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

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汉杰 著
图书标签:
  • 活性石灰
  • 石灰生产
  • 煅烧工艺
  • 化学工程
  • 材料科学
  • 工业化学
  • 石灰窑
  • 生产理论
  • 工艺技术
  • 石灰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7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3305
包装:精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2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在全面介绍石灰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基础上,重点指出石灰生产的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本书作者是国内冶金石灰方面少有的几位专家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面介绍石灰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基础上,重点指出石灰生产的关键环节和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本书作者是国内冶金石灰方面少有的几位专家之一。

目录

第1篇活性石灰生成过程基础理论
第1章活性石灰生成的基本理论2
1.1CaCO3分解反应热力学2
1.1.1CaCO3分解反应的ΔrG计算2
1.1.2CaCO3的开始分解温度与沸腾分解温度4
1.2极小颗粒CaCO3的分解平衡研究9
1.3CaCO3的分解反应动力学12
1.3.1CaCO3的分解反应动力学的物理模型13
1.3.2CaCO3分解制备活性石灰的未反应核模型14
1.3.3外扩散为限制环节时的反应模型15
1.3.4CO2在固相产物层中的内扩散为限制环节17
1.3.5界面化学反应为限制环节时分解反应速率20
1.3.6内、外扩散混合控速时分解反应速率21
参考文献24
第2章石灰石中CaCO3的分解机理25
2.1CaCO3分解反应的热分析研究方法26
2.1.1热分析曲线动力学分析26
2.1.2反应机理函数的推断31
2.1.3利用热分析方法对碳酸钙分解研究进展33
2.2轻烧石灰石煅烧的分解机理34
2.2.1轻烧石灰石CaCO3分解的热重分析35
2.2.2轻烧样品煅烧前后的扫描电镜分析37
2.2.3轻烧工艺下碳酸钙分解动力学的研究40
2.3过烧石灰石中CaCO3煅烧分解反应机理42
2.3.1过烧后所得石灰样品微观结构的分析42
2.3.2过烧石灰石中CaCO3热分解的热重曲线45
2.4石灰石中二氧化硅含量对分解的影响47
2.4.1实验方法及结果47
2.4.2碳酸钙中SiO2含量为0.76%时的分析52
2.4.3碳酸钙中SiO2含量为1.83%时的分析53
2.4.4碳酸钙中SiO2含量为2.50%时的分析54
2.5石灰石的粒度对碳酸钙分解速率的影响57
2.5.1实验方法及结果57
2.5.2利用Kissinger法求动力学参数64
2.5.3利用双外推法确定不同粒度的石灰石中钛酸钙分解的活化能69
2.5.4不同粒度石灰石分解的最概然机理函数的确定78
2.5.5石灰石分解反应速率限制性环节分析91
参考文献94
第2篇活性石灰的制备工艺
第3章石灰的活性度98
3.1石灰的活性度与物理化学98
3.2活性度的测量方法99
3.2.1粗粒滴定法100
3.2.2消化速率法101
3.3活性石灰的理论活性度的计算103
3.3.1纯CaCO3分解后得到的活性石灰的理论活性度的计算103
3.3.2含有杂质组分的CaCO3制备的活性石灰理论活性度计算104
3.4对石灰活性度的影响因素106
3.4.1石灰活性度与微观结构的关系106
3.4.2煅烧设备对活性度的影响108
3.4.3石灰石矿对活性度的影响110
3.4.4其他因素对活性度的影响111
参考文献111
第4章活性石灰生产工艺112
4.1活性石灰生产工艺的实验室研究112
4.1.1实验方法112
4.1.2不同预热温度时石灰石的煅烧实验结果113
4.1.31050℃恒温条件下的保温实验数据114
4.1.4石灰石的煅烧过程最佳温度研究114
4.2回转窑生产活性石灰工艺的模拟实验127
4.3活性石灰烧制过程其他元素与活性度关系的数学模型129
4.3.1低MgO含量的石灰石为原料的活性石灰数学模型130
4.3.2高MgO含量的石灰石为原料的活性石灰数学模型133
4.4石灰活性度与石灰中CaO含量的关系136
4.4.1低MgO含量石灰中石灰活性度与CaO含量的关系136
4.4.2高MgO含量石灰中石灰活性度与CaO含量的关系140
4.5石灰活性度与SiO2含量的关系145
4.5.1低MgO含量石灰中石灰活性度与SiO2含量的关系146
4.5.2高MgO含量石灰中石灰活性度与SiO2含量的关系148
4.6石灰活性度与S含量的关系150
4.6.1低MgO含量石灰中石灰活性度与S含量的关系151
4.6.2高MgO含量石灰中石灰活性度与S含量的关系152
4.7石灰活性度与理论活性度的百分比影响因素的数
学模型156
4.7.1低MgO含量时石灰活性度百分比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156
4.7.2高MgO含量的石灰活性度百分比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158
参考文献159
第5章活性石灰生产设备160
5.1回转窑生产活性石灰160
5.1.1回转窑生产活性石灰的设计160
5.1.2回转窑产品品种及工艺技术方案162
5.1.3回转窑生产活性石灰各部分描述163
5.1.4回转窑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166
5.1.5自动化控制170
5.2套筒窑171
5.2.1套筒窑的结构171
5.2.2套筒窑的工艺流程175
5.2.3套筒窑的主要工艺参数177
5.3麦尔兹窑179
5.3.1麦尔兹窑的原理及技术特点179
5.3.2麦尔兹窑的结构180
5.4石灰石煅烧的理论能耗及几种主要窑炉的对比182
5.4.1石灰石分解得到1t CaO的理论能耗计算182
5.4.2对几种生产活性石灰设备的总体评价184
参考文献186
第3篇活性石灰的应用
第6章活性石灰的应用188
6.1活性石灰在烧结工艺中的应用188
6.1.1活性石灰强化烧结过程的机理188
6.1.2活性石灰对烧结矿的细微结构的影响191
6.1.3活性度与烧结矿微观结构193
6.1.4活性石灰的添加方法及对烧结性能的影响195
6.1.5活性石灰在钒钛磁铁矿烧结中的应用198
6.2活性石灰在铁水预处理脱硫过程中的应用200
6.2.1KR法脱硫反应热力学201
6.2.2KR法脱硫反应动力学206
6.2.3KR法脱硫工艺流程209
6.2.4采用活性石灰的KR法脱硫的数学模型210
6.3活性石灰在炼钢过程中的应用212
6.3.1活性石灰在炼钢中的反应机理212
6.3.2活性石灰在炼钢渣中的溶解214
6.3.3活性石灰代替普通石灰的技术经济及效果分析219
6.4铁水喷吹活性石灰与颗粒镁复合脱硫220
6.4.1铁水中喷入石灰颗粒脱硫反应速率221
6.4.2金属镁脱硫动力学222
6.4.3活性石灰�裁靖春吓绱低蚜蚬�程计算227
6.4.4利用活性石灰�裁玖8春吓绱低蚜虻氖�学模型238
参考文献245

前言/序言


秘境探险:失落文明的最后低语 这是一部关于探寻未知、挑战极限的史诗巨著,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古老谜团、揭示失落文明真相的惊心动魄的旅程。 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隐藏着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古老文明。关于他们的传说,零星散落在尘封的文献和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中,如同夜空中黯淡的星辰,诱惑着无数心怀好奇的探索者。然而,那些关于他们的真实事迹,关于他们的智慧,关于他们为何消失,却始终笼罩在迷雾之中。直到一位名叫艾瑞斯·索尔的年轻考古学家,偶然获得了一张模糊不清的古地图,以及一本晦涩难懂的古代残卷。这些碎片化的线索,如同被时间遗忘的钥匙,悄然指向了那个失落文明——“艾萨兰”的可能存在之地。 艾瑞斯·索尔,一个对古代历史充满狂热、对未知世界永不言弃的学者。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考古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横跨历史学、语言学、地理学,甚至对一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也颇有造诣。他相信,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最不可思议的角落。当他拿到那张羊皮纸上的神秘符号和那本泛黄的古籍时,他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召唤。这些符号,他曾在他研究的一本极其罕见的古代文献中瞥见过,那本文献描述了一个居住在崇山峻岭之间、掌握着神秘能量的民族。 他动用了自己有限的资源,并凭借着一股近乎偏执的热情,组建了一支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探险队。队伍中,有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他们熟悉最险峻的地形;有精通古语的语言学家,他们试图解读那些晦涩的文字;有擅长追踪的生物学家,他们能在荒野中辨别细微的痕迹;还有一位冷静沉着的医护人员,以备不测。他们的目的地,是一片位于世界地理边缘,被连绵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未知区域。传说中,那里是通往艾萨兰古国的入口。 探险之路注定荆棘丛生。他们首先要穿越被称为“死亡之墙”的巨大山脉,那里气候多变,地形复杂,每一次攀登都充满了生命危险。每一次风雪的突袭,每一次山体的滑坡,都让他们身处险境。向导的经验和队员们的默契配合,成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关键。他们曾面临饥寒交迫、迷失方向的绝望,也曾在绝壁之上发现过隐藏在岩缝中的稀有植物,这些植物的种子,或许就蕴含着古老文明的痕迹。 在克服了地理上的挑战后,他们进入了一片广袤而神秘的森林。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许多是地球上从未记载过的。古老的树木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芬芳。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他们发现了巨大的、从未见过的生物活动的痕迹,也听到了来自森林深处的神秘声响。语言学家开始尝试解读森林中流传的古老歌谣,这些歌谣中似乎隐藏着关于艾萨兰的线索。他们开始注意到,森林中的某些植物,其生长方式和分布规律,与古籍中的描述惊人地吻合,似乎是经过精心培育的。 随着深入,他们开始看到一些人造的痕迹,但这些痕迹与现代文明的痕迹截然不同。巨大的石块被雕刻成奇特的图案,一些规则排列的石柱,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语言学家终于在一些石碑上辨认出了一些文字,这些文字与古籍中的符号一一对应。他们惊奇地发现,艾萨兰文明并非只存在于传说中,而是真实存在过,并且拥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 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洞穴系统,洞穴的入口被巧妙地隐藏在瀑布之后。进入洞穴,他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洞穴内部并非黑暗冰冷,而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这光芒来自于一种散布在洞壁上的荧光矿石。在这里,他们发现了艾萨兰文明的遗迹,规模之大、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巨大的地下城市,由天然洞穴和精巧的人工建筑组成。墙壁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壁画,描绘着他们的生活、信仰和科技。 壁画中,他们看到了艾萨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图景。他们利用一种特殊的矿石,似乎能够操控周围的自然能量,用于照明、取暖,甚至可能用于某种形式的交通。他们还发现了关于艾萨兰人的天文知识,他们的历法系统精确到难以置信,似乎与宇宙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更令人震惊的是,壁画中似乎暗示了他们能够感知和运用一种被称为“生命之息”的能量,这种能量与自然界的万物息息相通。 在探索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古代器具,这些器具的设计理念和材质,都远远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知。一些看起来像工具的物品,其精密度和功能性,堪比现代科技。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圆形祭坛,祭坛中央的凹槽里,摆放着一块散发着柔和光芒的晶体。当艾瑞斯的手触摸到这块晶体时,一股暖流涌入他的身体,他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看到了模糊的影像。 这些影像,似乎是艾萨兰文明灭亡的片段。他们看到了艾萨兰人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灾难,一场突如其来的、似乎是来自宇宙的能量冲击。他们试图利用自己的“生命之息”来抵抗,但最终未能成功。影像中,一部分艾萨兰人选择将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封存在特殊的装置中,希望能够为后世留下线索;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一种似乎是“回归”的方式,将自己的意识融入了自然界,成为了某种新的存在。 探险队对这些发现感到无比的震撼。他们不仅发现了失落的文明,更重要的是,他们似乎触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全新的方向,一种与自然深度融合、利用宇宙能量的可能。他们带回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考古发现和样本,这些都将对人类的科学、历史和哲学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艾瑞斯深知,这趟旅程仅仅是开始。艾萨兰文明的灭亡原因,他们所掌握的“生命之息”的奥秘,以及那些被封存的智慧,都还有待更深入的挖掘。地球上,或许还隐藏着更多关于这个古老文明的秘密,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秘境探险:失落文明的最后低语》 并非一个故事的终结,而是一个伟大探索的序章,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去追寻那些深藏在时间长河中的真相,去探索人类文明更广阔的可能性。这本书,将带你超越现实的界限,去感受宇宙的浩瀚,去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关于生命与智慧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的效率。《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书中关于“活性石灰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介绍,让我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作者不仅列出了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还对其含义和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对于理解“什么才算合格的活性石灰”至关重要。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的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活性石灰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高温、粉尘、机械伤害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这让我认识到,工业生产不仅要有技术,更要有安全意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产品包装、储存与运输”的相关要求。作者强调了这些环节对保持活性石灰质量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它就像一本“操作手册”,将活性石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梳理得井井有条,充满了实用性和指导性。

评分

我承认,一开始拿起这本书,多少有些“望文生义”的成分。我以为“理论与工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讲解,充斥着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恰恰在于它在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之间的绝佳平衡。作者在阐述复杂的理论时,总是会辅以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让你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讲解“窑炉热平衡”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还配上了不同类型窑炉的实际能耗数据对比,这让我立刻就明白了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中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煅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那一章节,里面详细分析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活性度、消化速度、细度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规律,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这对于实际操作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新型煅烧技术”的介绍,比如流化床窑炉和回转窑的对比分析,以及它们在能耗、环保和产品质量方面的优劣势。这让我对活性石灰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读起来并不会感到吃力,反而有一种循序渐进的成就感。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个行业的进步,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技术的创新。《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它不仅梳理了活性石灰生产的经典理论,更融入了近年来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新型煅烧助剂”的介绍,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助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如何能够提高煅烧效率、改善产品质量。这让我看到了活性石灰生产领域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书中对“窑炉温度场的精确控制”的探讨也十分深入,它结合了数值模拟和实验数据,为读者提供了优化温度分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这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煅烧过程,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此外,我还对书中关于“活性石灰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的介绍很感兴趣。从建筑材料到冶金工业,再到化学工业,作者都给出了详细的应用案例和技术要求,这让我看到了活性石灰的广阔前景和重要地位。这本书给我一种“与时俱进”的感觉,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展现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活性石灰”这个概念本身的好奇。它在建筑、冶金、化工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生产过程却鲜为人知。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离不开对其生产过程的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出版,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求知欲。《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揭示了活性石灰的“前世今生”。从最基础的石灰石原料的组成与分类,到经过高温煅烧变成活性石灰的奇妙过程,书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物料在窑内的运动规律”的分析印象深刻,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石灰石在回转窑中如何一步步被加热、分解、冷却,这个过程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上演。书中还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的窑炉,如竖窑、回转窑、套筒窑等,它们各自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适用范围,让我对活性石灰的生产方式有了全面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环保方面的要求,例如如何处理烟气中的SO2、NOx等污染物,这让我看到了活性石灰生产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生产工艺,更是对工业生产的严谨性、科学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工业领域的知识,如果没有系统性的梳理和讲解,往往会显得零散和碎片化。而《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视角来认识活性石灰的生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热工原理”在活性石灰煅烧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结合实际的窑炉结构,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控制燃料的燃烧、废气的排出,来实现高效的传热和最佳的煅烧效果。比如,书中对于“窑内温度分布”的讨论,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理解了为什么窑内不同区域的温度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石灰石的分解速率和最终产品的质量。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操作参数优化”的内容,这部分内容非常实用,它不仅给出了各种参数(如装料量、喂料速度、燃料配比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还提供了一些优化操作的建议和方法,这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和“实用”的结合,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贴近生产实际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借鉴的佳作。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生产中的“效率”和“质量”两大核心要素非常感兴趣,尤其想了解它们是如何在具体工艺中得到体现的。《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解答。书中对“回转窑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剖析,我不仅了解了筒体的倾角、转速、耐火材料等关键参数的设计依据,还学习了物料在窑内如何形成“料幕”和“火焰”,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热交换效率。这让我对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过程控制自动化”的部分,它介绍了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来实时监测和调节煅烧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从而实现稳定、高效的生产。这让我看到了传统工业是如何拥抱科技,不断提升自身的。此外,书中对“环保法规与技术要求”的阐述也非常及时和专业,它详细介绍了活性石灰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这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技术、实践于一体的宝藏,让我对活性石灰的生产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工匠精神”的吸引。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工艺流程精炼成一套可行、高效解决方案的书籍充满敬意。《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这本书,就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精神。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最扎实的知识,最清晰的逻辑,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活性石灰生产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石灰石的预处理”这一章节,它详细介绍了石灰石的破碎、筛分、除杂等工艺,以及这些预处理步骤如何影响后续的煅烧效果。这让我明白,任何一个工业生产过程,细节决定成败。书中对“窑炉的日常维护与故障排除”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对于一线操作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总结。从防止窑衬的损坏,到解决物料堵塞的问题,书中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产品质量的判定标准”的详细介绍,包括了活性度、细度、比表面积等多个关键指标的测定方法和合格范围,这让我对外行也能理解的“好石灰”有了清晰的认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本工业生产的“秘籍”,充满了智慧和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稳重扎实的感觉,淡淡的灰蓝色调,搭配上“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这几个字,没有花哨的装饰,直击主题。我一直对工业生产中的基础材料很感兴趣,而石灰绝对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眼扫过去,目录就让我眼前一亮,涵盖了从石灰石的性质、开采,到煅烧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再到具体的窑炉设计、操作控制,以及最后的成品检验和环境保护,几乎把活性石灰生产的整个链条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这不像是一些浮光掠影的科普读物,而是有着深入到每一个环节的讲解。我尤其关注了关于“煅烧机理”的那一部分,里面详细阐述了碳酸钙分解的反应速率、传热传质过程,甚至还涉及了催化剂的作用。这对于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原料、不同的工艺参数会影响最终活性石灰的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公式推导也十分严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化工背景,但跟着作者的思路,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逻辑,这对于我这种想要全面了解某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这本书给我一种“干货满满”的感觉,不浪费读者的时间,每一个字似乎都承载着作者多年的经验和心血。

评分

我对某些工业领域,总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但《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这本书,却巧妙地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用大量图示来解释“热辐射”、“对流”和“传导”在窑炉内的传播过程。这些抽象的物理原理,在图文并茂的讲解下,变得生动形象,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热量是如何从燃烧室传递到石灰石,并最终使其分解。书中对“不同类型窑炉的能耗分析与比较”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了解了竖窑、回转窑、套筒窑的各自能耗特点,还学习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经济、最环保的窑炉类型。这对于我这种对成本效益敏感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我还关注了书中关于“石灰石料场管理与原料质量控制”的内容。作者强调了从源头抓起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如何对石灰石的成分、粒度进行分析,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堆放和配比,以确保煅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均一性。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活性石灰”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工业生产的智慧”的书,充满了实践经验和科学的严谨性。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技术书籍,不仅要讲“是什么”,更要讲“为什么”。《活性石灰生产理论与工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如何操作,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我在阅读关于“碳酸钙分解动力学”的那部分内容时,深有体会。作者不仅介绍了分解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级数等基本概念,还结合不同的分解条件(如温度、粒径、气氛等),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分解速率。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实际生产中,我们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粒径,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活性石灰。书中对于“传质传热”的讲解也十分到位,通过对不同类型窑炉中,热量如何从火焰传递到物料,以及分解产物如何扩散出去的分析,让我对整个煅烧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的部分。作者不仅对活性石灰生产的能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计算,还提出了一系列节能降耗的措施,比如余热回收利用、燃料优化配比等,这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对活性石灰生产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