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精)

甲骨文字典(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中舒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文字学
  • 字典
  • 古文字
  • 汉字
  • 历史
  • 语言学
  • 考古学
  • 文化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806828922
版次:3
商品编码:1149419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3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为了便于甲骨文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自三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编纂甲骨文工具书,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作,在字形方面,主要有三十年代孙海波先生编纂的《甲骨文编》和六十年代金祥恒先生在前书基础上修订的《续甲骨文编》,二书在甲骨文字字形的整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有成书于六十年代的李孝定先生的《甲骨文集释》,该书网罗众说,评论折中,时有新解,不失为一部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甲骨文字释义的大型工具书。但这些工具书都各有偏重,《甲骨文编》和《续编》只罗列字形,并无说解,不便初学;《集释》罗列众说,以释义为主,而字形简略,无法了解文字发展的脉络;并且以上各书都未对甲骨文字做时代上的整理。此外,自六十年代以来,甲骨学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有不少成果问世,也极待整理汇集,以利于学术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要一部全面反映甲骨文研究新水平的大型工具书,于是《甲骨文字典》就在徐先生的具体主持下应运而生了。
  《甲骨文字典》既广泛吸收了研究成果,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收获,该书体例独创,释义精辟,举例恰当,有以下独到之处。
  一、兼采各书之长,独创最先进的编纂体例。该书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分为字形、解字、释义三部分,字形部分收录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解字部分解说甲骨文字的本义及引申假借义,释义部分列举各类有代表性的辞条,以说明所释各字在殷商时期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各种词义。三个部分有机结合,互为表里,使读者能通过该书对甲骨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字形的收集,先汇集全部甲骨文字,从其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字形,故该书所收字形虽不是太多,却有一以当十之功效。字形的排列,按时代先后分五期依次系于各字头之下。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甲骨文字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各个时期的不同字形、书体风格等,便于全面深入掌握甲骨文字字形,这是此前的任何一部古文字工具书所没有的。字义的解释,博采众家之长,不囿于一说,实事求是,同时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学术成果,综合形、音、义全面考察,创获颇多。
  三、该书在甲骨文的考释上充分体现了徐先生科学的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强调文字之间的相互联系,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未曾解决的学术问题。如以前的学者未曾充分注意到甲骨文"小"与"少"为一字,因而只释出甲骨文中从"小"的合文,如"小甲""小乙""小王""小臣"等,而对许多从"少"的合文却阙然不释,该书从古文字的基本特点入手,指出"小"和"少"本为一字,突破了字形上的束缚,释出从"少"的"小甲""小母"等合文。又如甲骨文的"弁"字,系徐先生早年所释,当时限于考古发掘的状况,只从文献和字形变化来进行论证。该书则充分利用殷墟妇好墓新出的考古材料与甲骨文字形相结合,对该字作了更为全面的考释,证明了徐先生早年的结论是正确的,等等。
  由于《甲骨文字典》的这些长处,所以该书一出版,就饮誉中外,受到学术界一致的高度评价。

内容简介

徐中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早年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学习中国古史和汉语古文字学。王、梁等人为一代学界钜子,学贯古今,涉猎甚广。先生承其学风,学路宽广,在先秦史、汉语古文字学、考古学、民族学、四川地方史等方面都造诣颇高,桃李满园,硕果累累,为学术研究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语古文字学是一门较为艰深、一般人看来又颇具神秘色彩的学问,古文字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相关的学科,所以要在该门学科的研究上取得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徐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甲骨文字典》是徐先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自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以来,出土的十余万片甲骨文其主要部分已著录成书,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数目已逾五千,经过学术界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已能认识其中的一千多个字,其余不识的字,由于其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占有较大比例,对通读甲骨刻辞并无太大影响,因而可以说,大多数的甲骨刻辞我们目前已基本上可以通读。
  为了便于甲骨文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自三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编纂甲骨文工具书,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作,在字形方面,主要有三十年代孙海波先生编纂的《甲骨文编》和六十年代金祥恒先生在前书基础上修订的《续甲骨文编》,二书在甲骨文字字形的整理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有成书于六十年代的李孝定先生的《甲骨文集释》,该书网罗众说,评论折中,时有新解,不失为一部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甲骨文字释义的大型工具书。但这些工具书都各有偏重,《甲骨文编》和《续编》只罗列字形,并无说解,不便初学;《集释》罗列众说,以释义为主,而字形简略,无法了解文字发展的脉络;并且以上各书都未对甲骨文字作时代上的整理。此外,自六十年代以来,甲骨学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有不少成果问世,也极待整理汇集,以利于学术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急需要一部全面反映甲骨文研究新水平的大型工具书,于是《甲骨文字典》就在徐先生的具体主持下应运而生了。
  《甲骨文字典》既广泛吸收了研究成果,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收获,该书体例独创,释义精辟,举例恰当,有以下独到之处。
  一、兼采各书之长,独创最先进的编纂体例。该书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分为字形、解字、释义三部分,字形部分收录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字形,解字部分解说甲骨文字的本义及引申假借义,释义部分列举各类有代表性的辞条,以说明所释各字在殷商时期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各种词义。三个部分有机结合,互为表里,使读者能通过该书对甲骨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字形的收集,先汇集全部甲骨文字,从其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字形,故该书所收字形虽不是太多,却有一以当十之功效。字形的排列,按时代先后分五期依次系于各字头之下。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甲骨文字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各个时期的不同字形、书体风格等,便于全面深入掌握甲骨文字字形,这是此前的任何一部古文字工具书所没有的。字义的解释,博采众家之长,不囿于一说,实事求是,同时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学术成果,综合形、音、义全面考察,创获颇多。
  三、该书在甲骨文的考释上充分体现了徐先生科学的考释古文字的方法,强调文字之间的相互联系,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未曾解决的学术问题。如以前的学者未曾充分注意到甲骨文“小”与“少”为一字,因而只释出甲骨文中从“小”的合文,如“小甲”“小乙”“小王”“小臣”等,而对许多从“少”的合文却阙然不释,该书从古文字的基本特点入手,指出“小”和“少”本为一字,突破了字形上的束缚,释出从“少”的“小甲”“小母”等合文。又如甲骨文的“弁”字,系徐先生早年所释,当时限于考古发掘的状况,只从文献和字形变化来进行论证。该书则充分利用殷墟妇好墓新出的考古材料与甲骨文字形相结合,对该字作了更为全面的考释,证明了徐先生早年的结论是正确的,等等。
  由于《甲骨文字典》的这些长处,所以该书一出版,就饮誉中外,受到学术界一致的高度评价。

作者简介

徐中舒(1898~1991),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1898年10月15日出生。1914年先生考入安庆师范学校。在该校他接触到桐城派古文,学习兴趣很浓。1916年毕业,在该校附小任教。1918年后又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南京海河工程学校读书。1921年经人介绍,到桐城方家任家庭教师。1922年又到上海李家任教,均讲授《左传》。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一年后从清华毕业回到安庆,在合肥六中任教半年,旋又受聘于上海立达学园。其间,曾在《立达》表了《古诗十九首考》,引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大白的注意。1928年任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诗十九首考》一文受陈寅恪赏识,1930年经其推荐,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八年,发表一系列学术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30年代初期参加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颇著成绩;同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讲授“殷周史料”。1934年与容庚等共同发起成立考古学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中英庚款和四川大学协聘,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从40年代起,他先后还在乐山武汉大学、成都燕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执教。
  1949年建国以后除继续担任川大教授外,并兼西南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91年1月9日徐中舒逝世,享年92岁。
  徐中舒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秦史和古文字学是其主攻方向,对明清史和四川地方史的研究也有显著贡献。他在治学方法上,除继承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外,扩大研究视野,力求掌握全面,尽量利用有关学科的科学知识,联系补充,以体现历史本身的完整性。他熟悉先秦文献,既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资料,又具有宏观素养,善于把田野考古、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工艺学诸方面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反复论证,力求其是。他强调研究古文字学应和古史研究相结合。他的研究成果丰硕。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有《木兰歌再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等。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再论小屯与仰韶》、《〈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战国策〉的编写及其有关苏秦诸问题》、《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陈侯四器考释》、《金文嘏辞释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甲骨文中所见的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西周利簋文笺释》、《周原甲骨初论》等论文,论证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独到的见解。从40年代开始,还对四川地方史进行研究,撰写《巴蜀文化初论》、《续论》、《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等文。
  专著有《■氏编钟图释附考释》、《史学论著辑存》、《论巴蜀文化》、《左传选》等;还主持编纂了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古文字字形表》、《殷周金文集录》、《甲骨文字典》等多种工具书。
  [编辑本段]学术贡献
    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与古史研究互为表里,徐先生在研究古史的同时,在古文字学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徐先生亲自主持编纂的《甲骨文字典》,是甲骨学划时代的巨著。该书兼采各书之长,独创最先进的编纂体例,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分为字形、解字、释义三部分,所收甲骨文字形,按时代先后分五期排列,使读者能通过该书对甲骨文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书中既广泛吸收了研究成果,又融入了徐先生数十年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收获。对甲骨文字的解释,充分体现了徐先生的研究方法,强调字与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文字与历史背景的密切关系,释出许多新字,纠正了许多以往考释工作中的谬误,代表了20世纪甲骨学研究的新水平。由于《甲骨文字典》的这些长处,所以该书一出版,就饮誉中外,受到学术界一致的高度评价。
  《金文嘏辞释例》是徐先生研究金文的重要论著。该文全面系统地对铜器铭文的祝嘏之辞作了比较归纳研究,充分结合古代典籍,考释了金文中各种嘏辞的含义,解决了许多前人未曾弄清的问题,并对各种嘏辞的时代进行了探索,许多成果今天看来仍然准确无误。如指出“万年无疆”、“万年眉寿”、“眉寿无疆”等嘏辞主要盛行于西周厉、宣之世;而凡言“无期”者,如“眉寿无期”、“万年无期”、“寿老无期”、“男女无期”等,均为春秋时成周偏东地区之器,结合《诗·鲁颂》“思无期”之语,可知“无期”语春秋时盛行于东方。由此推论,《小雅·南山有台》有“万寿无期”,《小雅·白驹》有“逸豫无期”,或即东周之作。又如金文时常提到“永命”、“灵命”、“嘉命”,以前多误解命为性命之命,该文结合古代典籍指出:命并非性命之命,乃天命。这反映了古人以人世兴衰系于天的思想。在时代上,“永命”主要流行于西周,而“灵命”、“嘉命”则是春秋时的常用嘏辞。由于该文考释精到,论证翔实,因而饮誉学界,成为治金文者的必读参考资料。徐先生在金文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氏编钟图释》,对�迨媳嘀用�文中不常见的疑难怪字作了详细的考释,释出了许多前人不曾认得的难字,并考定该编钟为春秋时晋器。《陈侯四器考释》,综合考察战国时期田齐国君之器,提出了许多新见解。该文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郭沫若先生就曾根据该文所取得的成果对其所著《两周金文辞大系》作过修改。《禹鼎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联系大量金文材料,对禹鼎的年代作了全面的考察,将该器年代考定在厉王时期。文中并对金文材料所记载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与南方淮夷的战争,广泛结合文献记载,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指出西周时期,周王朝与淮夷的战事主要发生在穆、厉、宣三世,使文献记载与金文材料相吻合,在铜器断代和西周史的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徐先生在甲骨文研究方面除上举《甲骨文字典》之外,重要的论著还有《甲骨文中所见的儒》,对甲骨文的儒字作了全面的考察研究,指出该字的多种形体,论证了殷商时期儒为巫师一类人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周原甲骨初论》,对与殷周史实有关的周原甲骨文作了详细的考释,指出了周原甲骨文在字体结构和词汇上的特点,并论证了周原文化的两个来源以及周文王时期的殷周关系,这些成果都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录

序言

凡例

目录

检字

本书所有引甲骨著录书目

正文


《古籍珍赏:宋代刻本探微》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宋代雕版印刷艺术与文献价值的学术专著。作者李明德教授以其深厚的古籍文献学功底,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版本学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北宋至南宋近三百年的刻印史脉络。全书不仅详尽分析了宋代刻书在雕版技术、印制工艺(如纸张、油墨、刷印手法)上的革命性进步,更着重于剖析宋刻本作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亮点在于对“宋版”这一概念的辨析与重构。它摒弃了以往仅以“珍稀”度量价值的传统观念,转而从社会史、思想史、艺术史等多个维度,深入考察宋刻本如何承载和传播当时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记录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图景、学术争鸣以及市民文化的兴起。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部分: 第一部分:宋刻技术范式革新与流派 此部分详细考察了宋代刻书技术的关键节点。从早期的“官刻”与“私刻”的初始分野,到宋仁宗庆历年间活字印刷术的初步应用及其对雕版的反向影响。重点阐释了不同地区(如四川的眉山刻书、浙江的婺州刻书、福建的蒲城刻书)如何形成地域性的技术风格,例如眉山刻本注重字体的工整遒劲,而福建刻本则可能在插图的精细度上更胜一筹。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刀法的细致比对,揭示了刻工技艺的演变轨迹,并首次系统整理了宋代已知的刻书坊与主要刻工的名录。 第二部分:宋代典籍的文化选择与内容筛选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官方与民间的文化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刻书事业的发展。本章聚焦于宋刻本所收录内容的取舍标准。研究了官方主导的“官刻本”——如宋朝廷力推的《淳熙三礼图注》或《大宋律和条例》——如何服务于政治教化和法律规范;同时,也深入探讨了民间书坊大量涌印的“子史稗官”小说、诗集、医书和农书的社会意义。特别是对宋代佛经和道藏的重印工作,展示了国家力量对宗教经典的整理与规范,以及由此引发的文本流变。 第三部分:图文关系:宋刻本中的图像学研究 宋代刻本的一大艺术成就体现在其版画和插图的成熟上。本书特别辟出专章,分析了宋代刻本中的“图”与“文”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对象涵盖了技术类书籍(如《营造法式》中的结构图)、医学书籍(如《太平圣惠方》中的脉络图)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插画。作者认为,宋代的版画已达到“以刀代笔”的成熟阶段,其艺术感染力已不亚于当时的一流画家,并对后世元明清的木刻插图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刻法(如减笔白描、套色印法雏形)的辨析,本书为图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第四部分:版本流传与文献价值的再评估 此部分是本书的总结与升华,探讨了宋刻本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轨迹及其在现代文献学中的地位。作者详细分析了宋刻本在元代战乱、明清修史过程中的损耗情况,并结合现存残本、孤本的藏录情况,探讨了不同批次刻本的差异。例如,对“宋朝旧版”与“南宋重刻本”在避讳字、纸张色泽、墨色深浅上的细微差别进行了量化分析,旨在帮助现代藏家和图书馆工作者更精准地鉴定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本书还提出了对一些长期被低估的宋代地方志和类书的再评价建议,认为它们是研究宋代社会风貌不可替代的一手材料。 本书特色: 1. 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相结合: 既有对宋代刻书业整体格局的宏观把握,又不乏对某一特定印本刀痕、纸浆成分的微观解析。 2. 跨学科研究视角: 融合了文献学、考古学、艺术史和印刷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3. 丰富图版支撑: 收入大量高清复原的宋刻本局部图、对比图和技术流程图,直观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妙技艺。 目标读者: 古籍文献学研究人员、图书馆学专业人士、历史学与艺术史研究者、高水平的古籍收藏爱好者,以及对中国古代技术史感兴趣的读者。 --- 作者简介: 李明德,著名版本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宋元明清古籍的整理、鉴定与版本流变研究。已出版《元代坊刻本考论》、《明代套色版画艺术探源》等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在海内外古籍学界享有盛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检索设计上确实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采用了多维度的索引系统,不仅仅依靠笔画或者部首,还整合了考证学中常用的“形旁”、“声旁”分类法,这使得我即便对某个字的准确读音或标准部首拿不准时,也能通过字形的相似性快速定位。这一点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另外,书中附带的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甲骨文风格差异的讨论,虽然篇幅不大,但画龙点睛,为读者建立了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的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一条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由专业人士精心铺设的、安全且详尽的探索之路,每一步都踏实有力,令人信服。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但对于我个人而言,它更像是一件工艺品而非日常阅读材料。我买它更多是出于一种收藏和致敬的心态。它的开本之大,装帧之考究,简直是印刷工艺的杰作。那些拓片和摹写图的清晰度令人惊叹,即便是最细微的刀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试着将它平摊在桌面上,配合着台灯的光线,对着那些古老的符号,我能想象到刻写者在龟甲兽骨上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的情景。它带来的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一种时空对话的体验。当然,也正因为它太“精”了,我反而不太敢经常翻动,生怕弄脏了边缘或者折了书脊,所以它更多是静静地立在我书架的最显眼位置,作为一种精神坐标。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是它处理“异体字”和“合体字”的方式。很多时候,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卜辞中写法千变万化,初学者看到这些差异很容易感到困惑和气馁。但这部典籍非常系统地梳理了这些变体,并且会用非常直白的语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是书写习惯的演变,还是占卜主题的细微区别,亦或是纯粹的审美取向。这种“包容性”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挫败感。它没有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尊重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字的生命力至关重要。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符号,而是在重建一个生动的语言生态系统,让人明白文字是如何呼吸和成长的。

评分

说实话,刚打开这本大部头的时候,我有点被它的“学术气息”震慑到了。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入门级的图册,随便翻翻就好,结果发现这完全是一部研究者的案头工具书。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趣味说字”读物,而是将每一个字都放置在了极其严苛的语境和考古背景下去解析。比如某个象形字的结构,它会列出甲骨文、金文,乃至后来的篆书的对比图,并配上学界目前主流的几种解释,最后再给出一个看似“最靠谱”的结论。这种深度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但也意味着阅读门槛不低。我常常需要对照着其他一些相关的历史地理书籍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论证链条。不过,一旦你沉下心来,被它引领着深入到那个古老的契刻世界,那种知识的密度和充实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是在“告诉你”答案,而是在“展示”一个探寻答案的过程,这种治学态度本身就非常令人钦佩。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文字的著作,简直是一部视觉盛宴!装帧精美,纸张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精品。内页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疏密得当,即便是初涉古文字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找到自己想要查阅的符号。我尤其欣赏它在释义上的细致入微,每一个字头,不仅给出了字形演变,还有详尽的考证和多角度的解读,仿佛能透过这些刻痕,触摸到三千多年前的社会脉络和思维方式。光是研究那几个形近的符号,就能消磨掉我一整个下午的时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胜于阅读任何当代小说带来的即时满足感。这本书的严谨性毋庸置疑,参考文献和引用都标注得一丝不苟,看得出作者团队在资料搜集和校对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对于任何对汉字源头,或者说对中华文明的“第一笔”抱有敬畏之心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镇馆之宝,值得反复摩挲品味。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不错,很棒,有趣极了,小朋友很喜欢

评分

很好用,以后继续在京东购物!

评分

不错,很棒,有趣极了,小朋友很喜欢

评分

非常满意,快递也给力。

评分

物美价廉,品质保证,信赖京东。

评分

好。。。。。。

评分

质量很好,物美价廉,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

活动期间,买一批书,学习一下,看着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