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前,誰理解改革者李鴻章的情與難?
改革正當時,又有誰理解改革的遠見和彷徨?
以改革為鑒,增添改革再齣發的動力
《重讀李鴻章》以全新的曆史視角、不偏不倚的中肯態度、清晰的曆史脈絡,全方位解讀晚清曆史風雲人物李鴻章,梳理瞭其諸多人生的心得智慧,生動還原瞭作為改革者的李鴻章內心的糾結和彷徨,也展示瞭其改革的魄力和膽量,再現晚清社會在動蕩飄搖中再塑造的多種可能性及孕育的思想活力。
牛貫傑,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現主要從事明清經濟史與中國近代政治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講《中國經濟史》和《中國古代社會史》,著有《多元視野:17-19世紀中國的市場與經濟發展》、《晚清中國統治格局研究》(閤著)、《清史十五講》(閤著)等。
引言
第一章 李鴻章的陸軍部隊——淮軍
第二章 李鴻章的北洋海軍
第三章 治器與治器之器
第四章 李鴻章與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第五章 李鴻章與近代中國的電報業
第六章 “開礦救國”——李鴻章與新式礦業
第七章 李鴻章與輪船招商局
第八章 修建鐵路一波三摺
第九章 李鴻章的外交生涯
尾聲 李鴻章之死
李鴻章可謂中國近代最重要的外交傢。外國媒體評論道:“隻知李鴻章,而竟不知有清朝廷。”
一、政治生涯的轉摺點:天津教案
1870年,天津接連發生幼童迷拐案。天津城一時謠言四起,認為天主教所辦育嬰堂專用迷藥誘拐兒童,將其挖眼剖心以製西藥。6月18日,當地民眾捕獲瞭匪徒武蘭珍。據武所供,迷拐幼童正是使用法國教堂提供的迷藥。此訊傳齣,城內百姓群情激憤,紛紛到法國教堂門前舉行示威,聲討殺人者。迫於壓力,育嬰堂的修女們同意民眾入內巡查。21日,法國領事豐大業率書記官西濛持槍闖入三口通商大臣衙門。通商大臣崇厚見勢不妙躲到後堂。豐大業趕往教堂途中,路遇天津知縣劉傑,開槍將其射傷。豐大業的強盜行徑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他們將豐大業和西濛當場打死,其後又衝入法國教堂,打死兩名神父和十名修女。四名法國男女,三名俄國人和三十多名中國教民也在群情激憤中被打死。人們久壓的怒火一時間迸發齣來,將法國領事館砸毀。此即近代史上轟動一時的天津教案。
法國駐華公使羅淑亞立即通電總理衙門,同時命法國軍艦在大沽口作好戰爭準備。清政府急令直隸總督曾國藩前往天津處理教案。曾國藩深知此行凶多吉少,臨行前立下遺囑,命傢人準備楠木棺材一口。由此可見事態之嚴重。曾國藩到天津後,對教案“元凶”做齣嚴肅處理:將天津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充軍黑龍江,十五人處以極刑,二十一人流放。這一處理,使曾國藩招緻瞭“賣國賊”的罵名,弄得其“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好不尷尬。正巧新任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清廷給曾國藩找個颱階,令其迴任兩江;同時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處理天津教案。
李鴻章接手前,專門拜會瞭老師曾國藩。曾國藩憂心忡忡地問李鴻章:“你準備如何與洋人交涉?”李先是謙虛一番:“門生正要嚮老師討教。”然後道:“與洋人交涉,我首先要同其打起‘痞子腔’。”曾國藩怒道:“‘痞子腔’怎麼打法,你倒打給我瞧瞧?”李鴻章道:“門生信口鬍說,望老師指教。”曾考慮良久,道:“關鍵在於‘誠’。洋人也是人,隻要以誠相待,一定會令其感化。”李答曰:“諾!”由此可見曾、李二人在外交策略上存在很大不同。曾國藩一味同外國人講道理,結果適得其反。李鴻章卻又是打“痞子腔”,又是拖延,又是尋找調解人,外交手腕靈活多變。李鴻章的“痞子腔”倒是在外交場閤為自己贏得瞭尊嚴。1897年,李鴻章接見法國公使施阿蘭。施阿蘭少年得誌,根本沒把李鴻章放在眼裏,態度非常傲慢。兩人交談幾句後,李鴻章突然問道:“閣下今年貴庚多少?”施阿蘭一愣,告訴李鴻章自己的年齡。李鴻章大笑曰:“你和我的孫子同歲啊。我在巴黎曾和你祖父談得很投機,不知你是否記得?”施阿蘭討瞭沒趣,此後見到李鴻章總是十分恭敬。
李鴻章到天津後積極進行外交斡鏇,希望英駐華公使威妥瑪充當調解人。李鴻章對威妥瑪說:豐大業兩次嚮中國官員開槍,顯然事端由其挑起。駐華外交官公然嚮中國官員開槍,絕無先例,曾國藩處決殺人者的裁定最公平不過。至於法國人提齣的張光藻和劉傑應為豐氏抵命,亦無道理。劉傑確為豐大業槍擊緻傷,然殺豐大業的人卻非張、劉二人。
命運之神再次眷顧李鴻章。當時正值普法戰爭時期,天津教案後不久法軍於色當戰役中慘敗,法皇拿破侖三世亦被普魯士軍隊俘虜。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因此希望早日完結天津教案。清政府正法案犯二十人,發配二十五人;嚮法國賠償白銀二十一萬兩,賠償被害人白銀二十五萬兩;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作為特使親赴法國道歉。天津教案到此完結。
天津教案是李鴻章政治生涯的又一轉摺點。不久,清廷任命其兼任北洋大臣,最終成功從曾國藩手中接過漢人第一權臣的指揮棒。一位英國外交傢在1883年這樣說道:“總理衙門不過是李鴻章天津衙門的下屬機關罷瞭。”
……
讀這本書,我最想看到的是對李鴻章思想轉變過程的細緻刻畫。曆史教科書往往將他塑造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形象,但現實中的人,尤其是身處復雜政治漩渦中的人物,其思想一定是動態發展的。我很好奇,在不同的曆史節點,例如甲午海戰的慘敗,或者庚子事變後的《辛醜條約》簽訂,李鴻章的思想究竟經曆瞭怎樣的衝擊和調整?他最初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否動搖過?他對西方文明的看法,在經曆瞭與列強的直接交鋒後,是否有瞭更深的理解和認識,甚至是反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他大量的奏摺、書信,甚至是當時的官員和外國人的評價,來勾勒齣他內心世界的變化軌跡。我並不期待一個完美無瑕的李鴻章,恰恰相反,我希望看到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在麵對巨大壓力和挑戰時的迷茫、猶豫、妥協,以及偶爾閃現的智慧和勇氣。這種對思想深度的挖掘,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他為何做齣那些在當時看來是“最不壞”的選擇。
評分初拿到《重讀李鴻章》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這本傳記能否擺脫“成王敗寇”的簡單評判,真正呈現一個有血有肉的曆史人物。我希望它能像一麵鏡子,照見李鴻章在時代洪流中的軌跡,但不僅僅是描述他如何“敗”於列強,如何“成”於晚清官場,而是深入挖掘他每一個重要決策背後的動機和考量。例如,他對洋務運動的推動,究竟是齣於真誠的救國之心,還是隻是為瞭鞏固自身權力?他對慈禧太後的政治博弈,是純粹的臣服,還是暗藏著某種策略?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他在外交場閤的錶現的描寫,那些在屈辱條約的簽署背後,他可能承受瞭怎樣的壓力,又試圖爭取瞭哪些微弱的利益?我相信,一個偉大的傳記,不應該迴避人物的缺點和錯誤,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讀者理解這些缺點和錯誤形成的原因,以及人物在曆史局限性下所能做齣的最大努力。我期待的是一種“知人論世”的閱讀體驗,通過李鴻章的個人命運,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的種種睏境與努力。
評分對於《重讀李鴻章》這本書,我最大的期待在於它能否為我們提供一種“同情之理解”。在評價曆史人物時,我們很容易站在今天的角度,用現代的價值觀去評判古人。但我想,理解一個人,尤其是像李鴻章這樣身處曆史關鍵節點的人物,需要的是一種“時空移情”。這本書能否幫助我穿越迴到那個風雨飄搖的晚清,去體會他所麵臨的真實睏境?他當時的國傢,是怎樣的積貧積弱?他所要麵對的對手,是怎樣的強大?他所能調動的資源,又是怎樣的有限?我希望書中能生動地展現齣他做齣每一個重大決策時的壓力、糾結和無奈,從而讓我們能夠理解,為何他會選擇那條道路,哪怕這條道路在後世看來充滿瞭爭議。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不會簡單地去歌頌他,也不會一味地去指責他,而是能夠以一種更包容、更理解的心態,去認識這位飽受爭議的曆史人物,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曆史、關於人性,以及關於國傢命運的深刻啓示。
評分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在細節處下功夫,去展現李鴻章作為“中國第一個職業外交傢”的真實麵貌。我們常聽說他代錶清政府簽署瞭無數不平等條約,背負瞭“賣國賊”的罵名,但這背後,他究竟是如何與列強周鏇的?在那些唇槍舌劍的外交談判中,他有哪些策略和技巧?他與哪些外國官員有過深入的交往,又從他們身上學到瞭什麼?我希望書中能描繪齣他在國際舞颱上,如何在巨大的國傢實力差距麵前,盡力維護中國利益的場景。例如,他是否有過據理力爭的時刻?是否有過巧妙的斡鏇?是否也有過被逼無奈的苦澀?我更想看到的是,那些被曆史忽略的,他作為一名政治傢、外交傢,在處理國傢事務時所展現齣的智慧、手腕,甚至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努力。這本書,如果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具象、更豐滿的李鴻章,而不是一個符號化的形象,那將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就足夠吸引我瞭,"重讀李鴻章",總覺得曆史上這位晚清重臣,身上有著太多值得探究的復雜性。我一直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以及身處其中的關鍵人物充滿好奇。李鴻章,一個經常在教科書和曆史故事裏齣現的符號,但究竟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決策,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究竟有多少是齣於無奈,又有多少是齣於個人的考量?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契機,讓我能夠放下既有的印象,從一個更開闊的視角去重新審視他的一生。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羅列史實,更是能觸及到他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抉擇,理解他為何會做齣那些在後人看來充滿爭議的選擇。畢竟,曆史的洪流裹挾著個人,個人的選擇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著曆史。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走進那個時代,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去體會那份身不由己的無奈,也去發現他身上可能被忽視的閃光點,從而對這位曆史人物有一個更立體、更 nuanced 的認知。
評分很不錯,讀完以後再來點評。
評分很不錯,讀完以後再來點評。
評分很不錯,讀完以後再來點評。
評分很不錯,讀完以後再來點評。
評分很不錯,讀完以後再來點評。
評分很不錯,讀完以後再來點評。
評分很不錯,讀完以後再來點評。
評分很不錯,讀完以後再來點評。
評分很不錯,讀完以後再來點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