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蕭紅自述》為“二十世紀名人自述係列”的一種,是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傢蕭紅的自述文集。《蕭紅自述》分為七編,精選瞭作者的自述、散文和書信等二十餘篇,內容既有其童年的追憶,又有其漂流生活和傢庭生活,還有其與當時一些名人的交往及遊曆的文章,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蕭紅,1911年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著名女作傢。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錶瞭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並寫下瞭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錶瞭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編 童年的故事
蹲在洋車上
鍍金的學說
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祖父死瞭的時候
傢族以外的人
一條鐵路的完成
第二編 漂流
過夜
初鼕
第三編 我的傢
歐羅巴旅館
拍賣傢具
雪天
餓
搬傢
提籃者
他的上唇掛霜瞭
廣告員的夢想
同命運的小魚
冊子
劇團
白麵孔
門前的黑影
決意
生人
最後的一個星期
第四編 孤獨的生活
孤獨的生活
第五編 東京與北平
寄自東京
寄自北平
第六編 迴憶魯迅先生
在東京
魯迅先生記
迴憶魯迅先生
第七編 重慶與香港
火綫外(二章)
寄自重慶
放火者
長安寺
九一八緻弟弟書
寄東北流亡者
寄自香港
精彩書摘
看到瞭鄉巴佬坐洋車,忽然想起一個童年的故事。
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祖母常常進街。我們並不住在城外,隻是離市鎮較偏的地方罷瞭!有一天,祖母又要進街,命令我:“叫你媽媽把鬥風給我拿來!”那時因為我過於嬌慣,把舌頭故意縮短一些,叫鬥篷作鬥風,所以祖母學著我,把風字拖得很長。
她知道我最愛惜皮球,每次進街的時候,她問我:“你要些什麼呢?”“我要皮球。”“你要多大的呢?”“我要這樣大的。”我趕快把手臂拱嚮兩麵,好像張著的鷹的翅膀。
大傢都笑瞭!祖父輕動著嘴唇,好像要罵我一些什麼話,因我的小小的姿勢感動瞭他。
祖母的鬥篷消失在高煙囪的背後。
等她迴來的時候,什麼皮球也沒帶給我,可是我也不追問一聲:“我的皮球呢?”因為每次她也不帶給我,下次祖母再上街的時候,我仍說是要皮球,我是說慣瞭,我是熟練而慣於做那種姿勢。
祖母上街盡是坐馬車迴來,今天卻不是,她睡在仿佛是小槽子裏,大概是槽子裝置瞭兩個大車輪,非常輕快,雁似的從大門口飛來,一直到房門。在前麵挽著的那個人,把祖母停下,我站在玻璃窗裏,小小的心靈上,有無限的奇秘衝擊著。我以為祖母不會從那裏頭走齣來,我想祖母為什麼要被裝進槽子裏呢?我漸漸驚怕起來,我完全成個呆氣的孩子,把頭蓋頂住玻璃,想盡方法理解我所不能理解的那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槽子。
很快我領會瞭!見祖母從口袋裏拿錢給那個人,並且祖母非常興奮,她說叫著,鬥篷幾乎從她的肩上脫溜下去!“嗬!今天我坐的東洋驢子迴來的,那是過於安穩呀!還是頭一次呢,我坐過安穩的車子!”祖父在街上也看見過人們所呼叫的東洋驢子,媽媽也沒有奇怪。隻是我,仍舊頭皮頂撞在玻璃那兒,我眼看那個驢子從門口飄飄地不見瞭!我的心魂被引瞭去。
等我離開窗子,祖母的鬥篷已是脫在炕的中央,她嘴裏叨叨地講著她街上所見的新聞。可是我沒有留心聽,就是給我吃什麼糖果之類,我也不會留心吃,隻是那樣的車子太吸引我瞭!太捉住我小小的心靈瞭!夜晚在燈光裏,我們的鄰居,劉三奶奶搖閃著走來,我知道又是找祖母來談天的。所以我穩當當地占瞭一個位置在桌邊。於是我咬起嘴唇來,仿佛大人樣能瞭解一切話語,祖母又講關於街上所見的新聞,我用心聽,我十分費力!“……那是可笑,真好笑呢!一切人站下瞧,可是那個鄉下佬還是不知道笑自己,拉車的迴頭纔知道鄉巴佬是蹲在車子前放腳的地方,拉車的問:‘你為什麼蹲在這地方?’“他說怕拉車的過於吃力蹲著不是比坐著強嗎?比坐在那裏不是輕嗎?所以沒敢坐下……”鄰居的三奶奶,笑得幾個殘齒完全擺在外麵,我也笑瞭!祖母還說,他感到這個鄉巴佬難以形容,他的態度,他用所有的一切字眼,都是引人發笑。
“後來那個鄉巴佬,你說怎麼樣!他從車上跳下來,拉車的問他為什麼跳?他說:‘若是蹲著嗎?那還行。坐著,我實在沒有那樣的錢。’拉車的說:‘坐著,我不多要錢。’那個鄉巴佬到底不信這話,從車上搬下他的零碎東西,走瞭。他走瞭!”我聽得懂,我覺得費力,我問祖母:“你說的,那是什麼驢子?”她不懂我的半句話,拍瞭我的頭一下,當時我真是不能記住那樣繁復的名詞。過瞭幾天祖母又上街,又是坐驢子迴來的,我的心裏漸漸羨慕那驢子,也想要坐驢子。
過瞭兩年,六歲瞭!我的聰明,也許是我的年歲吧!支持著我使我愈見討厭我那個皮球,那真是太小,而又太舊瞭。我不能喜歡黑臉皮球,我愛上鄰傢孩子手裏那個大的。買皮球,好像我的誌願,一天比一天堅決起來。
……
前言/序言
《霧鎖江南:晚清士人的掙紮與覺醒》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究瞭晚清時期,特定群體——那些深受傳統儒傢教育熏陶,卻又直麵“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士人階層,在時代劇變中的精神圖景與現實睏境。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個案分析相結閤,勾勒齣江南地區幾位代錶性士人,如飽讀詩書的舉人、熱衷實業的鄉紳以及試圖改良製度的官員,如何在傳統與現代、堅守與妥協、救亡與維新的復雜張力中,完成其痛苦而深刻的自我重塑過程。 第一章:雕梁畫棟下的窒息感——傳統教育體係的桎梏 本書開篇聚焦於江南文化重鎮,如蘇州、杭州等地,描繪瞭傳統士紳傢庭的日常生活圖景。通過對大量私人信劄、日記和族譜的梳理,我們得以窺見那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是如何構建起他們的精神世界。然而,在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火聲中,這種構建被猛烈衝擊。 本章詳細分析瞭科舉製度對士人思維的深度固化。他們窮盡一生鑽研“四書五經”,恪守“義理”之學,卻發現這些寶貴的知識財富在麵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和全新的科學體係時,顯得蒼白無力。我們選取瞭某位在同治年間中舉、卻在光緒初年仍抱著“八股取士”的理論指導實踐的鄉紳作為典型,展示瞭他們麵對外患時,從最初的“夷狄之說”到“師夷長技以製夷”這一認知轉變的艱難曆程。這種轉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強烈的自我懷疑與文化焦慮。 第二章:洋務硝煙中的探尋者——器物層麵的覺醒與局限 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一部分開明士紳和地方大員開始接觸西方物質文明。本章著重探討瞭這些士人在引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過程中的復雜心態。他們並非完全的“買辦”,而是懷著“富國強兵”的樸素愛國情懷投身其中。 我們詳細考察瞭蘇南地區幾傢早期繅絲廠、紡織廠和船塢的創辦背景。這些士人,如熱衷於“自強”理念的某位前官員,他們一方麵是傳統道德的堅定維護者,另一方麵卻不得不成為現代工廠的管理者。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在實踐中暴露齣瞭深刻的矛盾。他們既要麵對傳統士紳階層對“不務正業”的批評,又要應對外商的傾軋和內部管理上的無所適從。本章通過對這些早期企業財務記錄和內部往來的分析,揭示瞭他們在資金籌措、技術人纔培養等方麵所遭受的係統性睏境。 第三章:風雲際會中的政治角力——改良的嘗試與體製的阻力 甲午戰敗徹底擊碎瞭“器物自強”的幻想。晚清士人開始將目光投嚮製度層麵。本章聚焦於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思想在江南士紳階層中的傳播與實踐。 本書特彆關注瞭那些地方精英是如何參與到“百日維新”前後的政治討論中去的。他們不再滿足於在鄉裏主持教化,而是渴望通過參與政治改革,自上而下地重塑國傢命運。我們選取瞭三位在戊戌政變前後立場發生微妙轉變的江南士人作為案例:一位是堅定的保皇派,試圖在現有體製內尋求漸進改良;一位是受維新思想影響極深,後在政治高壓下選擇退隱山林的學者;還有一位則是積極響應地方學會、試圖通過地方自治來推動有限度改革的實乾傢。他們的命運起伏,直觀地反映瞭晚清中央集權體製對任何自下而上的變革企圖所施加的巨大壓力。 第四章:新學的衝擊與身份的迷失——新舊交替中的精神流離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新式學堂開始取代傳統書院。這代“新式士人”的成長環境與父輩截然不同,但他們同樣麵臨著身份認同的危機。 本章探討瞭留學歸國人員和新式知識分子與傳統士紳之間的代際衝突和觀念碰撞。他們接受瞭達爾文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洗禮,對傳統的傢族倫理和政治結構提齣瞭尖銳的質疑。通過對當時報刊上關於“傢庭革命”“女子教育”等議題的論戰分析,我們看到,舊士紳階層是如何在“國將不國”的焦慮中,試圖用傳統倫理來抵抗現代化的衝擊,而新一代知識分子又是如何以一種決絕的姿態宣告舊時代的終結。這種精神上的撕裂,最終導嚮瞭對傳統儒傢士人身份的徹底拋棄或重構。 第五章:走嚮終結與新的胎動——士人的曆史定位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辛亥革命前後,總結瞭晚清士人階層在曆史舞颱上的最終謝幕。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選擇擁抱共和,成為民國初年的政治傢或教育傢,努力將畢生所學嫁接到新的政治製度上;而另一部分,則如同退潮後的礁石,隱沒在曆史的縫隙中,成為沉默的“遺民”。 《霧鎖江南》試圖迴答的核心問題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一個建立在數韆年穩定儒傢文化基礎上的精英階層,是如何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中,完成其“失語”與“新生”的漫長過程。他們的掙紮、妥協、失敗與偶爾的成功,構成瞭理解近代中國轉型的關鍵一環。本書不僅是關於晚清士人的個體史,更是關於一個古老文明在麵對現代性時的集體心靈史。 本書特色: 史料的紮實運用: 大量采擷江南地方誌、士人私藏手稿、晚清地方報刊的論辯文章,力求還原曆史現場的溫度與細節。 視角的獨特: 區彆於聚焦於政治領袖的敘事,本書將鏡頭對準瞭廣大的、具有中間影響力的士紳階層,展現瞭社會基層的反應與張力。 分析的深度: 不僅描摹瞭他們做瞭什麼,更深刻剖析瞭他們“為何如此做”背後的文化心理動因和哲學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