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厚重的“圣经”真不是盖的,光是翻开它,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让人感觉自己握住了通往专业摄影世界的钥匙。我个人对手动设置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光圈、快门、ISO这“曝光三要素”是绕不过去的坎,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参数罗列,而是通过大量的实拍案例,告诉你为什么在这个特定光线环境下,必须选择f/2.8而不是f/8。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景深控制,作者简直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通俗的比喻解释了焦平面和被摄物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我终于明白了如何用浅景深突出主体,营造那种令人心醉的虚化背景。而且,它对不同焦段镜头的特性剖析得非常透彻,广角如何扭曲空间感,长焦如何压缩画面,这些理论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立刻就能在我的取景器里找到对应的画面。对于我这种从“自动模式”摸索过来的“半路出家”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体系是系统且扎实的,它不仅仅教你按哪个按钮,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要按这个按钮,这种思维上的提升,远比学会一个快捷键要宝贵得多。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前半部分的基础理论啃完,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比拍出了一张完美照片还令人满足。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集中火力在如何使用机身菜单和设置上,但让我惊喜的是,它花了不少篇幅深入探讨了“创作”层面,这让它脱离了普通“相机说明书”的范畴。尤其是在“构图”和“讲故事”的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上大师的私人课程。它讨论的构图不再是传统的“三分法”这么简单,而是深入到了如何利用引导线、框架、负空间来引导观众视线,甚至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某些构图元素的心理暗示作用。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作者强调了“预想”的重要性,即在按下快门前,摄影师的大脑需要完成一个快速的决策过程:我希望观众看到什么?我希望他们感受什么?这种从“技术执行者”向“视觉导演”转变的理念,是很多入门书籍完全不会涉及的。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强迫自己在按下快门前多停顿两秒,去思考那一瞬间的画面元素是否都在为我的核心意图服务,这种内观的训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画面的掌控力,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拍到“清晰”的照片。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让我产生了“需要反复研读”的强烈需求。它不是那种“看完一遍就能掌握”的速成手册,更像是一本可以伴随摄影师成长、并随之不断挖掘出新知识点的工具书。我注意到,在讨论闪光灯布光的那一章,作者非常细致地分析了高速同步、TTL模式以及手动控制的优劣,并配有大量的实景图示,展示了柔光伞、蜂巢、反光板等附件对光线塑造的细微差别。我之前总是畏惧复杂的人造光,觉得那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多年的实践,但这本书通过清晰的原理图和实际效果对比,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我甚至可以带着这本书去影棚,对照着书里的示例图,一步步模拟和验证那些复杂的布光设置。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闭环学习体验,是其他零散教程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圣经”这个名字所暗示的——一本涵盖全面、值得信赖的参考宝典,我可以预见,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它会是那本被翻阅次数最多的工具书。
评分作为一名热衷于后期处理的用户,我最看重的就是书籍对数码工作流程的指导是否足够前沿和实用。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并没有把后期仅仅当成一个修补缺陷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拓展创意边界的延伸。它详尽地介绍了RAW文件的处理优势,特别是如何在高光和阴影区域进行“抢救性”调整,这对于我这种经常在极端光线下拍摄的用户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过分偏爱某一款软件,而是以一种中立的视角,讲解了不同调整工具背后的原理,比如曲线工具的S型调整如何影响对比度,HSL工具的局部调色如何影响照片的氛围。特别是关于色彩管理的部分,虽然技术性较强,但作者用流程图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从相机色彩空间到显示器再到打印输出的色彩一致性维护,这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为什么我的照片在屏幕上和打印出来效果总是有偏差。这种对数码后期“全链路”的把控,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是教你“为什么要这样一致性地做”。
评分我得说,这本摄影大部头的排版简直是业界良心。现在的技术书籍,动辄上万的参数和复杂的图表堆砌,让人看了头昏脑胀。但这本书在处理复杂的技术概念时,总能找到一种视觉上的平衡点。比如讲解白平衡和色温那一块,它没有简单地扔出开尔文值列表,而是用了一系列室内暖光、室外阴影、阴天等真实场景的照片对比,让你直观感受到色偏对照片情绪的影响。那种“冷暖对比”的插图设计得非常巧妙,一眼就能分辨出设置错误和正确设置之间的巨大差异。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不同光线质量的描述,比如“硬光”和“柔光”,作者用非常具象化的语言来形容,像是描述天气一样生动,什么叫“顶光像个聚光灯,侧光像把刻刀”,这些描述性的语言瞬间拉近了我和理论的距离。我之前总是在户外遇到光线难题,不知道怎么用反光板补光,或者怎么找到合适阴影,这本书里关于自然光线的实战章节,简直就是我的“户外布光指南”,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更给出了大量无需额外设备(比如闪光灯)就能改善画质的实用技巧,这一点对追求轻便的街头摄影师尤其重要。
评分没想像的好,大多只是给出相片的参数,很少说明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参数
评分佳能专业书籍,值得好好钻研,很有针对性!
评分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缩写为SLR camera)又称作单反相机。它是用单镜头并通过此镜头反光取景的相机。所谓“单镜头”是指摄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个镜头,不像旁轴相机或者双反相机那样取景光路有独立镜头。“反光”是指相机内一块平面反光镜将两个光路分开:取景时反光镜落下,将镜头的光线反射到五棱镜,再到取景窗;拍摄时反光镜快速抬起,光线可以照射到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在这种系统中, 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反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 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 光通过透镜,被反光镜反射到磨砂取景屏中。通过一块凸透镜并在五棱镜中反射,最终图像出现在取景框中。当按下快门,反光镜沿箭头所示方向移动,反光镜被抬起,图像被被摄在CCD上,与取景屏上所看到的一致。单反相机与旁轴相机相比的优点在于所见即所得,取景器中的成像角度与最终出片的角度是一样的。但与旁轴相机相比,单反相机镜头的后焦点要能同时在反光板的位置和感光元件的焦平面位置同时成像,必须要在成像焦平面之前还产生一个假焦点,这造成了单反相机光学镜头的结构更加复杂,体积更大,同时成像效果不及旁轴相机直接、通透。同时“反光板—的体积要做的粗大笨重。ISO是国际标准组织的缩写,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胶卷有ISO100,200和400的几种,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胶卷。ISO感光度是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如果用ISO100的设定,相机2秒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同样光线条件下用ISO200的设定只需要1秒即可,用ISO400则只要0.5秒。数码相机的主菜单里都有ISO选择,100,200,400或者800。看机型不同,低的到ISO50,最高有到25600的,数字越大越敏感(感光度越高)。高ISO虽然可以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但图像颗粒粗,经不起精细放大出图。所以风光摄影要用相机的最低感光度才可得到精细的画面。高ISO一般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光圈就是镜头里调节进光孔大小的装置。常见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快门就是相机里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有机械快门,电子快门,以及电子机械联合快门等很多种类。曝光简单的来说就是感光元件接受从镜头进来的光而形成影像的这么个过程。在我们拍摄照片时如果将被摄物体拍的过亮,那么画面较亮的部分就会因为过亮而失去细节的表现,我们就说这样的照片过曝了;同理,当你把被摄物体拍的过暗时,画面暗处的细节也会有所缺失,这样的照片就欠曝了。下面两张照片一张是过曝,一张是欠曝,这样的曝光都是不正确的,它们都不能称为合格的照片。相机的焦距,就是指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常常听人问到DSLR相机的镜头“是几倍的”,请注意,这是极端外行的问法。数码相机诞生时,由于镜头焦距小得可怜,为了与传统135镜头的焦距区别开来,所以采用了只说变焦倍数而不说实际焦距的做法,这样会让人忘掉小小的焦距和小小的感光面积,这其实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障眼法。但DSLR使用的是135相机的镜头,它通常是以实际焦距为指标,比如17-85mm,就表示这支镜头的变焦范围是17mm~85mm。如果硬要问镜头是几倍的,那么这支镜头是5倍变焦。这样换算单镜头反光相机很不科学的道理在于,由于DSLR是可以更换镜头的,如果换上70-200镜头,那么变焦倍数还不到3倍,但是基数却是从70mm开始,其实要比前面那支5倍变焦的镜头看得更远。即使是消费级相机,光学变焦倍数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与起始基数有关,并非所有相同倍数的视野一样,因此消费级相机的倍数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像佳能、尼康、宾得等生产DSLR机身的相机厂商,为了对应自家DSLR系统所出产的镜头,就称为 原厂镜头 。而一些专业的镜头厂商则提供了其他不同厂牌相机接口的镜头,从而那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如适马(sigma)、腾龙(tamron)、图丽(tokina)等厂商生产的佳能、尼康、宾得等接口的镜头,俗称副厂镜头 。当然,以副厂来称呼这些专业的镜头厂商似有不妥,因为这些专业镜头厂商所生产的很多镜头,品质是不输给原厂镜头的,价格却比原厂镜头少很多,成为很多在经济上不宽裕的摄影爱好者的首选追求。
评分很实用,很好!!!正版书
评分还在研读中,应该还可以的。
评分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缩写为SLR camera)又称作单反相机。它是用单镜头并通过此镜头反光取景的相机。所谓“单镜头”是指摄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个镜头,不像旁轴相机或者双反相机那样取景光路有独立镜头。“反光”是指相机内一块平面反光镜将两个光路分开:取景时反光镜落下,将镜头的光线反射到五棱镜,再到取景窗;拍摄时反光镜快速抬起,光线可以照射到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在这种系统中, 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反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 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 光通过透镜,被反光镜反射到磨砂取景屏中。通过一块凸透镜并在五棱镜中反射,最终图像出现在取景框中。当按下快门,反光镜沿箭头所示方向移动,反光镜被抬起,图像被被摄在CCD上,与取景屏上所看到的一致。单反相机与旁轴相机相比的优点在于所见即所得,取景器中的成像角度与最终出片的角度是一样的。但与旁轴相机相比,单反相机镜头的后焦点要能同时在反光板的位置和感光元件的焦平面位置同时成像,必须要在成像焦平面之前还产生一个假焦点,这造成了单反相机光学镜头的结构更加复杂,体积更大,同时成像效果不及旁轴相机直接、通透。同时“反光板—的体积要做的粗大笨重。ISO是国际标准组织的缩写,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胶卷有ISO100,200和400的几种,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胶卷。ISO感光度是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如果用ISO100的设定,相机2秒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同样光线条件下用ISO200的设定只需要1秒即可,用ISO400则只要0.5秒。数码相机的主菜单里都有ISO选择,100,200,400或者800。看机型不同,低的到ISO50,最高有到25600的,数字越大越敏感(感光度越高)。高ISO虽然可以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但图像颗粒粗,经不起精细放大出图。所以风光摄影要用相机的最低感光度才可得到精细的画面。高ISO一般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光圈就是镜头里调节进光孔大小的装置。常见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快门就是相机里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有机械快门,电子快门,以及电子机械联合快门等很多种类。曝光简单的来说就是感光元件接受从镜头进来的光而形成影像的这么个过程。在我们拍摄照片时如果将被摄物体拍的过亮,那么画面较亮的部分就会因为过亮而失去细节的表现,我们就说这样的照片过曝了;同理,当你把被摄物体拍的过暗时,画面暗处的细节也会有所缺失,这样的照片就欠曝了。下面两张照片一张是过曝,一张是欠曝,这样的曝光都是不正确的,它们都不能称为合格的照片。相机的焦距,就是指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常常听人问到DSLR相机的镜头“是几倍的”,请注意,这是极端外行的问法。数码相机诞生时,由于镜头焦距小得可怜,为了与传统135镜头的焦距区别开来,所以采用了只说变焦倍数而不说实际焦距的做法,这样会让人忘掉小小的焦距和小小的感光面积,这其实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障眼法。但DSLR使用的是135相机的镜头,它通常是以实际焦距为指标,比如17-85mm,就表示这支镜头的变焦范围是17mm~85mm。如果硬要问镜头是几倍的,那么这支镜头是5倍变焦。这样换算单镜头反光相机很不科学的道理在于,由于DSLR是可以更换镜头的,如果换上70-200镜头,那么变焦倍数还不到3倍,但是基数却是从70mm开始,其实要比前面那支5倍变焦的镜头看得更远。即使是消费级相机,光学变焦倍数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与起始基数有关,并非所有相同倍数的视野一样,因此消费级相机的倍数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像佳能、尼康、宾得等生产DSLR机身的相机厂商,为了对应自家DSLR系统所出产的镜头,就称为 原厂镜头 。而一些专业的镜头厂商则提供了其他不同厂牌相机接口的镜头,从而那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如适马(sigma)、腾龙(tamron)、图丽(tokina)等厂商生产的佳能、尼康、宾得等接口的镜头,俗称副厂镜头 。当然,以副厂来称呼这些专业的镜头厂商似有不妥,因为这些专业镜头厂商所生产的很多镜头,品质是不输给原厂镜头的,价格却比原厂镜头少很多,成为很多在经济上不宽裕的摄影爱好者的首选追求。
评分佳能专业书籍,值得好好钻研,很有针对性!
评分首先,该书比同类的书籍要薄很多,而且是彩页,可想而知,内容并不多,还不要说涵盖那么多型号的知识点,倒不如买一本黑白的,而且该不会那么贵,再者,估计也是很久的库存书,送来已是灰尘,没塑料膜包装!!废话的页数很多,很多地方都是点到为止,适合新手看。价格很贵,要不然满一百减五十,我是压根就不会去买。有些知识点很可笑,就配一张图,一个照片数据和大概说明就行了,我还倒不如直接上网看会更详细。我觉得只有一星才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