左思潮的影响,努力追求以真正哲学思考的方式进行研究。本卷以玄学家郭象为中心全面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书中通过魏晋玄学范畴的研究来寻找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梳理了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了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分析了魏晋玄学到唐初重玄学发展的原因。
第三卷《早期道教史(增订本)》
本卷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深入研究,肯定了“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将道教提升到学术层面来探讨,期在重新建构道教思想体系。书中指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不同于儒家与道家,但其思想源流却又离不开这两家,它从一开始就是以儒道互补为特征的。书中还特别讨论了道教仪式和它的组织形成,并从四个角度入手讨论了当时的佛道之争。
第四卷《佛教与中国文化(增订本)》
本卷是作者在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书中讨论了印度佛教传入与当时玄学、儒家、道家的关系和争论,介绍了隋唐时期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战争的内外原因,考证了与佛教相关的部分文献等,并收入了作者对《心经》的通俗讲义。书中注重从佛道比较的视角来研究佛教,展现出佛教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五卷《在儒学中寻找智慧》
本卷是作者在儒学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展现出作者对儒学现代意义所作的思考。书中探讨了儒家思想第三期发展可能性问题,阐述了作者长期思考与关注的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普遍和谐、内在跨越性、内圣外王之道、道始于情、和而不同等理论问题,并分析了之所以编纂《儒藏》的原因、意义等问题。
第六卷《思考中国哲学》
本卷是作者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书中勾勒了作者研究哲学的历程,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等核心问题,提出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是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力量所形成的张力制约下前行,从中国现代哲学的探索与创新角度指明了中国现代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论构想,最后还缅怀了中国现代哲学家对中国学术的贡献。
第七卷《面对中西文化》
本卷是作者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化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以及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从中国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现象反思了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性,并通过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扩展了这一反思,论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必定会对双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意义,也抒发了作者对现实文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感受。
第八卷《有话要说——序跋和致辞》
本卷收入了作者为自己和他人写的序跋,以及在一些会议上的致辞。是作者在特定情形下要说的话,展现出作者在许多问题上的独特视角与思考。
第九卷《深夜一盏灯——散文和随笔》
本卷收入了作者所写的散文与随笔,分为“在进退两难之间”、“我爱我家”、“北大,我的精神家园”、“所感、所思、所忆杂录”、“需要有不同的声音”、“文化随笔”、“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的‘老天爷’”等七个部分,其中追忆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家庭生活、在北京大学的学习与工作,并记录了平时的所思所感以及文化随笔等。最后两部分内容分别出自作者与人合著的《生死》、《天》两部随笔集。
第十卷《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
本卷收入的是记者们对作者的访谈、报道,以及学界对作者研究的相关论文等,由此可从生动活泼的口语或他人的视角等来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汤一介,1927年生,湖北省黄梅县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主要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主编有《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儒藏》(精华编)、九卷本《中国儒学史》等。
第一卷 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
第二卷 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
第三卷 早期道教史(增订本)
第四卷 佛教与中国文化(增订本)
第五卷 在儒学中寻找智慧
第六卷 思考中国哲学
第七卷 面对中西文化
第八卷 有话要说——序跋和致辞
第九卷 深夜一盏灯——散文和随笔
第十卷 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
前言
我这一生可以说是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的。年轻时我喜欢读中外文学著作。由于读了一些名著,我对人生、社会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我常常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于是,我选择哲学系,希望能了解到中外哲学家思考的哲学问题及其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为了积累知识和教好课,我购买了不少书,有五万余册。当然,我认真读的书也就是几百册,其他翻翻而已。在开始写作时,我大体上就是从思考的问题展开的,但此后因环境的变化,思想被一条绳子束缚住了,走了三十年的弯路,把最可能有创造力的时光白白度过。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问题,而是一两代学人遇到的问题。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他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学术历程中是有“自我”的,但在50年代后则失去了“自我”,只是到80年代又找回了“自我”。因此,严格地说,我是80年代才走上学术研究的正轨。
在80年代后,我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矛盾:作为哲学家还是哲学史家两个虽有联系但却很不相同的方向,我是向哪个方向发展呢?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个问题。因此,在七十五岁以后,我一方面主持编纂《儒藏》,另一方面仍然在思考和研究一些哲学问题。当然,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创构一有重大意义的哲学体系。但思考哲学问题的习惯,使我还是在关注某些哲学问题,只要有时间我就把这些问题写作成文,作为我思想的记录,也希望得到同行的响应和批评指正。
本想为此文集写一“总序”,但我近日有病在身,就写这一短短的“前言”吧!好在本文集每卷的卷首,我都写有“自序”,读者或可对我写作的意图有所了解。
汤一介
2013年11月24日
《汤一介集》后记
在本文集的编订过程中,许多同志参与了其中的引文与文字的核对及校订。《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由贺拥军校订;《郭象与魏晋玄学》在2009年第三版出版前曾由杨浩、徐强校订,此次收入本文集又由王文利、雷博、俞菁慧进行了校订;《早期道教史》由杨浩校订;《佛教与中国文化》先后经赵建永、杨浩等校订。此外,杨浩、胡士颍、陈志远、肖力千、张阳、王博、吕明烜、王文利等参与了其他卷的校订。在这里,我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琬莹以及各卷责任编辑的辛劳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汤一介
2013年11月27日
对于一个非专业出身的普通读者来说,这套《汤一介集》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远征”。我不是每一篇都能完全理解其学术细节,但我被其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我发现,不同卷册之间,虽然主题跨度很大,但始终有一条清晰的“汤氏思维”的主线贯穿着,那就是对“中国精神”的持续追问与阐释。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书信和未定稿部分,那些文字显得更为私人化,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大学者在日常思考中的挣扎与灵感乍现的瞬间。它们为冰冷的学术成果增添了温度和人情味。读罢这些篇章,我深感一个真正有担当的学者,其思考绝不会局限于书斋之内,而是必然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对人类文明的未来保持着深切的关怀。这十卷书,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范畴,它构成了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面对传统、如何对话世界的心灵史诗,其厚重感,足以抵御任何浮躁的思潮。
评分坦白说,这套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很多地方需要反复推敲,甚至需要对照其他参考资料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搞懂其中一个关于“体用论”的复杂论证,不得不暂停阅读,去查阅了相关典籍的原始出处。但正是这种需要“投入”的过程,才使得最终的“领悟”显得格外珍贵。这套集子并非那种能让你轻松看完然后合上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个思维的训练场。我发现,当我放下这本书,再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矛盾时,我似乎多了一副透视的眼镜。它训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分析问题、构建逻辑链条的能力。其中关于中国哲学史的梳理部分,打破了我过去那种线性、阶段性的认知,而是展示了思想是如何在不断的碰撞、吸收和演变中保持其核心精神的。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进行有深度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接受”或“反驳”。它是一套需要用时间去浇灌,才能看到丰厚果实的宝藏。
评分这套“全十卷”,我目前只啃完了大概三分之一,但感受已经非常复杂且深刻了。它给我的主要印象是“韧性”。学术研究往往给人枯燥、封闭的印象,但这套书却展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汤先生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叹服。他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先秦诸子、魏晋风度、宋明理学乃至近现代思想的断层之中,转换自如。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中国传统宇宙观的研究部分,那段文字描述了古人如何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内化为日常的生命体验,那种诗意与哲思的完美结合,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与当代一些过于追求概念化和模型化的著作相比,汤先生的文字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温度,他关注的是人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安顿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我读到他对传统学术规范的坚持,那种对“真”的追求,那种不为潮流所动的定力,真的让我深受触动。这套书不仅是思想的记录,更是学人品格的展现,它提醒着每一个研究者,学术的最高境界,是诚实地面对问题,并以最严谨的态度去探寻答案。
评分这部《汤一介集(全十卷)》的规模实在令人敬畏,光是这“全十卷”的字样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分量。我手里捧着其中一卷,纸张的触感带着旧书特有的、略微粗粝但又很踏实的质感,油墨的气味混合着时间的味道,让人立刻进入一种专注的阅读状态。我本以为这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学术汇编,毕竟汤一介先生是享誉学界的大家,但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那些散落在篇章间的,关于古典哲学、文献考辨的那些精妙论述,它们并非高高在上地悬浮在空中,而是如同庖丁解牛般,将复杂的思想脉络层层剥开,展现出清晰的结构。尤其欣赏的是其中关于魏晋玄学的一些论述,作者旁征博引,不仅梳理了当时士人心态的流变,更将这种精神气质与后世的儒释道思想做了细致的比较。这十卷书,与其说是一套著作的简单堆砌,不如说是一部知识分子毕生心血的结晶,它所提供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足以让人在每一个细小的论点上驻足深思许久。它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每一个分卷都是一个独立而宏伟的知识殿堂,需要耐下性子,方能体会其中蕴含的磅礴学力。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大致浏览完第一卷的目录,那种被知识的洪流温柔而坚定地裹挟着前行的感觉,令人欲罢不能。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套“集”是抱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接触的,毕竟汤先生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的魅力远不止于其权威性,更在于那份隐藏在严谨考据背后的、鲜活的文人情怀。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关于文化自觉与现代性反思的文章,行文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传统文集那种僵硬的板正感。他谈论西方思潮的引入与本土哲学的对话时,那种审慎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调,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既不盲目崇拜彼岸,也不固步自封于此岸。他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张力,既有古典学的扎实底蕴,又有面向未来的开阔视野。比如,在探讨“知行合一”在当代实践意义的章节里,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彩的个案分析,将这个几近被“口号化”的概念重新注入了血肉,使其重新焕发出讨论的价值。阅读这套书,就像是和一位博学的老友在深夜里促膝长谈,他总能精准地触碰到你思想中的盲点,并用最清晰的逻辑为你点亮前路。这种阅读体验,是那些碎片化的新知无法比拟的,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句子的重量。
评分汤一介先生在故乡湖北黄梅筹建父亲汤用彤先生的纪念馆时,就表示一定要参加开馆典礼。但因他肝癌病情恶化,而取消了行程。为了却汤先生的心愿,9月9日,我们同门一行奉师命赴汤老故乡,与黄梅县政府共同举办汤用彤纪念馆开馆仪式及汤用彤逝世50周年研讨会。同行者有许抗生教授夫妇、葛荣晋教授夫妇、北大儒学院杨浩老师、汤一玄先生的二女儿汤方夫妇、汤一雯后人衷克定等人。
评分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最后在好评一下京东客服
评分当夜落在黄梅的悲风凄雨,与我们及汤先生故乡人民的心情相交织。我们的心与天地,都是一样的沉重。一夜难眠,万感交集,回思前缘,感念殊深!自1996年至北大哲学系,蒙汤先生不弃,忝任助手,协助整理《汤用彤全集》,朝夕相处,师恩深重,由是略窥学问门径。
评分起程前的夜晚,我莫名其妙地坐卧不安,用了不少安眠方法才勉强入睡。凌晨天未亮就早早醒来,遂赶往北京西站。途中翻肠倒胃地干呕,我想是路途奔波而不以为意。上高铁后得知:汤先生近日腿脚都肿了;昨晚忽然开始吐血,原因不明;早晨,又吐了很多血;北大哲学院王博院长正联系专家会诊。我想到“男怕穿靴,女怕带帽”的医谚,不禁担心先生难度此关。晚7时,护理人员电话告知:先生除肝肾衰竭和胃出血外,肺栓塞也已达三分之二,行将离世;中医大夫也闻讯赶来,施术抢救,先生渐停的心率又有所回升;北大王恩哥校长也来看望了汤先生。
评分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服务态度好,送货相当快,包装仔细!这个也值得赞美下。希望京东这样保持下去,
评分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图
评分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图
评分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