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随笔:了凡四训(插图本)》为明代袁了凡所著训子善书,阐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祸福休咎皆由当人掌握,行善则积福,作恶则招祸;并现身说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经历体会阐明此理,鼓励向善立身,慎独立品,自求多福,远避祸殃。《中华经典随笔:了凡四训(插图本)》自明末以来流行甚广,影响较大,此白话绘图本的出版当有助于阅读了解,于个人品德修养与世道人心改善或许不无小补。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精彩书摘
了凡先生自称在其童年之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亲的过早离世使家境陷入困顿。孔子即是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命途坎坷;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也是幼年丧父,家庭困苦。禅宗的宗经宝典《六祖坛经》中记载:“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家庭的不幸往往能造就古代贤人对命运的深刻思索。了凡先生的童年时期,为了维持生计,母亲要求他放弃考取功名,改学医术,这样既可以养家糊口,又可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古时读书之人始终是以步入仕途、兼济天下为人生最高旨趣的。《论语。子张》中“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可为明证。不过科举进仕并非易事,其路途可谓漫长而艰辛。《儒林外史》中,穷书生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考,屡试不第,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后世有人讥讽科举考试“赚得英雄尽白头”。从生存的角度考虑,学医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
并且习得一技之长,技艺精湛而成为一代名医,这也是他父亲生前的夙愿。其实,治病救人与读书救国在古往今来的知识分子的心目中往往是有相通之处的。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志向就是做宰相和医生,言唯有此二者能救人,后来果然位列朝班,却能居庙堂之高,虑江湖之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代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早年也是远渡东瀛、立志习医以救国民,后又弃医从文,投身到唤醒国人精神与灵魂的战斗中去。从疗治人的躯体和生命到心怀家国天下,这是中国历来知识分子们内在所具有的精神品格。
后余在慈云寺①,遇一老者,修髯伟貌②,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注释]①寺:原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后佛教用以称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在我国主要指佛寺。又称刹、丛林、禅林、禅院、兰若、招提、伽蓝、梵宇、梵宫、萧寺等。我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明帝时,白马驮经西来,由鸿胪寺官署改建的洛阳白马寺。
②髯(ran):两侧面颊腮部的胡子,也泛指胡子。长髯、美髯、白发苍髯,古人认为髯的多少及色泽好坏与血气盛衰有关。认为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
[评]了凡先生为什么会到寺院来,表面似乎是偶然和巧合,其实历来古代的知识分子们大都喜欢流连于寺院。古刹的清幽往往是居住读书的绝佳环境。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有《宿蟠桃寺》诗云:“板阁独眠惊旅枕,木鱼晓动随僧粥。”清晨四时许,寺院内便会打板催起进行早课,随后还有过堂吃饭。古代文人和僧人常有交往,诗歌唱和,书画过从。当然,也有不甚融洽的,如僧人嫌恶落魄文人寄居寺中,白吃白住,便故意等吃完饭再敲打过堂的云板,这在历史上也是有此趣闻典故的。
在人生的行进道路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令人生发生转折和改变的人。
了凡先生在慈云寺便碰见了这样一位老人。慈云寺隐喻着佛教的慈悲,《大智度论》卷二七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给予欢乐叫“慈”;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叫“悲”。这是菩萨行的重要特征之一。老人长得相貌魁伟,仙风道骨,更有一捧长长的胡须。大凡异人必有异相,古代形容伟人往往把他们描述得魁伟奇异,孔子就很高大,《史记》上说,孔子成年后“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其相貌也很奇特,“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所谓的圩顶,据《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孔子的头顶是中间低而四边高,不可谓不奇。古人还以长髯为美,胡须可以说是男子仪表不俗的象征,道家仙人的模样往往就是鹤发童颜、长髯飘飘。如《汉书》称汉高祖刘邦“美须髯”,《三国志》也说关羽“美须髯”,诸葛亮曾直接以“髯”代称之。了凡先生见到此老者一派飘飘欲仙的模样,不敢怠慢,连忙行礼以示恭敬。
古代评论人往往数言便能传神,不落实际。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形容东邻之女的美貌时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魏晋时的嵇康,时人谓之“若玉山之将倾”,《世说新语·赏誉》中赞时人王衍为“琼林玉树”,谓王恭“濯濯如春日柳”等。
……
前言/序言
《了凡四训》:一场涤荡心灵的生命觉醒之旅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总有一些经典如同一盏明灯,穿越时空的阻隔,照亮无数求索者的心路。而《了凡四训》,无疑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简单的书籍,不如说是一场深刻的生命体验,一次关于命运与觉悟的郑重探讨。它以一位普通人——明代袁了凡——的亲身经历为蓝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世人揭示了命运并非不可改变的铁律,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修持和善行来重塑的。 《了凡四训》的书名本身便蕴含着深意。“了凡”二字,寓意着超脱凡俗,了悟生命的真谛。而“四训”,则指代书中包含的四个核心篇章:“立命”、“改过”、“积善”、“谦德”。这四个篇章,如同四扇通往智慧与慈悲的大门,引导读者一步步探寻生命的奥秘,掌握改变命运的钥匙。 第一训:立命——破除宿命的迷思,点燃自主的火种 故事的开端,袁了凡在寺庙中偶遇了一位精通命理的禅师。这位禅师通过星象推算,为袁了凡算出了他一生坎坷的命运:秀才考不中,五十四岁寿终,甚至连子嗣都无法拥有。最初,袁了凡对于这精准到令人窒息的“命数”深信不疑,生活在一种深深的宿命感中,无法自拔。他认为,自己的未来早已被注定,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逃脱既定的轨迹。 然而,当他遇到了云谷禅师,他的生命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谷禅师以慈悲而智慧的言语,挑战了他对命运的固有认知。他指出,所谓的命运,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明或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强加,而是源于我们自身的行为和心念。禅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他告诉了凡,即使是看似无法改变的定数,也并非完全僵化。只要我们能够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心行,多做善事,少造恶业,就能够逐渐地改变命运的走向。 这一训,如同一记警钟,唤醒了沉睡在宿命论中的袁了凡,也给千千万万的读者带来了希望。它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生命,破除对既定命运的盲目崇拜,勇敢地认识到,我们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每一次的选择,每一次的行动,都在书写着我们未来的篇章。与其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如主动地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二训:改过——涤荡心灵的污垢,重塑生命的纯净 “改过”是《了凡四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袁了凡真正开始脱胎换骨的起点。认识到命运可以改变后,下一步便是要找出阻碍命运改变的根本原因——那便是我们内心深处积累的种种过失和缺点。 袁了凡在禅师的指引下,开始认真地反省自己过往的种种不善。他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着许多难以启齿的毛病:或许是小小的傲慢,或许是无意的自私,或许是言语上的尖刻,或许是行为上的懒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缺点,日积月累,便如同细微的沙粒,一点点地侵蚀着他生命的光辉,也为他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禅师并没有简单地责备,而是教导了凡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过”。这种方法,并非要求我们一夜之间变成圣人,而是强调“真诚”、“发露”和“痛改”。首先,要真心诚意地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不能为自己找借口,更不能欺骗自己。其次,要将自己的过错“发露”出来,如同将病灶暴露在阳光下,便于治疗。最后,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要“痛下决心,彻底改正”,不再重蹈覆辙。 《了凡四训》中的“改过”之法,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会走向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能够认识并改正自身的缺点。改过,不仅仅是惩罚,更是一种净化,一种升华。当我们将内心的杂念和恶念一一清除,心灵便会变得清澈明朗,自然而然地吸引来正面的力量和机遇。 第三训:积善——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福报的果实 认识到命运并非完全由天定,并且找到了改正自身过失的方法后,袁了凡开始踏上“积善”的道路。他明白,仅仅改过尚不足以让命运发生质的飞跃,还需要积极地去行善,去为他人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积善”并非要求我们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强调“随分随力,事事留心”。它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善行,小到一句安慰的话语,一次援手的帮助,一次真心的微笑;大到扶贫济困,救助孤寡,甚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书中强调,行善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持久的毅力。即使是微小的善举,只要持之以恒,便能汇聚成强大的能量,改变人生的轨迹。 《了凡四训》以大量生动的例子,阐释了“善有善报”的朴素哲理。袁了凡自己便是最好的证明。在他开始刻意积善之后,他的人生开始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他意外地考中了进士,担任了地方官员,并且在他原以为不可能有的年龄,竟然有了自己的儿子。这些曾经被命运断言为不可能的事情,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善行中悄然实现。 “积善”不仅能为自己带来福报,更能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当我们将注意力从自身得失转移到他人的福祉上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也会随之减轻。通过不断的积善,我们不仅是在改善自己的命运,更是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美好,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爱与希望。 第四训:谦德——收敛骄矜之气,涵养无量之量 在经历了命运的转变,体会到改过和积善的力量后,袁了凡最终将目光投向了“谦德”。他深刻地认识到,即便取得了成就,获得了成功,如果缺乏谦逊的美德,骄傲自满便会像一颗毒瘤,悄悄地吞噬来之不易的福报,让原本光明的人生再次黯淡。 “谦德”是《了凡四训》中关于修养的最高境界。书中强调,谦虚并非是懦弱或卑微,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对自身能力和德行的深刻认知,以及对他人和世界的尊重。一个真正谦逊的人,能够时刻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能够不居功自傲,不张扬跋扈。 袁了凡通过“谦德”的修持,不仅巩固了自己已经改变的命运,更让他的生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明白,每一次的谦逊,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更深厚的底蕴;每一次的包容,都是在为自己的心灵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谦德”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化解冲突,赢得尊重,更能让我们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唯有怀揣谦卑之心,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和谐相处,才能在每一次的经历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了凡四训》的时代回响 《了凡四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普遍的困惑与渴望:关于命运,关于人生,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了凡四训》并非高深玄奥的哲理说教,而是以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人生修持方法。 它告诉我们,命运并非由不可捉摸的“运气”或“上天”所操控,而是由我们自身的“心”和“行”所塑造。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观念,鼓励我们主动承担起生命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美好。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了凡四训》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回归内心,审视自己的言行,培养高尚的品德。它鼓励我们,即使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无需灰心丧气,因为改变的机会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了凡四训》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用心体悟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道理的著作,更是一本引导我们实践的书。通过学习和践行书中的教诲,我们或许不能立刻拥有锦衣玉食,但一定能够拥有一个更光明、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这场关于生命觉醒的旅程,从翻开《了凡四训》的那一刻,便已悄然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