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藥應用:把握要點,依據證情!
·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色
·或用不同産地者,或用不同入藥部位者
·或斟酌劑量,或推敲配伍,或重視煎法
·或講究服法,或參考現代研究……
內容簡介
《中藥臨證備要十六講》介紹的97味常用中藥臨床應用要點,是作者長期研究中藥的心得、應用中藥的經驗,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可供中醫師、中藥師、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以及中醫愛好者參考。
作者簡介
鄭虎占,男,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臨床中藥係主任,國傢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優秀中醫臨床人纔,國傢中醫藥管理局航天中醫藥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調劑與閤理用藥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會治療藥物監測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藥學會中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主要研究方嚮為中藥藥性理論研究、中藥臨床閤理應用研究、航天中醫藥學研究。齣版學術著作9部,發錶學術論文110餘篇。臨床擅長治療皮膚病、男科病及內科、婦科疑難雜癥,曾赴韓國慶熙大學講學1年,受到患者及同仁的廣泛好評。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影響中藥療效的因素
中藥品種與中藥療效
中藥采收、貯藏與中藥療效
中藥加工與中藥療效
中醫師與中藥療效
第二講 常用解錶藥臨證應用備要
桂枝
生薑
鼻淵
桑葉
菊花
牛蒡子
蟬蛻
柴鬍
葛根
第三講 常用清熱藥臨證應用備要
石膏
梔子
天花粉
黃連I
黃芩
黃柏
苦參
龍膽草
金銀花
連翹
貫眾
大青葉與闆藍根
青黛
蒲公英
魚腥草
土茯苓
馬齒莧
鴉膽子
第四講 常用瀉下藥臨證應用備要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第五講 常用祛風濕藥臨證應用備要
獨活
威靈仙
……
第六講 常用利水滲濕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七講 常用溫裏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八講 常用理氣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九講 常用消食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十講 常用止血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十一講 常用活血化瘀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十二講 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十三講 常用平肝息風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十四講 常用安神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十五講 常用補虛藥臨證應用備要
第十六講 常用收澀藥臨證應用備要
精彩書摘
根據其藥性特點,臨床上我常利用半夏的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以及通便、安眠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半夏為化痰要藥,性溫,功能燥濕化痰,主治濕痰證,癥見痰多色白,易於咯齣,伴胸悶、嘔惡、脈滑等,多與陳皮、茯苓、炙甘草同用,即二陳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若加入枳殼、竹茹、膽南星等,治熱痰證;加入細辛、乾薑等,治寒痰證;加入天麻、白術等,治風痰證;加入熟地、當歸、知母等,治燥痰證。半夏與天南星均為天南星科植物,均有毒,俱可燥濕化痰,治療濕痰證。但天南星兼能祛風止痙,又擅治風痰證之眩暈、驚癇、破傷風等。半夏化濕痰優於天南星,為治濕痰證的首選藥。半夏與貝母皆能化痰,但半夏性溫燥,擅除濕痰、寒痰,貝母性寒涼,擅除熱痰、燥痰。半夏除痰之性速,貝母除痰之力緩。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善清金。二者不可彼此替代。
半夏降逆和胃,為止嘔聖品,主治寒飲嘔吐,癥見嘔吐清水,吐而不渴,舌苔白滑等,常與生薑同用,如小半夏湯。若肝寒嘔吐,見乾嘔、頭痛、吐涎沫等,配伍生薑、吳茱萸、人參等,如吳茱萸湯。若中焦虛寒而嘔吐,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脈弦或浮微而澀等,配伍乾薑、人參、蜂蜜等,如大半夏湯。若胃熱嘔吐,見嘔吐如噴,臭穢難聞.舌紅苔黃,脈滑數等,配伍黃連、蘇葉、竹茹等。若食滯嘔吐,見嘔吐,噯腐酸臭,厭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腐等,配伍山楂、神麯、陳皮、茯苓、連翹等,如保和丸。半夏與竹茹均擅止嘔,但半夏性溫,主治寒飲嘔吐,竹茹性涼,主治胃熱嘔吐。半夏與生薑同為止嘔要藥,常相須為用,但《藥徵·捲中》區彆二者之不同時說:嘔者,生薑主之;嘔而有痰者,半夏主之。意為生薑可止多種嘔吐,半夏擅治痰飲嘔吐,可供參考。
半夏大辛,辛主行散,消散痞結,可治寒熱互結中焦之心下痞,常與乾薑、黃連、黃芩、炙甘草等配伍,如半夏瀉心湯。若治痰熱互結心下,見心下按之則痛的小結胸病,與黃連、瓜萎等同用,如小陷胸湯。若治痰氣互結、阻滯氣機之咽中不利(梅核氣),與厚樸、茯苓、蘇葉、生薑等同用,如半夏厚樸湯,我於臨床常用該方為主治療慢性咽炎,多取佳績。半夏體滑味辛而性溫,體滑能潤,味辛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暢小便。硃丹溪謂: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用半夏通大便,可與硫黃並施,組成半硫丸,主治陽虛便秘。
半夏所治失眠係“胃不和而臥不安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陽氣下交於陰則寐,胃居中焦,痰飲中結,陽氣欲下行而中焦鬱阻,故不寐。半夏化痰飲,消散中焦之痰飲,陽氣能夠下交於陰,陰陽相交則寐。《靈樞·邪客篇》中的半夏湯,由半夏配秫米(高梁米)組成,治失眠有“覆杯而臥”之效。
半夏臨床療效顯著,但其毒性也很應引起重視。生半夏的減毒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高溫處理。高溫處理可以降低半夏的毒性,傳統的高溫解毒方法是煎煮。醫聖張仲景用半夏皆為生品,用時“洗令涎盡”,然後水煎以減毒。二是長時間浸泡。張锡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期·第三捲》中提齣生半夏的炮製方法為:“生半夏數斤,浸以熱湯,日換一次,至旬日,將半夏剖為兩瓣,再人鍋中,多添涼水煮一沸,速連湯取齣,盛盆中,候水涼,淨曬乾備用。”現代研究錶明,半夏經過長期浸泡,其水溶性成分損失約88%,醇溶性成分損失約87%,生物堿損失約50%,與此同時,有毒成分也隨之而部分丟失。盡管生半夏經過上述處理,可以降低毒性,但使用時仍當從慎,以免中毒。
……
前言/序言
《醫宗金鑒》中的“方劑歌括”篇,通過精煉的歌訣形式,係統地梳理瞭曆代名方,並對其組成、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等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其內容嚴謹,條理清晰,旨在幫助醫者迅速掌握方劑學的精髓,融會貫通,從而在臨床實踐中靈活運用,辨證施治,取得良效。 本書並非對《醫宗金鑒》的簡單復製,而是選取其中與臨床實踐聯係最為緊密的方劑,進行深入的解讀與拓展。本書的編寫,力求貼近現代中醫臨床的實際需求,在繼承經典理論的基礎上,融入瞭作者多年的臨床經驗和對病癥的獨到見解。 本書內容概要: 第一講:溫病肺熱證治精要 本講聚焦於溫病中的肺熱證,這是臨床上常見的證型。詳細闡述其病因病機,如感受溫熱邪氣,邪熱壅肺,導緻肺氣失宣,咳喘痰盛等。並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桑菊飲”等經典方劑的配伍原理,分析其化裁變化,如根據不同程度的咳嗽、痰的性質、兼證等,如何加減藥物以達最佳療效。此外,還介紹瞭本證的常見鑒彆診斷,以及與其它證型的區分要點,並結閤實際病例,展示方劑的臨床應用過程。 第二講:濕溫病中焦篇 濕溫病的中焦篇,重點在於脾胃功能紊亂。本講深入探討濕邪睏脾、濕熱互結於中焦所緻的癥狀,如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泄瀉等。詳細講解“藿香正氣散”、“平胃散”等經典方劑的組方思路,闡明其燥濕健脾、和中止嘔、理氣化濕等功效。針對臨床上脾胃濕滯的復雜情況,介紹方劑的靈活變通,如針對寒濕、濕熱等不同性質的濕邪,如何調整藥物。同時,還會列舉相關病案,說明方劑的實際應用效果。 第三講:暑溫病與伏暑篇 本講將暑溫病和伏暑加以區分與辨析。暑溫病多由暑熱外感引起,癥狀急驟,如高熱、口渴、心煩等。而伏暑則是在暑熱過後,暑邪伏藏體內,後期復發,常錶現為身熱、胸悶、神疲等。本書詳細分析兩者的病因病機差異,重點講解針對暑溫的“白虎湯”、“清營湯”等方劑,以及對伏暑的“新加香蘇散”等方劑的運用。通過對比分析,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暑邪的特點及其不同階段的治療原則,並配以臨床實例。 第四講:鞦燥病與風溫篇 鞦季氣候乾燥,易緻鞦燥病,常錶現為乾咳、咽燥、鼻乾等。風溫病則是由風熱邪氣引起,起病急,癥狀如發熱、咽痛、咳喘。本講深入闡述兩者的病因病機,重點講解治療鞦燥的“杏蘇散”、“麥門鼕湯”等方劑,以及治療風溫的“銀翹散”、“辛夷散”等方劑。通過對這些方劑的細緻解讀,強調辨彆風與燥的細微差彆,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加減變化。 第五講:鼕溫病之風寒束肺篇 鼕令時節,寒邪襲錶,常束肺於外,導緻風寒束肺證。本講詳細分析其病因病機,如寒邪侵襲,肺氣不宣,導緻咳嗽、痰白、鼻塞等。重點講解“麻黃湯”、“桂枝湯”等經典方劑的組方依據,闡明其宣肺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針對臨床上齣現的體質差異、兼證不同,介紹方劑的加減變化,並輔以病案說明。 第六講:鼕溫病之寒痰阻肺篇 與風寒束肺不同,寒痰阻肺則側重於痰濕內生,阻滯肺氣。本講深入分析其病機,即寒邪與痰濕交結,阻塞氣道。重點講解“二陳湯”、“滌痰湯”等方劑的運用,闡明其燥濕化痰、溫肺散寒的功效。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據痰的性質、量的多少、以及是否存在寒象,靈活化裁方劑,以達到滌痰開肺的目的。 第七講:瘧疾篇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中醫認為其病因多為感受瘴氣或水土不服,邪氣侵襲,導緻寒熱往來。本講重點闡述瘧疾的不同證型,如寒瘧、溫瘧、暑瘧、雜瘧等,並深入分析其各自的病因病機。詳細講解治療瘧疾的經典方劑,如“小柴鬍湯”、“青蒿鱉甲湯”等,闡明其截瘧、退熱、扶正等功效。通過病案分析,展示方劑在不同證型瘧疾中的靈活運用。 第八講:黃疸篇 黃疸是由於膽道疾病或肝髒疾病引起膽紅素代謝異常,導緻皮膚、鞏膜黃染的癥狀。中醫認為其病因多與濕熱、寒濕蘊結肝膽有關。本講詳細分析黃疸的濕熱、寒濕、瘀阻等不同病因病機,重點講解治療濕熱黃疸的“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等方劑,以及治療寒濕黃疸的“胃苓湯”等方劑。通過具體病案,說明方劑在改善黃疸癥狀、恢復肝膽功能方麵的作用。 第九講:淋證篇 淋證是指小便頻數、淋灕不暢、尿急、尿痛等癥狀的總稱。中醫認為其病因多為濕熱下注、瘀血阻滯、腎虛不能固攝等。本講詳細分析淋證的濕熱、血淋、石淋、勞淋等不同證型,並深入講解相應的治療方劑,如治療濕熱淋的“八正散”,治療血淋的“小薊飲子”,治療石淋的“金錢草散”等。通過臨床病例,展示方劑如何緩解疼痛、改善排尿功能。 第十講:癃閉篇 癃閉是指小便不通或尿量稀少,點滴難齣的病證。其病因多與濕熱壅滯、瘀血阻滯、腎虛氣化功能減退有關。本講詳細分析癃閉的濕熱、瘀阻、虛證等不同病因病機,重點講解治療濕熱壅滯的“琥珀金鈴散”,治療瘀阻的“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腎虛的“濟生腎氣丸”等方劑。通過詳細的病案分析,展示方劑在疏通水道、恢復排尿功能方麵的作用。 第十一講:泄瀉篇 泄瀉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水榖不化,導緻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本講深入分析泄瀉的寒濕、濕熱、食滯、脾虛等不同病因病機,重點講解治療寒濕泄瀉的“胃苓湯”,治療濕熱泄瀉的“葛根芩連湯”,治療食滯泄瀉的“保和丸”,以及治療脾虛泄瀉的“參苓白術散”等方劑。通過大量的臨床實例,說明方劑在調理脾胃、止瀉固脫方麵的作用。 第十二講:霍亂篇 霍亂是起病急驟,病情凶險,以吐瀉不止、脫水、休剋為特徵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本講詳細分析霍亂的病因病機,包括感受疫毒、寒濕內盛等,重點講解治療吐瀉嚴重的“白頭翁湯”,以及針對吐瀉並見、腹痛絞結的“半夏瀉心湯”。強調在危急時刻,方劑與急救措施的配閤。 第十三講:髒躁篇 髒躁是由於心肝氣鬱,肝血不足,導緻情緒不寜、潮熱盜汗、心悸等癥狀。本講深入分析髒躁的病因病機,重點講解治療髒躁的經典方劑“甘麥大棗湯”,闡明其養心安神、調和肝脾的功效。通過病案,展示方劑在緩解女性更年期綜閤徵等相關癥狀中的應用。 第十四講:胸痹篇 胸痹是指以胸部憋悶、刺痛,甚則放射至肩背或上肢為主要錶現的病證。本講詳細分析胸痹的寒凝血瘀、痰濁阻滯、氣滯血瘀等病因病機,重點講解治療寒凝血瘀的“栝蔞薤白白酒湯”,治療痰濁阻滯的“薤白桂枝湯”,以及治療氣滯血瘀的“血府逐瘀湯”等方劑。通過對病案的解讀,說明方劑在疏通胸陽、緩解胸痛方麵的作用。 第十五講:心悸篇 心悸是指自覺心跳過快、過強、過頻,甚至心跳不規律的病證。本講深入分析心悸的陰血虧虛、心陽不振、痰飲擾心等不同病因病機,重點講解治療陰血虧虛的心悸的“天王補心丹”,治療心陽不振的心悸的“桂枝甘草湯”,以及治療痰飲擾心癥狀的“苓桂術甘湯”等方劑。通過臨床病例,展示方劑在調節心律、改善心功能方麵的應用。 第十六講:不寐篇 不寐是指入睡睏難,睡眠淺,易醒,或醒後難再入睡的病證。本講詳細分析不寐的肝火擾心、痰熱內擾、心脾兩虛等不同病因病機,重點講解治療肝火擾心型不寐的“龍膽瀉肝湯”,治療痰熱內擾型不寐的“黃連溫膽湯”,以及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的“歸脾湯”等方劑。通過對病案的分析,展示方劑在改善睡眠質量、調理身心健康方麵的作用。 本書內容涵蓋瞭內科常見病證的臨證治療,力求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為廣大中醫愛好者和臨床工作者提供一份實用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