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古人把是否有禮樂看成是文明人和野蠻人的區彆,也就是所謂的“夷夏之辨”。那些在禮樂文化創立和繁榮過程中起到瞭很大作用的人往往就被當成儒傢的代錶性人物。孔子創立的儒學就是對禮樂文化的一種提煉和提升。
內容簡介
儒傢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傢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産生過深遠的影響。《華夏文庫儒學書係·儒學濫觴:孔子與早期儒學》從儒學源頭入手,闡述孔子與早期儒學。書稿圖文並茂,言簡意賅,闡述瞭儒學産生的時代背景、孔子開私學之風、六藝之學、道術的分裂與孔子後學、儒傢之道等,並穿插一些圖片和小故事,增添瞭趣味性和可讀性。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禮崩樂壞
1 禮樂文化的內涵
2 儒傢聖王與禮樂文化的形成
3 春鞦以來禮崩樂壞的錶現
二 學術下於私人:孔子開私學之風
1 “君”與“師”
2 孔子教誰:有教無類
3 孔子用什麼方法教:起、發、誘、誨
4 孔子要把人教成什麼樣?
5 理想的師生關係是怎樣的?
三 孔子之儒學:六藝之學
1 孔子以六藝教學
2 禮學
3 樂學
4 書學
5 易學
6 《春鞦》學
7 《詩》學
8 射學
9 禦學
四 道術的分裂與孔子後學
1 孔子與儒學的創立
2 《論語》的結集:孔子後學的精神指南
3 顔迴和顔氏之儒
4 思孟學派:早期儒學中的心性派
5 荀子:早期儒學中的禮學派
6 早期儒學和道傢關係之謎團
7 孟子拒斥墨傢
8 儒法治國方法之爭
9 儒傢和陰陽傢都關注陰陽範疇
10 儒傢和名辯者在語言哲學問題上的交鋒
五 儒傢之道
1 活著的意義:立誌成聖賢
2 成聖賢如何可能:人性的善與惡
3 如何成聖賢:天生的還是學來的?
4 聖賢:天乎?人乎?
5 內求還是外求?
6 誰能成聖賢:所有人還是個彆人?
7 聖賢的德性生活
8 聖賢的飲食之道
9 聖賢的傢庭之道
10 聖賢的交友之道
11 聖賢的從政之道
精彩書摘
2.儒傢聖王與禮樂文化的形成
禮樂文化從形成到完善經曆瞭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儒傢心目中的聖王起到瞭關鍵的作用。
其一,堯與禮樂文明的草創。儒傢推崇的遠古代錶人物是堯、舜。
傳說中的堯、舜在中華禮樂文化的形成中起到瞭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可以說是具有象徵性和開創性的。而湯則是革新禮樂弊端,讓其重新迴到軌道上的代錶。周公是係統化禮樂文化的代錶。
堯,又叫作“放勛”。為什麼叫作“放勛”呢?“放勛”是什麼意思呢?有的說是堯的字,有的說是堯的名,有的說是堯的德性之一。
堯對儒傢禮樂文化來說具有象徵的意義。堯、舜象徵著人具有善良的本性,並且可以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孟子“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在他看來,堯是聖人,而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也就是說人人可以成為聖人。
堯對禮樂文化形成的象徵意義還在於他讓社會更文明瞭。在堯的時代,天下還不太平,洪水橫流,到處泛濫,草木遍地叢生,禽獸大量繁殖,莊稼沒有收成,禽獸威逼人類,印滿獸蹄鳥跡的道路遍布中原各地。在這種情況下,他任命四方和四時之官,分工明確,用仁政平治瞭天下。
堯對於禮樂文化來說,其意義在於讓文明延續有一個體製和製度的保障。如他選擇繼承人,注重尚賢。堯把得不到舜當作自己最煩心的事情,盡瞭做君主的責任。“孟子日:‘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孟子·離婁上》)這種修養保證瞭禮樂文化的延續。
其二,湯與禮樂文明的變革。商湯對禮樂文化的貢獻就是對夏朝破壞禮樂文明的發展傾嚮進行瞭遏製,讓禮樂文明重新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史稱“商湯革命”。
“商湯革命”對儒傢文化的意義就是對於傷害禮樂文化的製度進行革命。“商湯革命”從湯徵討葛開始。葛伯對土地山川沒有敬畏之心,開始不祭祀山川。湯和葛是鄰居,湯派人去問原因。葛藉口說沒有祭祀天地的犧牲。湯送去瞭牛羊,葛伯自己把這些牛羊殺瞭吃掉瞭,沒有祭祀天地山川。湯聽說後又派人去問,葛說因為缺少糧食。湯讓自己領地內的老百姓幫助葛種地,葛伯卻派人搶奪這些人的食物,甚至殺死瞭一個小孩。湯實在沒有辦法,開始徵討葛伯。孟子描述說老百姓盼望湯就像乾旱時盼望下雨一樣。
在孟子看來,湯是以大事小的典型,“惟仁者能以大事小”(《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也是以德服人的典型,“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古書把湯伐桀滅夏稱作“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革》)。“順乎天”是說適應天命,“應乎人”是說得人心。
其三,周公與禮樂文明的係統化。據說周公製定瞭係統的禮。秦漢文化史上,周公絕對稱得上是一位箭垛式的人物,除瞭攝政、東徵的輝煌政治業績之外,係於其名下的文化成果也頗多。馬融、陸績等以為《周易》之爻辭乃周公所作。
周公鞏固瞭周室對全國統一的管理,奠定瞭周朝製度,讓周王朝從一個蠻荒西陲的小小部落,演變成一個重禮樂典章製度的龐大王朝,成為後世儒傢崇拜的“聖人”之一。
……
華夏文庫·儒學書係·儒學濫觴:孔子與早期儒學 內容梗概: 本書深入探究瞭儒傢思想的起源,聚焦於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傢之一——孔子,以及他所開創的早期儒學。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帶領讀者穿越兩韆多年前的春鞦時代,重返那個思想碰撞、百傢爭鳴的黃金時期。本書並非僅僅是對孔子生平的簡單迴顧,也不是對儒傢經典文本的機械梳理,而是試圖通過對曆史語境、社會現實、思想淵源的細緻考察,揭示儒學得以萌芽、生長並最終成為中華文化主體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深層原因。 第一部分:曆史的土壤——春鞦末期的社會變遷與思想裂變 本書伊始,便將讀者置於春鞦末期那個波詭雲譎、動蕩不安的曆史舞颱。我們看到周天子權威的衰落,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傳統的宗法製度和等級秩序麵臨嚴峻挑戰。在這種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衝擊,人們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睏惑。正是這樣一種“亂世”,為思想的解放和創新提供瞭土壤。 作者詳細梳理瞭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政治製度的演變,分析瞭諸侯兼並、士階層興起、商品經濟初步發展等因素對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的影響。我們瞭解到,舊有的貴族政治瓦解,新興的士階層憑藉知識和纔能開始在政治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渴望找到能夠安身立命、實現抱負的理論依據。同時,戰爭頻仍、民生多艱,也使得人們對如何構建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産生瞭迫切的需求。 在這樣的曆史大背景下,各種思想流派應運而生,形成“百傢爭鳴”的局麵。道傢、墨傢、法傢等諸子學說紛紛湧現,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問題提齣解決方案,對人性、政治、倫理進行深刻反思。本書將早期儒學置於這一思想洪流之中,闡釋瞭它與同時代其他學派之間的相互影響、藉鑒與批判,從而更清晰地勾勒齣早期儒學在思想史上的獨特地位與貢獻。 第二部分:思想的巨擘——孔子的生平、思想與人格魅力 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孔子。作者並非將孔子描繪成一個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祇,而是試圖還原一個真實、鮮活的孔子。我們將跟隨作者的筆觸,瞭解孔子坎坷而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他齣身卑微,卻胸懷大誌;他曆經磨難,卻孜孜不倦地傳播自己的思想;他周遊列國,卻壯誌未酬。 然而,孔子的一生並非以政治上的成功來衡量。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所創立的、超越時代的精神財富。本書將係統地闡釋孔子的核心思想,包括: 仁: 孔子思想體係的基石。“仁”的含義極為豐富,既包括愛人、剋己復禮的個人修養,也包含推己及人、關懷社會的政治理想。作者將深入剖析“仁”的內涵,從“愛人”的普遍性到“孝悌”的傢庭倫理,再到“忠恕”的待人原則,層層遞進,展現“仁”作為一種道德情感和行為準則的強大生命力。 禮: 維係社會秩序、實現“仁”的手段。“禮”在孔子那裏,不僅指代具體的禮儀規範,更是維護社會和諧、人倫關係的重要原則。本書將探討孔子對“禮”的繼承與創新,分析“禮”如何與“仁”相輔相成,共同構築起儒傢的倫理政治框架。 中庸: 追求適度、平衡的智慧。“中庸”並非平庸,而是要求在各種極端和偏激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避免過猶不及。作者將揭示“中庸”之道在個人修養、社會治理乃至認識世界方麵的指導意義。 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教育理念,不僅在當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本書將詳細探討孔子創辦私學,普及教育的偉大貢獻,以及他對弟子們因材施教的具體方法,展現孔子作為一位偉大教育傢的風範。 政治理想: “為政以德”、“舉直錯諸枉”、“政者,正也”等政治主張,體現瞭孔子以道德力量治理國傢的理想。本書將分析孔子在亂世中對理想政治的思考,以及他如何將個人品德與國傢治理緊密聯係起來。 除瞭思想內容,本書還將著重描繪孔子的人格魅力。他的好學、敏銳、正直、堅韌,以及他對弟子們的循循善誘,都讓他成為一個備受尊崇的師長和榜樣。作者將通過大量史料和細節,展現孔子的生活場景和精神風貌,讓讀者感受到這位偉人的真實存在。 第三部分:思想的傳承與早期儒學的發展 儒學並非孔子一人之功,其發展壯大離不開早期弟子的傳承與闡發。本書將視角從孔子本人擴展到他的核心弟子,如顔迴、子路、子貢等,分析他們如何繼承和發展瞭孔子的思想。 顔迴: 孔子最器重的弟子,以其好學不倦、安貧樂道的品德,成為“仁”的典範。本書將探討顔迴在理解和實踐“仁”方麵的獨特貢獻。 子路: 性格勇猛,直率敢言,雖然有時顯得魯莽,但在實踐“忠”和“勇”方麵有突齣錶現。本書將分析子路在儒傢思想中的地位。 子貢: 聰明敏捷,能言善辯,同時也是一位傑齣的商人。他不僅在政治上為孔子奔走,在思想上也對孔子有所補充,尤其在“君子”的品格塑造上有所貢獻。 通過對這些早期弟子的考察,本書將展現早期儒學內部的多元性和活力。同時,本書還將觸及孟子、荀子等早期儒學重要代錶人物,簡要梳理他們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修正與發展,為讀者理解儒學如何從一個學派走嚮一個影響深遠的思想體係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 第四部分:儒學的時代意義與曆史地位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迴歸當下,探討儒學思想的時代意義與曆史地位。作者並非將儒學視為僵化的教條,而是強調其思想的活水源泉。 對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塑造: 儒學所倡導的傢國情懷、仁愛精神、社會責任感、道德自律等,深刻影響瞭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成為中華文明的獨特標識。 對中國社會結構的穩定作用: 儒學所強調的宗法倫理、等級秩序、忠君思想,在曆史上起到瞭維護社會穩定、凝聚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 對現代社會的啓示: 盡管時代變遷,但儒學中關於個人品德修養、人際和諧、仁愛關懷、教育理念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可以為解決當代社會麵臨的諸多問題提供有益的藉鑒。 本書最終旨在告訴讀者,儒學並非僅僅是曆史的陳跡,而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通過深入瞭解儒學的濫觴,瞭解孔子與早期儒學的思想精髓,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中國曆史與文化,更能從中汲取智慧,以更加從容和深刻的態度麵對當下與未來。 本書特色: 史料翔實,考證嚴謹: 作者廣泛藉鑒瞭古今中外學者研究成果,並結閤考古發現和文獻考據,力求還原曆史真相。 敘事生動,語言流暢: 擺脫瞭枯燥的學術論述,采用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抽象的思想融於生動的曆史場景之中。 視角獨特,解讀深刻: 不拘泥於傳統的解讀方式,嘗試從更廣闊的曆史和文化視野齣發,對早期儒學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 體係完整,邏輯清晰: 從曆史背景、思想核心、傳承發展到時代意義,層層遞進,構成一個完整的學術體係。 本書適閤讀者: 對中國古代思想史、哲學、曆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希望深入瞭解儒傢思想起源與發展的學生、研究者; 緻力於探索中華文明精神根源的廣大讀者。 “華夏文庫·儒學書係” 旨在匯聚儒學研究的精華,為讀者提供係統、深入、權威的儒學讀本。本書作為該書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儒學智慧寶庫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