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〇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塆。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
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入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〇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我们参与《徐复观全集》的选编工作,是以诚敬的态度,完整地呈现徐复观教授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执著,对理念的坚持,以及独特的人生轨迹。九州出版社出版《徐复观全集》,使得徐复观教授累积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我们相信徐复观教授是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王晓波 郭齐勇 薛顺雄 徐武军 谨志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我对某些涉及具体政治批判的论述印象深刻,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批判的落脚点并非停留在对现象的指责,而是回归到了对“人如何成为人”的本体论追问上。作者似乎总是在提醒我们,所有的政治架构、社会规范,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背离了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珍视,再宏大的叙事也会失去根基。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坚守,贯穿在他对诸多思潮的评析之中。例如,在评价某些思潮的兴起与衰落时,他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对“人的能动性”的肯定或压抑。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文集,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性困境下如何保持“人文精神”的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参照系,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并反思我们所珍视的价值是否正在被日益扁平化的社会逻辑所消磨殆尽。这种深层的焦虑感,是与作者的文字一同渗透进来的。
评分这部厚重的文集,初次捧读时,那沉甸甸的分量便让人对其内容的广博与精深有所预感。我记得自己是在一个初秋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进书房,才翻开了第一辑。当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语境下如何被重新诠释的那些篇章。作者对宋明理学的梳理,绝非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带着一种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他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哲学思辨,与当代社会面临的道德困境、知识分子的责任等议题紧密勾连起来。读到他对“心性论”的深入剖析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紧闭已久的中式屏风,看到了后面广阔而幽深的庭院。尤其欣赏的是,他笔下的论述总能保持一种张力,既不完全屈服于西方现代性的逻辑,又不固步自封于陈旧的国粹之中,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条极具个人特色的张扬的道路。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停下来,陷入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再思考。整部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将不同时期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尽管涉及的领域横跨哲学、史学乃至政治思想,但始终能感受到一条清晰的主线在牵引着读者的目光。
评分整套书读完后,留下的并非是知识点的堆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会我如何在看似对立的概念之间找到共存的可能,如何在宏大叙事中不丢失对微小细节的关怀。我发觉自己看待传统经典的角度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不再是简单的敬畏或盲目排斥,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继承和批判性的对话态度。特别是书中对于知识分子自我期许与现实处境的辩证分析,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似乎作者将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心声都凝聚在了那些文字里。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对学问力量的自信,又有对时代洪流的无奈——使得整套文集具有了超越时代局限的永恒魅力。它像一座灯塔,矗立在当下的思想迷雾中,指引着每一个愿意思考、愿意追问的人,继续向前探索,哪怕前路漫漫,荆棘丛生。
评分说实话,阅读这套书的节奏需要调整,它不适合在匆忙的通勤路上翻阅。我通常会给自己留出大块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备上一壶热茶,让思绪沉浸其中。这套书的语言风格,初看或许会觉得有些许的“学究气”,用词考究,句子结构相对复杂,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其中关于中国思想史中几个关键节点的辨析,例如对某一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简直是大师级的展现。他不像有些历史学家那样热衷于史实的堆砌,而是致力于穿透表象,直击核心的“义理”所在。这种对深层结构、对“精神气质”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叙述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和厚重的悲剧色彩。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精彩的论断时,会忍不住将之抄录下来,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这种思想的震动能够更持久地停留在笔尖和纸面上,慢慢地去消化和内化。
评分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则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的深度对话,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当代政治哲学和知识分子角色的章节里。坦率地说,有些论点初看之下是颇具挑战性的,甚至是略显尖锐的,但正是这种不加粉饰的直言不讳,才更显出作者的真性情与学者的担当。他探讨的并非空中楼阁般的理想国,而是根植于特定历史土壤中,对“公共性”缺失的深刻忧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间那种微妙的拉锯战的分析。作者的视角是如此的冷静与审慎,他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两种力量的相互倾轧,既不轻易站队,而是试图厘清各自的逻辑起点和潜在的破坏力。这种“中间的立场”,在我看来,是极难把握的,稍有不慎便会沦为和稀泥的庸俗,但他却能以深厚的学养支撑起这种复杂性,使得每一段辩驳都掷地有声,充满力量。读完这些部分,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敬意:真正的思想者,绝不只是学问的搬运工,更是时代的清醒者和良心的守夜人。
评分徐复观先生,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业师熊十力改名“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徐先生一九〇四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家世清贫,八岁发蒙读书,幼而徇齐,长而敦敏。一九二六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两年后东渡日本留学,九一八事变后,因发动抗日示威而被捕系狱,遭革除学籍。回国后投身军旅,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参与指挥娘子关战役、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受命以军令部联络参谋名义,派驻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高层有所来往,六个月后回渝,调至参谋总长办公室。一九四九年五月迁台,后去在香港创办《民主评论》半月刊,并于一九五二年担任台中省立农学院(现中兴大学)兼任教授。三年后,获东海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五七年被国民党开除党籍,理由是“反蒋”、“亲共”。一九六九年六月,因与梁容若之争,被迫退休。旋即移居香港,任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教授,另专任《华侨日报》主笔。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评分徐复观的书,应该是不错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们会为阿蓬的机智、勇敢、忠心以及不屈不挠、不畏困难,在逆境中艰难成长为一条优秀牧羊犬的曲折故事感动;会为狼妹的狼性和人性交错揪心,为小猪皮实的不幸深感怜悯和可悲;也会痛恨宠物场老板的贪婪和十三号驯养员的冷血冷酷。你一定会爱不释手的。这本书非常值得你拥有。
评分学术著作中好读本,正在读
评分徐复观先生是现代中国卓有建树的学者,耿介不阿的思想家。他生活在后“五四”时期的时代风涛中,始终跋涉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他以深沉的忧患意识,从事坚贞的学术研究,严肃思考,引古筹今,上下求索,左右探源;在对立两极之间自觉地保持张力,在双向扬弃中渴求新的进展。因而,对晚清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时代课题,诸如历史形成的悠久传统能否向现代化转换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二重性、正负面作用如何分疏的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独具卓识的创造性诠释,被海内外学界誉为“创新的传统主义者”,“献身于民主的斗士”,“敢于向权势挑战的人文自由主义者”。先生以武人之身能得以跻身于学术之林,而又有如许浩繁建树,不能不令人慨叹先生旧学渊源深厚,又令人有尽毕生之功方能穷经皓首之叹。
评分反过来看,我们现在很多人在抱怨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很多人讨论的问题几十年前就有了答案根本不必要去讨论,今天看报纸,德国汉学家顾彬说大陆的汉学至少落后西方30-50年,我觉得说的挺对的,因为在大范围的文化价值观上我们就已经落后了个2,30年,学术不就更遥远了吗?
评分“表现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一个民族的文字。”
评分只要一个人能成为一个什么“家”,这个人自然自成体系,自成特点,自然就有其个性,能表现其个性,从而徐老爷子有阐释了一个深层次的个性与共性的讨论。我们高中政治课学过最简单的辩证法——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亦有个性组成。我们经常会去贬低一个人没有个性,或者太有个性,这样岂不是把那个人的共性同时否定掉了,你都把人家的共性否定掉了,岂不是一并把自己否定掉了??所以讥讽别人个性的人其实自己才失去了个性。
评分最近买一些港台新儒家的著作,学习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