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時代書係:時論中國3》總體分為四部分,一是經濟,二是社會,三是文化,四是國際。
對於時下國人議論紛紛的若乾熱點話題,我們選取專傢學者和社會人士有代錶性的各種觀點,去粗取精,好中選優,濃縮於以上四部分中。
每一部分,大約分為三至四個人們關心的熱點話題。
每一話題,由“主題文章”若乾篇、“延伸閱讀”若乾篇,以及“名傢觀點”若乾段組成。
作者簡介
厲以寜,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經濟學傢。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曾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艾豐,高級記者,教授。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曾任經濟日報總編輯。現任艾豐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工業經濟聯閤會副會長,中國質量協會副會長。
石軍,法學博士。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曾任甘肅省委常委、副省長。兼任北京理工大學等8所高校的教授或研究員。
內頁插圖
目錄
經濟
探索混閤經濟的發展之路
厲以寜
實行混閤所有製經濟目的何在
石軍
探尋發展混閤所有製的正確路徑
莊聰生
要讓民企願意來進得來混起來
馬光遠
混閤所有製韆萬不要搞形式
大數據時代嚮我們走來
鄔賀銓
世界進入大數據時代
塗子沛
大數據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謝文
大數據對網絡公司的挑戰
互聯網會顛覆什麼
雷軍
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企業
馮侖
這真是一個顛覆的年代
牛文文
互聯網將改變一切傳統行業
馬化騰
通嚮互聯網未來的七個路標
轉基因:世紀之爭
韓長賦
堅持自主創新慎重推廣轉基因
陳劍平
不要把轉基因妖魔化
崔永元
我為什麼自費調查轉基因?
鄭風田
進口轉基因大豆為何不可怕?
羅傑·比奇
美國人吃不吃轉基因食品?
社會
嚮霧霾宣戰
張茉楠
我國霧霾的形成原因及治霾新模式探索
劉植榮
倫敦是如何甩掉“霧都”帽子的
……
文化
國際
精彩書摘
加快推動“大環保”體製改革,強化頂層設計,綜閤治理。霧霾治理是一項長期復雜的係統工程,然而,在現有的環保體製背景下應對則顯得非常被動,必須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形成閤力。
1.加快調整重化工業結構,推動産業升級轉移我國重化工業總體分布在東北、華北以及沿海地區,具有明顯的集聚性。“過密”的工業布局,使有限的資源難以得到閤理分配,加重地區環境汙染的隱患。要通過推動産業布局調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大氣汙染嚴重地區的重化工業産能,逐步降低大氣汙染嚴重區域的煤炭消費量。建立産業分工和轉移的利益協調機製,加大重化工産業的技術創新和升級,避免産能轉移“重化擴散”。
2.重新謀劃能源布局,實現綠色能源替代中國亟須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優先、化石能源支持,因地製宜的多元能源結構;分布式為主,集中式為輔,相互協同的可靠供應模式;供需互動,有序配置、節約高效的平衡用能方式”為目標的現代能源體係。
長期以來,我國能源配置方式過度依賴輸煤,電力發展以各省(區)自我平衡為主,導緻東部環境汙染日益嚴重,西部地區能源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考慮中東部地區經濟較發達但能源匱乏,而西部地區煤電、水電、風電資源充沛。建議一方麵可以通過特高壓西電東送;另一方麵,凡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集中建設坑口電站,加大煤炭就地轉化為電力的力度,實現輸煤輸電並舉。
堅持“能源消費總量控製”,促進能源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在能耗總量分解上,應綜閤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産業結構、節能目標等因素,把能耗指標差彆化分配給各地區,因地製宜;引入市場機製,建立能源量指標交易置換製度,實現不同企業、不同地區間的配額交易;建立健全能源與碳排放監測平颱,真正發揮“能源消費總量控製”對能源結構轉型的倒逼作用。此外,更重要的是加快發展清潔能源以及綠色能源替代,如製定光能、風能、生物能增長規劃,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排放。
3.倡導低碳發展理念,推動綠色新型城鎮化發展協同控製汙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製訂多種汙染減排控製一攬子計劃。
一是在生産領域,強化企業排放標準,加快與空氣治理相關的低碳技術開發應用,積極使用低汙染排放的原材料、能源和工藝流程,開發工業汙染的迴收利用技術,以及工業汙染的疏散工藝流程等。
二是在交通領域,提高汽、柴油市場準入標準,加快推廣汽車加裝催化轉化和PM2.5過濾器裝置,全麵放開新能源汽車的購買和使用,加快城市和交通網絡的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建設。
三是在建築領域,全麵強製推廣城市建設揚塵抑控措施和控製標準,對建築工地揚塵措施不到位的實行一票否決的停建製度。
此外,積極倡導低碳環保新理念,引領低碳消費方式,讓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4.加快推動環保體製改革,成立“大環保部”霧霾現象隻是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縮影,除此之外,水汙染、土壤汙染等也已非常嚴重,迫切需要建立以綜閤生態係統管理為職能的“大環保部”,或設立高級彆的環保協調機構,改變多頭管理、分散管理的局麵,實現全國環境保護垂直管理,區域管理和綜閤管理,研究擬訂國傢大氣治理發展戰略,完善生態建設谘詢評估機製,並統一發布大氣汙染分析評估報告。
……
前言/序言
捲首語 曆史的風雲變幻,從來不是綫性的敘事,而是層層疊疊的交響。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蘊含著獨特的挑戰與機遇,每一次變革都激蕩著深邃的思想與實踐。當目光投嚮當下的中國,一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轉型與發展的國傢,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宏觀的經濟數字,更是一種復雜而鮮活的社會肌理,一種不斷求解的時代命題。《時論中國3》正是這樣一本試圖捕捉時代脈搏、解剖時代癥結、思辨時代齣路的著作。它匯聚瞭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的觀察者,他們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對中國這片土地深沉的關懷,共同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 本書並非簡單的信息堆砌,而是一次深入的、多維度的對話。它聚焦於中國當下最令人矚目、也最牽動人心的議題,試圖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梳理齣內在的邏輯,在錶麵的喧囂中探尋深層的根源。我們關注經濟結構的轉型,從高速增長轉嚮高質量發展,這背後是産業升級的陣痛,是技術創新的驅動,更是發展模式的重塑。我們審視社會結構的變遷,從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到鄉村振興的藍圖,再到階層流動的挑戰,每一個節點都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命運。我們解讀文化心理的演進,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在全球化的浪潮裏,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正在經曆怎樣的重塑與張力。 《時論中國3》所要抵達的,是那些關乎中國未來走嚮的關鍵節點,是那些影響中國人民福祉的深層議題。它不迴避矛盾,不迴避挑戰,而是以一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這場關於中國發展的深度思考中來。我們相信,隻有正視問題,纔能找到解決之道;隻有深入剖析,纔能抵達更本質的認識。 第一章:時代之問: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挑戰 中國經濟的宏大敘事,在過去幾十年裏常常以“增長奇跡”為主題。然而,當潮水退去,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令人驚嘆的成就,也開始顯露齣挑戰的輪廓。本章將深入剖析當前中國經濟麵臨的幾大核心問題: 從“世界工廠”到“創新引擎”的蝶變: 本節將探討中國經濟從勞動密集型嚮技術密集型、從成本優勢嚮創新優勢的轉型過程。我們將分析製造業升級麵臨的瓶頸,如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以及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興産業領域,中國如何確立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這其中,對研發投入的增加、知識産權保護的強化、以及創新生態的培育,都將是分析的重點。 內需的潛力與瓶頸: 充分挖掘國內市場的潛力,被視為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節將重點分析製約內需釋放的因素,如居民收入增長的預期、消費信心的問題、以及社會保障體係對消費意願的影響。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如何通過深化改革,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內需的持續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房地産市場的周期與風險: 曾經是中國經濟重要增長極的房地産行業,正經曆著深刻的調整。本節將聚焦於房地産市場的周期性波動,分析其對宏觀經濟、金融穩定以及地方財政的影響。我們將探討如何化解房地産市場的風險,建立長效機製,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擺脫對房地産的過度依賴。 綠色發展的綠色GDP: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日益提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綠色發展戰略備受矚目。本節將探討中國在推動經濟綠色轉型方麵的努力與挑戰,包括能源結構的調整、汙染治理的成效、以及發展綠色金融的必要性。同時,我們也將審視“綠色GDP”的理念,以及如何在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 數字經濟的機遇與規製: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正在重塑中國經濟的方方麵麵。本節將分析數字經濟對傳統産業的賦能作用,以及其在促進效率提升、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方麵的潛力。然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瞭數據安全、平颱壟斷、算法倫理等新的挑戰,本節也將探討如何構建一個健康、有序、包容的數字經濟發展環境。 第二章:社會之變:多元中國的脈動 中國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發生著變化,這些變化既帶來瞭新的活力,也催生瞭新的挑戰。本章將從多個維度,呈現一個多元而復雜的當代中國社會。 城鄉融閤的“雙循環”: 城鎮化進程是中國社會變遷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本節將探討城鄉之間的互動與融閤,分析大規模人口流動對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影響。我們也將關注如何在促進城鄉要素流動、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構建一個更加均衡、包容的社會發展格局。 “她力量”的崛起與挑戰: 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社會舞颱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她們在教育、就業、創業等領域的成就令人矚目。本節將關注“她力量”的崛起,分析女性在職場上麵臨的性彆歧視、玻璃天花闆等問題,以及如何進一步推動性彆平等,釋放女性的潛能。 代際溝通的鴻溝與橋梁: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不同代際之間在價值觀、生活方式、信息獲取等方麵可能存在差異,甚至齣現“代溝”。本節將探討代際溝通的現狀,分析可能導緻代際隔閡的社會因素,並嘗試尋找彌閤代際鴻溝、促進代際理解的有效途徑。 “共同富裕”的路徑與目標: “共同富裕”被提升到國傢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這標誌著中國社會發展理念的深化。本節將梳理“共同富裕”的內涵,分析其在收入分配、公共服務、區域協調等方麵的具體舉措,並探討實現這一目標所麵臨的挑戰與潛在風險。 精神世界的尋索與重塑: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下,人們對精神層麵的需求也日益凸顯。本節將關注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探討在傳統文化與外來思潮的交織中,人們如何尋找精神寄托,如何構建個人價值與社會認同。 第三章:文化之潮:守正創新的傳承與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傢園。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如何在傳承中創新,是擺在中國文化麵前的重要課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本節將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探討其在構建當代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方麵的作用。我們將關注如何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生活,使其煥發新的生機。 媒介變革下的文化傳播: 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普及,深刻改變瞭文化的生産、傳播和消費方式。本節將分析媒介變革對文化傳播的影響,探討如何利用新媒體平颱,更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並應對西方文化思潮的衝擊。 文化産業的“中國故事”: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文化産業也日益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本節將關注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現狀,特彆是如何創作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故事”,在世界舞颱上傳播中華文化。 青年亞文化的流變與影響: 青少年群體作為社會中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部分,其亞文化現象也值得關注。本節將分析當代青年亞文化的特徵、成因及其對主流文化的影響,探討如何理解和引導青年文化的發展。 思想的激蕩與融閤: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本節將關注當代中國思想界的特點,探討不同思想流派的碰撞與融閤,以及它們對中國社會發展方嚮的影響。 結語 《時論中國3》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試圖構建一個開放的思考場域。我們相信,對時代的深刻理解,離不開細緻入微的觀察,離不開獨立審慎的判斷,更離不開對人民生活深切的關懷。每一個章節,每一次論述,都蘊含著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關切與期盼。希望本書能成為您理解當下中國、洞察中國未來的一扇窗口,與您一同踏上這場意義非凡的時代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