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镜头中的国家地理》是上海纪实频道经典纪录片内容的汇编,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祖国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这些自然景观所独有的人文魅力。
《镜头中的国家地理·黄浦江》用镜头展现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自然风采。
目录
再把黄浦江唤醒
画张新美的图画
涅槃新生母亲河
到江边散步去
续写历史文化长卷
精彩书摘
对于任何一个居住在上海、到过上海的人来说,黄浦江都会是一份抹不去的情感。
薛理勇:我是在黄浦江里学会游泳的。黄浦江那时候码头边上都是滩涂,退潮的时候,到处是透明的、八条腿的螃蟹在爬,这就是大闸蟹的蟹苗。
邢同和:十六铺码头上分布有许多水厂、集市。
记得当时上船,就要从一只船跳过另一只船那样过去。那时的十六铺就是这样一个现在看来很乡土的码头。但同时也是很热闹的一个码头。
肖建方:我是在与十六铺码头一街之隔的老城厢里长大的,从我有记忆时起,十六铺码头就是上海水陆航运发源地。
十六铺,上海最大的码头,也是上海最早的码头。俗话说,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早在开埠之前,十六铺一带就已是帆樯林立。
董家渡、豆市街、咸瓜街、油车码头、丰记码头、王家码头,这些地名都是老码头烙下的印痕。
邹逸麟:黄浦江港口的发展也就是上海工业的发展,这两者可以说是同步的。黄浦江最早的港口在今天小东门这一带,是当时上海最繁荣的地方。那时的码头比较原始,上了码头就一条街,一直走到仓库,所以沿江的经济区主要集中在小东门、小南门这一带。
包起帆(全国双百人物、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教授级高工):在我的父亲14岁那年,因为家里穷,他就到上海来打工。他清楚地告诉我,他当初是拿着一个竹子做的小箱子,从宁波坐上小火轮,一路来到了十六铺码头。
陈晓平:我的父亲母亲也是坐船到十六铺一带上岸的,船是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我记得从湖州到上海要坐一个晚上,我本人也是11岁从湖州来到上海,成为了上海人。
上海是一座移民的城市。过去,十六铺与北火车站,是上海的两扇大门,迎送着南来北往的人。诗人说,江边的码头,是游子的终点,也是人生的起点。
现在十六铺已经难觅旧貌,但是上海人对十六铺的记忆,依然亲切。
汽笛声中,归去来兮。终于,改革开放了,上海苏醒了。
肖建方:去往宁波的船当中有一艘“明珠3号”。后来改叫“工农兵3号”。据船长说,在吴淞口一拉汽笛,十六铺都能听到。它是要告诉人们:我进来了。
在1986至1987年期间,十六铺码头已经发展到每年进港人数将近700万人次,出港人数的数字也大体相当。这在当时的水路客运是规模最大的。
王迟:那时坐船的人,有一样东西不会不带,那就是一箱速食面。因为如果七天七夜在船上吃,饮食费用加船票的总成本就肯定超过了火车票价钱。当时上海到重庆的火车是两天三夜,一张卧铺票大概是230多元人民币,上海到重庆去的一张船票,统舱的,也就是五等舱是100元。如果用一箱速食面与花费的时间换算,当时的人们认为还是坐船比较合适。
家住上海或到过上海的人,大概都会有一份关于码头的记忆。招呼声、叫卖声……各种方言乡音永不间歇地交织着。
但是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在十六铺上上下下的人变得少了。
王迟:从上海到重庆,上水是七天七夜,下水是五天五夜。这样长时间的旅途,现代人是难以忍受的,现在只要两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到达,而坐船要花七天七夜的时间才能到。
肖建方:上海到宁波的高速公路开通以后,到宁波只要三个半小时,坐船还要十几个小时。20世纪90年代高速公路发展迅速,船运的客流量就降下来了。
……
前言/序言
镜头中的国家地理·黄浦江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镜头中的国家地理·黄浦江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