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论治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开篇第一部分介绍了精神科西药的具体表现形式及目前精神科临床处理的局限性,其后介绍了王老从中医视角对精神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内涵的界定、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诊法特点,在以上基础上从理法方药几个维度详细介绍了王老治疗各种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成熟经验,之后又从“民生为天”的人文精神,“治未病”、“以平为期”的中医学思想精髓,基于西药中药化、按照中医体质学观念使用西药的中医特色介绍王老防治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中医学术特色。以上四个部分丝丝入扣地完整介绍了王老治疗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的学术思想。最后一部分介绍常用精神科西药副反应特点和中药的疗效,有助于广大读者对各种精神科西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有助于对王老治疗精神科西药不良反应中使用的常用中药的理解。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精神药物及其不良反应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第二节 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抗焦虑药、镇静催眠药的不良反应
第四节 心境稳定剂的不良反应
第二章 中医视野下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
第一节 中医发展历史对于药物不良反应防治的启示
第二节 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何以进入中医视野
第三节 中医视野下的精神药物不良反应
第三章 药物毒邪致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第一节 药物毒邪致病的病因探讨
第二节 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病机
第四章 药物毒邪致病相关诊法特点
第五章 防治药物毒邪治未病为先
第一节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一般性含义
第二节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精神科防治药毒中大有可为
第三节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精神科防治药毒关键是抓住治未病的时机
第四节 常用的几类治未病中药用药法则
第六章 药源性病证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 药源性心系功能失常的辨证论治
第二节 药源性肝系功能失常的辨证论治
第三节 药源性脾系功能失常的辨证论治
第四节 药源性肺系功能失常的辨证论治
第五节 药源性肾系功能失常的辨证论治
第七章 常见药源性病症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 药源性头部不适的辨证论治
第二节 药源性视力减弱的辨证论治
第三节 药源性口腔不适的辨证论治
第四节 药源性咽喉不适的辨证论治
第五节 药源性恶心呕吐的辨证论治
第六节 药源性便秘的辨证论治
第七节 药源性肝功能异常的辨证论治
第八节 药源性小便不利的辨证论治
第九节 药源性静坐不能的辨证论治
第十节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辨证论治
第十一节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辨证论治
第十二节 药源性脱发的辨证论治
第十三节 药源性腰部不适的辨证论治
第十四节 药源性汗证的辨证论治
第十五节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的辨证论治
第十六节 药源性皮炎的辨证论治
……
第八章 精神药物用药原则与使用注意:中医视角下精神科西药的使用
第九章 民生为天.任重道远
附录1 精神科常用药的不良反应
附录2 精神科常用中药及其使用
精彩书摘
一、典型抗精神病药
(一)中枢神经系统
1.精神症状
(1)过度镇静与嗜睡:抗精神病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以嗜睡最为常见,特别是大剂量给药时。有时,这种作用对精神患者是需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对这种镇静作用更不敏感。
有些精神药物有较强的镇静嗜睡作用,例如氯氮平、氯丙嗪等;有些则镇静嗜睡作用较轻,特别是高效价的,如氟哌啶醇等。镇静作用在急性期治疗时有辅助作用,但对于康复期患者就是一种麻烦了。嗜睡往往会在数周内适应,因此,除非嗜睡十分严重,影响了生活,否则一般不必过早用药干预。
(2)精神运动性兴奋:使用吩噻嗪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一些与药物治疗作用相矛盾的精神症状,如兴奋、躁动、焦虑、紧张、恐惧、攻击和冲动行为,尤以原有脑器质性病变者及应用高效价、弱镇静作用类药物的患者多见,但多为一过性,且多见于治疗早期,继续治疗,上述症状可能消失。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换药或对症处理。
(3)意识障碍:使用吩噻嗪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从轻度意识模糊到谵妄或错乱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这往往发生在剂量过大、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意识障碍以午后和傍晚比较明显,以老年人、脑器质性病变及合并躯体疾病者更为多见。减药或停药后数天消失,这可能与药物的中枢抗胆碱作用有关。很多抗精神病药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枢和外周抗胆碱作用。除金刚烷胺外,多数抗震颤麻痹药和三环类抗抑郁药都有较强的抗胆碱(阿托品样)作用,这些药联用时更易发生意识障碍。
(4)药源性抑郁:可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或在分裂症病情缓解之后。后者可能是所谓精神病后抑郁的一大部分。其发生往往与锥体外系反应,尤其是静坐不能有关。氟奋乃静及氟哌噻吨较易产生抑郁。在几天、几周或几月之内可产生情绪反应,同时可能伴有严重焦虑,偶尔表现为恐慌反应、攻击行为或精神病加重等。罕见紧张性兴奋伴有精神错乱及幻觉,哌嗪吩噻嗪类可能较为常见。治疗对策主要是,停用原来所用的抗精神病药(实在必要时也至少应该更换品种);需要时应用抗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以对抗这种与药源性抑郁有关的不良反应;给予抗抑郁药,必要时施以电休克治疗。2.神经症状(1)癫痫:有些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会出现全身抽搐发作,尤其是原有癫痫史者,因为抗精神病药降低了抽搐阈值。以低效价的品种如氯丙嗪或氯氮平较为多见,可以同时服用抗癫痫药来预防再发。多见于氯氮平、氯丙嗪和硫利达嗪治疗时,氟哌啶醇和氟奋乃静等在治疗伴有癫痫的精神患者中可能较为安全。
(2)锥体外系反应:肌肉动作是由大脑运动皮层的形如锥体的锥体细胞所发动的,例如,它们能命令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弯曲,但必须由其他肌肉配合,例如肱三头肌的放松,但这就不是锥体细胞的功能,而是由锥体外系统(黑质和纹状体)管理。锥体外系功能有赖于其调控中枢(黑质,纹状体多巴胺受体)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A)和乙酰胆碱(Ach)的动态平衡。
……
前言/序言
《中华医学丛刊:疾病诊疗新篇》 前言 医学的进步,总伴随着新的挑战与探索。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但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成为临床医生与患者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本书《中华医学丛刊:疾病诊疗新篇》旨在汇集各学科前沿的诊疗经验与研究成果,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提升的平台,共同应对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 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病种或疗法,而是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梳理了当前医学界在多个重要疾病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与实践。全书共分为七个主要篇章,力求涵盖内、外、妇、儿、影像、检验以及基础研究等多个维度,展现医学多学科协作的时代特征。 第一篇:内科系统性疾病诊疗新策略 本篇聚焦于内科常见且复杂的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肾脏疾病等。内容重点在于介绍近年来在这些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如新一代影像学技术、基因检测的应用)以及治疗方案(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微创介入技术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同时,也深入探讨了慢性病管理的新模式,强调个体化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心血管疾病: 关注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如新型支架的应用、心律失常的精准消融技术,以及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与综合管理。 呼吸系统疾病: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哮喘的生物制剂疗法,以及肺癌的早期诊断与多学科会诊(MDT)模式。 消化系统疾病: 聚焦于炎症性肠病(IBD)的精准治疗,肝脏疾病的抗病毒治疗新突破,以及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诊疗技术。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强调糖尿病的精准管理,甲状腺疾病的治疗新进展,以及骨质疏松症的综合防治。 肾脏疾病: 介绍肾小球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慢性肾脏病(CKD)的延缓进展策略,以及肾移植的优化技术。 第二篇:外科微创与精准治疗的探索 外科领域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本篇着重介绍微创技术在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多个专科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内容涵盖了腹腔镜、胸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最新技术、适应症拓展,以及骨科关节置换、脊柱内固定等微创手术的进展。精准治疗的理念贯穿其中,强调术前精确定位、术中导航与术后康复的协调统一。 普外科: 重点介绍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根治术、胆道疾病微创治疗,以及疝修补术的改良技术。 骨科: 关注关节镜下运动损伤修复,全髋、全膝关节置换的优化技术,以及脊柱微创减压和融合术。 泌尿外科: 探讨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下泌尿系肿瘤切除术,输尿管结石的微创治疗,以及前列腺增生的新疗法。 妇科: 介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剔除术,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微创修复。 第三篇:肿瘤防治与个体化治疗研究 肿瘤防治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篇详细阐述了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技术(如液体活检、AI辅助影像诊断),以及在不同肿瘤类型中的最新治疗进展,包括化学疗法、放射疗法、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细胞治疗的联合应用。特别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在指导临床决策中的作用。 肺癌: 深入分析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下的靶向治疗策略,以及PD-1/PD-L1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乳腺癌: 探讨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等不同亚型的精准治疗方案。 胃肠道肿瘤: 介绍微创手术在胃癌、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以及新辅助/辅助治疗的优化。 血液肿瘤: 关注新型靶向药物、CAR-T细胞疗法在白血病、淋巴瘤治疗中的突破。 第四篇:母婴健康与儿童成长发育 关爱母婴健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本篇集中探讨了孕产期管理的新理念、高危妊娠的围产期监测与处理,以及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诊断与干预。在儿童健康方面,则关注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新进展,如儿童哮喘、过敏性疾病、生长发育迟缓、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等。 孕产期健康: 涵盖了无创产前诊断(NIPT)、多胎妊娠的管理,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的防治。 新生儿疾病: 介绍早产儿管理、新生儿黄疸、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常见问题的处理。 儿童常见病: 关注儿童感染性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的诊疗规范。 儿童发育与心理: 探讨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评估与干预,以及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与管理。 第五篇:现代影像与检验诊断的新应用 诊断技术的进步是临床实践的基石。本篇深入剖析了现代影像技术(如高场MRI、PET-CT、CT仿真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精细化应用,以及超声、内镜等技术在无创或微创诊断中的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分子诊断、基因测序、质谱分析等新兴检验技术在疾病早期发现、预后评估以及疗效监测中的价值。 影像诊断: 介绍AI辅助影像识别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检验诊断: 关注宏基因组学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潜力,以及循环肿瘤DNA(ctDNA)在肿瘤监测中的作用。 第六篇: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的融合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本篇关注传染病防控的新策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管理模式,以及全科医学在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慢病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 传染病防控: 关注新发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慢病管理: 强调社区为基础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服务。 基层医疗: 探讨全科医生在疾病筛查、健康教育以及转诊服务中的角色。 第七篇:医学研究与创新展望 本篇着眼于医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再生医学、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干细胞疗法等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同时,也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医学研究与临床决策中的应用,以及医学伦理与法规在推动医学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性。 结语 《中华医学丛刊:疾病诊疗新篇》力求呈现当前医学领域内的最新知识与实践,为广大医学同仁提供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体验。书中内容紧贴临床实际,融合了多学科的智慧,旨在激发新的思考,推动医学的不断进步,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学习与交流,医学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