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智库:人文史观》是潘光旦先生1928至1931年间优生及与优生有关的议题合集。《民盟智库:人文史观》共11篇文章,分别论述了潘氏人文史观的基础、优生学家角度的人文史观、优生学,及讨论了家庭、婚姻、妇女问题、中华民族隆替情势与因缘者、人口等诸问题,各篇文章既自成单位,亦首尾呼应,由此可一窥潘氏的人文史观。
潘光旦,我国老一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学家。字仲昂,江苏宝山县人。1899年8月13日生于宝山县罗店镇,1967年6月10日逝世于北京。1913年至1922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至1926年留学美国,攻读生物学,研习遗传学、优生学,获学士、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至1934年,先后在上海光华、复旦等大学任教。1934年至1952年间任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担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学系主任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授。
弁言
一 文化的生物学观(一九三○)
二 人文史观与“人治”“法治”的调和论(一九三一)
三 意国奇尼教授之民族自然兴替观(一九三一)
四 平等驳议(一九二八)
五 说“才丁两旺”(一九二九)
六 优生与文化(一九二九)
七 优生婚姻与法律(一九三一)
八 姓、婚姻、家庭的存废问题(一九三○)
九 妇女解放新论(一九三一)
十 民族元气篇(一九三一)
十一 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一九三○)
附录:“东省汉族殖民品质之研究”征求案
这本厚重的书,其最大的魅力或许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们对“宏大叙事”的固有期待。作者并没有急于去建构一套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反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捕捉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遗漏的“微观细节”——那些乡野间的口头传说、市井间的俚俗俚语、乃至一次偶然的私人信件往来。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边角料”,构成了历史最真实的肌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富有想象力的还原,作者成功地将冰冷的史料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味,听到街巷的喧嚣。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历史并非由帝王的法令书写,而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日常实践共同铸就的。对于那些厌倦了官方腔调,渴望触摸真实历史温度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直抵人心的最深处。它不像传统史学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和文化思潮的变迁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时的那种超然和洞察力,那种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视角的开阔胸襟,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根源。书中对某些关键历史转折点的重新解读,更是提供了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对过往的认知产生了一次彻底的颠覆与重塑。语言的驾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思辨性,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慢慢消化其中蕴含的深意,那种被深刻触动的感觉,是近年来阅读中非常罕见的体验,极力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文化抱有真诚探究之心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精巧得如同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严丝合缝,共同驱动着历史河流的缓缓向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叙事线索,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挣扎、精英阶层的思想博弈以及制度层面的演化变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社会全景图。它不满足于描绘表象,而是执着于挖掘深层逻辑,比如某种哲学观念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政治格局,或者一种经济模式的变革如何催生了新的艺术风尚。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抽丝剥茧的快感,那些过去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碎片,在作者的梳理下,立刻显现出清晰的因果链条。行文间那种严谨的考证和大胆的假设并存的风格,既能满足专业人士对史料准确性的要求,又能让普通读者在阅读中保持高度的智力参与感,绝非等闲之作,它体现了一种罕见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全书所流露出的那种冷静、克制的文风,它不像某些流行历史读物那样追求煽情或夸张,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的审慎态度来对待每一条史料,但其思想的穿透力却丝毫不减。这种“冷静的激情”是极难拿捏的平衡艺术。它建立在扎实的学术功底之上,但又巧妙地避开了学院派的僵硬和晦涩,使得复杂的历史逻辑能够以一种清晰、优雅的结构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作者逻辑链条的严密性所折服,每一个论断的背后都有坚实的证据链支撑,但同时,作者又非常擅长运用恰当的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确保了信息的高效传递。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经过重构的、更具解释力的认知框架,这是真正具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所能给予读者的最高回馈。
评分初翻开这本著作时,我本以为会看到一套严苛的学术论断,没想到它更像是一部充满温度的人性史诗。作者似乎对“人”这个主体怀有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即便是描述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也力求还原其复杂的多面性,而非简单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书中的论述充满了张力与厚度。比如,在阐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面临的道德困境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那个环境的压力、选择的艰难细致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评判。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体性,使阅读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带有自我反思性质的探索过程。整本书读下来,与其说是在学习历史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生存哲学和价值取舍的深度自我对话。
评分商品完好,送货及时,下次还会选购!
评分送货很快,物有所值,很满意。
评分送货很快,物有所值,很满意。
评分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送货很快,物有所值,很满意。
评分不错的书,我很喜欢。
评分这本书还是不错,值得看一下
评分商品完好,送货及时,下次还会选购!
评分送货很快,物有所值,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