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

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克海 著
图书标签:
  • 桥梁工程
  • 抗震设计
  • 结构工程
  • 土木工程
  • 桥梁抗震
  • 地震工程
  • 桥梁结构
  • 工程技术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180126
版次:2
商品编码:11474990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该书可作为桥梁设计与科研人员/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等人的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介绍了我国地震活动情况、国内外桥梁震害资料、基于性能的抗震性设计概念,综述了桥梁抗震计算与抗震评价方法,用实例形式阐述了梁桥的抗震分析技术,结合本书作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斜拉桥抗震与减震技术,结合实例介绍了高墩抗震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详细比较了国内外几个桥梁抗震规范,详细论述了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简要介绍了作者开发的桥梁抗震可视化软件,最后介绍了作者对桥梁抗震所涉及一些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本书可供桥梁设计、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桥梁专业在校师生等人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全国地震活动概况

1.1 全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1.2 1949~1981年全国地震活动的概况分析

1.2.1 地震活动基本特征

1.2.2 地震灾害情况

1.3 1982年以来全国地震活动概况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桥梁震害

2.1 典型地震及桥梁震害

2.1.1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2.1.2 1960年智利地震

2.1.3 1976年唐山地震

2.1.4 1989年美国LomaPrieta地震

2.1.5 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

2.1.6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2.1.7 1999年土耳其地震

2.1.8 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地震

2.1.9 2004年日本新□地震

2.1.10 2007年秘鲁地震

2.1.11 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桥梁震害

2.1.12 2010年玉树地震中的桥梁震害

2.1.13 2010年智利地震

2.1.14 2010年墨西哥地震

2.1.15 2010年新西兰地震

2.1.16 其他地震中的桥梁震害

2.2 桥梁震害内因

2.2.1 桥梁上部结构震害

2.2.2 桥梁支座震害

2.2.3 桥梁下部结构震害

2.2.4 桥梁基础震害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历程

3.1 地震工程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3.1.1 第一阶段――地震工程学发展的萌芽阶段

3.1.2 第二阶段――地震工程学发展的成熟阶段

3.1.3 第三阶段――地震工程学发展的扩展阶段

3.1.4 其他划分

3.2 现阶段地震工程学发展情况

3.3 我国地震工程学发展研究

3.3.1 创建阶段

3.3.2 发展阶段

3.3.3 横向发展阶段

3.4 国内外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桥梁抗震计算与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综述

4.1 结构抗震动力学基本概念

4.1.1 运动方程

4.1.2 结构动力特性

4.2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4.2.1 静力阶段

4.2.2 反应谱法

4.2.3 动态时程分析法

4.2.4 随机振动方法

4.2.5 分析和设计方法总结

4.3 桥梁抗震性能评估及分析方法

……

第5章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第6章 梁桥抗震分析实例

第7章 斜拉桥抗震分析及减震研究

第8章 高墩桥梁的地震反应研究

第9章 国内外桥梁抗震规范的介绍

第10章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第11章 桥梁抗震加固技术

第12章 桥梁抗震计算可视化

第13章 桥梁抗震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前言/序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性能评估与设计方法。全书共分为十四章,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师、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套系统、详实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 第一章 绪论 本章首先阐述了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通过回顾历史上著名的地震事件及其对建筑造成的破坏,引发读者对结构安全性的深刻思考。接着,详细介绍了地震的成因、类型、传播特性以及地震波的组成,为后续章节的动力分析奠定基础。同时,本章还梳理了国内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抗震设计理念、规范制定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显著进展,特别是对中国地震工程发展的历史性飞跃进行了重点回顾,以期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当前抗震设计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书的章节安排、内容重点以及学习方法进行了概述,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学习路径。 第二章 结构动力学基础 本章聚焦于结构动力学的基础理论,这是理解结构地震响应的关键。详细阐述了结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包括单自由度体系和多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重点讲解了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动力响应中的作用。接着,深入介绍了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解释了这些参数如何决定结构在不同频率激励下的响应特性。本章特别关注了结构的阻尼效应,分析了不同阻尼机制(如粘滞阻尼、库仑阻尼)及其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介绍了阻尼比的计算方法。此外,还详细讲解了结构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理论,包括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分析方法。最后,为后续章节分析结构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例如通过模态叠加法进行响应分析的原理。 第三章 地震动的特性与场地效应 本章深入分析地震动的特性及其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地震动的参数,包括地震强度(如烈度、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地震动持时、频率特性(如卓越周期)等,并分析了不同参数对结构破坏程度的关联性。重点阐述了地震波的传播机制,包括P波、S波、面波等,以及它们在地表产生的运动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章详细讲解了场地土的类别及其对地震动放大的作用,介绍了场地土类别划分的标准以及不同类别场地在地震动频谱特性上的表现。深入探讨了场地效应,包括近地表效应、盆地效应、地形效应等,分析了这些效应如何改变地震动的持时、幅值和频率特征。最后,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的方法,为场地的选择和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四章 结构地震反应谱 本章聚焦于结构地震反应谱这一核心概念,它是抗震设计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详细介绍了反应谱的定义、类型及其物理意义,包括位移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加速度反应谱。重点讲解了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持时、不同阻尼比下的反应谱曲线的绘制方法和解读方式。阐述了反应谱的形状与其所反映的地震动特性(如持时、频率含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章深入探讨了反应谱的应用,包括如何利用反应谱来确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反应,以及如何根据反应谱进行结构的动力特性分析。介绍了不同类型反应谱(如设计地震反应谱、场地设计反应谱)的应用场景和计算依据,并阐述了反应谱方法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确定结构各楼层地震作用力的计算方法。 第五章 结构静力分析与动力特性识别 本章系统阐述了结构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引入动力特性识别的概念。详细介绍了杆件单元、梁单元、板单元等常用有限元单元的建立和组装方法,以及边界条件和荷载施加的原则。重点讲解了结构自重、恒活荷载等静力荷载在结构中的分布与传递。接着,本章引入了结构动力特性识别的概念,包括结构的质量阵、刚度阵和阻尼阵的建立。详细阐述了结构质量的集中方式和分布规律,以及刚度阵的推导与求解。同时,介绍了结构阻尼的建模方法,包括 Rayleigh 阻尼模型的原理和参数确定。最后,本章将静力分析与动力特性识别相结合,为后续进行结构动力分析和抗震设计奠定了基础,例如介绍如何通过静力分析来初步评估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 第六章 结构动力分析方法 本章深入探讨了结构动力分析的各种方法,为定量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行为提供了技术手段。详细介绍了等效侧移法,阐述了其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在简化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接着,重点讲解了反应谱分析法,包括模态分解、模态叠加等核心计算步骤,并分析了不同模态组合方法(如 SRSS 法、CQC 法)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本章详细阐述了时程分析法,包括直接积分法和响应历史法,重点介绍了数值积分算法(如 Newmark-β 法)的应用。对比分析了等效侧移法、反应谱分析法和时程分析法各自的优缺点、适用条件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选择依据。最后,本章还简要介绍了其他动力分析方法,如基于能量法的分析以及现代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第七章 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与规范 本章系统阐述了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国家规范。详细介绍了抗震设计的总体目标,包括保证结构在不同震级地震下的安全性能,如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复、大震不倒。重点阐述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强调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的设计。梳理了我国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框架、核心内容和主要技术指标。详细讲解了地震作用的分项取值、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系数等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阐述了基于“强柱弱梁”、“连梁屈服”、“剪力滞”等抗震构造措施的原理和应用。最后,本章结合规范要求,介绍了不同类型建筑结构(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为工程实践提供直接指导。 第八章 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了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这一前沿领域。详细介绍了性能化设计的概念、目标和基本流程,强调其从“满足规范”向“满足性能”的理念转变。重点阐述了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水平(如预期性能目标),包括损伤控制、可修复性、可居住性等。详细讲解了性能化设计中常用的性能评估方法,如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和动力弹塑性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深入分析了 Pushover 分析的原理、荷载施加方式、屈服机制判断以及性能点确定方法。介绍了 IDA 方法在评估结构在不同地震动下的性能变异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最后,本章结合实例,展示了性能化设计在复杂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性能化设计优化结构体系,提升结构整体抗震能力。 第九章 减隔震技术 本章系统介绍减隔震技术在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方面的应用。详细阐述了减震和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结构抗震中的作用。重点介绍了隔震技术,包括橡胶隔震支座(如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和滑移隔震装置(如摩擦摆支座)的工作机理、设计参数和安装要求。深入讲解了减震技术,包括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金属屈服阻尼器等不同类型阻尼器的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在结构中的布置与设计。分析了减隔震结构与传统结构的差异,包括其动力响应特性、变形特点以及设计方法上的区别。本章还介绍了减隔震工程实例,并对减隔震技术的经济性、适用性进行了评估,为工程师在实际工程中选择和应用减隔震技术提供参考。 第十章 砌体结构与砖混结构抗震 本章聚焦于砌体结构与砖混结构的抗震特性与设计方法。详细分析了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如墙体的斜向开裂、砌块的拉裂、砂浆层的滑动等。重点阐述了砖混结构中墙体与框架的协同工作机制,以及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的“剪力滞”现象和墙体受剪破坏。介绍了针对砌体结构与砖混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圈梁、构造柱、拉结筋的作用及其设置要求,以及对墙体连接、门窗洞口的处理。阐述了砌体结构与砖混结构的抗震验算方法,包括基于简化模型的承载力验算和基于动力分析的变形验算。最后,结合相关规范,介绍了这类结构的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和具体设计要点,旨在提高这类结构的抗震性能。 第十一章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抗震 本章深入探讨了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详细分析了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延性特点以及连接节点的设计要点,介绍了梁、柱、支撑等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以及屈曲、连接破坏等潜在的抗震问题。重点讲解了混凝土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了梁、柱、节点等关键部位的延性设计,如配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以提高混凝土构件的延性。阐述了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不同体系的抗震设计特点。介绍了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配置原则,如箍筋的加密、纵向钢筋的锚固等,以保证混凝土构件在地震中的延性与承载力。最后,结合规范,分别介绍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设计要求和关键技术。 第十二章 桥梁结构抗震 本章专门探讨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详细分析了桥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点,包括主梁、桥墩、基础等构件的受力行为。重点阐述了桥梁结构在不同地震动下的反应,以及桥梁与地基的相互作用。介绍了桥梁抗震设计的关键技术,包括隔震支座的应用、阻尼器的设置、墩梁连接设计以及基础的抗震处理。详细讲解了公路桥和铁路桥在抗震设计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类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要点。本章还结合工程案例,分析了桥梁在地震中的破坏原因和吸取的经验教训,为桥梁工程师提供宝贵的实践参考。 第十三章 既有建筑抗震评估与加固 本章聚焦于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技术。详细介绍了既有建筑抗震评估的基本流程和常用方法,包括现场调查、结构体系识别、构件性能评估等。重点阐述了既有建筑抗震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如设计标准低、材料老化、改造不当等。介绍了常用的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包括增大截面法、外加约束法、粘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法、增设支撑或剪力墙法等,并分析了各种加固技术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和施工要点。本章还介绍了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性能评估与验收标准,以及在加固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旨在提升既有建筑的抗震安全水平。 第十四章 结构监测与健康诊断 本章探讨了结构监测与健康诊断在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性和延长使用寿命方面的作用。详细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内容和监测方法,包括应力、应变、位移、振动等参数的测量。重点阐述了结构健康诊断的理论与技术,包括损伤识别、剩余寿命评估和可靠性分析。介绍了结构监测数据在抗震评估、性能评估和灾后评估中的应用。本章还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在桥梁、高层建筑等重要基础设施中的应用案例,以及未来结构监测与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诊断技术。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全面、深入,语言清晰,图文并茂,适合作为相关领域的专业教材或参考书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工程技术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充满了好奇。我设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应该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而是能够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桥梁工程的智慧和魅力。我想了解,为什么桥梁会受到地震的影响?地震波是如何传递的?桥梁结构在地震中是如何表现的?又有哪些巧妙的设计能够让它们屹立不倒?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图示、形象的比喻,解释复杂的抗震原理。比如,它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桥梁的抗震设计案例,讲述工程师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设计出既美观又安全的桥梁?我还会对书中介绍的各种抗震措施感到着迷,例如基础的加固、结构的柔性设计、以及各种减震装置的工作原理,比如它们是如何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这本书能否让我感受到工程师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让我对人类建造的奇迹有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是一名在桥梁设计一线工作的工程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桥梁抗震专著。《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的出现,无疑为我带来了新的希望。我尤其关注书中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多变的环境因素,以及越来越严格的抗震设防要求。因此,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体、更可操作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比如,针对不同类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梁式桥)的抗震设计,是否有更细致的分类和指导?在数值模拟和仿真分析方面,书中有没有介绍更先进的软件应用和模型建立方法?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引入了近年来在桥梁抗震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例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预测预警技术、新型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的性能评估与应用,以及绿色环保材料在抗震结构中的应用探索。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手中的利器,为我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解决方案。

评分

我对《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的兴趣,源于我对灾难预防和工程安全性的深刻认识。尤其是在经历过几次大地震后,我更加意识到,科学的工程设计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这本书,听起来就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桥梁在不同震级地震下的破坏机理,并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周密的计算和精心的设计,来化解潜在的风险。我还会关注书中对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的解读,了解最新的国家和国际标准是如何制定的,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体现在实际工程中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一座安全可靠的桥梁背后,凝聚了多少科学的智慧和严谨的态度。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阅读、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工程师们在面对自然力量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示桥梁是如何抵御地震的。比如,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抗震桥梁设计理念,例如“以柔克刚”的设计思路,或者“隔震”和“减震”技术的原理。我也会对书中介绍的各种新型材料和结构构件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被巧妙地应用到桥梁设计中,从而增强桥梁的抗震性能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了解人类是如何通过不断创新,来应对严峻的自然挑战,并创造出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观察者,《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的出版,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对当前桥梁抗震研究前沿的全面梳理,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在技术层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数值模拟的最新进展,例如大规模并行计算在桥梁动力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辅助桥梁的抗震设计和性能评估。在材料和结构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近年来在高性能材料、智能材料以及新型减震隔震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此外,我还会关注书中对桥梁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和标准化的讨论,以及如何将这些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这本书能否成为一本权威性的参考书籍,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我是一名对桥梁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都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伟大工程,它们是力与美的结合,是智慧与勇气的结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和计算,更能讲述那些背后感人的故事,展现工程师们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比如,它是否会介绍一些在地震多发地区建设的标志性桥梁,讲述它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安全与美观的统一?我也会对书中介绍的各种抗震技术感到好奇,它们是如何在不牺牲桥梁的美学特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欣赏桥梁的价值,感受工程师的匠心独运。

评分

我是一名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虽然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不是桥梁本身,但我深知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对于整个城市的安全至关重要。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其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城市在地震后的运转能力。《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够提供更宏观的视角,不仅仅是单个桥梁的设计,更关注桥梁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抗震布局和协同效应。例如,它是否会讨论如何优化城市桥梁网络的抗震冗余度?在地震发生后,如何通过桥梁的抗震性能来保障应急救援通道的畅通?我还会关注书中是否提及了桥梁在城市韧性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抗震设计来提升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些跨学科的视角,将桥梁抗震与城市整体安全联系起来?

评分

第一眼看到《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巍峨耸立、穿越江河湖海的宏伟桥梁。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对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着天然的关注,尤其是在这个地震多发频发的时代,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第二版,意味着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它一定凝聚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深化。我特别期待它能在理论层面有更深入的探讨,例如在动力分析方法、隔震减震技术等方面,是否有了新的突破?在材料科学、监测技术与结构设计相结合方面,是否有更前沿的介绍?再者,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是否能够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设计规范、计算案例,甚至是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地震事件后的案例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指导未来的工程实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桥梁抗震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退休的桥梁工程师,我曾参与过不少桥梁的设计和建设。如今,我依然对这个领域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的出版,让我有机会回顾过去,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反映出近些年桥梁抗震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例如,在地震波传播和场地效应分析方面,是否有更深入的研究?在结构动力学和非线性分析方面,是否有了新的理论模型或计算方法?我还会关注书中对新型抗震材料和结构的介绍,例如高性能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以及一些创新的隔震和减震装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总结性的内容,帮助我们这些老一辈工程师了解行业的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为年轻一代的工程师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

我对《桥梁抗震研究(第二版)》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关注。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桥梁建设也同样如此。这本书的“第二版”字样,让我联想到其中可能包含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突破。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对先进计算方法和模拟技术的介绍,比如有限元分析在桥梁抗震中的应用,是否有了更精细化的模型?或者,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新兴的抗震策略,例如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如何将桥梁的抗震性能量化,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优化?我还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监测与诊断技术感到兴趣,如何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时了解桥梁的健康状况,并在地震发生前或发生时进行预警?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最新的工程案例,例如近年来新建的标志性桥梁,并详细介绍其抗震设计理念和实施过程,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